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资收入税收累进程度分析&基于数据模拟的检验_收入分配论文

我国工薪所得课税累进程度分析——基于数据模拟的检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税论文,工薪论文,所得论文,程度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个人所得税由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一般认为其对收入分配具有较强的调节作用,即随着个人收入的增加,税收负担也随之提高。但是,个人所得税调节作用的强弱还取决于累进税率的累进程度。本文借助于前人对累进测度的研究方法,拟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累进进行模拟检验。由于我国实行分类所得税制,使得对个人所得税整体的税率累进程度的测度变得困难而复杂,而且目前对工薪所得课税是我国个人所得税的主要部分,因此我们只对工薪所得课税的税率累进程度进行检验。

一、引言

Pigou(1929)最早提出了以平均税率累进(average rate progression)和边际税率累进(marginal rate progression)作为对个人所得税累进程度的测度。但Slitor(1948)认为Pigou提出的这两种测度方法只能用于衡量给定某一收入时个人所得税累进程度,不能对整体税率结构的累进情况进行定量的分析,因此,由于利用边际税率和有效税率的不同,他提出了有效税率累进(effective rate progression)的方法。Musgrave和Thin(1948)进一步发展了Pigou和Slitor的研究成果,在税率结构和收入分配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累进(effective progression)方法能在给定税率结构的情况下,通过比较税前税后的收入分配状况检验税率的累进或累退。Kakwani(1977)认为之前人们对个人所得税累进的研究存在一个主要的缺陷,即没有区分平均税率变化和级数变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Kakwani的研究贡献在于提出一种新方法能够测度级数不变的情况下平均税率变化对税收分配作用起到怎样的影响。

基于上述理论方法,一些学者对本国的个人所得税(或全部税种)税率累进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Dilnot和Morris(1984)研究了1948年~1982年英国全部税种的累进程度,得出了后期的税制累进程度好于以往的结论。Scott和Triest(1993)对20世纪80年代美国联邦税制变化对各州个人所得税累进程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联邦政府降低边际税率的举措致使各州政府为了维持个人所得税的持续有效累进性而采取相应的变革,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各州个人所得税的有效累进。Thoresen(2004)研究发现挪威1992年税法改革反而降低了个人所得税的累进性。Urban(2006)采用分解的方法研究了克罗地亚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税前抵免和税收补贴对累进程度的影响,并对1997年和2004年个人所得税累进性进行了比较。Nyamongo和Schoeman(2007)研究了1989年~2003年南非个人所得税的累进情况,认为1990年~1994年个人所得税累进程度有所增加,其后却呈下降趋势。

由于工资薪金原始数据难以取得,我国对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累进性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定性研究,数量上分析很少,本文尝试在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工薪收入的数据模拟,分析我国的工薪所得课税的税率累进情况。

二、模型

本文采用Musgrave和Thin(1948)提出的有效累进(effective progression)方法和Kakwani(1977)在Musgrave和Thin研究基础上改进的测度个人所得税累进程度的方法进行分析。

Musgrave和Thin的有效累进方法主要通过税前税后收入的洛仑兹曲线变化和公平系数的变化来考察税率结构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图1具体说明了有效累进的测度方法。

图1 税前税后的洛仑兹曲线

在给定税率结构的前提下,个人所得税的累进程度取决于税前收入的分配状况,如果税前收入分配很公平,不论比例税率还是累进税率的有效累进系数均应为1;如果税前收入分配不公平,税率结构应设计为累进税率,有效累进系数应大于1。税前收入分配越不公平,税率的累进性应当越强。

Musgrave和Thin的有效累进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Kakwani认为税前税后收入分配状况的简单比较并不是测度个人所得税累进程度的合意的方法,并在1977年提出通过比较税前收入洛仑兹曲线和税收集中度曲线(concentration curve of tax)来测度税收的累进程度。

图2表示了Kakwani方法的内容。其中,(P)表示税前收入的洛仑兹曲线,(P)表示税收集中度曲线。税前收入基尼系数:

图2 税前收入洛仑兹曲线和税收集中度曲线

三、数据

由于在目前的公开资料中,没有关于职工工资薪金收入的原始数据,而缺少这些数据本文的分析将难以展开,因此,我们借鉴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纳税人的月工薪收入进行了数据模拟。

我们根据刘怡、聂海峰(2005)对2002年广东省城镇住户采用分层等距抽样调查方法得到的2115人的年工薪收入,及给出的月工薪收入的分布密度函数的图形,通过OriginPro7.5软件,模拟出了649个月工薪收入的数据。在模拟取数时,我们依据收入由低到高划分了10个组,每组数据由于组内人数的不同,以不同的公差呈等差数列排列。

我国的统计年鉴列有“按收入等级分的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现金收入”一项,该统计项目将全年的现金收入按照收入水平的不同以及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占全部居民的比例划分为七组,分别是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户、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户、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各组的人口比例为10%、10%、20%、20%、20%、10%和10%。我们将模拟出的2002年的649个月工薪收入数据按照这样的比例分为七个组,再根据《广东统计年鉴2003》、《广东统计年鉴2006》和《广东统计年鉴2008》中“按收入等级分的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现金收入”项目下“工资及补贴收入”的统计数据计算出2005年和2007年不同收入组的工资增长率,在2002年数据的基础上,得出了2005年和2007年的月工薪收入的数据。对于模拟出的数据,我们进行了正态分布检验,结论表明符合正态性。

