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快乐的童年时光,展现原汁原味的童心、童趣论文_吴妍

亲历快乐的童年时光,展现原汁原味的童心、童趣论文_吴妍

摘要:现在很多小学生的作文满口大人腔,满篇假大空,没有个性特色,没有真情实感。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和支持小学生从生活中写出见闻和感受的原生态作文,为需要而写,敢于开放,建构习作的生态场,多就少改,保持习作的原汁原味,这些是找回小学生作文童趣的重要通道。因此我们要追求习作过程与生命活动过程的和谐统一,从根本上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

关键字:原生态;需要;开放;多就少改;原汁原味;和谐统一

人们常说童言无忌,可现在很多小学生的作文满口大人腔,满篇假大空,没有个性特色,没有真情实感。小学生作文应该是清新活泼、充满生活气息和童真童趣的,但在今天一些课堂上,作文不再是“我眼看世界,我手写我心”,而成了一种单纯的技能训练,写作乐趣所剩无几。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们“言不由衷”

小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至关重要的时期。当小学生初步具备了语言文字知识后,常常会以好奇的心态尝试表达自己对生活世界的所见、所感。这种从自身学习、生活视角写出来的文字具有童真童趣,不加掩饰的纯真的美感。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老师如果大胆鼓励和肯定来自于学生中的童趣性文字,学生的作文不仅有啥写,而且会写出个性鲜明、想象力和内容丰富的作文。富有童真童趣性的作文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和人生发展以及创新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落实新课程理念,实施新课标,让教育回归生活,改变单纯以学生考试分数评价学生和老师的评价体系,鼓励和支持小学生从生活中写出见闻和感受的原生态作文,是找回小学生作文童趣的重要通道。

当代著名的散文家肖复兴先生非常重视培养儿子肖铁的写作兴趣。肖铁入学前有一次从动物园玩耍回来,肖复兴拿着录音机对儿子说:“你用一两句话形容一下你印象最深的动物,随便说,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肖铁觉得这像游戏,很好玩,便对着录音机信口开河:“白熊,我知道你为什么这么白,因为北极的冰雪把你染的。”肖复兴听后,赞赏地说:“这就是作文。”肖铁眨眨眼睛,“不难嘛!”肖复兴一开始就打消了儿子写作文的畏难情绪,而是把写作文与日常生活尤其是完联系起来,使他感到有兴趣,可以写成作文的事情多的是。后来,他主要是培养孩子写作文的兴趣,教孩子会观察生活细节。这样,肖铁的作文写得十分生动,各科成绩十分突出。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写自己要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由此,我们要切实关注孩子们的生命轨迹,要切实把学生放在作文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地、自主地、自发地写,用自己的心灵写,让作文展示他们的生命活动,表现一个原生态的自我。

大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要回归自然”,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要让学生展示生命的“本色”,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写,有个性地写,写出生命的真实。马克思也多次提到,人要“自由而充分地发展”,学生的作文就是学生生命的体验,习作教学应还生命以本色,将习作过程中的学生置于个体现实的生命事件中寻觅、体悟、创造,追求习作过程与生命活动过程的和谐统一,从根本上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

(一)我为需要而写

“作文是老师让我写的,因此我不喜欢写” 成了目前学生作文积极性不高,作文水平低下的最直接原因。因而,要想彻底扭转这一现状,教师必须在学生中培植“作文为人际之间的交流而存在,作文为生命的成长与发展而存在”的习作理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心理上认同作文,接受作文,喜欢作文。

