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生活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城市中央公园能够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为人们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以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为出发点,并以某市一处新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项目为例,通过详细地论述其在景观分区与景观营造等内容,总结归纳了部分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常见的生态设计策略。
关键词:生态理念;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一、城市中央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
进行城市中央公园景观设计的时候,要能够使用到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并且遵循物种多样化的原则。设计的时候要尽量使用一些当地的植物,保持好水的循环,尽量不要破坏原有的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构筑生态基底的时候尽量要利用好密林、草坪等自然景观要素,同时还要与外部的生态系统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的建设自身的生态系统。景观设计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为目标,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地。
2以人为本原则
城市中央公园的景观设计的目标就是为人们打造一个舒适优美的环境,从而满足人们的审美取向以及精神需求。公园内的绿化景观应该具有一定的参与性以及融入性,能够让人们充分的体会到公园带来的凉爽和快乐,有助于陶冶人们的情操,为人们创造舒适的休闲空间。
3植物造景原则
进行城市中央公园景观设计的时候,要能够利用好植物的多样化、色彩鲜艳、姿态优美的特点,将立体绿化和平面绿化融合在一起。配置树木的时候,可以选择常绿树木和彩叶树木的互相搭配。同时还要重视起季节的变化,尽量做到四季都有绿色,至少三季有花,使得生态环境更加美好。不同的功能区都需要结合场地的地形,构建丰富的自然景观,为人们提供一个多元化的休闲场所。
4整体性原则
城市中央公园是一个拥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开放空间,那么中央公园的景观设计还需要与整个城市的环境结合在一起。因此,通过景观设计要能够加强市区与公园之间的联系,避免公园成为一个独立的空间。这样能够将城市的各种活动引入到中央公园中,并且通过公共交通系统将两者联系在一起,使中央公园成为城市肌理的延续。除此之外,城市中央公园的景观设计还要重视内部的整体性原则。城市中央公园中不同的模块都有着不同的属性,并且使用性质也不尽相同,但是在景观设计的风格上可以达到统一,这样能够使整个公园的景观看起来更加协调。
二、城市中央公园景观设计的具体内容
1城市中央公园的生态模块设计
城市中央公园中的广场区一般有主广场、入口广场以及一些别的活动广场。主广场的面积应该足够大,入口广场的面积要小,必要的时候两者可以合并设置。主广场应该保证空间的连续性以及开敞性,不能够设施一些空间分隔物,比如景墙、连续树阵等,应该能够延伸到主草坪区域,这样举办大型活动的时候就比较方便。
城市中央公园的草坪区应该保持开场,除了一些原生的大型树木之外不能种植别的树木,草坪的边界也不能设置围栏等。主草坪的面积要足够大,至少应该能够在上面踢足球。中央公园的密林区应该种植一些乔木,并且可以隔一段距离设置一个休闲区域,并且通过园路连接起来。城市中央公园内的不同区域一般都选择不同的植物配置,比如在功能活动区数据四层次的植物配置,常见的有乔木、灌木、亚乔木以及草坪等,同时能够进入到树木底下的面积至少应该占到一半以上。广场区一般都是二层植物配置,包括乔木和灌木。草坪区只保留一些原生的优质大型树木,别的树木都不种植。密林区是二层植物配置,包括乔木和草坪。
城市中央公园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选择植物的时候要能够显示出季相变化,因此应该根据不同的地域选择不同的植物。比如对于北方的中央公园,那么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的比例应该是3∶7,南方的中央公园的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的比例应该是5∶5。种植植物的时候,要能够保证好植物的自然形态,不能过多的使用整形以及人工修剪的方式。对于基地内存在的一些原生的大型树木,要尽可能保留。
2城市中央公园的活力模块设计
城市中央公园的儿童活动区域一般都布置在景色开朗或者主入口附近,这样做不仅方便很快抵达此区域,同时家长看护的时候也比较方便。通常情况下,文化展演场地以及体育活动场地都单独位于公园的一侧,这样就能够实现动静分区。这些场所应该设置专门的出入口,这样疏散观众的时候比较快速。文化展演场地以及体育活动场地与别的区域之间,应该使用灌木、树丛以及地形等隔离开来。城市中央公园中的安静长多应该远离主入口,能够满足人们安静看书等活动的需要。营建水体的时候要能够充分的利用现有的水体,避免过度的人工开挖对生态造成破坏。
3城市中央公园的共享模块设计
城市中央公园在不同的边界上都应该设置有若干的人形出入口,这样就能够使不同方向上的人员便捷的进入到公园内。一般情况下,城市中央公园的园路系统都有三级,包括主园路、次园路以及小园路等。主园路的宽度一般在3~5m,次园路在2~3m,小园路的宽度在2m以内。主园路一般连接的都是主要的功能区、主广场以及主出入口等。次园路一般都是主园路的分支,连接各种活动场所以及主题场景等。小园路就是供人们游览使用,能够深入到公园的各个地方。城市中央公园的慢跑系统一般有内环和外环,内环就是与主园路结合在一起,外环则与人性步道结合在一起。慢跑系统还应该配置一些更衣室、热身场所等。城市中央公园内一般都不设置地面停车场,通常是地下停车场或者是周围的停车场所。城市中央公园属于开放的公共空间,因此为了保证大量人群的疏散和聚集,一般在公园的边界都不设置围栏。
