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学科梯队建设的科学评价与管理_科学论文

论高校学科梯队建设的科学评价与管理_科学论文

试论高校学科梯队建设的科学评估与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梯队论文,试论论文,学科论文,高校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八五”以来,我国高校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新一代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学科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务结构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水平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由于历史原因所造成的学科高层次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的现象并未得到完全改善。不少重点学科、博士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科带头人年龄老化的情况,一些学科点梯队人源不足,尚未形成合理的层次结构。因此,如何选拔与培养跨世纪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也就成为近年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热点。本文试图从高校学科点梯队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实施这种评估所应具备的条件来探讨高水平学科梯队的建设问题,以推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向更注重于学科梯队建设的方向发展。

1 建设高水平的学科梯队, 是跨世纪发展和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

1.1 建设高水平学科梯队是促进一国经济发展、 求得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能否在各学科领域建立高水平的学科梯队,是能否源源不断地获得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技术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没有高水平的学科梯队,也就无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我国现代化建设已进入第二步战略阶段,要求经济建设从量上的扩张向质上的提高方向发展,以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两个“根本性转变”。经济发展的需要,已经将科技和教育发展推上了战略重点位置,要求高校对区域或国家的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主力军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为此,要求高校必须建设一支具有为繁荣祖国科学和教育事业而献身的,以高水平学科梯队为核心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能为社会培养高层次、高水平、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能承担国家或地区重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课题,攻克重大科技难关;能根据市场需要推动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并使我国能在计算机、信息、能源、生命科学、新材料环境科学以及基础理论等世界前沿学科领域里,紧跟世界科技发展步伐,在世界高科技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

1.2 建设高水平学科梯队,是加强学科建设、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

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学科建设是培养高质量人才和开展高水平科研的基础,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所在。高校要加强基础学科,优化重点学科,改造传统学科,促进交叉、边缘和新兴学科,都急需建设一支具有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学科梯队,这是学科发展后继有人,高教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

大学能否进入一流,固然与有无学术大师密切相关,但学术大师的形成和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学术梯队的支撑。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学科群体,没有高水平的学科梯队,就不可能源源不断地造就一代又一代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因此,在注重培养和造就学术大师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科梯队的建设,要从学科和队伍建设长远目标出发,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实践中形成一支支高水平的学科梯队。在理工为主的高校,要大力发展各类以大工程、大项目、大产业为结合点的、富有重组活性的工程技术中心和学科群,让新一代学科带头人领衔组队、指挥科技战役,攀登科研高峰,力争以国际公认的开创性成就跻身于世界大师行列。

因此,建设好能体现高校办学特色、代表学科水平、带动全体教师共同前进的高水平学科队伍,不仅是各高校顺利实现本世纪末教师队伍新老交替、代际转换的需要,更是在下世纪初期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

2 高校学科梯队建设状况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2.1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成

对理工科为主的高校来说,二级学科是能同时提供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教学科研基本单位。因此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应该是以二级学科为基础的优秀学科群体和高水平的学科梯队的建设。所谓高水平的学科梯队,我们认为应当有以下几点特征:以院士或在国内外有学术影响的学科带头人为核心,队伍结构合理,梯队成员素质高;学术上有创见,有特色,为国内外同行承认,或技术上有重大突破,能推动产业进步。对外学术交流活跃,在国际学术界有一定地位。

根据上述认识,按照浙江大学“211 工程”建设规划对学科建设的要求,参考国家教委直属高校办学基本数据综合分析指标体系,并结合浙大学科现状,我们拟定了浙江大学二级学科梯队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评估体系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二级学科梯队建设评估参照标准》(表1),二是《学科带头人素质自我评价参照标准》(表2),三是《学术骨干素质自我评价参照标准》(表3)。 之所以包括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评价标准,是因为高水平的学科梯队的建设与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两者不可分割、相辅相成。脱离学科建设单纯谈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个人成长是不全面的,离开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谈学科建设也是不科学的。因此,在现有的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选拔培养标准的基础上,从学科队伍整体状况出发,全面提出二级学科梯队建设的要求,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二级学科梯队建设状况评估体系。有了这样一个完整的评估体系,就能对学科带头人、梯队骨干和各学科点队伍的发展状况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科点间的交流,有利于高水平学科队伍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表1 二级学科梯队建设评估参照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二级学科梯队结构评估标准

