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总体活动结构现状调查_中学生论文

中学生活动总量及结构现状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总量论文,中学生论文,现状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随机抽查1102名初、高中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其活动总量及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学生活动总量及结构存在严重不合理现象,导致我党正确的教育方针没有得到全面切实贯彻和落实,学生不能全面和谐地发展。

* **

众所周知,我党的教育方针一贯要求中学生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地全面发展。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2月13日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然而,对此,我们基础教育目前落实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认为,目前中学教育中,学生活动总量及结构状况是否合理是导致党的教育方针和目的能否在中学教育中真正落实的直接原因。中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及心理素质教育诸方面的量化表现,即为中学生活动总量;其合理结构应是德智、身心和美劳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既是相互区别的,又是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多维立体的有机的统一。以此使学生按照一定的量化轨迹,在质上不断表现出飞跃而全面和谐地发展。为此,我们通过大量调查和搜集资料,对中学生活动总量及结构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方法

1.被试对象:中学生1102名。其中高中生590名,初中生512名。其中男生708名,女生394名。分别取自汉中地区各城区和乡镇中学。

2.工具:①自编《中学生活动情况问卷》(共70道题);②华东师大心理系周步成教授等主持修订的《FAT》(即日本筑波大学教授松原连哉编制的《提高学习能力因素诊断测验》)量表(含8大项160道题)。

3.程序:在被试对象自愿基础上,填写调查表及量表问答。

结果分析

(一)总量的现状

据调查,中学生现在每天的教育学习活动总量为11小时[4.5小时(上午7.30点——12点早读、上课)+3.5小时(下午2点——5.30点上课、自习与活动)+3小时(晚上做作业、上自习)](不含学生回家后的自学时间)。而我们成人一般规定每天只有8小时工作时间。可见其教育学习活动总量上的份量。

(二)各育之间的结构与活动量

从国家教委对中学生活动总量和各育结构的规定,以及调整后的普通高中教学计划(表略)来看,中学生计划的活动量应为,德育3课时/周;智育21-23课时/周;体育5课时/周;美育2课时/周,劳动教育2-4课时/周。其结构也大体合理。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1.德育

德育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良好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调查得知,各中学在计划安排德育的活动量上是有缺陷的。各班级每周能结合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和学校的统一安排,保证一次的班会活动和团组织活动。同时,利用每晚15分钟的“夕会”,总结全班当天的各方面工作。但具体实施德育的量却不够,即各中学未能把德育工作系统化、层次化和具体化。

2.智育

智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活动。调查发现,目前中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活动量不仅够,而且“超负荷”情况极为严重。《大纲》要求为21-23课时/周,而各中学一般都在29-30课时/周。

3.体育

体育是学校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技能,使其增强体质,并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习惯,具有良好体育道德修养的教育。调查得知,中学生的体育活动量是不足的,各中学计划所列2课时/周体育活动量,但具体实施却难以保证。各中学的体育活动量,主要体现在能基本保证正常的早操、体育课和一年一度的体育运动会等方面,而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特别是下午的课外锻炼时间,许多中学很难保证。有的学校采取所谓“自由式”或“分散式”的体育活动形式,实是“放羊式”的放学生回家,教师自行其事。

4.美育

美育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调查发现,目前中学的美育同体育情况相比,活动量和结构又要差些。计划美育活动量为2课时/周,而许多学校的美育活动,仅限于课前几分钟的唱歌,或有时夕会15分钟的教歌活动,部分学校事实上取消了音乐课。其它美育活动也极少开展。

5.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培养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并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活动。调查表明,各中学已把劳育列入教学计划之中,1课时/周。但在实施中,多数学校仅限于简单事务性的校园、教室卫生大扫除,和定期的植树等活动,正如调查中问及学生在校参加劳动教育状况时大部分学生回答的:“每周两次大扫除,轮上就参加”。

6.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即在对中学生施加德、智、体、美、劳等各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的教育。据调查所知,目前中学的心理教育非常薄弱,多数仅限于班主任工作中极少的活动量,而且还只限于各个教师各自经验范围之内。