4城市中央公园文化模块设计
城市中央公园中应该设置一些园林景观小品,景观小品一般有桌凳、雕塑、花架、凉亭以及假山等。通常情况下,这些物品的体积都比较小,可以根据整体的设计风格进行摆放,并且还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园林景观小品还要能够体现出当地的历史文化等,延续地方文脉。为了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城市中央公园内应该建有一些配套的建筑设施。一般情况下,中央公园内部的管理和服务设施包括管理用房、垃圾用房、变电所、水泵房、公厕、咖啡厅以及临时售卖厅等,服务设施的数量需要按照《公园设计规范》中的相关规定进行确定。
三、案例分析
1项目概况
项目所在地位于该市北部,场地内部有一条现状水系。项目占地面积约3.5万m2,其中水域面积为1.5万m2。在该项目内部除去河流外,还有部分河滩及农田。同时,由于地形地势的差别,场地内以现状河流为界,呈现出东低西高的状态。
2项目分区专项设计
本案例设计人员针对现场的地形地貌特征并结合城市生态学相关理念,将现状场地依据河流划分成数个不同的功能分区,如生态涵养区、滨河景观区、运动休闲区、田园风情区等。
生态涵养区位于整个现状河道的北岸,由于该地区地势较高,现状植被较为丰富,设计师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十分注重对现状资源的保护。通过对该区域植物资源的仔细梳理,清除了部分危害严重的外来物种,并对部分植被较为稀疏的区域采用当地乡土树种进行补植,从而大大提高了该地域的生态稳定性。同时利用地形高差营造旱溪景观,将涵养区在降雨期间景观的水体有组织地排入河道内。另外,由于该区域还是部分野生鸟类,如白鹭、野鸭的栖息地,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资源,设计师还将景观天桥作为该区域的唯一交通组织方式,大大降低了对场地内动植物的人为干扰因素。
滨河景观区位于现状河道的南北两侧,其面积是所有景观分区中最大的区域。该区域以“生态修复、合理利用”为理念,形成了人、水和谐的滨水景观。通过对现状河道的综合整治,修建自然式的生态驳岸,并对河道两岸利用水生及湿生植物进行绿化景观营造,形成了滩地植物缓冲区、水陆植物交错区和湿地植物养护区,使之成为具有生态价值、多样性的自然栖息地。
由于该项目周边为居民区,其自身的交通条件也十分便利,因此设计师在项目中划分了很多供居民休闲游憩的景观空间和活动设施区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设计师结合场地的园路体系,设计了一整套慢性系统,将整个园区中的景观节点串联在一起,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提升了居民在休闲漫步时的景观环境。
田园风情区则是充分利用现有农田和滩地,从而打造出“田园风光、林间木屋、开心农场、生态垂钓、滨河骑行道”等景观节点,为游客提供与自然互动、科普、休闲的城市公园游憩空间。
3项目景观设计专项
在本项目地形处理上,设计师结合场地排水条件与景观布置,在充分尊重项目北高南低地形地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透水园路、慢行步道、景观天桥等交通组织形式,将整个公园有机串联在一起。同时,在园区地形处理上力求挖方与填方数量的平衡。该举措有效地减少了在公园建设过程中对外运土方运输和弃置过程中对其周边环境的二次污染。另外,公园内所有新开挖的水体景观都就地进行推土造景,其水体也更具备了调节区域内气候的生态功效。
在景观设计中大量应用目前较为流行的低影响开发技术,如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浅草沟、旱溪、渗透式铺装等,大大提升了场地雨洪情况的处理能力,同时使其成为周边区域应对短时期恶劣气候条件的有效举措。此外,通过低影响开发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场地对于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降低了公园在日常养护和管理期间的园林养护用水量。
针对不同景观分区的植物群落分布情况,设计师依据植物的生长环境、功能需求等条件,通过选择保留部分长势良好的乡土树种并对部分植物群落进行更新,使其符合当地滨水区域环境特征,满足耐涝耐盐碱、长势及景观效果良好等条件,营造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园林植物景观。合理搭配乔、灌、草的比例,按照水生、陆生、湿生等不同生境要求,组成稳定植物群落。
结束语
目前我国城市生态公园的建设和发展还极为有限。居住在城市的居民向往的是大自然的蓬勃生趣和返朴归真的美,必须建立富有自然情趣的风景园林。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说过:“水静尤明,而况精神”,环境之中的“静”的价值极高,尤其在喧闹的城市中,这是极为难得的。为此,建设生态公园,实现城市景观的生态性,为居民提供舒适和谐的居住环境作为景观设计者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16.
[3]侯晓蕾.生态学思想在美国景观规划发展中的演进历程[J].风景园林,2015.
[4]陈易.自然之韵――生态居住区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
论文作者:童智宏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9
标签:公园论文; 城市论文; 中央论文; 景观论文; 景观设计论文; 植物论文; 生态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