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作为历史范畴的现实意义_邓小平文选论文

民族作为历史范畴的现实意义_邓小平文选论文

民族是历史范畴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畴论文,现实意义论文,民族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族——这是历史的范畴。”(注:《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8页。)这是列宁早在1916年就指出的,其含义一般是指:民族不是从来就有,而是在一定社会阶段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经过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而最终走向消亡的人们共同体。促使民族产生、发展、消亡的根本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民族是历史范畴的观点,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对人这一历史共同体基本观点和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如果称其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石也不过分。列宁的这一思想十分深刻,联系我国现实,对于搞好国内民族工作有以下几点指导性意义。

一、民族平等是民族这一历史范畴的客观性的必然反映

既然民族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范畴,那么,民族的现实存在就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世界上的所有民族都是人类世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从这一点出发,就要求我们承认各民族的存在,尊重各民族的存在。具体讲,就是要承认各民族之间的民族差别,尊重各民族的特点,也就是对民族的尊重。为此,在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党和政府以马列主义的民族理论为科学指导,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尊重各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政策,从政治、经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一句话,要坚持民族平等的思想,这是尊重民族客观存在的必然反映,也是搞好民族工作的基本原则。正是遵循这一基本原则,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运用执政党的地位在全国范围内贯彻和落实民族平等工作,实现了各民族的大团结。实践证明,以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为基本原则的我国民族工作的措施是正确的;成效也是显著的,民族平等、团结是我国当前民族关系的基本内容。正如邓小平同志强调的:“我们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是真正的民族平等。我们十分注意照顾少数民族的利益。”(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362页。)就当前来说,否认以民族平等为基础的我国新型民族关系,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实践运用中证明也是有害的。因为这不仅会妨碍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而且会给国内外敌对势力造成可趁之机。因此,对民族平等的思想、政策和现实,应予以充分的宣传、落实、肯定和珍惜。

二、民族的长期存在,决定了民族问题的长期存在,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民族是历史的范畴指明了民族的消亡要经过今后的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只要有民族存在,就会有民族问题的产生。当前世界范围的热点、难点问题往往与民族问题有关。据中央电视台1999年披露:1989年以后仅4年当中,国际上就发生了82起武装冲突,其中79起是多民族国家民族矛盾引起的武装冲突。而通过资料我们又可知,一向喜欢责难别的国家“人权问题”的西方发达国家内部也存在民族问题和矛盾。如美国的种族矛盾实际上也是一种民族矛盾问题;英国国内的爱尔兰人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就存在,到现在也没有彻底解决;而加拿大国内则存在操英语居民和操法语居民的矛盾,等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国以来我国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获得的发展和进步,为维护民族之间的平等和团结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几年来,在世界风云变幻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的时代,我国的民族关系经受了考验。各族人民肝胆相照,为维护民族团结和巩固国家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实践证明:“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是最好的。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民族政策也是最成功的。”(注:《江泽民总书记考察新疆》,《新疆日报》,1998年7月11日,第1版。)但是,也应当清醒认识到:在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存在不同民族地区之间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从对立矛盾来讲,还存在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捣乱和破坏。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民族、宗教无小事”。(注:江泽民在1993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我们要对民族问题的长期性、重要性予以充分认识和重视。妥善解决好具体存在的问题,这是建立在民族是历史范畴观点之上,长期不懈地抓好民族工作的又一重要思想。在当前来看,由于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的差距是我国当前民族问题的实质和主要矛盾表现,我们要联系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地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而对于打着民族、宗教旗号,进行分裂祖国、损害民族关系的行径则一定要坚决加以反对,依法严厉打击,绝不能手软。因为,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从本质上讲,既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敌对势力的捣乱和破坏。如果纵容这一势力的猖獗,只会给各族人民带来痛苦和灾难,影响社会的稳定,工人、农民、学生都不能正常地工作、学习和生活,还会加深民族问题的复杂程度,从而给顺利*

解决存在的民族问题带来阻力。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维护统一,这是国家最高利益之所在,也是各族人民最高利益之所在。”(注:《江泽民总书记考察新疆》,《新疆日报》,1998年7月11日,第1版。)

三、民族存在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要求是民族不断发展和进步

民族是历史的范畴指明了民族有其产生、发展、进步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各个民族总是不断发展和进步,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民族要存在就必须不断发展和进步,而这种发展和进步过程归根结底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的民族所处物质条件的变化、生活观念的变化、思想及文化意识的变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人们有目的地从事和发展生产以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基础之上的,民族的发展当然离不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解放以前,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华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社会发展阶段;从国内来看,我国还有部分民族处于十分落后的原始社会末期,或是奴隶社会、农奴社会发展阶段。究其原因,就是由于种种因素而导致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停滞不前。而在当前,党和国家之所以要把发展生产力水平、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视为一切工作的中心,从世界范围来看,其目的就是要缩小中华民族与时代发展的差距,改变中华民族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的状况、振兴中华民族。从国内来看,面对我国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现状,尤其是针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的状况,党和国家制定了加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的政策,并切实付诸实行,其目的就是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基础实现56个民族的共同发展和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进步的基础,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建立在深刻认识民族还将长期存在规律基础之上的必然决策,也是国内民族工作为之服务的中心目标。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一再谆谆教导我们: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一切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发展。落后往往挨打,联想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遭列强屈辱的历史以及少数民族地区解放前的落后状况,我们更坚信只有发展和进步才是硬道理的真理性,这在民族存在的客观规律上得到最好的验证。小平同志还教导我们:中华民族“有能力站起来,就一定有能力永远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323页。)这其中当然包含了不断发展进步的内容。针对国内少数民族地区的状况,他指出:“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246页。)让我们牢记小平同志的教导,把民族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工作做得更好。