(三)各育内部的结构及活动量

1.德育

中学的德育应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以形成高尚的品德;政治教育,即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逐步形成爱憎分明的政治态度和立场;思想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其中,以道德品质为基础,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有所偏废。而调查表明:目前中学德育内部结构很不合理,活动量也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够。在结合中央和地方,对学生实施政治教育方面,各中学均做了一定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各校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结合“教书育人”活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总体上学习和落实《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均能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为其它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正如在“你对‘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否清楚?”、“《中学生守则》的主要要求是什么?”等问题的调查中,近千名学生中,60%以上的学生回答得较正确。象“徐洪刚的事迹你知道吗?”、“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内容是什么?”等诸如此类的问题,80%左右的学生均能说出答案。

但在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方面,其结构和活动总量安排得不够和不尽合理,且潜伏着危险的因素,通过下列几方面问题的调查结果,就能从一定的角度说明这一现状。

①部分中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存在着“实用主义”的成份。其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第一,“金钱至上”思想。如问“人生最宝贵的是什么?”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回答是“金钱”。他们认为,金钱能使他们上学、上街进餐馆、电影院、游戏室和穿时装,也可以炫耀自己。所以,有的学生说,人生就是为多挣钱而活着。第二,部分学生的人生观意识和行为的盲目性较强。主要表现在对时髦人物的盲目崇拜,和受错误舆论导向的影响,而在思想行为上走向了极端。如问“你最敬佩什么样的人物?”时,近千名学生中,有48%的学生崇拜歌星、影星;有20%左右的学生敬佩希特勒、拿破仑式的人物;还有15%左右的学生未能或不愿回答所敬佩的人是谁。

②在理想意识中,存在着积极和消极、眼前和长远关系对立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心理表现在:第一,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的学生只重视眼前利益,如在择业意识中,有23%左右的学生,想当翻译官、银行家、导游或明星等;有的学生说他们还想当大官,用他们的话来说,这些是目前最“吃香”的职业。第二,有的学生对理想、前途感到渺茫。有些学生不仅消极,而且个别学生提到理想、前途,就想到了自杀。如问“你想的最多的问题是什么?”时,有的想能如何考上大学;有的想如果考不上怎么办?有多少出路?有的想到就业难或回乡就害怕。

③在应有的人际关系意识和行为中,也反映出对中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教育的活动量不够,且结构不合理。就简单地调查了几个问题,就证明了这一点。如对“中学生的人际圈子应有多大?”这样最基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比较模糊的。在近千名学生中,仅答案就有四种:一种认为,学校师生、家庭成员和亲戚范围即可;第二种认为,只能限于本校范围之内;第三种认为,应广泛交往;第四种认为,搞不清楚。

正是如此,当我们在调查学生家庭关系行为时,学生对“你常同家人谈心吗?”等问题的回答中,发现了家庭教育活动量的严重不足。(见表1)

表1:学生家长同子女交流思想情况表

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在调查、走访和摸底中,发现个别城镇中学的一部分住校生(高中学生居多),盲目同社会上的流氓、甚至有“前科”行为的人结识或同谋,合伙诈骗本校学生钱财,或打架斗殴;有的学生在校外租住民房,作为作案或逃避上课的最佳方式;个别高中生利用这种条件谈恋爱或被外界人引诱而非法同居,走上了犯罪道路。

2.智育

智育的活动量可从其内容本身划分,也可从第一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角度划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对立统一关系。二者的目的均是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使其智力、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和提高。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课堂活动量过大,课外活动量太少,其内部结构极不合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其主要表现是:

