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联盟:普京的新外交战略_独联体国家论文

欧亚联盟:普京的新外交战略_独联体国家论文

欧亚联盟:普京对外新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欧亚论文,新战略论文,联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83/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38(2013)05-0121-04

欧亚联盟的提出和推进

俄罗斯总统普京提出的欧亚联盟战略是俄罗斯独联体政策的最新发展。苏联解体20多年来,俄罗斯的独联体政策经历了不断调整的过程。独联体成立之初,俄罗斯实行“一边倒”的亲西方政策,把独联体看成包袱,对其态度冷淡。而独联体一些国家也因边界、武器、军事基地、语言、俄侨民等问题,反俄、疏俄的民族主义情绪较盛。[1]在具体实践中,俄与美国联手促使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把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核武器运到俄罗斯,实现无核化,使俄成为惟一的核武器继承国。1995年9月,叶利钦总统签署了《俄联邦对独联体国家战略方针》,对独联体政策做出了微调,明确提出俄罗斯对独联体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将独联体建成在国际社会中享有应有地位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国家联合体”。[2]

普京担任总统以后,随着俄政局稳定,特别是经济因石油价格上涨而得到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回升,军事力量逐步恢复,俄加大了对独联体政策调整力度。与叶利钦相比,普京更能平等地对待中亚国家的每一位领袖。在俄对外政策构想中把独联体放在俄外交最优先方向。俄积极推动经济、能源、军事一体化,采取严厉措施,防止颜色革命,对抗西方势力渗透。

到了普京执政的第二任期(2004-2008年),俄对独联体政策呈现“重新争夺”的态势。俄通过给独联体国家提供让步和经济补贴,特别是能源优惠的办法,保持在独联体的领导地位。2008年梅德韦杰夫取代普京担任俄罗斯总统,普京改任总理,形成“梅普组合”。独联体成为俄罗斯外交工作的重点。俄不再刻意追求独联体“统一”,而是有重点、多速度、多层次、多侧重地发展独联体框架内的一体化进程;实行政治画线,能源外交,区别对待。控制中亚能源、价格以及独联体内的石油天然气管道;文武相济,实行科索沃模式,灵活务实,利用独联体国家内政进行局部反制;在金融危机中支持独联体国家;借助上海合作组织的力量遏制美国势力在独联体的扩张,作为俄独联体政策的延伸和补充。

关于欧亚联盟的设想,普京在其开始第三任期之前就已经有所思考。2011年10月3日,时任俄罗斯总理的普京以总统候选人的身份在《消息报》发表了署名文章:《欧亚新的一体化计划:未来诞生于今天》。文章提出了在前苏联地区建立欧亚联盟的设想。根据此文,新欧亚联盟不是要恢复苏联,也不是要搞欧亚帝国主义,而是要更深程度、更高层次地实现独联体地区的经济一体化。[3]在此前后,特别是普京总统第三任期正式开始后,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宣传和推进欧亚联盟。

(一)俄已经制定了欧亚联盟路线图,并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根据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同阶段,普京所制定的路线图为:欧亚经济共同体(2000年成立)—关税同盟(2010年启动)—统一经济空间(2012年启动)—欧亚经济联盟(2015年建成)—欧亚联盟。在2012年12月举行的欧亚经济共同体峰会上,普京指出,欧亚经济共同体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是把其部分工作转移至欧亚经济委员会的时候了,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并在同日举行的欧亚经济委员会最高委员会会议上做出了撤销关税同盟委员会的决定。欧亚经济委员会是一个超国家常设管理机构。欧亚经济委员会最高委员会是统一经济空间的最高机构,由各成员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组成。欧亚经济委员会执行最高委员会的决议。

