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创新的经济心理学分析:进入诺贝尔经济学视野的教育经济学视角_心理学论文

知识创新的经济心理学分析:进入诺贝尔经济学视野的教育经济学视角_心理学论文

知识创新的经济心理学分析———种可能进入诺贝尔经济学奖视野的教育经济学观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经济学论文,心理学论文,视野论文,观点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知识经济是一种运行在网络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出现,使传统经济运行的四环节“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发生根本变化;知识是社会财富分配的主要依据,网络传播是知识产品流通的主要形式,获得和使用知识将进入消费领域,而这一切,取决于知识的生产,即以智力创新为价值取向。于是,知识创新作为一种新资本形态,取代农业经济的土地资本和工业经济的金融资本,上升为知识经济中的一种主要的资本形态。

智力具有教育学属性,资本属经济学范畴,智力资本自然纳入经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可惜,自从本世纪60年代以来诞生的教育经济学,在半个世纪中,这种由经济学家创立的教育学分支,没有教育学家的介入,包括法国国家经济心理学实验室和经济心理学国际研究协会,都没有对这个重大命题给予足够重视。今天,比尔·盖茨在不到20年时间创造了500亿美元财富的奇迹, 他开发软件的智力资本中呈现的巨大经济学价值,都表明心理学的创造性研究与经济学应该联姻。显然,这项研究将可能给经济心理学自身的发展带来新的繁荣。

一、知识经济中萌芽的智力特征

1996年12月30日出版的美国《商业周刊》发表了一组关于“新经济”的文章,指出美国已经进入一个以信息革命和全球化大市场为基础的“新经济”发展期。这个“新经济”的见证是美国经济增长已经持续八年,呈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无经济危机的时代,出现了“不伴随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新景况,即通胀与就业之间的非对抗的奇特现象,这是第一个特征。对此,经济学家在解释其原因时指出,与美国普遍受高等教育人数增加相关。反映了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二个重要特征:在增加和扩大产品功能的同时降低产品价格。从8086CPU芯片起,286、386、486、586,到奔腾类的pcntium Ⅲ, 呈现出一个奇怪现象,即功能越强大,价格越是低廉,这是工业经济中难以置信的情况,这反映了知识含量越高,知识对经济的贡献越大。

第三个重要特征:信息技术几乎向一切领域扩张,知识几乎介入一切经济领域,明显地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例如制造业、服务业、咨询业等。又如生物工程、海洋工程、气象工程、化学工程等。经济被知识化的结果,使得知识的商品特征日益鲜明地反映在市场的各个领域。

第四个重要特征:工人的白领多于蓝领,工人阶级知识化的趋势已经呈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出现了新的格局。人,作为传统经济机器中的小齿轮,逐步转化为经济的目的与归属,即体现出:经济管理对人的尊重与关怀。

第五个重要特征:全球网络的电子商务普及,蔓延到几乎所有领域。数据结算、电子汇兑、无纸贸易等信息手段,减少了资金的沉淀,大大加速了金融的周转和效率。

第六个重要特征:合作竞争。与传统的“你死我活”的竞争不同,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可能出现合作式竞争,即一种跨国兼并的大竞争,例如知识创新,通过网络不难告别过去的独立单干形式,走向组织与合作形式,组合几个国家的智力,把设计、开发、制造、营销等环节分布在几个国家,最终创新最新型产品进入市场,因而可以大大提高技术创新的数量和质量。包括大企业关系在内,也从过去的单纯性竞争,走向集团式竞争,得到“双赢”的结果。

第七个重要特征,也是最鲜明的特征:管理的重心转移到智力资源管理,一改几百年来管理立场——无论是令人痛苦的榨取剩余价值还是令人舒服的掠夺劳动财富。通过知识的资本化途径,员工以个人知识参股,使得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走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形式,从立场上表达了尊重人、爱护人,为人的心理和为人的精神谋幸福的管理,在这里,经济学的未来,将体现出对人的幸福的极终关怀。

上述7点所反映的知识经济的某些特征, 在传统经济学中是难以解释的。从经济学理论上看,其焦点集中在:人和人力资本的意义上发生了根本变化,也就是说:1.从人的劳力上升到人的智力;2.从一般知识重复使用,上升到创造新知的发明和发现;3.从技术知识实现物质改造,上升到科学知识实现的信息生产、加工和处理;4.从有形的物质、能量、货币资本,上升到无形的信息资本;5.知识自身而言,从“知识就是力量”,上升到“知识就是财富”。

以上说明,在智力已经以资本形态支持的知识经济中,传统经济学的人力资本论受到了挑战,那么,人力资本论存在哪些缺陷呢?