①学生的广泛兴趣受到“应试”课程的限制。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学校所开课程普遍感兴趣,只是他们在学习程度上,表现出事实上的不平衡现象,有的“感兴趣”的课程不一定学得好;有的不感兴趣的课程不一定学得不好。但就总体情况看,对国家教委指定的所谓重点课程,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有意加大了“主课”的课时量,如数、理、化、语文、英语和政治六门课,国家教委下发的修改后中学教学大纲计划中18-21课时/周,而各中学实际上上课总时数一般在28-30课时/周以上,还不含早读和晚自习,及任课教师对这些“主课”的辅导时数。而其它如历史、地理、体育,特别是美术、音乐和劳技课时数无法保证,如调整后的普通中学教学计划中要求各中学每个年级每周上2节艺术课,但实际上大多数中学未落实。劳动技术课和社会实践课也很难保证。从而使学生花费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来为“自己”、“学校”和“家庭”攻克主课。现在众所周知的学生作业量偏多等问题,就是有力的证明,正如一名学生说的:“周一至周六,家庭——学校——教室三点一线,早上5点起床,白天整日学习,晚上10点半睡觉。除了吃饭,就是学习、学习加休息!”几所中学80%左右的学生,同全国其它地区的中学生一样,都建议应减少主课程的学习量,保证和增设“音乐”、“美术”、“社交公关”、“劳技”和“计算机”等课程。这样,就形成了“应试”课程量偏多、偏重,而有利于学生智能品质发展的“副课”,即国家教委三令五申要求开设的“音”、“美”、“劳技”和“社会实践”等课程的开设量严重不足的状况。至于它们之间和单科自身内部结构的合理性,就无法言及了。

所以,从初中到高中,特别是高中60%以上的学生深深感到,学习压力过大,很少学得轻松愉快。再加上考试繁多,常常“加班”、“加点”,额外负担不断。学生活得很累,无暇或无法保证非“考试”课程的学习。

②众多学生十分渴望的第二课堂活动量少,且不能得到充分满足。例如,中学生很喜爱读课外书籍,但其活动行为却得不到正确引导,各中学几乎不安排“课外阅读辅导课”,而国家教委下发的教学大纲则有这方面的规定和要求,如要求初中各年级每周最少应开展2学时的科技文体活动。这样,就更谈不上该项活动的合理结构了。但调查中却发现,初中学生喜爱读“科幻”、“名著”、“武打”、“文学”、“童话”、“军事”、“科技”和作文类、英语类等课外书籍。高中学生喜爱阅读“小说”、“散文”、“文学名著”和文摘杂志等书籍。而大部分却是自发性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则以看“热闹”为主,有的还读偏了“方向”。同时,作读书笔记很不够,或不得法,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见表2)

表2:某校中学生课外阅读作笔记情况统计表

其次,大部分学生喜好“书(书法)”、“琴”、“绘画”和歌咏等活动。但学校开展这方面的活动却少得可怜。特别是面临“中考”和“高考”的班级,连主题班会也大多是走形式。统计中发现,90%以上的学生都很爱好这些活动,只因缺乏组织安排和正确指导,进行这类活动的学生人数极少。(见表3)

表3:某校初二年级139名学生业余活动情况一览表

业务活动项目

书法弹琴 绘画唱歌 篆刻 不学练者

人数(人) 10 4 11 7 2 105

比率(%)

7.92.88

7.95.03 1.44 75.53

再次,在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国家教委颁发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各个中学每学年应安排2周的社会实践活动课。但调查结果表明,一般中学均难保证这一最低标准。有个别学校一学期也难得召开一次“主题报告会”。事实上这种情况还远不如80年代初以前的状况。在调查、咨询和统计中还发现,近几年来,各学校“走出去,请进来”的活动几乎没有,即使有的学校有,也只是围绕“高考”、“中考”“指挥棒”而开展。社会主动向中学,特别是“升学率”偏低的中学伸出“温暖”之手的活动也少了。“应试教育”活动的背后潜藏着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学生活动量的严重不足,三者未形成合理的有机整体。

