浅析配电自动化系统故障智能检测技术对提高配电系统供电可靠性的影响论文_戴文兴

(广东弘光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广东佛山 528000)

摘要:配电自动化系统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对提高配电系统的供电可靠性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的处理配电自动化故障,智能检测技术应运而生,并尽可能的降低了人工干预。本文旨在探讨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故障智能检测的必要性,通过介绍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基本故障与智能检测通信技术,针对性的提出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的故障智能检测技术要点,进一步提高故障检测效率。

关键词:配电自动化;故障;检测技术

前言

配电网智能自动化具有诸多优点,如提高管理效率、改善电压质量等,保障10kV及以下电力网络的可靠性,实现电气企业与用户侧的灵活互动,同时精准无误的预测缺陷状态,对出现故障的区域进行报警,及时自主解决电力系统故障,为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电力服务。

1.配电自动化系统故障智能检测的必要性

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配电系统故障检测工作的效率,开展自动定位。若故障的自动定位越准确,则对故障的处理就越及时、有效,继而缩短停电时间,确保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转。目前,配电自动化系统故障频发,停电现象屡禁不止,直接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其中包括发生故障、处理故障时导致的停电等。据2018年统计资料表明,所有停电现象的因素中,线路故障导致的停电时间占总停电时间的60%,处理故障导致的停电时间占总停电事件的70~90%。为此,强化在配电自动化故障智能检测技术的应用强度,提高故障维修效率,已势在必行。

目前,城市配电自动化系统正面临着大范围的升级改造,改造后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其故障率也将会得到一定的控制,逐步提高配电连续性,然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其配电自动化系统并未展开,所以故障频出,缺乏对故障的有效控制。为此,可借助配电自动化系统故障智能检测技术,快速识别、定位故障位置,从而提高故障排查效率,缩短诊断时间,极大的改善配电效率。

2.配电自动化系统故障分析

2.1高阻故障

在配电自动化系统中,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配电设备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如在外力作用下,尤其在特殊季节,更容易导致配电线路的下垂或断裂,并和建筑物、树木、地面产生直接接触,因建筑物、树木、地面的高阻抗性,从而导致配电线路短路,继而导致配电系统化系统产生严重的事故。因为高阻故障具有较高的突发性,所以传统配电系统并没有针对性的保护方法或故障检测方法,从而导致高阻故障的后果更加严重,严重破坏了配电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2.2短路故障

配电系统的短路故障,主要与电击事故、外部机械力有着直接关系,若受到雷电闪击、鸟类繁殖、人类活动以及牲畜放养,均会导致配电系统发生短路问题。因为短路问题会瞬间加大配电线路电流,从而致使配电系统中线路受到严重的威胁和隐患。

2.3单向接地故障

在配电系统线路故障中,单向接地故障最为常见,更是最难以识别和监测的区域。因电流强度不高,且多发生于线路的单向侧,丧失了传统配电系统分段巡线、分段检查等方法有效性,难以及时发现该类问题,久而久之逐渐积累单向接地故障,不仅影响了配电线路的正常运行,更为配电系统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2.4间歇性故障

在配电系统中,间歇性故障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故障之一,将会对配电系统的电流、电压产生影响,若未能充分重视配电系统间歇性故障,将会对整个配电线路造成运行隐患,甚至会导致配电系统的崩溃。从规律上来说,间歇性故障具有一定的重复性与随机性,若存在间歇性故障,那么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予以维护,除此之外,间歇性故障更具有隐藏性,仅仅通过日常维护、检查,很难发现故障所在,从而埋下故障隐患,为配电系统线路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3.配电自动化系统故障智能检测的通信技术

3.1故障定位系统的典型结构

一般来说,配电线路分支与主干线路上,均会设置故障检测装置,若线路存在短路等故障,则故障检测装置会第一时间以编码信息的形式,发送给数据传输装置,从而对故障判断结果进行预处理。

3.2通信方式

(1)电力线载波通信

20世纪20年代初期,电力线载波通信应运而生,以电力线作为传输媒体,基于载波方式实现数字信号的转化,和电网建设相比而言,其技术的可靠性更高,具有安全保密性、可靠性高等特点,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配电自动化系统中,现已广泛运用维护技术、调度通信等技术,但是受限于设备技术、在载波频率使用等限制,对载波通信的范围产生了影响,比如载波频率范围,一般在40KHz到500KHz之间,宽带是4KHz,配电自动化系统故障智能检测需要的载波数量将远远多于57个,所以从配电自动化系统来说,其随机性会对线路阻抗稳定性产生影响。与此同时,若农村和地区配电线路过多,还会进一步削弱配电系统稳定性,为此,中压载波通信技术将会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干扰,从而难以广泛应用。