梯层次结构 1 有院士或国内知名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40%)

(15%)

2 50岁以下的新一代学科带头人人数(40%)

3 45岁以下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人数(40%)

4 博士生导师数及其在教授总数中所占比例

(20%)

队 5 教授、副教授人数及其在教师总数中所占比

例(20)

6 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国内访问学者人

数(20%)

年龄结构 1 教师平均年龄(20%)

结 (10%)

2 教授平均年龄(20%)

3 副教授平均年龄(20%)

4 45岁以下教授人数,在教授总数中所占比例

(20%)

5 35岁以下副教授人数,在副教授总数中所占

构 比例(20%)

学历结构 1 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20%)

(15%)

2 博士毕业教师数中外校名牌高校毕业生中所

占比重(20%)

3 教授中博士学历所占比重(20%)

4 副教授中博士学历所占比重(20%)

(40%)

5 教师中出国访问进修,讲学半年以上的人数

及其占教师总数比重(20%)

梯支撑条件 1 是否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

(20%) 中心(40%)

2 人均科研经遇(科研经费到款额/教师人数)

(40%)

3 人均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净值/教师人数)万

元(40%)

队 4 国家基金、863、国防科工委、国家攻关项

目数及在当年总项目数中所占比重(20%)

5 50万元以上科技开发项目数(20%)

6 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数(20%)

成果水平 1 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水平的项目数及其在鉴

(统计三 定项目总数中所占比重(15%)

年情况)

2 年均获国家级成果奖(教学奖、科研奖)项目

结 (20%)

数(15%)

3 年均获省部级成果奖(教学奖、科研奖)项目

数(15%)

4 年均出版专著、教材数及教材引用的学校数

(15%)

5 在国际权威三大系列、国内核心刊物上每年

人均发表论文篇数及重要论文被同行引用次

合 数(15%)

6 获准国家发明专利项数(10%)

7 在国内(甚至国外)推广应用的重大技术项数

及其产生效益(15%)

学术地位 1 集体荣誉奖在总奖项中所占比重(10%)

(统计三

2 评为国家线或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

年情况) 优秀教师人数(10%)

实 (20%)3 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跨世纪人才基金

、全国百千万人才、省高校青年学术带头人

数(15%)

4 教师数中国际学术机构兼职人数(10%)

5 国家级学会兼职人数,省级学会兼职人数(5%)

,是否学会挂告单位(10%)

6 三年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次数,年参加国际会

力 议人次(5%)大会特邀报告人次(5%)

7 三年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次数(15%)

(60%)

8 接受国外来访学者、留学生人数(5%),受聘

为国外名牌大学兼职人数(5%),科研究机构

兼职人数(5%)

填表说明:国家级学会兼职人数和省级学会兼职人数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或全国教学(课程)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或全国性学会理事,省级学会副理事长以上职务。

表2 学科带头人素质自我评价参照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评估状况

完全 基本 须进一

达到 达到 步努力

学术水平 1 在所研究领域有创新的研究成果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获得国家级

或省部级一、二等奖以上奖励

2 出版学术专著,发表论文有较高

的水平,每年能在国内一级或国际权

威刊物发表论文并多次被人引用

3 从事科技开发、推广,能对某行

业某重要技术的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创造显著效益(千万元以上)