(二)俄与拟议中的欧亚联盟国家高层和精英来往密切,努力推进建立联盟的进程。普京多次谈到俄罗斯是“欧亚国家”、“欧亚大国”。2012年5月7日,普京签署了其再次担任总统后的第一批命令,其中就包括《关于俄罗斯联邦对外方针的实施措施》。该文件明确写道:“把发展独联体空间的多边合作和一体化进程,作为俄罗斯对外政策的关键方向,在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关税联盟和统一经济空间范围内,加深欧亚一体化,并在2015年建立欧亚经济联盟。”此外,普京上任后,借故拒绝去美国参加G8峰会,却把首次出访的国家定为独联体内的白俄罗斯。2012年5月14日,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刚刚访问了白俄罗斯,并签署了8个合作文件。2012年5月28日,梅德韦杰夫以新总理身份首访哈萨克斯坦,强调俄哈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性。这些努力收到明显成效,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年度国情咨文中,明确指出“我们主张继续推进欧亚一体化进程,共同应对21世纪的全球性挑战”。[4]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也说:“统一经济空间——这是极大向前推进的联合。”[5]2013年初,纳扎尔巴耶夫、卢卡申科访俄。其中,纳扎尔巴耶夫2月8日访问俄罗斯,与俄总统普京在莫斯科举行了会谈。两国元首讨论了近期双边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就推进地区一体化等问题达成共识。两国元首决定继续推进统一经济空间等一体化进程,并力争在2015年前建成欧亚经济联盟。俄白联盟关系本来就非同一般亲密,俄哈之间在边境、海关、能源、经济以及基础设施和战略等方面的一体化动作频频。2013年4月22日,普京又与纳扎尔巴耶夫进行热线电话,双方进一步讨论了推进欧亚经济一体化问题。从俄白方面看,2013年3月15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俄白国家联盟最高委员会会议,两国领导人小范围地商讨了欧亚经济一体化相关问题。白哈两国也十分关注欧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及机制建设。4月25日,白俄罗斯总理米亚斯尼科维奇与哈萨克斯坦总理谢里克·艾哈迈托夫在明斯克举行会晤。会晤中白俄罗斯总理米亚斯尼科维奇提出,2013年秋天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准备访问哈萨克斯坦,白方将与哈方一道制定两国2014至2016年一体化进程路线图。中亚是欧亚一体化的实验地,而哈萨克斯坦无论其面积、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而言都是中亚的老大,面对独联体的独而不联、无所作为,哈萨克斯坦成为中亚推进欧亚联盟最积极的国家。种种迹象表明,俄哈白确实加快了成立欧亚经济联盟的步伐。

(三)争取乌克兰的努力。在普京关于欧亚联盟的设想中,乌克兰的地位举足轻重。基辅罗斯是东斯拉夫民族的摇篮。在俄罗斯的心目中,如果说莫斯科是心,圣彼得堡是头,基辅就是腿。没有乌克兰,俄罗斯将不再是一个强盛的欧亚大国。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综合实力,乌克兰都是独联体中的老二。2011年4月普京访问乌克兰期间,积极呼吁乌克兰加入关税同盟。但是,乌克兰犹豫不决。乌是WTO成员,若加入关税同盟,乌需要将进口关税提高一倍以上。乌克兰准备加入欧盟而不加入欧亚联盟,普京在其文章中进行了“不点名批评”。普京认为,无论是当前的关税同盟还是将来的“欧亚联盟”,都将成为欧盟的合作伙伴,是广义的“大欧洲”的组成部分,并将在未来成立欧洲统一经济体时发出更有影响力的声音。尽管国内外有强大的反对声音,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在经历犹豫后还是访问了俄罗斯,与普京总统进行了会谈,虽然乌克兰并没有正式加入欧亚联盟,但希望与欧亚联盟成员国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

(四)欧亚联盟相关国家政界、学界、商界甚至军界关于欧亚联盟的思考、讨论、研究、活动增多,逐渐活跃,包括欧亚发展银行也在发挥自己的作用。欧亚经济一体化话题热度不减,已成为俄独联体政策重中之重,也是俄罗斯处理哈白双边关系时必谈的话题之一。欧亚经济一体化已完成初步建模,已进入将其做实、做大、做强阶段。2013年俄白哈关税同盟在建立共同交通服务市场和统一交通体系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3月4日,俄总统普京签署了关于批准《在关税同盟边界建立公路交通运输管理体系协议》,该协议由俄白哈三国签署于2011年6月20日。该协议规定,三国将取消俄白、俄哈过境公路海关,并在关税同盟边界上建设统一的公路海关。该协议的实施将实现俄白哈三国间公路运输畅通无阻。该协议是进一步推进关税同盟建设的实质性举措,也将夯实统一经济空间的现实基础。此外,3月15日,俄罗斯还正式批准了《俄哈关于一国公民在另一国停留管理协定》。该协定将为一国公民停留在另一国创造有利条件,并将取消一方公民临时停留在另一方境内自入境日起30天内到相关部门登记注册的规定。这为俄哈两国扩大人员交流,尤其是双边贸易人员往来创造良好环境。

对欧亚联盟的分析与思考

独联体原本是“和平分家”、“文明离婚”机制,并非一体化机制,新的形势需要转型,面临挑战。

俄罗斯要保持对独联体的政治安全主导,必须付出经济、能源和资源的代价。俄与西方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又面临着来自中国的竞争;独联体中小国家左右逢源,不轻易得罪任何一方;俄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不稳定。俄凭借提供资金和军事援助来恢复其凝聚力,但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也许目的和手段、战略与策略、实力与雄心之间,存在着失衡。独联体发展取向多元化是必然趋势,但仍然会藕断丝连。