(2)光纤通信

通过光波的形式传输通信信息,主要分为光纤以太网和光纤环网两种。可以说,光纤通信优势在于寿命长、频带宽、稳定性好以及通信容量大。当然光纤通信也有一定的缺陷,如一次性建设困难,若发生故障,则对修复工艺有较高的要求,并且维护费用也较高。

(3)无线GPRS/CDMA通信

在GSM中增加SGSN和GGSN,便可实现GPRS通信,可以说GPRS便是GSM网络的某种演变,充分结合IP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从而构建移动IP网络。GPRS广泛适用于少量数据传输的区域,实现节省费用的目的,并将其通信模块设置于配电设备中。除此之外,GPRS通信模块的周期短、投资少、便于安装等特点,将更有助于顺利实现数据传输的目的。目前配电自动化系统故障智能检测最常用的通信方式便是GPRS/CDMA通信方式,且在农村、县城等区域也逐渐普及适用。

(4)远距离无线数据接力技术

在农村配电自动化系统线路中,无法大面积采用光纤通信,所以其设备通信信号普遍较弱,使用GPRS通信并不能全面覆盖广大农村地区,为此,可通过远距离无线数据接力技术,缩短故障排查时间,确保数据及时传输到主站系统。

对于特殊地区(如高海拔地区、无人区)的信号盲区,可通过无线数据接力装置,对故障指示器工作信息进行接收,并将动作信息发送于其他无线数据接力装置中。正是这样一级一级的接力传输,从而传回故障监测信息。

4.配电自动化系统故障智能检测技术要点

4.1中性点不接地单向接地故障检测

若配电自动化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那么其三相电压值均处于均衡状态,若配电自动化系统进入空载状态,则其对地泄漏电导则忽略不计,若配电自动化系统进入正常运行状态,那么其过渡电阻将趋近无穷大,若配电自动化系统和金属碰撞,则过渡电阻为0。

配电自动化系统单向接地的特点主要包括:(1)各相电压对称;

(2)若对地电压发生变化,则最高相的次相接地;(3)若非接地线路存在零序电流,则其线路对地电容电流与电流的数值保持一致,且无功功率方向总是指向接地线路的方向。

根据中性点不接地单向接地故障检测方法进行故障检测,其故障点位置具有一定的不准确性,无法精确定位故障点是否处于线路附近还是电源附近,所以采用基于无线传感器的故障智能检测方法,并对其进行优化。

4.2基于无线传感器的故障智能检测

某种意义上来说,无线传感器便是对数据采集最好的方式,同时兼具数据处理、数据传输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检测可能存在的故障隐患,各个节点可实现数据的交换,并且在恶劣的环境下仍可正常运行。图1为基于无线传感器的故障智能检测技术示意图:

图1基于无线传感器的故障智能检测示意图

基于无线传感器的故障智能检测,主要依托与消弧线圈参数变化,以此改变零序电流、零序电压以及电抗值,从而判定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故障位置。换句话来说,消弧线圈参数变化,且零序电压一致,那么其故障节点的信任值越高,代表该区域的故障可能性越低,故障分析结果越精准,根据该特点,便可以对配电自动化系统故障位置进行精准判断。

基于无线传感器的故障智能检测技术中,虚假数据对故障节点的影响较低,且能够满足不同类型的故障位置智能检测,准确率高达97%以上,基本满足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检测需求,实际效果良好。与此同时,故障智能检测的误差范围在0.12~0.25%之间,代表误差距离为250m以内,不会受到故障距离、故障类型以及过度电阻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可适用于大范围的配电自动化系统故障检测。

5.总结

综上所述,配电自动化系统故障智能检测技术,可有效解决传统故障检测准确率不高的问题,大大提高配网自动化系统的稳定性,加快故障检测效率,值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浩.基于配电自动化的电网实用分析与故障检测[J].华北电力技术,2012(7):8-14.

[2]杨帆,关焕新.配电网单向接地故障的自动化检测模型设计[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17(4):218-222.

[3]李跃峰,白瑞歌.配电网自动化中故障检测方法和处理模式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0(5):189-190.

[4]王炳革,刘晋,张霄来,等.10kV配电线路故障自动定位系统[J].现代电力,2011,28(4):7-11.

论文作者:戴文兴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6

标签:;  ;  ;  ;  ;  ;  ;  ;  

浅析配电自动化系统故障智能检测技术对提高配电系统供电可靠性的影响论文_戴文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