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腰椎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合并节段性腰椎不稳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_陈志坚 樊学文 文雪平

(宁乡县人民医院 湖南长沙 410600)

摘要:目的 探究后路腰椎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在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合并节段性腰椎不稳治疗中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60例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并节段性腰椎不稳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均予以后路腰椎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腰椎前凸角、Cobb角变化及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后腰椎前凸角(45.11±5.62)o、Cobb角(13.89±5.72)o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疼痛(4.03±0.29)分等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 后路腰椎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有助于改善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并发节段性腰椎不稳患者腰椎前凸角及Cobb角,且可促进生活质量提高,具推广价值。

关键词: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后路腰椎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节段性腰椎不稳;生活质量

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属于临床常见一种疾病,近些年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发病率呈不断升高趋势,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腰腿疼痛。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患者易出现节段性腰椎不稳,而腰椎不稳易造成小关节骨质增生、椎间盘变性突出引起椎间孔、椎管的有效空间缩减,从而引起神经压迫,产生疼痛感[1]。目前,临床多采取手术进行治疗,本研究为明确后路腰椎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我院针对性选取60例患者资料予以分析,并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60例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并节段性腰椎不稳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经腰椎MRI、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者纳入,将严重心肺肾等功能障碍者排除。其中,男女比例35:25,年龄50-69岁,平均(58.72±3.16)岁;病程2-14y,平均(7.32±2.45)y。本次研究方案经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后路腰椎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予以气管插管全麻,取俯卧位,在C型臂X线机下对病变间隙进行确定;然后予以正中切口,在骨膜下将附着棘突椎板肌肉组织予以剥离,直至两侧棘突椎板、横突、关节突等结构清晰显露,止血;椎间小关节的上关节突外缘及横突约中上1/3处为进针点,置椎弓根螺钉,透视下进行确认,防止神经根损伤;将症状节段的上下部分椎板进行切除,并将部分关节突内壁切除,使椎间隙充分显露,牵拉硬膜囊与神经根,将神经根管扩大,并对其进行松解;并椎间盘退变或突出者,予以椎间盘及后缘骨赘切除,然后实行椎间融合;将减压椎体均行融合,碎骨为椎板自体骨或棘突;冲洗切口并置引流管,进行逐层缝合,并于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在术后48h将引流管拔除。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对比治疗前后腰椎前凸角、Cobb角变化;比较治疗前后生活质量,采取脊柱侧凸研究学会(SRS-22)制定的国际标准量表[2]评定,主要有疼痛、心理状况、功能活动、自理能力等维度,每项0-5分,分数与结果成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均用SPSS17.0统计软件行本研究数据统计学分析,采用( ±s)表正态计量资料,用t检验组间比较;P<0.05则表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本组治疗前后腰椎前凸角、Cobb角变化

治疗后,腰椎前凸角、Cobb角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见表1。

注:组间对比,aP<0.05。

3 讨论

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合并节段性腰椎不稳多出现在中老年人群体中,其发病机制主要为患者椎间盘与椎间小关节出现退变性的改变,造成相应节段的脊柱所受负荷出现不对称,引起退变不对称,最终随病情进展至退变性腰椎侧凸[3]。有研究[4]指出,针对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且病发节段性腰椎不稳者,临床应以减小腰椎前凸、改善腰椎功能障碍以及缓解腰痛感觉等为治疗原则,从而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升,其中以后路腰椎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应用效果佳。

本次研究中,治疗后腰椎前凸角(45.11±5.62)o、Cobb角(13.89±5.72)o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治疗后疼痛(4.03±0.29)分、心理状况(4.01±0.32)分、功能活动(4.02±0.18)分、自理能力(4.05±0.14)分均高于治疗前;此次研究结果与李新福、刘勇[5]相似,表明后路腰椎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可有效改善患者腰椎前凸角及Cobb角角度,且对生活质量提升具促进作用。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并节段性腰椎不稳患者临床多采取手术进行减压治疗,而单纯椎板开窗减压无法有效实现充分减压,且需将较多脊柱后柱结构、小关节突切除,影响脊柱稳定性[6]。后路腰椎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应用,可在减压同时进行融合,其术后腰椎生物力学以及运动特点均显著改善,从而有助于疗效与预后质量提升[7]。其次,后路腰椎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能够对患者前凸与侧凸进行有效矫形,使得脊柱各方向上的负荷平衡重建,从而改善腰椎节段畸形情况,促使腰椎前凸角以及Cobb角的角度改善,进而达到脊柱活动功能逐渐恢复的目的。此外,后路腰椎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可有效把握减压范围,减少减压后对脊柱周围软组织的破坏,促进脊柱稳定性增强,避免减压范围过大造成脊柱畸形发展[8]。同时,后路腰椎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通过有效固定受损腰椎,减少了神经、血管压迫性,从而有助于患者症状改善,疼痛减轻,进而改善其生活质量。本次研究受多种因素影响,尚未对治疗效果作详尽分析,需行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并节段性腰椎不稳患者经后路腰椎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后,能够有效改善其腰椎前凸角、Cobb角的角度,并利于生活质量改善,可推广。

参考文献

[1]裴飞舟,马俊,杨国志,等.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39例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5(1):88-90.

[2]杜国聪,李启中,毛萍,等.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6,31(11):1190-1191.

[3]段贤斌,卢小虎,裴志杰.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效果观察及对生活质量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9):1698-1700.

[4]莫小汕.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用于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78例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6,37(2):388-389.

[5]李新福,刘勇.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合并节段性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J].脊柱外科杂志,2014,12(4):198-201,211.

[6]张培根,衡孝来,吴文涛,等.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矫形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伴椎管狭窄的临床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16):3138-3141.

[7]周兴,郑超,伍骥,等.Wiltse入路Dynesys内固定术与TLIF治疗老年腰椎椎管狭窄症的早期疗效对比分析[J].脊柱外科杂志,2017,15(2):82-88.

[8]陈祖星,张昌茂,刘国铭.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6,22(12):39-40.

论文作者:陈志坚 樊学文 文雪平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4

标签:;  ;  ;  ;  ;  ;  ;  ;  

后路腰椎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合并节段性腰椎不稳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_陈志坚 樊学文 文雪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