③家庭、社会从一定程度上过份重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忽视了学生其它素质的培养。第一,家庭方面。在调查的上百名学生家庭中,就有70%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看电视持反对态度;持选择态度的家长不到10%。正如有的学生说的:“父母常对我讲,现在应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等考上了大学再慢慢地看!”因此,学生在家里的其它一切有益的活动受到了绝对性的限制。当问及学生的星期天、节假日,是怎样渡过的时,可以说80%之多的学生是在学习文化课中渡过的。个别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若不“听话”,还要被父母强行关在家里做作业,否则,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这方面,全国披露的悲剧性事件仍在不断发生。可见,家庭中学生的学习活动量也过大,其它有益于学生素质培养的活动量,如“书”、“琴”、“绘画”、参加公益性、服务性活动和其它有益的户外性活动等太少,二者极端化现象十分严重。第二,社会方面。主要是升学同就业的舆论压力,使学生的文化课学习量过重,紧张程度增强,从而使其它培养自身素质的活动量减少。如有的学生说:“我既想上高中、考大学,但又怕将来考不上,会遭到家乡邻居的耻笑!”“只要我能跨进高等学府大门,就再不用苦读书了,社会上认识我的人再不会小看我了!”所以,“每天不论走到哪里,要背这背那,写这写那,有时想痛痛快快睡一觉,好好休息一下,都不行啊!”

④中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时间超负荷,而整体学习能力较差。(见表4)

表4:汉中地区几所中学1002名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因素诊断反应一览表

注:1.综合项是指整体学习能力状况。

2.此表是用计算机手段处理的。

从表中可知,就学习能力而言,全部学生中,虽无差等生,但仅有1.6%的优等生(全国的比率为7%);3.6%的中上等学生(全国的比率为24%);而大部分学生芸集在中下等“阶层”,其比率为52.8%(全国仅为24%);中等的学生比率为42%(全国为38%)。

3.体、美、劳及心理教育

①体育

体育课无疑是中学教育教学中的主课,体育在基础教育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国家教学大纲规定初高中每个年级必须保证5课时/周的体育活动量。但调查结果表明,各中学除体育课基本保证外,其它活动很少开展。“中考”、“高考”的班级到了总复习阶段,就连体育课也免上了。所以,学生的体育活动量是很不够的。

其次,体育的内部结构也极不合理。其主要表现为:第一,重“智”轻“体”,学生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我们从获取的“××县1994年高考体检工作总结”中,就能说明一定的问题。1994年被体检的843名考生中,经检查,身体完全合格者仅55人,占受检总人数的6.52%,所以,报考专业受限788人,占受检总人数的93.48%。其中身高偏低受限171人,占20.28%;视力受限609人,占72.24%(据统计全国中学生的近视率为68%左右);色弱、色盲受限10人,占1.19%。也有一部分考生患心脏病和肺结核,以及其它疾病。同1993年相比,学生的身体素质明显下降。第二,重视“术”,忽视“育”,学生的心理素质未得到恰如其分的同步发展和培养。调查中得知,有的学校虽能开展一些体育活动,但仅把它理解为操作性活动,好象体育就是跑步、做操和打球等。因而忽视了体育运动中的德育、劳育和意志品质的培养。所以,许多学生体育技能较强,但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不一定优秀;有些学生意志仍很薄弱,球场是“老虎”,学习中却是“狗熊”;有的学生遇到意外问题手足无措等。这些现状在中学是一种普遍现象。第三,重体育之“誉”,轻体育之“美”,使体育活动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调查中发现,各中学开展的各种校内外体育比赛,成了“选拔人才”,为科任教师和学校争“荣誉”、撑“面子”的“贴金”活动。所以,在比赛活动中各种不良风气较盛行,体育活动内在的优美、公平竞争和重在参与的原则很难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

②美育

调查表明,中学的美育活动量极少。许多学校的美育活动仅限于每天的课前5分钟歌声,学生的美育活动只体现在个别的、自发的范围之内。大部分高中学生只顾埋头学习,考大学,美育活动“免于”开展。校园的绿化、卫生、学生周围环境建设等情况,普遍较差。其它诸如陶冶学生情操的文艺、展览、参观,同兄弟学校或社会上其它单位的横向联合性美育活动等,开展得就更少,或者说不开展。如问及“你常参观各种有意义的展览,和参与其它有意义的社会性服务活动吗?”问题时,××中学158名高中学生中,回答经常参观的只有14人,占8.86%;很少者97人,占61.39%。×县中学118名初三学生中,76%以上的人回答说,偶尔有这样的活动。正如一名学生反问的:“有机会吗?”