4 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国内知名度

较高,担任省部级学会副理事长、副

会长、国家级学会理事以上职务

5 主持召开国际、全国性学术会议

,在国外高校、科学研究机构兼任

培养能力 1 培养高层次人才能力,培养的学

生中有多少人成为具有相当知名度

的社会各类人才

2 能创造条件,使梯队成员参加国

内外学术交流,从而在学科的主流和

前培养能力沿领域从事开创性研究,

努力使该学科或专业方向成为国内

一流

3 善于做伯乐,注重引进人才,积极

推荐有潜力的年青人到有关学术团

体任职

领导能力 1 能正确地把握学科研究方向和主

攻方向,指导梯队成员掌握该方向的

最新知识和学术动态

2 能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近、中、远

期学科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

3 能激励并组织群体成员,承接挑

战性课题(国家基金、863、九五攻

关项目)或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

大项目,每年获得较多的科研经费

4 能根据每人成员的特点,组织分

工实施,并按期按质完成研究计划

协调能力 1 胸怀博大,具有学术民主、合作

共事的好作风,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

群体之间的名利关系

2 能妥善解决学科成员之间的矛盾

,营造团结协作的气氛

3 能协调与社会、学校各有关部门

之间的关系,为学科发展创造良好的

外部条件

表3 学术骨干素质自我评价参照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评估状况

完全 基本 须进一

达到 达到 步努力

思想素质 1 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治

学严谨,作风正派

2 教书育人,具有旺盛的工作热情

及开拓进取、合作奉献的敬业精神

3 注意提高思想修养,能正确对待

名誉地位

研究能力 1 能根据学科的发展,市场的需求

和本学科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特长

,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2 在本学科领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

础,对所在学科的某一方向有较深入

的学术研究

3 具有较强的综合研究和应变能力

,善于处理研究过程中的复杂疑难问

创新能力 1 能很好的吸收与本专业相关的最

新知识,把握前沿学术动态和信息

2 积极参与国际学术活动和学术交

流,经常提出新的学术见解,发表的

论文常被国内外刊物引用,能为国内

同行所注意

3 注重科研与市场的结合,善于科

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学术水平 1 有较强的学术活动能力,在省级

以上学术机构、专业指导委员会,某

部门或行业的专家组兼有一定职务

或兼任学术刊物的编委

2 为主完成国际合作或作为负责人

完成国家级项目或课题的研究

3 从事应用研究为主的,科研成果

得到省级以上奖励或成果被推广应

用,从事基础研究为主的,应有论文

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从事教学为

主的要有正式教材出版并广为采用

2.2 具体评估标准的建立

《二级梯队建设评估参照标准》分为“梯队结构”和“梯队综合实力”两个大项。梯队结构部分从能级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三方面设立具体的指标来反映学科梯队的合理性程度,如在年龄结构这个子项中,由①教师平均年龄②教授平均年龄③副教授平均年龄④45岁以下教授在教授总数中所占的比例⑤35岁以下副教授在副教授总数中所占比例等5个具体指标来考核一个学科梯队新老交替、可持续发展状况。 梯队综合实力部分则主要从支撑条件、成果水平、学术地位三方面设立具体指标来反映一个学科的现有发展水平。

为了全面反映学科梯队的总体状况,同时突出对建设重点的引导,在评估指标体系中,对各部分各级指标视其重要性程度分别赋予了不同的权重,如梯队结构的权重系数为0.4,而综合实力为0.6。同样地,根据各子项在相应大项中所起的作用,对各子项及其相应的具体指标分别赋予了相应的权重。

《学科带头人素质自我评估参照标准》和《学术骨干素质自我评价参照标准》,则是根据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在各自学科中所起的作用的不同,对能力和水平提出了不同的标准。学科带头人在国内外要有较高的知名度,要求具有战略眼光,把握学科方向,能带领整个学科群体,在教学上能培育出有竞争力的人才,科研上能攀登科技高峰,为此我们从学术水平、培养能力、领导能力、协调能力四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分项评价标准来衡量某一学科带头人是否符合条件,在哪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对学术骨干,要求具有献身精神和敬业精神,勇于接受挑战性课题,有较强的研究创新能力和潜力,据此,我们设立了思想素质、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四个一级指标作为评价标准,并对每个一级指标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对每一个分项要求按“完全达到”、“基本达到”、“须进一步努力”三个等级进行评估,以具体反映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各方面的状况。

2.3 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在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过程中,主要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①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的原则

在整个自我评估体系中,对学科点队伍建设基本情况着重采用了以定量为主的群体评估方式。如在大项“梯队结构”的3个子项中, 以各层次教师的人数以及高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高职教师的平均年龄,高学位教师的比例以及高职教师中高学位的比重等等可量化的数据再加上一定的权重系数来反映该学科点梯队结构的总况。又如在大项“梯队综合实力”的3个子项中,主要以科研经费、国家级项目数、 开发项目数、国际合作项目数、国家省部成果奖、专著教材、高水平论文、发明专利、推广项目及效益、国家省部荣誉、国家级人才基金、在国家省部学会及国外名牌大学和科研机构兼职、举办和参加国际会议及全国学术会议、接受留学生及来访学者等等数据来反映该学科点的支撑条件、成果水平和学术地位。通过上述各项具体评估指标的量化,客观地反映出该学科队伍建设的总况。

