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论文_夏发军,魏春丽,周斌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康复科 443500

摘要:目的:探究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效果。方法:择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来我院康复门诊行下肢康复的脑卒中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行传统运动疗法,治疗组患者行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2个月的BBS,FMA和ROM,与10m步行测评分。结果:患者BBS,FMA和ROM呈现出增高的现象,10 M步行呈现出下降迹象,.在治疗2个月后,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FMA,BBS评分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差异。(P<0.05)。ROM结果上来看,经过1个月治疗后,治疗组相关情况明显比对照组好,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者差异明显,P<0.01结论:对于脑卒中引起的下肢偏瘫患者,使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进行治疗,能够取得满意疗效,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强制性运动疗法;脑卒中;偏瘫;下肢

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目的之一在于恢复患者的行走能力,这一点是患者出院后达到生活自理的重要判定标准,有研究证明,只有达到一定量时,康复训练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但患者通常因为治疗费用或者院内人手不足等因素没有达到充分治疗【1】,进而严重影响康复效果。目前,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逐渐成为了脑卒中康复治疗范畴的新热点,该方法在用于上肢功能康复上取得了卓越成绩,但涉及下肢偏瘫的研究甚少。结合实际情况,本文择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来我院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下肢偏瘫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使用了CIMT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来我院康复门诊行下肢康复的脑卒中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患者符合脑卒中疾病的相关诊疗标准,年龄区间为26-82岁,平均年龄(52.6±6.9)岁。其中男患者28例,女患者24例。在进行活动平板训练的基础之上,可以站立片刻,且可向前移动1步。速度低于每分钟30步。

排除标准:(1)精神疾患。

(2)失语症,意识障碍者。

(3)严重心脑血管疾病。

(4)肝肾功能不全者。

所有患者同意参与实验,且在进行改良强制性运动治疗过程中不参与其他治疗。

现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均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我统计学意义存在,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运动疗法。其中包含髋关节控制练习,躯干肌控制练习,被动活动以及膝关节练习等等,训练时间为2h,每天早晚各一次,每周进行6次,7周后观察结果。

治疗组患者使用改良CIMT法进行治疗,具体为:

在原有基础上,降低固定健侧下肢的时间,重点进行患肢和健肢的交叉活动,利用这种方式,全面改善患者的下肢功能。

患肢强化练习:本实验使用塑形技术(其中包含患肢的负重练习,拍球走,下肢关节伸屈练习,跨越障碍物,单腿负重且股四头肌闭链训练等等)重点强化训练患肢,结合实际情况,为患者择取合适的动作进行练习,每次练习控制在2h左右,每2天进行一次,在此同时每天额外步行350m。股四头肌闭链练习,50次/日。起坐联系每天进行7组,每组65次。

1.3疗效判定

对所有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1个月,2个月的下肢功能进行判定。本实验使用FMA量表,对患者运动能力进行评判,一共17个项目,每个项目2分 为满分,分数越低,说明患者运动能力越差。平衡功能评分使用Berg平衡量表。满分为56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平衡能力越强。关节活动能力使用ROM量表进行测量。

1.4统计学原理

本实验使用SPSS20.0专业统计学软件,对数据中的计量资料使用T值检验的方式进行计算,当P<0.05时,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结果表明,患者BBS,FMA和ROM呈现出增高的现象,10 M步行呈现出下降迹象,两组患者治疗相关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2个月后,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FMA,BBS评分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差异。(P<0.05),详情见表1

从ROM结果上来看,经过1个月治疗后,治疗组的髋关节,膝关节活动能力以及伸屈和背伸能力明显较好,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者差异明显,P<0.01.

3.讨论

强制性运动主要利用了“人体大脑再分组”和“大脑可塑性”中相关理论【2】,全面克服患者以往存在的习得性应用,限制健侧肢体的使用,强化对患肢的训练,这种方式一般用于上肢功能的会恢复中,并有实验证明,在使用这种方式后,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和上肢功能得到了显著恢复,最近几年,学者开始致力于令其应用在下肢功能恢复中,在进行实际应用的时候取得了一定效果。有学者指出,对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进行强化性训练,能够全面改善患者下肢运动能力,通过为期3-6个月的随访结果证明,这种疗法的远期效果甚佳【3】。

外国学者Zipp证实,使用CIMT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患者步态。本实验以重组与可塑为基础,研制出一套系统的康复理疗该方式,重点强调了患者在治疗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对治疗组患者使用经改良后的CIMT方案,在强调训练患侧的同时,重点强调患侧与健侧的交替训练。实验结果证明:患者BBS,FMA和ROM呈现出增高的现象,10 M步行呈现出下降迹象,两组患者治疗相关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2个月后,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FMA,BBS评分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差异。(P<0.05),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下肢运动能力逐渐恢复正常,这在根本上证明改良强制运动法能够在根本上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拥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对疾病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正面影响,因此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张黎明.智能运动控制训练结合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下肢功能的影响[D].天津体育学院,2012.

[2]欧阳赛.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结合头皮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3.

[3]吴亚岑,唐雪琴,李华桦,张长杰,杨艳芳.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3,10:48-49.

论文作者:夏发军,魏春丽,周斌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2

标签:;  ;  ;  ;  ;  ;  ;  ;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论文_夏发军,魏春丽,周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