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程序在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_王银秋

(江苏省连云港市中医院外科 江苏连云港 222004)

【摘要】目的:研究对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2月-2018年6月中的78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患者接受护理的不同方式进行分组,观察组39例接受预见性护理,对照组39例接受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感染发生率为5.13%,对照组感染发生率23.08%(χ2=5.1859,P=0.0228),观察组压疮、便秘及再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56%、2.56%、5.13%,对照组17.95%、20.51%、28.21%(χ2=5.0143、6.1546、7.4769,P=0.0251、0.0131、0.0062)。结论:对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能够提升护理效果,减少感染的发生,值得进行推广。

【关键词】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见性护理程序;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0-0230-02

蛛网膜下腔出血属于一类非常严重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具体指的是创伤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目的主要是减少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1]。为了保证临床治疗安全性,有必要对患者实施有效护理干预,本研究具体以我院2016年2月—2018年6月78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预见性护理程序在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及方法

1.1 基础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2月—2018年6月中收治的78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分析,按照患者临床护理实施的方式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39例,26例男以及13例女,年龄平均(45.57±11.63)岁,年龄范围16~78岁;对照组39例,25例男以及14例女,年龄平均(45.52±11.84)岁,年龄范围16~78岁。全部患者均接受CT检查确诊为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同意,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年龄、性别结果比较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就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相关知识向患者进行口头介绍,对患者日常生活进行常规指导。

观察组患者接受预见性护理,具体护理内容包括:

1.2.1症状预防护理:护理人员要评估患者肺内感染出现的风险,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拍背,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对患者尿路感染出现的可能进行评估,叮嘱患者多喝水、多排尿。对患者口腔感染出现的风险程度进行评估,及时对患者开展口腔护理,保持口腔卫生。

1.2.2便秘预防护理: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因为需要持续卧床较长时间,出现便秘的可能性较大,便秘的出现会导致出血加重,出血停止的患者也可能再次出血。所以护理人员要主动向患者介绍便秘预防知识,让患者认识到保持大便通畅的重要意义,指导患者掌握床上排便的正确方法,叮嘱患者不用大力排便,避免压力增加导致出血加重。在饮食方面指导患者选择纤维素含量丰富的食物,多吃新鲜使得水果和蔬菜,定时按摩患者下腹部。对于常规干预无法有效预防便秘的患者,可以选择应用药物,给予腹部薄荷油湿敷,或者选择大黄粉灌肠。

1.2.3压疮预防护理: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因为需要持续卧床较长时间,出现压疮的可能性较大,对此护理人员必须比较频繁的帮助患者翻身,保持两小时一次,必要的患者可以在身下垫气垫,另外要保持床单位干净、整洁,定时帮助患者按摩受压部位,减少压疮出现的可能。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泌尿系统感染、肺内感染、口腔感染的发生率,比较两组压疮以及便秘发生率,比较两组出血停止后再出血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感染发生情况

观察组接受护理干预后感染发生率为5.13%,明显低于对照组感染发生率23.08%,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感染发生情况比较[n(%)]

3.讨论

以往常规的护理干预仅仅重视对疾病病情的护理,更多的遵医嘱完成各项护理操作,护理实施比较被动,也没有重视患者身心各方面的干预,护理人员和患者的关系不够和谐,整体护理质量不高[2]。针对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因为卧床时间较长,出现各类感染的可能性较大,同时更容易出现便秘、压疮以及再出血,如果仅仅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护理人员无法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可能引发不良后果,也会影响患者恢复[3]。

当前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单一的护理逐渐发展为生理-心理-社会的综合护理模式,不仅注重疾病的护理,还注重患者身心各方面的需求的满足,使患者身心各方面都能保持在良好状态[4]。预见性护理强调在评估患者病情状况的基础上对患者开展各项预见性的干预措施,做好感染、压疮、便秘、再出血的预防护理,提升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性,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加快患者恢复[5]。本研究观察组接受预见性护理后感染发生率为5.13%,明显低于对照组感染发生率23.08%(χ2=5.1859,P=0.0228),观察组压疮、便秘及再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56%、2.56%、5.13%,均低于对照组17.95%、20.51%、28.21%(χ2=5.0143、6.1546、7.4769,P=0.0251、0.0131、0.0062)。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程序用于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中能够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住院期间安全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白璐,陈铎.系统化护理在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患者生存状态与情绪状态中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26):156-159.

[2]马吉芬.护理干预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及并发症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13):1471-1473.

[3]边亚坤,张丽静.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8):80-81.

[4]陈璐,王芳.疼痛管理流程在蛛网膜下腔出血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16):2287-2290.

[5]王群芬.综合护理干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20):28-29.

论文作者:王银秋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0

标签:;  ;  ;  ;  ;  ;  ;  ;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_王银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