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世纪末的希望,贫困地区人才回归悄然兴起_贫困地区论文

面对世纪末的希望,贫困地区人才回归悄然兴起_贫困地区论文

面对世纪末的承诺——贫困地区人才回流悄然兴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贫困地区论文,世纪末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沿海有些乡村的私人轿车悠然驶出自家车库的时候,西部许多山乡的人民正在为建成一条简易公路而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当江浙许多县城实施大规模旧城改造的时候,青海省南部的不少县城至今没有一栋楼房,甚至连通电也不正常……,截止1996年底,全国尚有5800万人口没有脱贫,他们分布在全国1903个县中的近500个县。本世纪末消除贫困,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庄严承诺!

扶贫不仅要扶物质,更要扶精神、智力和技术,说到底要扶人才,这是开发性扶贫的要旨和关键。一份抽样调查显示:愿意到贫困地区就业的97届大中专生占调查总人数的18.4%,其中原籍是贫困地区的毕业生愿意回去的更高达36.1%,分别比1995年高出6.3和16.5个百分点。

缺粮缺钱,尤缺人才

贫困地区多数处于生态脆弱带,如西南石山岩溶地区、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北方黄土地区和西北荒漠地区。“缺粮缺钱”两缺,“饮水难、行路难”两难。恶劣的自然条件,导致交通通讯滞后,接受现代文明的辐射相对缓慢,经济发展较之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早几年,在声声“孔雀东南飞”中,不少贫困地区的人才也纷纷到东南沿海发达省份“淘金”。以新疆为例,仅从1979年至1994年,全疆就向外地流动各类人才20多万人。1986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为解决人才短缺问题,领导带队前往内地招贤纳才,3年时间共引进各类人才5000多人,但如今这批人才中又有不少人已先后离开新疆。

那么,造成贫困地区人才短缺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

一是造就人才的基础脆弱。较之发达地区,贫困地区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培养人才所需的诸如文化教育等硬件设施显得更为薄弱。尤其贫困人口较多的一些内陆省区,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等原因,这些省区的高校系科不齐全,科研院所的学科不配套,且以长线专业和理论专业居多。这些地区缺乏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和实验设施,不少科研院所处于无项目、无经费的停顿状态。一句话,缺少造就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条件和氛围。

二是留住人才的土壤松软。贫困地区工作、生活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在人才允许流动的今天,无疑动摇了现有人才长期扎根的决心。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的迅速发展与贫困地区发展的迟缓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很多内地院校毕业的同班同学,分配到贫困人口集中的省份与分配沿海地区的收入差距较大,造成了前者心理的严重失衡。又由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国家允许的一些优惠政策没有被充分利用,得不到兑现,极大地挫伤了一些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剧了人才的流失。而今,在青海、宁夏等地,人才队伍学术水平的断层已十分严重。在这些省区,有限的人才又大多数分布在机关和事业单位,真正在基层和生产第一线的很少。

三是缺少挖掘人才潜能的机制。很长一段时间,贫困地区一方面也看到人才的珍贵,面对决堤般的人才流失发出声声叹息;另一方面他们在漫长的脱贫征程中又很大程度上看中的是国家运来的救济粮、下拨的扶贫资金,而没有真正看到人才在脱贫致富中的决定性作用,往往是人才一“引”了事,不认真研究人才资源的如何合理匹配,充其量,满足于让人才“有事干”而不注重研究人才“潜能发掘得怎么样”,即缺乏人才资源开发的总体规划,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浪费人才,不尊重人才。

引来的“凤凰”成了嘉宾

贫困地区缺人才,但如今贫困地区的领导更看到自己缺少的是人才成长的机制。痛定思痛,他们从人才“东南飞”的捶胸顿足声中,发出留住人才,培养“永久牌”人才,让离群的孤燕再归队的由衷呼唤,于是纷纷摆出了“周公吐哺,天下归焉”的博大阵势。

以贫困人口较多的贵州省为例,报载,在今年春季人才交流会上,贵州省的不少市县真正患上了“人才饥渴症”。

安顺,是才来者不拒,“凤还巢”者座上嘉宾。

毕节,只要你愿意来,住房、工资、家人随迁等一切从优……能为本地脱贫摸索出新路子的,重奖!