二、舒尔茨的观点——人力资本理论的缺陷

本文研究智力资本,是相对于传统经济学的人力资本而言的,研究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回报,曾经是经济学领域中的杰出观点,由此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代表人物是舒尔茨和他的人力资本论。

舒尔茨( T. W. Schuliz )(注: T.W. Schultz( 1961),"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merican Economic Rcview,51,NO.1),丹尼森(E.F.Denlson)(注:E.F.Denison ( 1967),"WhyGrowth Rates Differ?" Washington D.C.Bookings Instituting),依斯特林(R.Eastcrlin)(注:R.Esterlm (1981),"Whyisn'tthe Whole wold Developed",Journat of Economic History,41,No. 4),鲍曼(M.J.Bowman)(注:M.J.Bowman (1963).cd:"Concerning the Role of Education in Development".Old Societiesand New States,The Quest for Modernity in Asia and Africa,ed.C.Grtzee,New York Free Press.)等人:提出人力资本理论,把“学历——受教育程度”列入经济增长的因素,测算出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初等教育为35%,中等教育为10%,高等教育为11%,整个教育为17.3%等。他们发现了受教育程度对经济增长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但从“人力”的完整意义上看,舒尔茨的理解未免过于偏狭,表现在以下几点:

1.舒的“人力”假设的两个前提是:(1 )假设“人”模型的线性化;(2)假设“学历与知识”相关的线性化。

关于(1), 信息与系统工程的确凿研究表明:人的模型除了有线性的一面以外,还有非线性、随机性、时变性和离散性等综合数学特征,例如社会尊重(注:Tong Pie—Jun(1989):"On Esteem Needs in Social System", ( IUPsyS)

Proc. 24th, International Conterencc of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Elsevir Scicence Publisher North—Holland pp.423—428.)就是一个很难描述的数学过程,而尊重另一种信息,人的偏见也是一种信息,人的道德观念也是一种信息。这些无不在经济资源中充当许多另外的“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关于(2),学历与知识在学校的课程表上虽具有规定性, 而成绩单上却有及格与优秀的重大差异。并且,知识的功能若通过人表达,由于人的模型变异极大,结果人的函数执行结果差异也极大,也就是说,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的投资受益率是个不确定数。

2.舒计算的依据是单个的个人劳动,未注意到人的组合即人群的力量,即“有组织的人”及其劳动情境对生产的影响。这里的组织当然是指人际之间的信息沟通、合作和竞争。经济学理论的竞争现实中从来不存在公平竞争。相反,今天的经济却更多地反映出合作的大趋势。而信息高速公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为全人类的经济合作提供现实的技术平台。

3.即使在个体情况下,受过教育的人诚然有促进经济增长的正面,现实中不乏其破坏经济增长的负面,并且受教育程度越高,可能对经济破坏越大。

4.舒尔茨虽明显地感觉到有知识的头脑对经济的影响,并在论述人力资本时也提到过能力、技术等等,但在他的结论中,只留下了学历(受教育的程度)对经济增长的痕迹,他未描述从接受教育中获得的知识的应用,知识的成就即智力运用功能的情况,不免有“人”是知识的工具之嫌,把人看成单纯的经济人,重新掉进人是经济动物的旧穴。

5.最重要的是,舒未涉及知识的创造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舒忽略了人的智力、人的创造性,这个经济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因素,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的趋势。

总之,人力资本包含人的体力和脑力物化资本,舒尔茨看到了人的劳力中的接受教育训练后的资源,而无视人的脑力的另一部分——创造力,在这个意义上,舒的人力资本观显然存在严重缺陷。知识经济的到来,恰恰就在这个突破口上,那么,知识经济为这种人的智力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呢?