调查中还发现,许多学生对美的简单含义没有正确的理解,有的甚至美丑不分。如问基本的“生活美指什么?服饰美指什么?环境美指什么?美同人物形象是什么关系?”等问题时,许多学生对其一知半解。有的初三学生回答说,生活美就是指“人与人之间无拘束”。“环境美就是‘无烟国’和‘桃花园’”。有的初二学生认为,美同人物形象关系不大。还有的不知其含义。所以,有的学生就读些黄色书籍,进录像厅、电子游戏室等;有的甚至模仿明星的歌声、姿态,包括穿衣打扮、留各种时髦发型等。据调查统计,这部分学生占该校学生总人数的15%之多。因各中学的美育活动量开展得太少,其内部结构就无从谈起。

③劳动教育

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劳动教育量不够和其内部结构不合理情况十分严重。其表现为:第一,学校在劳育方面量不够,且基本思想认识有偏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初中各年级2节/周劳技课,高中各年级保证4周/年的劳技课。但受升学率影响,各中学均未开劳技课。劳育活动仅限于日常的卫生扫除等活动。乡中的学生以“放忙假”形式参加劳动,但并未真正落实。正如有的教育管理工作者所说,社会看一个中学,主要看它的“升学率”如何?“升学率”抓上去了,劳动不劳动有何妨。且劳动会耽误许多时间。所以,学校的劳育至今也未被纳入常规的教育系统工程之中,也未能同其它教育手段结合起来进行,未充分发挥劳育的“多功能”作用。第二,许多家长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作用的认识更为简单。最多仅限于学生补充大人精力与时间不足的劳动,且是事务性的。意识不到或不愿认识、培养良好的生活劳动技能,养成爱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好习惯等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如调查中问及“家长常让你干活吗?”这一问题时,×××中学高三158名学生中,回答经常者38人,占24.25%;回答偶尔者106人,占67.09%,回答不让者13人,占8.23%。×县初三的118名学生中,有72%的学生回答,他们在家最多帮父母干一点家务活。就调查的几所乡中的初二学生,也只有63.31%的学生偶尔帮父母干点活。第三,“社会劳动教育”推学生于门外。调查表明,当前社会各行各业实行“承包制”,个体经济组织占50%之多,责、权、利紧密结合,各单位不需要各中学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性劳动。这样,中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条件就受到了限制。

④心理教育

由于科学的心理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中学生的心理教育更加薄弱,其活动范围和程度至今还滞留在经验范围之内。所谓“心理咨询”、“心理实验”和有关心理学课程,以及其它有益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等,在所调查的十余所中学均为空白。其活动总量及合理结构就无从谈起。

(四)讨论

综上所述,就十余所中学调查的结果来看,目前中学生的活动总量及结构,同国家教委的基本要求相差甚远。

1.智育量不仅偏大,且“超负荷”现象极为严重,其它教育的活动量偏少。德、智、体、美、劳之间以及各育的内部结构,特别是智育内部结构,严重不合理。心理教育奇缺。

2.德育在大原则、总计划方面的活动量较适度,但德育的具体量化指标,距国家教委对中学生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有些深层次的问题还未解决,其内部结构也不合理。

3.中学生应有的第二课堂的活动量,几乎被课堂教学活动量占去,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间及其各自内部的结构,极为不合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矛盾十分尖锐。

4.体育、美育、劳育和心理教育也因“应试教育”的限制和影响,不仅各自的活动量不够,结构不合理,有些必须开展的活动还未真正落到实处,且有被忽视的趋势。

这些均导致了目前中学生不能全面和谐地发展。可以这样说,这些问题不解决,党的教育方针和《纲要》精神的落实将难以保证。

标签:;  ;  ;  ;  

中学生总体活动结构现状调查_中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