四、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是实行开放政策和开展民族之间的交往、互助、合作

民族是历史的范畴指明了民族必然长期存在以及不断发展和进步,这就必须解决民族发展进步的途径。社会历史的发展表明,世界进入19世界末20世纪初以来,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科学技术和现代交通手段的应用,使得各民族之间的接触和交往不可避免地日益增多。处于这样的历史发展时代,只有实行开放的民族、善于学习的民族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已被大量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历史事实所证明。日本民族在“明治维新”以后大量派人向外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短时期内势力大增,成为世界强国。资料表明,美国民族在二次大战后引进科学家24万人,以每人所需培养成本5万美元计,就为美国节省了120亿美元的资金。而这些科学家为美国实现的价值则是不可估算的,这是美国以后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重要因素。闭关自守的民族,拒绝向其他民族学习先进技术的民族,将会丧失一切发展的机遇而处于落后的地位,甚至走向崩溃。中华各民族反对以强凌弱的行径,但也决不自甘落后。因为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是民族存在的内在客观规律和必然要求。早在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强调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91页。)他还讲“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世界各国后来不是也利用了嘛!现在世界上的先进技术、先进成果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利用呢?我们要把世界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再加一条,就是我们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11页。)在当前,为了振兴中华民族以及实现国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在国际领域我们要继续广泛开展同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经济往来和技术交流;在国内,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西部地区,汉族主要居住在东部地区,李鹏同志在1994年就指出:“现在我国的经济格局大体是:西部自然资源丰富,但生产力水平较低;东部生产力水平较高,但自然资源不够丰富,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互补性很强,积极促进地区间的经济合作和民族间的经济交往,是实现全国经济协调发展的一条重要方针。”(注:李鹏:《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不断促进民族团结和进步》,《新疆日报》,1994年9月30日,第1版。)因此,在国内更应坚持和提倡56个民族之间的亲密交往和合作,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两个离不开”的思想,这*

是生产力发展和民族发展规律的必然反映,是当前民族工作实际内容的重要方面。

五、民族和国家具有天然的统一关系,对祖国的界定和情感是不能回避的。

“祖国、民族——这是历史的范畴。”列宁的原话是将民族和祖国联系在一起相提并论的。也可以说民族和国家具有天然的统一关系。恩格斯在谈到民族的起源和形成时也讲:“从部落发展成了民族和国家。”(注:《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4页。)从二者的消亡来看,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要先于国家消亡。由此可见,民族和国家是有天然的联系。在国家存在的时代凡是民族都生活在一定的国家,而国家也都是由一定的民族所组成,民族和国家不可分离,虽然也有流浪四方,无国界的流浪民族,但这也仅是多彩世界的特殊表现。对祖国的界定和情感是民族心理素质的重要表现,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祖国和民族的关系?邓小平同志多次论及:“坦率的说,中国近代以来没有对世界做出应有的贡献。这首先同一百多年的帝国主义侵略有关,也与历代反动政府的腐败有关。1949年,中国结束了屈辱的历史,中华民族站起来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60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改变了中国的形象,凡是中华儿女,不管穿什么么服装,不管是什么立场,起码都有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3页。)“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的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362页。)“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提高民族自尊心,”(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62页。)“中国人民既然有能力站起来,就一定有能力永远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247页。)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源远流长。长期以来,多元一体化的“中华民族”概念和“中国”这一概念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进入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腐败统治,中华各族人民同受三座大山的压迫,饱受屈辱。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迎来了新中国的建立和各族人民的当家作主。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就国内民族关系来看,平等、团结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建国五十多年以来,正如小

平同志所讲:“中国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没有大的民族纠纷。”(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247页。)在国际风云变幻的时代,我国政局稳定,经济、科学、文化不断发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在国际场合,我国的国际威望不断提高,每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国歌高奏时,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联想到屈辱苦难的旧中国,怎能不为社会主义新中国所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自豪!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捣乱破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打着民族、宗教的旗号,混淆民族问题,制造分裂。这在我们新疆地区近几年表现得尤为突出。对此,我们要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发扬历史上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把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看成是各族人民的神圣职责和共同的最高利益。翻阅新疆史料,远的不说,20世纪40年代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疆伊犁等地区爆发了三区革命,在革命处于关键时期涌现出的杰出领袖、维吾尔族的阿合买提江·哈斯木为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面对流言,他慷慨陈词:“新疆是中国的一个组成部分,三区是新疆的组成部分,伊犁是三区的组成部分,伊犁是我呱呱落地的地方,是埋葬着我祖宗的地方。中国是我的祖国,是我的故乡。”(注:赛福鼎·艾则孜:《为了光明的明天——纪念阿合买提江等革命烈士遇难三十五周年》,《人民日报》,1984年8月27日,第5版。)读后令人荡气回肠,深刻难忘。这正是一个民族对祖国深厚感情的自然表露,列宁的“祖国、民族——这是历史的范畴”的论断十分清楚的包含了民族和国家的不可分割性。而邓小平同志关于爱国主义的精辟论述教导我们:爱国主义是“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这就明明确确地告诉我们——爱国主义是我们社会主义中国各民族当前应当必备的共同的民族心理素质特征。爱国主义是中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作为我国社会的主旋律必然是民族工作进行宣传教育、塑造新型民族精神、坚定不移、长期不懈抓下去的主旋律。

收稿日期:1999-12-28

标签:;  ;  ;  ;  ;  ;  ;  

民族作为历史范畴的现实意义_邓小平文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