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思考论文_刘旭旭

如何做好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思考论文_刘旭旭

广东孛特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610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从土地调查工作的历史演变中,从调查工作矛盾主要方面中,从技术指标细节中,分析、诠释了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质量追求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做好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土地;调查;资源;质量

引言

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是新时代国土资源管理基础性工作内容,也是国土资源管理基本综合效能服务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宏观统筹、微观布局,规划、设计国土空间战略蓝图的“保真、保准”的数据信息统计工作内容;更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土地调查条例》等法定条款内容,落实“依法行政”的工作内容。按照国务院[2017]48号文件精神: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三调),2018年1月~2019年6月为开展实地调查和数据库建设时段,2019年下半年为数据汇总时段,2020年为成果公布及应用期。如何保障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成果质量达到优质目标,是每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人需要思考的问题。严谨的组织保障、工作部署是统筹土地调查工作开展的科学规划设计,周全的技术规程制定是落实土地调查工作目标的重要技术支撑,而实现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成果质量优质的责任担当,需要从思想认识上进行土地调查国土资源工作感性认识至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再认识、再提高。从觉悟土地调查工作的主动性上解决调查统计工作成果的质量问题,促使土地调查技术规程技术指标的落实达到事半功倍的高质量效果。为此,我们有必要从土地调查工作开展的历史演变中,体会科技进步强化国土资源基础数据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实效性的进步意义;从土地调查各阶段解决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中,领悟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土地资源基础数据形式、内容的战略布局和发展方略缜密性的进步意义;从技术指标求规范、求统一、求细化上,从成果质量管控循环督查技术指标落实上,从夯实土地调查基础数据“保真、保准”优质成果质量措施的进步意义上,充分体会全面、整体提升土地调查工作电子政务数据库及管理平台的积极作用和深远意义,是为“十九大”提出的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发挥好国土资源、资产基础数据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综合效能的重要意义。

1梳理土地调查历史过程,品味事业建设的规范途径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方针”确定,全国上下各行各业经济活动日趋活跃,各生产部门基础信息资源滞后问题逐步在经济活动中显露出来,影响着国民经济活动的总体安排。为此,国务院1979年在全国农业部门开展了全国性土壤普查工作。该工作在1985年即将结束前,根据当时农牧渔业生产活动的急需,于1984年5月开展了全国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俗称“土地详查工作或一调”。目的是详实地掌握农牧渔业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基本信息情况,为科学、合理地统筹农业生产、安全而服务。当时负责“一调”工作的机构是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全国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于1984年9月份颁布施行,并陆续下发了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有关的技术标准:1987年9月印发了《全国土地登记规则》;国家土地管理局与国家统计局联合于1987年8月制定了《土地统计报表制定》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了解土地调查基本动因,体会技术布局的核心追求

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社会活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日益需求与生产力欠发展、欠进步的要素落后现实性现状的矛盾。70年代后期,社会的稳定状态已经趋近临界点,结束“文革运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为国家当务之急。反映在农业生产方面的矛盾主要方面是土地承包责任落实到位后的粮食安全与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大量利用土地资源的需求量及人口发展数量基本信息总体情况匹配不清的矛盾日益突出,急需解决。掌握农业生产资料基本情况是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从而完成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动态把握度。为此,国务院根据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生产建设的需求,在即将结束土地质量工作全国性土壤普查工作的前期,开展了“摸清家底”的土地资源数量调查统计工作。因为是第一次全国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国家土地管理局在1986年承接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时,进行了周密严谨的组织、技术准备和部署。同时,开展了全国不同地区土地资源现状调查的试点工作,并根据试点经验进行了技术指标调整和再补充。从公布施行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的技术指标来看,本次“土地详查”倾向于农业生产资料现状信息资源的调查。调查对象的元素指标,即全面又细致,而且质量要求具体且明析。但是,第一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规程,对于城乡及村民宅基地等建设用地调查的技术指标要求较为简单、笼统,只要求权属类别的调查准确、面积图斑勾绘清楚,能够交待明白即可,内部类别情况不需要调查(是调查统计的缺陷)。重点放在农用地现状情况的调查上,并进行细化规定。如:最小上图图斑4mm2,不够要求的图斑实地丈量后登记上册纳入到汇总数据中,并对各种地形的耕地田坎系数进行测算,在汇总统计耕地数据时,扣除田坎土地面积等。

3诠释技术指标点滴变化,领悟土地调查的管理进步

技术是目标实现的途径,指标是质量追求的手段。任何一项技术工作的效能如何都被技术指标所规定,无有其他。第一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的技术指标规定,充分反映出其为农牧业生产服务的工作目标。从调查对象分类指标的要求上体现的相当明确:二级土地分类,共54个;一级8个中,有5个是针对农牧渔业生产资料资源进行划分的,占一级类的比例是62.5%,有2个是居民点工矿及交通用地资源,占一级类的比例是25%。二级土地分类46个中,有27个是针对农牧渔业生产资料资源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划分的,占二级类比例是58.7%,有10个是建设用地类型,占二级类比例是21.7%。总体来看:第一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分类重心倾斜于农牧渔业生产对象的土地资源状况调查。在调查地类使用的基础图件指标细节上,更能体现农业生产的偏重:农区1∶1万比例尺;重点林区1∶2.5万比例尺;一般林区1∶5万比例尺;牧区1∶5万或1∶10万比例尺。从调绘指标的具体规定上,反映的更加清晰。最小调绘图斑:耕地、园地6mm2;居民地4mm2;林地、草地15mm2。线状地物上图宽度:北方地区≥2m以上;南方地区≥1m以上;调查底图上,线状地物>5mm的按图斑勾绘,调绘时勾绘线与明显地物界线的图上位移误差不得大于0.3mm(调绘到清绘,质量要求是较高的)。

结语

从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层面上,做好什么样的队伍“入门”参与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是全面实现土地调查统计成果优质的组织保障;从组织、技术建设层面上,做好什么样的技术“完善”循环于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是全面实现土地调查统计成果优质的措施保障;从技术、ISO9001:2008标准建设层面上,做好怎么样的质量“把关”兜底于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是全面实现土地调查统计成果优质的管理保障,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 国土资源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论文作者:刘旭旭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7

标签:;  ;  ;  ;  ;  ;  ;  ;  

如何做好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思考论文_刘旭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