俄转向灵活务实,重视国家利益、经济利益、能源利益,不同于苏联时期的不计较得失的做法。俄虽然在总体国际格局中处于劣势、守势和弱势,但仍然会努力保持在独联体的总体主导地位,争取局部攻势、强势和优势。虽然危机四伏,险象环生,但事实上至今仍然没有任何一个独联体国家成为北约、欧盟的正式成员国,说明俄在独联体地区基本上还是占了上风。与新欧亚主义相关联的欧亚联盟是普京第三任期的国家大战略。从新欧亚主义到欧亚联盟,说明俄不再不知所措、进退失据地“东张西望”,而是老练自信、特立独行地“东倾西向”。

但普京欧亚联盟思想中的“欧亚”概念是不明晰的,“欧亚”界线也是模糊的、不清楚的,具有某种伸缩性、包容性和灵活性。一般来说,“欧亚”概念有三个含义:一是指欧洲和亚洲;二是指“后苏联空间”;三是指“欧亚思想的基础”。很显然,普京的欧亚联盟至少目前是排除西欧和东亚的,不可能是第一种含义。其真正含义是第二种和第三种的结合,即以欧亚区域中心独特的地理、自然、文化、历史等为基础,发展欧亚独特的经济、政治道路,既不同于欧洲(大西洋主义),也不同于本土(如泛斯拉夫主义)。在这里,欧亚不是纯粹的地理概念,而是地缘政治概念。即使不是反西方的,也是独立于西方的。其实,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都在很多场合定位自己为“欧亚国家”。只有乌克兰比较矛盾,左右为难,其身份定位在“欧洲国家”和“欧亚国家”之间徘徊。

普京的“欧亚”其实是指欧亚区域(包括欧亚大陆中心和周边)的中心地带。主要包括独联体内的俄罗斯、中亚、东欧等地。也大体相当于麦金德所说的“世界岛”。麦金德的基本观点是: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了世界的命运。[6]普京的雄心由此可见一斑。

首先,欧亚联盟的目标是实现经济联盟,将来可能发展为政治联盟。实现欧亚联盟的思想有历史传统、现实基础、实践需要。俄罗斯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得到了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等一些独联体国家的大力支持,以及蒙古、越南、印度等一些非独联体国家的认同和兴趣。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反应、地区一体化的表现,也是独联体地区经济政治符合逻辑的发展。

欧亚联盟的出台不是没有道理的,其实现也不是没有可能的。独联体国家经济潜能尚未完全挖掘,发展空间很大。独联体国家的自然资源丰富,其拥有量在世界总储量中的比重为:石油占20%,煤占25%,天然气占40%,水资源占11%,森林占25%,耕地占13%;独联体国家的面积是世界的16.4%,人口为世界的4%。独联体内部有2.8亿人,但内部需求严重不足,内部市场未得到充分开发,发展的空间还很大。此外,很显然,只有抱团实行经济一体化,才能提高内外需之比例关系。纳扎尔巴耶夫就说:“俄白哈是五年前决定成立关税同盟的,而欧盟的这一进程则持续了40年。关税同盟运作一年多来,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增长了40%,哈与俄贸易额增长了57%,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7]如今,俄罗斯已经成为WTO的正式成员,以俄罗斯为核心,把欧亚联盟成员的发展结合起来并加以整合、互补,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

其次,欧亚联盟与其他地区一体化机制不同的是,它并不直接建立在各成员国基础上,而是一环套一环的模式。它以俄白联盟加哈萨克斯坦构成,因此已经具有一定的机制规模。可以看出,在没有乌克兰参与的情况下,哈萨克斯坦的地位和态度显得至关重要,它的欧亚一体化进程很大程度上就是跟俄罗斯一体化的进程。俄哈是欧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火车头。哈萨克斯坦主要从经济角度来思考欧亚一体化进程问题。一是哈积极参与关税同盟,有助于进一步取消多边经贸技术性壁垒,减少贸易成本。二是中小企业是哈萨克斯坦税收的主要来源,加入关税同盟有助于哈国中小企业发展。2013年哈萨克斯坦将加入WTO,这对哈萨克斯坦大型跨国企业来说是个发展机遇,但对本国中小企业来讲,将会是一场残酷的竞争。关税同盟无疑是哈国中小企业的一把重要保护伞。

