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序言对历史主义困境的突破

《共产党宣言》序言对历史主义困境的突破

摘要:在学习和掌握一种理论时往往会陷入历史主义困境,这一困境主要是由历史阐释方法在主体与客体向度、经典与诠释视角、历史与“现时”维度中的差异导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单是一种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理论,它还牵涉到信仰和践履。因此,在面对这一科学理论时可以通过三个向度的延伸来突破这一困境:一是通过向历史、向原理、向初心的回归跳出理论的“诠释学循环”;二是通过与时代、与实践、与现实的结合实现理论不断创新;三是通过对理想信念、对伟大目标、对人民立场的坚守保持理论的品质。而坚定理想信念、立足社会实践、站稳人民立场是在学习、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突破历史主义困境的法宝。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序言 自我阐释 历史主义困境 突破 法宝

习近平总书记说:“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1]这里阐明了对待马克思主义与对待其他学术思想的本质区别:前者是理论认知、精神信仰和行动践履的有机统一,而后者大多数局限于认知这一环节。因此,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P691)然而,如何将这种超历史性的真理应用于历史性的实践,将这种抽象的原理化为具体的行动指南?在这里一直存在着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片面强调马克思主义的“超历史性的真理”和“普遍性原理”特征,生搬硬套马克思相关论点,企图用这种“超历史性”“普遍性”裁剪现实与实践,结果使实践受挫;另一种是片面追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实践”和“行动指南作用”,在具体实践中偏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向,最终导致事业受挫甚至失败。回归经典、回归普遍性还是走向实用主义和主体阐释?这是历史文献研究的历史主义困境,如何突破这一困境,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推进的双重胜利?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进行的自我阐释为我们塑造了可供模仿效法的典范。

一、历史主义困境及其方法论难题

历史主义困境是历史阐释在主体与客体向度、文献与诠释视角、历史与“现时”维度中出现的所谓“困境”。在历史文献研究中,往往要求从可见的语词中研究其潜在的“寓意”,从“在场的”历史文献中研究“不在场的”话语者的思想,从现存的历史文献中研究“已经流逝的”历史。历史学认为,这种“在场”的语词、文本、文献与“不在场”的“寓意”、思想、历史一方面具有一定的一致性,这也是历史学能够存在的哲学前提,但是另一方面,两者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性,这是历史学所面对的难题,使得对历史文献的研究陷入了一个困境:“在场的”东西无法完全反映“不在场”的东西,无法通过对文本文献的解释准确全面地把握其“本原之意”。

这种困境在方法论上形成了难题,在三个层次中体现出来。[3]首先,在评价尺度上是依靠主体尺度还是客体尺度,这里文本阐释要求主体和客体以文本为中介实现结合,但是评价时总会有“站在某一方的” 倾向,甚至两种“倾向”混合,无法厘清。其次,在评价向度上是趋向于真理性还是价值性,在阐释时要么回归历史,回归客体,要么立足实用,立足主体,这两者并不完全一致,甚至会有矛盾。最后,在评价观点上是主张两者同一性还是差异性,文本与其反映的历史、理论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但是两者是无差异的同一还是仅仅具有一定的相识度而永远不能同一呢?这个问题的解答事关以实证主义为哲学方法的历史研究方法能否可行。[4](P69)

总之,这种困境源于哲学世界观、认识论中历史事实的可知性和历史学、诠释学方法中历史文献经典的不可知性之间的矛盾导致的,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在马克思主义以外,要么以逻辑臆想现实,要么以现实否定逻辑,这两者都难以自圆其说,而在《共产党宣言》的七篇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回归、坚守与结合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对这一困境的突破。