三、基于网络的知识经济:智力资本增殖的强大动力

也许,这是一个经济哲学的命题,即智力资本的价值规律。它生存的条件是网络上的市场环境,网络改变了传统经济哲学的时空观,说到底,这种哲学体现在知识经济的市场环境上。

二战以来,世界贸易市场,随着早期的依赖军事扩张手段的结束,工业经济的弱点暴露得更加显明。反映在市场竞争出现的三个变化上:朝着产品竞争和质量竞争到服务竞争的变化;市场的广度趋向国际化,加剧了国际金融投资发展;尤其是市场流通中资本裹胁着技术创新及其表达形态——专利的急剧扩散。随着网络在全球的铺设,网络的哲学彻底地改变了传统市场的时空观:

1.市场运行的空间,由于网络平台出现而变得很小,在生产与消费之间形成“door to door”的关系,所以,所谓占领市场空间,所谓占领国际市场,在进入网络后,几乎没有意义。

2.市场运行的时间,网络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市场竞争模式,即从占领和扩大市场空间转化为占领超前市场需求时间。

3.网络上产品的生命周期很短,企业的产品必须不断地超前于消费的需要,每天生产的都是“未来的产品”,产品的创新性是企业生存的命脉,否则企业难以生存。企业生存于面向未来的市场之中,靠什么超前?无疑靠人的智力和创造性,因为只有创造性才是面向未来的。这意味着智力创新在市场中的特殊价值。

情况正是如此,传统经济学未曾估计到的智力资本的价值规律,并且这种无形资本具有无限的扩张力和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推动力,显示了智力的高价值,特别表现在原始的科学创新方面。技术是这种科学创新的应用,科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前面提到的比尔·盖茨在20年积累500亿美元财富,雄辩地证明了一点,即市场对于高智力产品, 总是给予极高的回报,这就是说,智力作为一种新的资本形态,对21世纪的经济增长,起重大影响。在具体的操作上,智力可以通过知识资本的个人股权形式,参与企业经营,获得财富回报。

知识经济及其网络,造就了智力资本高增殖的优良环境,智力资本反过来又为知识经济提供了增长动力。

回顾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财富的积累依靠土地、能源、资金,出现过钢铁大王和石油大王,但他们成为百万富翁,一般要积累50—100年,即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与比尔·盖茨相比, 在财富积累的速率上显得漫长得多,为什么如此漫长?从哲学的观点看:在人类的认识论的“物质—能量—信息”历程中,他们经营的资本是物质和能量,而比尔·盖茨经营的资本是信息和知识,是人的智力和人的创造性作为资本介入经济领域的结果。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传统经济关注的是“物质和能量”及其改造或转化,知识经济关注的是“知识和信息”及其处理和创新。因此,到了21世纪,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家的差别,不是占有的自然资源或货币存储的多寡,而是这个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创新知识的占有率,我们几乎可以说,没有贫穷的国家,只有无知的国民。

四、因特网上智力资本形成心理学机制

知识创新的新背景是全球信息网络平台,与过去心理学关注的孤立的单个的知识创新研究不同,它是一种群体智力行为,因为,网络如同一个智力乘积器,把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门类、不同范畴的知识,在瞬间实现全球性的交叉或渗透或融合。网络为知识空间的集约化和知识传播的瞬时化,提供了条件和场所。

用系统科学方法论观察知识,能够清晰地看到知识与智慧的关联。倘若把知识列为系统的要素,则创造性中出现的智慧就是系统的功能,下面以美国大学心理学教材为例,从其中的失误,表述系统论的“知识与智慧”观。

美国大学权威性心理学教材克雷奇(DAVID KRECH )等著《心理学纲要》(Elements of psychology), 其中第二单元的创见式思维(productive Thinking)中有一则关于“知识与创见”悖论, 该书认为:“首先,一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越多,他越有可能对新问题有创见性。其次,一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越少,他的创见性便越大,这种矛盾只是表面的,而非实在的,从某一方面的意义上来理解,两种说法都是对的”(注:克雷奇等著,周先庚等译:《心理学纲要》,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263页。)。那么,究竟对在哪里? 书中只举了几种表面现象和例子,便不了了之。为了清晰描述克雷奇的观点,下面运用符号简化:

令 知识(K),创见(P),↑表示增多,↓表示减少,于是,出现四种情况:

1.K↑→P↑;2.K↓→P↓;3.K↑→P↓;4.K↓→P↑;

克雷奇认为1.2.反映了一般的知识与创见之间的线性相关,4.表明知识少创见多;3.反映知识多创见少,说明了思维定势对创见形成的阻力,表明了一种矛盾,为什么出现这种矛盾?