除了上述积极面,还应看到,欧亚联盟任重道远,前景具有不确定性。

首先,欧亚联盟有普京当时在总统大选中争取选票和支持的权宜之虑,也确实能满足俄罗斯各阶层民众广泛的、不同的心态和利益诉求,因而得到了相当多的支持和拥护。但欧亚联盟的概念和内容均存在一定的模糊空间,即使是加入欧亚联盟的各国,对欧亚联盟的理解也不尽相同。部分独联体国家对俄保持警惕,担心会丧失部分国家主权。

其次,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的外交取向不尽相同,将可能导致欧亚联盟进展缓慢。俄罗斯强调将政治与经济联合起来考虑。在俄看来,独联体是前苏联国家文明离婚的产物,是前苏联国家间对话的平台,但是缺乏有效凝聚力,这不符合新时期俄罗斯的对外战略需求,因此要谋求建立更紧密、更高效的一体化机制,来支撑俄罗斯的强国梦。此外,欧亚联盟也是俄罗斯未来对外战略再平衡的后盾。普京当权后,在各个层次上都实行平衡外交。在梅普组合时期,俄进一步发展平衡外交,呈现出“东倾西向”的特点,左右逢源,大搞实用主义。当今,世界政治经济重心向亚太转移,俄罗斯面临的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因此,如何正确处理东西、欧亚、欧美、中美间的再平衡,是普京所面临的新课题。如果欧亚联盟能最终成功,它将巩固俄罗斯在欧亚大陆中心的地缘政治地位,为俄罗斯外交“再平衡”战略提供坚实的后盾。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不同,它更多强调的是经济一体化。哈萨克斯坦奉行多元外交策略,与世界大国均保持平稳的关系。哈萨克斯坦并不希望因为过多参与欧亚一体化进程而缩小自己的外交和国际经贸合作空间,更不愿意看到自己的政治主权让渡。哈萨克斯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本国经济利益最大化。白俄罗斯多年来奉行靠向独联体、靠向俄罗斯的“一边倒”外交政策,但由于其本身经济实力有限,很难在未来欧亚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主导力量。因此,哈萨克和白俄罗斯不肯走得太快。相比之下,白俄罗斯更重视俄白联盟,哈萨克斯坦更倾向于欧亚联盟,俄罗斯居中主导。俄哈两国在区域一体化领域合作中也出现了“中央热,地方冷”的困局。

最后,欧亚联盟国家实力和贸易结构极不平衡,俄罗斯在各个方面远高于其他国家。俄当代著名经济学家格林别尔格指出,欧亚经济一体化的先天条件远差于欧洲,要想实现一体化,俄罗斯在短期内应为一体化进程“埋单”。而从长期看,一体化将惠及所有国家,自然也包括俄罗斯。因此,欧亚联盟建立的过程是艰难的,前途尚不明朗,具有某种不确定性。从一体化的程度而言,起步阶段的欧亚联盟当然不如欧洲联盟、北美自贸区水平高,路径上也可借鉴欧盟、北美。但与严重受挫的东亚一体化(中日韩)相比,欧亚联盟似乎又略胜一筹,因为它毕竟一步一步地在前行,因此还有希望,甚至很有希望。欧亚联盟客观上对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中俄关系会产生影响。与中国相比,俄具有更多影响和控制中亚的手段,在军事安全、社会文化,甚至政治外交方面都占优势,唯在经济领域处于劣势。上海合作组织也只是具有经济功能。俄罗斯与中亚国家一体化程度加深,在稳定的安全和经济环境的基础上,采取统一的对外经济政策,采取“5+1”方式处理对华关系,有利于规范法律、秩序和提高效率,降低手续成本,对中国也是有利的。中国对一切有利于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国际机制持谨慎的欢迎态度。普京的欧亚联盟与奥巴马的TPP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一个在太平洋地区,一个在欧亚中心地带,同样具有经济色彩,也不优先邀请中国参加,但TPP是配合美国军事、政治、外交的重返亚太,而欧亚联盟并不具备这个性质。同时,欧亚联盟以多对一,也有可能在经济谈判中孤立中国、架空上合组织,使上合有“空心化”的可能。不过,由于欧亚联盟的发展具有不确定性,是一个长期的艰难过程,中国一方面当然应予关注,并积极推动上合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但另一方面由于欧亚联盟路还很长,前途未卜,目前也没有必要过分解读。

标签:;  ;  ;  ;  ;  ;  ;  ;  ;  

欧亚联盟:普京的新外交战略_独联体国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