二、《共产党宣言》序言对历史主义困境的突破

在面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时难免会陷入历史主义困境,而对这一困境的突破则可以通过对《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的研究找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共产党宣言》于1848 年2 月先以小册子的形式在伦敦出版,[5](P67)直到1872 年6 月24 日第一版德语序言写成这段时间,先后有十五或十六个版本问世(其中一个具体日期不详),[6]但这些版本两人都没有作序,可见在两人心里,作序是要有一定的标准的,这就是至少要符合“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实践”与“特殊的国情”中的一个条件,因为这些条件是突破历史主义困境的着力点。

2.通过与时代、与实践、与现实的结合实现理论不断创新。恩格斯说,任何一种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7](P43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遍性与对社会时代、实践、现实特殊性的认识形成了一种内在的理论张力,这种张力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可能性与现实性。这首先要实现这“三个结合”,对特殊的时代、实践、现实作出合理的解释。在1872 年德文版的序言中,马克思指出,“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5](PP5~6)《共产党宣言》中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措施已经没什么具体意义了,尤其是巴黎公社的失败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8](P218)在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马克思主要说明了俄国统治者在无产阶级革命敌人中地位的转变,在《共产党宣言》诞生时期,它是“欧洲全部反动势力的最后一支庞大后备军”,[5](P7)到1882年,“沙皇在加特契纳成了革命的俘虏,而俄国已是欧洲革命运动的先进部队了”。[5](P8)在这里他还谈到了俄国的土地公社问题,认为如果俄国的革命和西欧的无产阶级革命相互补充,俄国原始土地公共占有能够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公共占有,从而回答了当时俄国的“原始公社争论”,实现了对历史、对时代、对现实的三重结合。在与历史时代结合、与社会情况结合、与革命实践结合方面,1892年的波兰文版序可以称之为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典范之一。其实早在《共产党宣言》问世之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关注过波兰问题,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波兰一直是“必争之地”,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几乎贯穿了整个波兰历史,至拿破仑一世之后,又一直是德国(普鲁士)、法国、俄国政治博弈的战场,“旧波兰已经病入膏肓了”,[9](P695)因此,序言认为波兰的无产阶级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民族解放运动。恩格斯认为,《共产党宣言》的传入代表了波兰工业的发展,因为无产阶级的队伍壮大了,为了欧洲各民族(中的无产阶级)能够合作,波兰必须取得民族独立,“这种独立只有年轻的波兰无产阶级才能争得,而且在波兰无产阶级手里会很好地保持住”。[5](P24)这里,每一篇序言都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时代、对实践、对现实的关切,每一次撰写序言不仅是对历史、对文献经典、对原理的回归,也是与时代、与实践、与现实的结合,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密不可分的两个向度。

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方法局限在诠释学或历史学的模式中是遭遇、陷入历史主义困境的根本原因。从主体来讲,不管是诠释学还是历史学大都局限于“知”,力求更加准确、更加全面地认知对象,但是,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认知仅是基础和前提,在此基础上还要形成相应的信仰信念,在信仰信念的指引下还要将“知”化为行动,体现出知、信、行的有机结合;在客体方面,不管是诠释学还是历史学都局限于一定的文献,对社会现实纵然是有所考虑但仍是建立在可信的经典和文献的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者面对的客体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文献,这一点和诠释学或历史学较为相似;另一方面是现实与实践,通过现实、实践,主体与其说是准确全面把握的文献不如说是重构文献;在主体与客体关系方面,诠释学或历史学仅局限于对文献经典的认知和解释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的“场域”,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不仅包括认知,还包括信仰、评价、践履等,因此,通过一定方式,马克思主义不仅要求而且必定突破历史主义困境。

社区矫正起源于美国,在1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美国的社区矫正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73年,美国的明尼苏达州通过了第一部社区矫正立法,至1995年,美国已有18个州通过了社区矫正法。美国的社区矫正工作一般由州财政预算进行资助。社区矫正形式丰富,主要包括中途之家、社区服务、日间报告中心、家庭监禁、电子监控等众多形式。1983年,美国的新墨西哥州率先将电子脚镣引入社区矫正。