如果站在科学方法论的立场,解释这种矛盾的最佳途径就是系统论与信息论。在系统论和信息论看来,这也是一种典型的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问题,知识单元属于信息要素,创见属于信息功能,二者间还有一个被克雷奇忽略的“结构”。在许多情况下,系统的功能由结构决定的,所以,知识少,但如果善于形成新的结构,当然创见越多。因为,所谓结构,是指一种要素之间形成的关系或联系,所谓创新就是把不同的信息要素(甚至亲缘关系很远的要素,如新兴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即把原来无逻辑关联的知识要素重新进行有序化组合,形成新的结构,其功能即创造。

网络——为知识转化成为智慧,提供了史无前例的机遇和工具。比如说,如果我们把知识看成砖块,那么,智慧就是通过各种不同的砖块构成的功能性大厦,然而网络上各种不同的砖块已经转化为信息,因此,任何民族、任何个人、任何头脑,在网络面前都可以平等地、自由地、便捷地交换各种“砖块”,表达出个人的新见解、新观点、新思维等智慧之果。进而又从个人流向全球,从而出现全球性的智慧“乘积”效应。在这样一个可能出现的“智慧爆炸”的领域。在科学方法论的张力牵引下,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出,知识与智慧之间存在一条通道,这个通道就是网络。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面临两方面的力量:一种是来自外部市场的拉力,市场对于高智力产品支付高额报酬,并通过资本(或股份)形式实现它在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另一种是知识创新的高额的回报刺激了知识者的心理内驱力;网络传播激发了更多的创造性的发明和发现,激发更多的高智力成果,激发了信息或知识自身的强大生命力,好奇心和想象力,使得知识者抑制不住知识创新的冲动,这种巨大的内生的推力进入网络后,形成了量子效应,又再次加速了知识创新。在这种拉力和推力的合力作用下,合成的智力资本促使知识经济,获得更高速的增长应该是不足为怪的。

五、教育经济学面临更加繁荣——大学经济学与教育产业观

教育经济学一般认为是经济学家创立的,那是因为,在经济学家看来,人的劳力不过是经济增长环节中的一个因子。对此,经济学家如凯恩斯对经济行为中的人的心理活动曾经有过诸多的关照,传统的典型例子如消费偏好,广告效益等,又如股票市场,它的疯长与衰落,常常并不是由当时股票的实际价值因素决定,而是与大众的从众心理、传播心理和预期心理相关,所以,研究那些莫名其妙的股市兴衰;传统的经济心理学有时很有价值。当然这是传统的例子。现代的典型例子是约瑟夫·熊彼特(1912)的“新生产函数”理论、索罗(1951)的“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的两步理论和伊诺斯(1962)“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这些说明,经济学是认真关注了“创新”的,然而,当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时,经济学家们不能回答的“创新”问题,即一种属于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机理问题时,由教育学和心理学来承担教育经济学的发展,也许是顺理成章的事。

这就是说,当人力资本观,从人的劳力上升智力层次,那么,人的智力不仅是经济增长中的一个环节,而是一个巨大驱动力和主导力量时,人力资本观自然应该产生相应的变化,那么,这个变化最明显发生在何处?

我们理解,这个变化就是知识产业,即创新知识作为一种资本通过股份形式,进入市场,进入经济运转环节。

众所周知,大学,历来既是新知识生产的摇篮,几乎没有一项诺贝尔奖不是与大学联系在一起的;又是知识传播的基地,几乎任何新知识没有不经过大学课堂扩散的。当大学与市场之间的围墙拆除后,当知识创新的价值被极大地抬高后,大学自然成为知识经济的聚焦点,成为决定国家兴旺和社会发展的命脉所系。因此,所谓知识产业实际上就是教育产业,或者更直接地说,就是大学产业,因此,本文论证的大学经济学自然应运而生。

没有贫穷的国家,只有无知的国家,没有落后的社会,只有无知的社会,没有失业的人群,只有无知的个人,当然所有“无知”,并不是指知识的积累和记忆,而是指知识的创新和生长。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教育经济学面临着一种新的繁荣,即走向大学经济学,也许,通过这条途径,教育经济学可能进入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视野;也许,到了21世纪,教育经济学家将被列入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候选人。

(本文合作者:包国庆)

标签:;  ;  ;  ;  ;  ;  ;  ;  ;  ;  ;  ;  ;  ;  

知识创新的经济心理学分析:进入诺贝尔经济学视野的教育经济学视角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