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通八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_四个全面论文

“四通八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_四个全面论文

“四个全面”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开辟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新境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45(2015)06~0107~0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新时期新阶段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基础上,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对“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作出了初步系统的理论回答。“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这一回答的重要理论成果,它深刻阐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和总要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布局,开辟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的历史性要求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到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①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高度,深刻阐释了“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的历史性要求。这首先是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确立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总结历史经验、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意愿和期盼,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和实践。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的根本保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改革开放使全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发展的正确道路,面对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再接再厉,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就必须坚持和发展被实践证明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再者,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根本保证。毛泽东曾经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预备会议上,号召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搞好建设,并警示全党,如果不能搞好建设,就有被从地球上开除“球籍”的危险。“你有那么多人,你有那么一块大地方,资源那么丰富,据说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像个什么样子呢?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所以,超过美国,不仅有可能,而且完全有必要,完全应该。如果不是这样,那我们中华民族就对不起全世界各民族,我们对人类的贡献就不大。”②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曾经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鸦片战争以后,危机四起的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自然与5000年文明古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紧紧依靠人民,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也开启了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新征程。这一征程,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复兴,必将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就必须坚持和发展已经被实践证实为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问题的根本在于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此,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了明确的回答。第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党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第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③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在涉及道路、理论、制度等根本性问题上,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增强政治定力,坚守政治原则和底线,全面推进改革。“在某些方面、某个时期,快一点,慢一点是有的,但总体上不存在中国哪些方面改了,哪些方面没有改。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改的,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这不能说不改革”④。第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必须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就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一样。只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同世界各国一道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可见,无论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维护世界和平、为人类文明作出重大贡献,都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二、“四个全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深层次理论和现实问题,是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一重大课题的重大战略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主题、中心。“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着眼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战略目标、战略举措等方面回答了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时期党的“明确的积极的纲领”

       无产阶级政党要保证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必须有思想和行动的统一。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积极的纲领”⑤,“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⑥。这个纲领在细节上可以因环境的改变和党本身的发展而改动,但是在每一个时期都必须为全党所赞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把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统一于实践中。在中国,任何马克思主义者都应该懂得,“只有现时的实际任务获得尽可能彻底的完成,才能有根据有基础地发展到将来的远大理想那个阶段去”⑦。

       党的十六大在全国整体实现小康的基础上,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⑧的目标。党的十八大郑重承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包含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内容,是我们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阶段性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战略阶段,既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的重要战略阶段,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保障和改善民生,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实现创业创新创幸福,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阶段。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使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表明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是覆盖社会全体成员、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事业,是各方面协调发展的伟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转变,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决定性阶段的战略目标,是引领新的历史阶段“明确的积极的纲领”,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驱力量

       恩格斯指出,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在纲领和目标确定之后,选择正确而坚定的实际行动,对于纲领的实现具有决定性意义。三十多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到政治、从文化到社会的改革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和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正路。

       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要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各种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全面的社会改革,别无他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规划了到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全面深化改革根本在于推动改革,因为“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当代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⑩。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全面深化改革体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与路径的统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向,回答了“改革为了什么”的问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规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径和达到的状态,回答了路径即“怎么改革”和“取得什么样改革效果”的问题。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推进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社会主义改革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清晰地勾画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在总目标的引领下,对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化发展作出战略部署。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明确了各个领域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是破解多年来经济发展中“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这个难题的基本指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旨归。“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机制,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源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使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的竞争中彰显制度比较优势,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全面深化改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驱动力量。

       (三)全面依法治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要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全面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保障。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领导人民为人民民主奋斗的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人民掌握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的主人,史无前例地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也就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当代中国一切发展和进步的政治基础。“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11)。全面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全面依法治国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保障。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要“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12)。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进程要顺利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要巩固和发展,都必须保证改革的进程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实质上就是要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贯穿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始终,使依法治国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保驾护航者。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在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基础上,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是依法治国的法律制度体系健全和法治基础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只有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才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党的领导、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保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宪法以法律形式确认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特别是确认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取得的,实质上就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宪法第一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从国体上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宪法确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从根本上解决了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问题,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存在“要不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问题,而是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必须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又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带领人民厉行法治。全面依法治国才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这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必须保证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党章明确了各级党组织必须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的根本执政原则。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这些基本原则,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了政治根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就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四)全面从严治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