除了定量评估以外,定性评估也是评估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学科队伍建设中的群体评估无法用量化数据反映的部分,如梯队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情况等,采取定性为主的个体评估办法,在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素质自我评估的两个标准中,较详细地列出反映各子项内容的定性指标,如在“协调能力”一级指标中,用学术作风、营造学术环境、协调各级关系等二级指标来反映如带头人应具备的协调能力。在定性评估的基础上,再对其结果进行分等和赋分,以符合总体评估量化处理的需要。通过对个体素质能力的定性评估和群体结构、综合实力的定量评估,来综合反映一个学科点梯队的总体情况,应该说是较为合理和科学的。

②突出重点、提高起点和全面综合、符合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在整个指标体系中,把队伍群体、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个体这三大部分的评估综合一体。从指标内容上看,《二级学科梯队建设评估标准》共有6个子项,37 个具体指标来反映一个学科点队伍的结构和综合实力;《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素质自我评价参照标准》中,共有8 个一级指标27个二级指标来反映队伍核心人员的综合水平、能力与素质。

在力求体系和内容上的详实、全面和完整的同时,根据国家教委对教学科研并重的重点高校队伍建设的结构比例要求,注意抓住能反映队伍层次、水平、实力和个体素质、能力的主要内容,突出重点。如在年龄结构上突出45岁以下教授和35岁以下副教授在教授和副教授总数中的比例,在学历结构中突出高职教师中博士学历教师所占比重,通过反映高职教师中青年教师和高学位教师的比重来重点反映这个学科点梯队的后劲与潜力。在综合实力大项中,提高评估起点,突出国家级科研项目数、国家级获奖成果数、高水平论文及引用数、举办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数,国际学术组织兼职数和接受国外来访和留学生数等反映该学科点的支撑条件、成果水平和学术地位。

在全面评估的同时又突出了评估重点,可使各学科通过评估朝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目标努力,从而为学科上层次、上水平起到良好的导向和激励的作用。

③自我评估和横向比较相结合的原则

指标体系的设计考虑到了具体实施上自我评估和横向评比的需要。从学科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各学科点变化发展情况看,采取自我评估为主比较符合实际。因为各学科点对自身队伍建设情况比较清楚,有了具体的评估指标后,对照检查就比较方便,可按类逐项评估,更清晰了解本学科在资源配置、学术地位上的优势和劣势,剖析原因,找出症结,采取措施。在对带头人和骨干成员素质评估中,自我评估方式也比较符合被评估者的心理状态,学校在素质、能力方面提出的各项指标,也是他们自我提高可资参照的具体目标,他们可从这些具体要求出发,不断调整和更新自己,从而使整个学科队伍不断优化,人员素质更趋完善。

由于指标体系中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估相结合,使得横向评比成为可能。在各学科点自我评估基础上,通过对各指标的量化处理,可对同类同层次学科点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看到各自的长、短处,互相交流,学校也可据此奖优罚劣,从而推动各学科的不断发展。

3 实施学科梯队建设评估体系的初步效果与展望

1997年初我们对浙江大学理工类学科中8 个博士点的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尝试性的评估。评估情况表明,评估指标体系的起点标准较高,但也符合学科队伍的现状和发展要求。用此标准衡量38个博士点队伍水平,约有1/4的学科可进入较高水平。特别是实力较强、队伍阵容整齐的几个国家工程中心、重点学科的队伍状况,各子项的指标分数都名列前茅,吻合情况是令人满意的。其他博士点经过自我评估,也看到了本学科在梯队建设上的优势和不足,着手加强和完善队伍建设的规划与措施。

综上所述,开展对学科梯队建设状况的评估,对于进一步促进高水平学科梯队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学科梯队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实施,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但对于重点高校而言,一般已基本具备这些条件。因此,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学科梯队建设状况评估指标体系,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加以完善,必将对于高校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起到十分明显的推动作用。

收稿日期:1997—12—15

标签:;  ;  ;  ;  ;  

论高校学科梯队建设的科学评价与管理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