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法与学习方法整合研究报告_教法学法论文

初中文言文教法、学法一体化实践研究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法论文,文言文论文,研究报告论文,学法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传统文言文教学中有一个明显的弊端,教师逐字逐句串讲,用单向的灌输法教学,使学生成为上课记笔记、下课理笔记、考试背笔记的“机器”。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语文能力低下,教学质量不高。

针对这一现状,我们考虑到一体化研究,以探索初中文言文教学规律,想方设法,优化指导方法,采用最恰当的教法,引导学生掌握简便、快捷、有效的学习文言文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文言文习惯,求得文言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们的研究内容,就是教师用新的观念,科学的教法,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六种学习方法:

①预习划注法。根据课后注解,借助工具书,注解文言词的音和义,能划出疑难词句。学生有目的地预习,并带着问题进课堂,有利于开启学习思路。

②节奏朗读法。结合课文,通过分词、辨义、音节停顿等项的训练,必要时借助课文录音校正,读通读顺课文。

③知识分块法。将知识点归成以下几类进行学习:a、 文学常识识记。包括作家作品的介绍,文体“记”“表”“说”“铭”的辨别。 b、词法归类。包括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c、 句法辨析。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④背诵找点法。即从文中找出上下文联系点、结构点、关键词点,理出一条清晰的思路,加速背诵进程。

例如 “晏子使楚”第二则背诵,指导图示如下:

⑤文句直译法。强调字词落实,有利于识辨文言课文中的词法、句法现象,正确理解和掌握句意。

如:《岳阳楼记》“吾谁与归”一句直译为“我谁跟一道”,显然是不当的,学生一望而知这是宾语前置句。

又如:《孙膑》“乃钻火烛之”中“烛”直译成“照”,就知道是词性发生了变化,名词用作动词了。

⑥习题翻新法。利用某一习题变角度翻新,引发一题多作,有利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达到熟练巩固知识的目的。

如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一题:

变换角度,可翻出以下多个练习题:a、 这两句分别出自哪篇课文?b、作者分别是谁?c、“于”还有哪些解释,找例句解答。

操作程序

(1)宏观程序设计

这是根据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并结合该年级段具体教学要求,以学生的“学情”为出发点,设计教学总体思路和方法,及时调控“教情”,确定一个最佳的教学起点。

具体可分以下三步进行操作:

第一步——扶。学生在教师的“扶持”下,领会一些学习方法,要求学生把“学法”笔录、熟记并运用,让学生在训练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步,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从“领会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做好“过渡”的扶持工作。

第二步——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掌握根据不同文体,不同篇目的学习方法,能针对不同课文选择相应学法,提高学习技巧,学会主动学习。这一步,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从“主动学习”向“学会学习”过渡。

第三步——放。不是放任自流,撒手不管,而是在教师的启示下,放手让学生自我主动学习,教师“相机”调控,及时设疑、解疑,实现“教会学生学习”的目的。

宏观操作技术流程可用图表示:

(2)微观程序设计

这是就某篇文言文起始教学而言的。依据该课文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从微观考虑,将“六种学法”的指导,有机渗透在课堂教学的三个阶段中,

①整体感知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完成“预习划注”、“节奏朗读”学法指导任务。方法是:

A、提示:在课前或上课之始, 教师利用投影机或口头提示预习目标,给学生一个明确的预习思路。

B、参照: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给文句分词、辨义, 有助朗读停准节奏。

C、互查:同学互相查看课本,教师抽查, 促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

②局部剖析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完成“知识分块”、“背诵找点”学法指导任务。方法是:

A、示范:教师将每块知识点各举一例示范, 然后让学生模仿归类。

B、巡查:教师巡查,帮助学有困难学生归类知识。

C、简析:教师设问,引导学生简析课文, 找出快速背诵课文的方法。

D、操练:篇幅较短小的文章,或基础扎实的同学,当堂背诵。 其余可放宽到课外背诵。

③综合归纳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完成“文句直译”、“习题翻新”学法指导任务。方法是:

A、比较:引导学生比较文言文意译和直译的异同, 体会直译的好处。

B、讨论:指导同桌或四人小组讨论译句与译文的正误, 规定不准看现成的翻译资料,只允许参考课文注释。

C、解疑:检查翻译时,学生提疑,师生答题。

D、翻新:教师举一练习题,要求学生改变角度编拟新题, 然后一题多作,举一反三。

微观操作流程见下图:

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操作顺序,不是僵化的固定模式,应讲求一种最佳的选择与结合。一般情况下,选择使用的依据主要有三点:

①着眼于培养学生整体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②按照文言文体裁特点,每篇知识侧重点。

③综合考虑教学的各有关因素。

总之,教师只有遵循《教学论》提出的按照一定的科学依据,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能合理地加以组合,才可望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研究,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研究目标,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1.激发了学习兴趣

表现为学生听课注意力高度集中,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乐于学习;95%的学生争相制作投影片或争取发言, 学生学习参与率达到100%,喜欢学习文言文的人数从研究前的45%,上升到98%。

2.掌握了多种学习方法

笔者在研究前后分别对学生学习方法掌握情况作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表:

从表中的各项数据可以看出,研究后比研究前,掌握多种学习方法的学生数明显增加。

3.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请见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研究后比研究前不良习惯的学生人数大大减少,尤其翻译课文方面,学生已全部改掉了依附老师、依附资料的不良习惯,自学能力得到了增强。

4.提高了学习成绩

笔者还对研究前后两次期末考试文言文部分的成绩作了统计,(试卷均由教研室提供)结果如下表:

从表中“三率”可以看出,研究后比研究前,学生的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

“教法、学法一体化研究”的效果之所以比较好,除了学生学习能力自然增长,班主任及其他学科教学等因素外,一体化研究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从理论上分析道理有三条:

①遵循《教学论》中“师生协同”原则。教师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教学过程全处于师生协作活动,互相促进的状态。学生从中掌握了有效学习方法,这等于找到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②遵循《教学论》中“有序性”原则。无论在宏观操作流程还是微观操作流程中,把握了教学内容的序,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使学生能够顺利,有效地掌握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③符合孔子提出的著名教学要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而不是牵着学生走,强迫和代替学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上述研究效果检测表明,“教法、学法一体化研究”是可行的,有效的。只要我们教师努力创造条件,多在善导上下功夫,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堂教学质量是完全可以提高的。

本文由杭州市教研室推荐

标签:;  ;  ;  ;  

初中文言文教学法与学习方法整合研究报告_教法学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