       全面从严治党就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的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当今中国,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一切的核心力量。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党发挥总揽全局和协调各方的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在于改革的方向问题,在于“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在于增强战略定力,确保改革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进行;全面依法治国,最核心和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处理好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党的领导是推动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从根本上说,党的领导是党能否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任务的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坚持科学理论武装、先进性特征鲜明的党,是一切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是经受了并且经得住各种风险考验、不断成熟自信的党。面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必须从严治党,自觉把党建设成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核心。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全面从严治党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依法治党,强化党规党纪的约束力、坚持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提高全党的法治思维、驾驭法治建设的能力,自觉做到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以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全面从严治党要求通过科学严密的制度安排为保障,制度治党和教育治党两手都要抓。一方面,要教育全体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坚持“两个务必”,加强警示教育,让广大党员干部主动在思想上划出红线、在行动上明确界限,真正敬法畏纪、遵规守纪。另一方面,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要有新突破,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党内法规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促进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要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使制度成为硬约束。

       全面从严治党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全面从严治党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战略谋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都要靠全面从严治党作保障。全面从严治党,就要把我们的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战胜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实现执政党的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管党治党要全方位、全覆盖、无盲区、无例外,要用纪律管住大多数,特别是管住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8700万党员的执政党,必须把纪律挺在法律前面,明确纪律的内涵,密切联系实际、求真务实,把纪律执行到位,真正使纪律成为管党治党的尺子、不可逾越的底线。”(13)

       三、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高度把握“四个全面”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14)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系,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联系。

       旗帜指引方向,目标引领未来,战略决定成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伟大斗争的旗帜,规定和指引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性质和方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的统一,是新的历史时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选择和战略抓手,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助推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落实和实现与否,直接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发展。

       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联系看,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发展指引,是全面从严治党的社会目标;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直接动力和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保证。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只展翅翱翔的大鹏”,那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战略目标,如同“大鹏”之“头”,指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发展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作为战略抓手,如同“大鹏”之“两翼”,点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双擎;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政治保证,如同“大鹏”的“心脏”,锻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政治领导核心,源源不断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供给血液。“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内在统一的,统一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统一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需要,坚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着力于推动解决影响和制约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新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布局,又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布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工作具有牵引、规范和导向作用。只有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统筹深化改革各方面、各层次的要素,谋划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各个环节、各个领域的工作,总揽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推动形成相互配合的改革政策、良法善治的治理体系,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

       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的理论成果,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一)着眼于培育新的发展动力,激发社会活力,凝聚社会合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发展的任务之重前所未有,迫切需要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迫切需要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培育新的发展动力,激发社会活力,凝聚社会合力。通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保改革沿着法治轨道有序推进,并及时巩固发展成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通过全面从严治党,继续把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党组织群众、宣传群众的工作优势紧密结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时代潮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现实要求。“四个全面”凝聚改革力量、制度力量和政党力量,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二)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性、创新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在探索和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中得以前进的,它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是不断完善的实践活动。从“摸石头过河”到顶层设计,从单兵突进到全面统筹,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正在经历一个承前启后的演进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潜能正在逐渐发挥出来。在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中,沿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思想脉络,“四个全面”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认识的深化。“四个全面”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的一系列基本理论观点的总概括,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信仰、继承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优良传统的必然成果,是我们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的行动指南。“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在总体上是开放性的,其本身融入世界的发展之中,并成为世界的一部分,它既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也是世界发展的一部分。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更加注重转方式、调结构和提高增长质量,经济迅速崛起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等,都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和法制建设来解决,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各项工作。“四个全面”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性、创新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内涵。

       (三)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性、整体性和协调性的方法论特色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各种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并按照一定的方式发挥作用,事物之间也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普遍联系是事物的表现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仅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也需要科学的方法论予以指导。科学的方法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正确途径、使之沿着合理步骤有序推进。“四个全面”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角度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自觉坚持全面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坚持战略思维,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全面”推进,要解决发展中一度存在的重经济轻社会、重物质轻精神、重速度轻效益等片面性问题,注重发展要素的耦合性,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工作,最终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整体性”,要求整体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五位一体”建设,将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改革视为有机整体,要求各个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相互关联、相互协调、有序发展,注重总体谋划。“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协调性”,就是要处理好战略目标与战略手段的协调关系,处理好实践现实的合理性、理想的合目的性和过程的合规律性。战略目标引领战略举措,战略举措支撑战略目标,战略举措之间又相互支撑、协同推进,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发展和实现。

       注释:

       ①《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人民日报》,2013年1月6日01版。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9页。

       ③⑨⑩(1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438~439、13、494、512页。

       ④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5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5页。

       ⑦《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893页。

       ⑧《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13)王岐山:《从严治党就要把纪律和规矩严起来 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新华网,2015年3月28日。

       (14)《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讲话李克强主持开班式》,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5年2月2日。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四通八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_四个全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