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炎的60例临床防治措施李娜论文_李娜

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炎的60例临床防治措施李娜论文_李娜

伊春市第一医院 黑龙江省伊春市 153000

【摘 要】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炎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选取自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本医院进行剖宫产的产妇60例进行了术后子宫内膜炎的防治效果对比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观察组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产妇的子宫内膜炎防治干预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炎的防治措施有利于临床对子宫内膜炎的控制。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炎;临床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R711.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049-01

由于产前和产中监测技术的提高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剖宫产术后可诱发急性子宫内膜炎和慢性子宫内膜炎,发生子宫内膜炎之后,整个宫腔常常发生水肿、渗出,急性期还会导致全身症状,出现发热、寒战、白细胞增高、下腹痛、白带增多、血性恶臭等情况。剖宫产早期并发症主要有产后出血、术后发热和子宫内膜炎等,远期并发症主要有再次妊娠时发生前置胎盘、胎盘植入和异位妊娠等。妇产科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不仅能够抑制耐药菌的产生、预防切口感染,还能够明显减少患者住院的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文章着重分析了剖宫产术后的子宫内膜炎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为临床治疗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自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本医院进行剖宫产的产妇60例进行了术后子宫内膜炎的防治效果对比分析,全部产妇均进行了剖宫产手术,术前检查符合剖宫产手术的条件。现随机将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30例,年龄22~28岁,平均(24.45±1.17)岁,进行了全面的术后子宫内膜炎的防治。对照组30例,年龄22~27岁,平均(24.06±1.25)岁,进行了常规的术后护理。孕妇年龄、产次、孕周、新生儿体质量、破膜人数、破膜后内诊次数和剖宫产原因之间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观察组在术前30 min内用0.4% 碘伏对产妇阴道进行消毒,具体操作如下:会阴部备皮完成后,用0.4% 碘伏纱布对外阴进行消毒,之后将一次性窥阴器置入阴道。同时在对照组的常规化防治措施之外,进行了全面化的子宫内膜炎的防治护理措施,首先食疗,对其进行预防。其次,物理防治控制措施,子宫内膜炎的物理治疗控制主要是通过激光、热疗等方式进行症状地控制和缓解治疗,产妇每天进行热疗1次,坚持治疗3~7 d。保证患者的子宫内膜炎反应情况得到很好地控制。对照组术前按照常规处理。若无感染征象,术后无需给予抗生素治疗;胎膜早破的产妇如果破膜时间大于12 h,则每间隔12 h 给予1 次头孢类抗生素,到手术完成时为止。同时进行了常规的术后抗感染护理,告知产妇注意进行术后子宫保养,帮助产妇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多摄入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同时注意卧床休息,宜取半卧位,以使炎性渗出物局限在盆腔最下部,并有利于恶露的排出,保持外阴清洁,勤洗澡及更换亵服在此期间应避免性生活和盆浴至少1个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2. 0 进行统计,对于频率和百分比比较,应用皮尔森卡方检验和Fisher 检验;对于变量是可测量的、并适用于正态分布组的比较,应用t 检验;对于成对数据(时间先后顺序)应用配对t 检验评估;单因素方差分析用于两组以上的比较。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产妇的防治效果进行了临床对比分析。两组产妇的子宫内膜炎防治干预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术后发热产妇共46 例,排除4 例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的感染(1 例乳房肿胀;1例术前不存在感染征象,但术后胎盘病理显示为绒毛膜羊膜炎;1 例上呼吸道感染1 例手术切口感染),最终共有46例产妇诊断为子宫内膜炎,观察组19 例,对照组27 例,两组产妇子宫内膜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2.339,P = 0.163)。

3.结论

随着我国剖宫产率的逐年增高,剖宫产术中术后及至远期并发症已经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剖宫产术后的产妇子宫内膜炎发病率增加,严重的还易出现腹壁切口瘢痕内膜异位症,究其原因主要是剖宫产时将微小的子宫内膜碎片遗留种植于腹壁切口,继续生长而成,累及子宫及腹膜,膀胱广泛粘连,使内膜种植所致。剖宫产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产后出血和子宫内膜炎,剖宫产作为解决难产和母胎紧急状况下终止妊娠的急救措施、已经广泛应用于产科,大量研究[1]发现胎盘剥离的方式和剥离时间长短能够影响剖宫产术后出血和子宫内膜炎的发生概率。

就目前的临床预防而言,抗生素的术后控制能够较好地避免术后子宫内膜炎的发生,这是因为妇产科手术中,病原菌多为格兰阴性杆菌、肠球杆菌、厌氧菌,切口的类别为Ⅱ类切口,因此应当使用杀菌谱广、安全价廉的抗菌药物。为了预防术后的子宫内膜炎性反应要进行相应的抗生素治疗。指导方案中推荐使用头孢唑啉联合使用甲硝唑。在临床实践中,硝基咪唑的使用频率较高,其对于厌氧菌和抗原生质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2]奥甲硝唑是第三代硝基咪唑类衍生物,在妇产科手术中应当慎重选择抗菌药物的种类。奥硝唑的溶媒为生理盐水,因此糖尿病患者出现厌氧菌感染的可以使用奥硝唑。奥硝唑的血浆半衰期为14.4 h,因此其作用于人体的时间较长,能够在较长时间内杀灭厌氧菌,且具有使用便利、不良反应率低的优势。同时这种预防措施也是临床采用最为广泛的措施之一。奥硝唑能够直接作用于厌氧菌、毛滴虫等的DNA,促使其螺旋结构出现断裂或者阻止其发生复转录复制,从而杀灭厌氧菌、毛滴虫等。而自然剥离胎盘时等待子宫收缩恢复后,胎盘和子宫壁发生错位,胎盘自然剥离,会大大减少术中出血量,不仅在术中容易止血,保持术野清晰,有利于子宫、腹壁各层的缝合,甚至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产妇痛苦,所以剖宫产采用自然剥离胎盘是值得推荐的。

由于妊娠后尤其在临产后,产妇处于血液系统处于高凝状态,在胎盘剥离创面形成凝血块,随后血栓形成、纤维蛋白沉积保持必要的止血。产后出血的主要来源是胎盘剥离面,产后胎盘剥离面生理性止血机制包括:胎盘剥离后子宫胎盘循环终止,绒毛间隙血流量骤减,使破裂的血管出血减少。胎儿娩出后由于内源性子宫收缩激素-缩宫素、前列腺素等作用,使子宫肌收缩和缩复,[3]宫壁血管及供应胎盘床下的肌肉束形成交错的咬合和扭结的缰绳,胎盘处创面从直径20 cm 缩小到7 ~8 cm,压迫子宫胎盘剥离面断裂的动静脉,减少出血。推荐在剖宫产术中尽量采取自然剥离胎盘剥离方式对剖宫产术后出血量和产后子宫内膜炎的影响盘方法和不夹闭脐带,以减少产后出血和子宫内膜炎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黄雪娇.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北方药学,2011,23(1):68.

[2]李玉兰.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炎的防治措施探析[J].吉林医学,2012,33(6):1196.

[3]陈海英,朱宏,赵霞,孟涛.胎盘剥离方式对剖宫产术后出血量和产后子宫内膜炎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5(2):72-76.

论文作者:李娜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3

标签:;  ;  ;  ;  ;  ;  ;  ;  

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炎的60例临床防治措施李娜论文_李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