3.通过对理想信念、对伟大目标、对人民立场的坚守保持理论的品质。我们不能把《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简单地当作理论的补充,或者简单地当作对一个经典文献和纲领的解读,因为单从这些出发无法找出两人突破历史主义困境的理路。《共产党宣言》的七篇序言具有共同的“目的因”,这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全人类解放的理想信念、无产阶级解放乃至全人类解放的伟大目标与立足人民、为了人民的坚定立场,这三者贯穿七篇序言,甚至贯穿马克思、恩格斯的所有著作。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立下了“为人类而工作”的理想,这一思想推动着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贯穿了马克思的一生。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明确了他的理想信念,这也成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初心使命。在文中他曾描绘自己的社会理想,“……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P53)对于这个理想,马克思指出,它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就是前者“拒绝一切政治行动,特别是一切革命行动”,[5](P63)而后者“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5](P45)因而提出自己的任务是“消灭私有制”[5](P45)尤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而原因就是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5](P9)在1872年德文版序、1888年英文版序中,马恩指出“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5](P5)这里的一般原理既包括其中体现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和无产阶级解放学说,也包括正文中论及的全人类解放的理想信念、无产阶级解放乃至全人类解放的伟大目标与立足人民、为了人民的坚定立场。1882年俄文版序、1890年德文版序言更是指出了《共产党宣言》的“目的因”——“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5](PP8~18)这一论断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乃至私有制,实现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的解放;阐明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任务:首先是消灭资本主义;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坚定的立场:无产阶级乃至全体人民、全人类的立场。在具体任务方面,在《共产党宣言》正文的最后一句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5](P66)将其取代原有的“人人皆兄弟”作为当时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口号,根据共产国际的发展情况,在1890年德文版序中恩格斯自豪地说,“全世界的无产者现在真正联合起来了”,[5](P22)但是除非是全人类已经解放,否则,实现并保持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仍然是重要的目标任务。因此,创新发展的原因与前提是因为能够更好地传承坚守,七篇序言能够从不同的方面、立足不同的民族与时代、结合不同的实践实现突破创新,正是因为能坚守自己的“目的因”——理想信念、伟大目标与人民立场。

三、坚定理想信念、立足社会实践、站稳人民立场是新时代突破历史主义困境的法宝

1.通过向历史、向原理、向初心的回归跳出理论的“诠释学循环”。通过研究可知,七篇序言都作了回归研究,首先是对《共产党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或社会现实的回归研究,而且不单是为了梳理其“发生逻辑”。在1872年德文版序、1888年英文版序中,开篇就回顾了《共产党宣言》形成的背景:共产主义者同盟本来是一个秘密组织,使其公开了自己的主张,由一个秘密组织变成了公开组织,这个转变标志着这一组织斗争主张方针的转变。在1882年俄文版序中,两人回顾了《共产党宣言》诞生时世界无产阶级的运动情况,将其与“当时”(即1882年)的无产阶级运动形势作了简单的比较。在1890年德文版序、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中还提及了《共产党宣言》诞生时的欧洲革命及其在欧洲革命失败后的命运:“被随着1848年6月巴黎工人失败而抬起头来的反动势力排挤到后台去了。”[5](P20)在这里,序言不是简单地对历史回顾,其意图是追溯这一经典文献产生的初心即“动力因”“目的因”。更重要的是,《共产党宣言》是一份纲领,不是一份单纯的学术著述,所以它的价值体现于面向实践、面向未来。经过历史的检验,其中一些具体的观点和主张已经“不合时宜”了,比如《共产党宣言》中“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5](P31)这一表述在古代社会相关资料不够完善、未被证实的情况下这样说是可以的,但通过研究古代历史可知,这一表述其实是不确切的,于是,在1888 年英文版的正文中,恩格斯特意在后面加上了脚注,“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5](P31)《共产党宣言》问世后国际工人运动经历了两次失败,革命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在总结失败教训,对其他国家的革命形势研究以后,两人认为1872 年的德文版序言《共产党宣言》第2章结尾处曾提出的共产主义革命必须采取的10条措施已经不适用了。序言也曾经对一些基本原理进行回归,主要集中在对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和无产阶级革命目标任务等的回归,另外还集中在对《共产党宣言》产生发展的初心即“动力因”与“目的因”的回归。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1888年英文版序中恩格斯两次详细地论述了阶级斗争理论,在不同时期通过不同版本序言对一个理论反复申明,充分显示《共产党宣言》既是这一理论的原理依据,又是原理的阐发,也找到了《共产党宣言》产生、不断被回归、进行理论创新的“动力因”。在1882年俄文版的序、1890年德文版序中,恩格斯两次说到《共产主义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5](PP8~18)这算是《共产党宣言》产生、不断被回归、进行理论创新的“目的因”。每一次回归都是对《宣言》中理论、观点、主张的梳理,这种梳理不外乎是调整基本理论与实践、与时代、与不同时期与国家阶级状况之间的关系。