在上下一片扶贫攻坚的涛声中,如今苦心留人才、真心育人才、诚心用人才已成了贫困地区的一种“时尚”。

在广西百色地区的一个渡口,一块“扶贫人才优先免费摆渡”的牌子赫然醒目,这是船工们为感谢内地来百色地区扶贫的同志而自发挂起来的。

去年7月份,山东卫视台播放了这样一条新闻:鲁西南一个贫困乡为吸引大学毕业生来山区就业,花巨资预先专门盖了一栋四层宿舍楼“专候”。

刘生梁,江西兴国老区的“扶贫英雄”。当他被飞来的车祸撞成终生残疾后,全省50多个贫困县的干部群众代表来探望这位“人才”。一位瑞金的老农民悄悄地告诉刘生梁,他所在的村很多人家都为刘生梁烧香敬菩萨过,祈求他早日康复……

贫困地区的人们日渐感悟到:只有“才”才是他们久旱后的“甘霖”。没有人才,国家扶助给自己的优质种子,由于不会播种,同样能被泥土烂掉;没有人才,国家提供给自己的先进设备,由于不会调试,同样会锈成废钢铁!

此热,更赖其特有的内外因

贫困地区近两年,人才开始奔赴贫困地区的热潮日渐兴起,当这并不是凭几句呐喊和呼吁就能一下子奏效的。可以这样说,这一特有的人才现象是我国政治、经济走势的折射。

政策导向的感召——1994年2月28日,国务院决定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力争在本世纪末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随后国家在政策、资金、项目上都向贫困地区作了倾斜。在今年的人大、政协“两会”上,代表们谈论最多的话题是扶贫、治贫、脱贫。祖国的需求就是自己的归宿。随着国家开发性扶贫号角的吹响,一批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以及有其他专长的人才纷纷加盟扶贫攻坚战中。从今年3月初起,仅黑龙江省就有4000名人才陆续奔赴全省各贫困地区中小学校支教。江苏的江阴、常熟等发达地区的不少人才主动“请缨”,要求到苏北的滨海、响水等贫困县帮扶。

自身价值的追求——不少人已深深体味到,经济发达地区固然条件优厚,但不是人人都能受到此“恩泽”的。由于前几年淘金者择地峰拥而至,造成了那些经济热门地区或单位就业难、吃住难,更谈不上去实现不少“人才”当初所梦寐的理想了。相反随着一些新兴产业在贫困地区的兴起,如“九五”期间新疆的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工程,塔里木农业灌排工程,94亿元的新疆棉花基地建设工程等,以及新技术的逐步推广,人才到这些地区确有了用武之地。用华东理工大学97届毕业生孟年的话说:与其到热门地区无目标地瞎闯,不如到暂时贫困的内地“谱写华章”!

商海路上的醒悟——这是部分“下海”回流人才的体验。事实上,“商海”是诱人,但并不是人人可做弄潮儿。据某贫困县对近几年“东南飞”的176名技术人员跟踪调查,32%的人都在专业不对口的岗位上勉强支撑着,28%的人已心甘情愿回到故土重操旧业。贫困地区虽穷,但有优惠的政策、有自己当初建立的“温馨的家”,更有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对人才深情的呼唤;发达地区虽富,但就业的门槛太高,择业的路太窄,加之昂贵的吃住费用,何苦到那异乡的栈道上蹒跚呢?——“回流”人才在比较中有所感悟。

对人才扶贫热的冷思考

人才扶贫,开发性扶贫的精采篇章。

如何看待这股悄悄而来的人才回流现象,正确估价其蕴含在内部的现实而深远的意义,进行必要的引导,显得极为迫切。

有人说:贫困地区出现人才回流是中国人才趋于饱和,就业面临危机的一颗讯号;

也有人说:这是本世纪末贫困地区人口能脱贫,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将日益缩小、协调发展的显示;

还有人认为:人才流向贫困地区,是一种虚假繁华,是一部分人才体验艰辛,作为短暂的人生“避风港”的暂时选择……

不管怎么说,这是我国人事制度日趋成熟,经济和人才绞合得日紧的现实表现;是人事制度自觉地从计划经济体制调整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体制上来,从传统的人事管理调整到整体性的人才资源开发上来的最有力的证明。

但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面对这悄悄而来的人才回流的可喜现象,贫困地区的人们切不可大喜过望,而怠慢对人才环境建设的长期重视。否则,迎来了美好的开端,却等不到美丽的结局,人才乍热便冷。

标签:;  ;  

面对世纪末的希望,贫困地区人才回归悄然兴起_贫困地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