四、检验

首先,基于Musgrave和Thin(1948)的有效累进理论,我们对2002年、2005年和2007年的数据进行了检验。图3、图4和图5分别为上述三年税前收入与税后收入的洛仑兹曲线,可以看出,这三年的税后收入洛仑兹曲线均位于税前收入洛仑兹曲线之上,说明在所考察的三年中的工薪所得课税具有一定的累进性,但两线偏离不大,说明工薪所得课税的累进程度并不大。

图3~图5只给出了三年工薪所得课税累进程度的直观结果,而累进程度的具体数值以及三年间工薪所得课税累进程度是扩大了、缩小了还是未发生改变并不能从图中读出,这要通过计算有效累进系数(effective progression)来判断。表1列出了三年的相关系数的计算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三年的有效累进系数π[,MT]均大于1,说明工薪所得课税具有累进性,这也印证了图3~图5得到的结论。此外,从表1还可以看出,2005年的有效累进系数略高于其他两年,说明2005年的工薪所得课税的累进性较强。而在所比较的三年中,工薪所得课税的边际税率和税率结构并未发生改变,只是税前扣除标准有所提高,说明扣除标准的变化影响到了所得税的累进。但并不是扣除标准越高,个人所得税的累进情况就越好。2007年工薪所得的税前扣除标准为1600元,提高工资薪金所得税前扣除标准的初衷是加大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可是从我们的计算结果来看,扣除标准的提高反而降低了工薪所得课税的累进程度,甚至其累进性还不及2002年实行800元扣除标准时的情况。

上述结论是基于Musgrave和Thin(1984)的有效累进理论得出的,下面我们再依据Kakwani(1977)提出的方法,对工薪所得课税的累进情况作实证检验。

图6、图7和图8是利用Kakwani的方法对2002年、2005年和2007年的工薪所得课税累进性进行检验得到的结果,三幅图中的税收集中度曲线(concentration curve of tax)均位于税前收入洛仑兹曲线的下方,说明这三年的工薪所得课税具有一定的累进性。这一结论与利用Musgrave和Thin的有效累进理论得出的结论相一致。

另外从图6、图7和图8还可以看出,在低收入群体中,税收集中度曲线偏离税前收入洛仑兹曲线较远,而在高收入群体中的偏离程度并不明显,说明工薪所得课税对低收入群体有较强的累进性,而对高收入群体却没能很好地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图6中高收入群体的税收集中度曲线甚至略高于税前收入洛仑兹曲线,说明2002年工薪所得课税对高收入群体具有一定的累退性。图7、图8中高收入群体两线也有部分重合,这意味着对高收入群体而言,工薪所得课税是比例税率,税后收入分配状况比之于税前并未得到改善或恶化。图6~图8的税收集中度曲线表明,工薪所得课税中低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较重,而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则相对较轻。

为了进一步证实上述结论,我们根据Kakwani的方法,计算了相关基尼系数和税收集中度系数,计算结果如表2所列:

  从表2可以看出,历年的税收累进程度系数均大于0,说明工薪所得课税呈现累进性。2005年的税收累进程度系数要明显大于其他两年,这表明2005年的工薪所得课税累进情况更好。但与通过Musgrave和Thin方法得到的结论略有不同,2007年工薪所得课税累进程度介于另两年之间。

上述两种检验方法得出了一致的结论:根据模拟得到的广东省月工薪收入计算,在2002年、2005年和2007年,工薪所得课税具有一定的累进性。

五、结论

本文基于模拟出的2002年、2005年和2007年的广东省月工薪收入的数据,利用Musgrave和Thin(1948)以及Kakwani(1977)的测度税收累进性的理论成果,对我国的工薪所得课税的累进情况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这三年中我国的工薪所得课税具有一定的累进性。通过Musgrave和Thin方法得到的结果说明工薪所得课税的累进程度不大;而利用Kakwani方法得到的检验结果显示目前的税制对低收入群体具有很强的累进性,而对高收入群体的收入调节功能并不明显。

近年来,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主要是调高工薪所得的扣除标准,而税率和税率级次并未进行调整。从实际效果来看,扣除标准提高降低了对高收入者的累进程度;而中低收入阶层由于税率级距较小,使得税收对低收入者的累进程度较强。我们在计算工薪所得课税的过程中,几乎没有用到第七、八、九级的税率,大多数据适用的是一、二、三级税率,这也是工薪所得课税实际累进低于名义累进的重要原因。因此,在目前初次收入分配不公平的情况下,要提高个人所得税的累进性尤其是提高个人所得税对高收入群体的调节力度,仅靠提高扣除标准是不够的,甚至可能会事与愿违。根据我国目前居民收入水平的分布状况,我们认为,拉大税率级距,主要是前三档税率的级距,扩大最低税率适用范围;减少税率级次;降低最高边际税率;将会有效改进工薪所得课税的累进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分析存在一个重大的遗憾或不足,是在月工薪收入原始数据难以获得的条件下,主要靠数据模拟,在检验过程中难免会与实际情况有所偏差,这也实属无奈之举。

标签:;  ;  ;  ;  ;  

我国工资收入税收累进程度分析&基于数据模拟的检验_收入分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