这天还发生了一件事。太阳高照,别呦呦把被子拿出来晒,然后她就出去了。晌午,天突然变了,下雷暴雨。别呦呦晒被子,我是知道的,天下雨了,我也知道,虱长老家的门并没有锁,我只要走进院子,就能把被子收起来,但我没那样做。我没那胆子。

选择2017年2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52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伴腕关节不稳定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和家属均知情本研究并对此研究具知情权,签订研究同意书。对52例患者先X线诊断,再行CT诊断,对比两组诊断结果,以此分析诊断准确率。其中男24例,女28例;年龄25~68岁,平均(52.1±1.3)岁;13例为左侧受损,21例为右侧受损,18例为双侧受损。

1.坚定理想信念。通过对《共产党宣言》及其序的系统研究可知,马克思、恩格斯撰写并发表这一文献有一定的初心即“动力因”和“目的因”,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是初心,就是其在精神情感上的“动力因”和“目的因”。马克思在中学时期就有志于“为人类”,进入大学之后更是以解放全世界劳苦大众为自己的理想,从信服黑格尔到服膺费尔巴哈的时期也把反对资产阶级、解放人类作为自己的理想,创立唯物史观时期找到了解放的路径和目标,便把实现共产主义当作自己的理想信念,在《共产党宣言》中将自己的理想信念化成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纲领。通过文本可知,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马克思尽管服膺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但没有陷入对其学说的历史主义困境与“解释学循环”,进而实现思想超越的关键。所以,1893年意大利文序中说“新的历史纪元正在到来”,[5](P26)所谓的新纪元就是无产阶级追求共产主义的新纪元,就是无产阶级为全人类解放而奋斗的新纪元,正是这种理想信念,使其突破了历史主义困境。进入新时代,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国人民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和精神指引,这就要求在学习、掌握和运用这一科学理论时仍要突破这一困境。首先,要明确并增强马克思主义蕴含的“动力因”,坚定解放全人类的理想信念,以此鼓舞自己,激励自己,增强奋斗的动力,这是突破历史主义困境的内在动力。其次,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因”,守住中国共产党的初心,牢记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伟大使命,不断向前,这是突破历史主义困境的目标引领。最后,在努力学习、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践履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知、信、行合一,这是突破历史主义困境的主体要求。

因此,神话除了是原始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之一,同时更是一种现实生活的折射,其人物、情节、内容等,也往往会在社会文化沟通及对话的过程中,不停地转化其原有的意涵,或扩大其原有文化范围所赋予的意义范围。

2.立足社会实践。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宣言,《共产党宣言》来自实践、服务实践并在实践中实现自我发展。七篇序言不仅如实地反映了《共产党宣言》的实践发展,而且也以对革命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推动了《共产党宣言》的发展。1872年德文版序言写于巴黎公社失败以后,总结了从二月革命到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文中说,“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5](PP5~6)1882年俄文版序阐述了俄国革命实践的变化对世界革命的影响尤其谈到了关于俄国土地公有制的问题,1888年英文版序论及1848年巴黎六月起义到“科隆共产党人案件”这一时期革命实践挫折对《共产党宣言》的影响,1890年德文版序记载了这一时期无产阶级组织创建的实践——国际工人协会,记录了运用这一组织领导工人革命的情况及其成就……总之,七篇序言不仅记载了《共产党宣言》诞生四十五年来的革命实践,还系统地总结了革命的经验教训。新时代为了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现马克思主义目标仍需立足社会实践对待《共产党宣言》,这是突破历史主义困境的又一法宝。一是“坚定实事求是的信念、增强实事求是的本领”,[10]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过程中要结合实践、运用于实践,力争在实践中体会、领悟科学的理论和崇高的信仰,这是突破历史主义困境的前提。二是要立足实践,在实践中把握理论原理,通过实践导向跳出周而复始的解释学循环,这是突破历史主义困境的关键。三是需要在实践中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通过知、信、行结合不断砥砺前行,突破历史主义困境。

3.站稳人民立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因此,全面把握、正确运用这一科学理论要求明确的人民导向。《共产党宣言》及其序言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出生证明、无产阶级的革命纲领,更是体现了这一鲜明特性,正确理解这一文献,更需要把握其人民性,在学习、把握、运用时要站稳人民立场,这也是突破历史主义困境的法宝之一。1883年德文版序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两次论及了《共产党宣言》所遵循的原理即阶级斗争学说,这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已开篇点出,无论是在两篇序言中还是在正文中,都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立场,文末一句更是反映了两人是站在全世界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的。以巴黎公社为例,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两人明确阐述了自己的立场就是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两人一致认为,法国工人阶级代表了整个法国人民的利益,其革命也代表了欧洲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当然,这一立场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表现有所差异,在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两人又站在俄国农民的立场上思考原始土地公社的问题。在1848年革命失败至巴黎公社时期,由于“要把欧美整个战斗的工人阶级联合成一支大军”,[5](P20)马克思起草了一份包括工联、蒲鲁东派、拉萨尔派的纲领,也就是说,在特殊的斗争形势下扩大了自己的立场。新时代为了更好地把握、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仍要站稳自己的人民立场。其一,要牢牢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即实现全世界无产者的解放,实现共产主义,这是突破历史主义困境的精神要求。其二,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科学认识方法即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总结、检验、发展真理,通过人民的社会实践超越解释学循环,这是突破历史主义困境的重要环节。其三,要突破理论主体的局限,马克思主义不是所谓英雄和精英的学说,它是无产阶级的学说,主体与它的关系不单单是一种学习或者是认知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一种行动指南和科学信仰,这是能够突破历史主义困境的核心所在。

总之,《共产党宣言》的七篇序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向世人展示如何阐释、践履和发展这一科学的理论,突破所谓的历史主义困境。具体可以通过三个向度的延伸突破这一困境:一是通过向历史、向原理、向初心的回归跳出理论的“诠释学循环”;二是通过与时代、与实践、与现实的结合实现理论的不断创新;三是通过对理想信念、对伟大目标、对人民立场的坚守保持理论的品质,而坚定理想信念、立足社会实践、站稳人民立场是突破历史主义困境的法宝。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大会上的讲话[J].社会主义论坛,2018(06).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宋德孝.历史唯物主义对解释学“历史主义困境”的破解[J].哲学动态,2018(03).

[4]格朗丹.哲学诠释学导论[M].何卫平,译.北京:商务印书局,2009.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李锐.《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创作的历史情境及其意义[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J].党的文献,2014(01).

中图分类号:A81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4641.2019.05.08

[收稿日期]:2019-06-21

[作者简介]:张海雷(1978-),男,安徽阜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安徽省阜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

(责任编辑 李月明)

标签:;  ;  ;  ;  ;  

《共产党宣言》序言对历史主义困境的突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