1、引导学生认识习作就是生活。江苏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买手帕》的指导中,就是把作文训练与生活紧密结合的典范。于老师先让学生当顾客学会怎么买——怎么说、怎么要求调换、怎么讲价,巧妙地为生活积累做准备,接着又让学生以推销员的身份去“说手帕”。说手帕,是一种常见的说话训练,是传统的学生“应命”说话。而当推销员介绍手帕,就变“应命”说话为“应用”说话,并且“谁说得好,就推销得快,否则就慢”,这就又一次把作文训练跟生活联系起来。然后才让学生写“买手帕”的经过,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实感受写出来。最后鼓励学生以“人民来信”的形式把“习作”寄了出去,让学生去应用作文。四个环节都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又如春天来临,我带领孩子们参观校园,让他们充分感受校园的美丽,带他们春游让他们感受春的气息。于是有孩子在写《春天》时这样写道:“春天来了,小草长出来嫩嫩的绿芽,柳枝抽出了长长的辫子,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孩子们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虽无绚丽的辞藻,却有天真的童心。

2、引导学生感悟习作就是倾诉的需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习作是什么 习作就是倾诉,有愿望的时候,需要倾诉; 有发现的时候,需要分享;有建议的时候,需要表述;有苦闷的时候,需要倾吐……这一切,如果都用笔记录下来,就是富有童真的作文。

一次,我在上课伊始,就先说明要和孩子们聊天,说说你身边的趣事,这时孩子们消除了畏惧心理,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这个话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正像《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语言教学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小学生记忆的阀门打开了,习作就有了源头之水。

3、引导学生体验习作是人与人交流的需要。习作是什么,习作就是交流,是以文字为符号的人与人之间独特的交流方式。教师要千方百计创设真实的交流场,让学生在这个场里以文字为载体,用心去触摸文字背后的心跳和灵魂。比如,老师可以示范演示论坛交流,让他们感受虽然远隔千里,但是心与心可以通过文字在网络天地里互相碰撞;学校举办各项活动,让学生写标语、广告,感受习作就是一种宣传;教师和学生之间开辟心灵交流的信箱,书信来往,畅谈人生,让学生感受习作就是一种倾吐;学生要参与干部竞选了,教师指导他写演讲稿,让学生感受到习作就是一种展示。

(二)敢于开放,建构习作的生态场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总是拘泥于教材要求,教材中要求写什么就写什么,教材中以什么题就以什么为题,命题空间狭小,要求僵化划一。因而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路,束缚了学生作文的手脚,而并非孩子自己“心有所思,情有所思而后撰作” 。

例如:我自己曾经用自编的教材上过的一堂六年级作文课—《手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手机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们和孩子们的朋友。一天,当我收到短信后又一次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带着几许兴奋和急切,把我收到的短信大声地读给班里的孩子们,紧接着就让学生大胆地畅谈自己看见或听到的手机信息。没想到班里如炸了锅一般,在求知欲的驱动下,他们带着激动的情绪表达着自己的想法。接着我就适时引导学生说说手机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地方 回忆了第一次用手机的快乐时光,并通过亲自使用“手机”,交流感受,还让学生对手机的未来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并自然而然地由“说”过渡到“写”,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积蓄来选择作文内容和习作体裁,自由倾吐,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使每个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多就少改 保持习作的原汁原味

“作文就是拿笔说话,写文章就是想心思。”想说什么写什么,让学生自由选择,要给学生表达的自由,让学生写自己的心里话。然而我们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却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怕于写真、羞于写真、懒于写真等种种心理偏差,如果不即时纠正,任其发展就相反地会导致学生写假话、谈空话、讲大话。因此,教师必须注意以下这几点,使得学生的习作保持原生状态而不至于被改得面目全非。

1、宽容、接纳和赏识每个孩子的习作,让孩子敢于写真话。

教师的宽容,将给孩子的习作带来无穷的希望。孩子们的童年是梦的季节,这时候往往会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孩子愿意把这些心里话说出来时,无论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可笑,孩子的行为是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表扬,因为高尚的美的情感都出自真实的事情,发自内心的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成为了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按照惯例,每次习作我们都要评选出习作的最佳开头奖、最佳结尾奖、最佳构思奖等。“赏识导致成功”的认识,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我把“赏识”放到了首位,让学生在赏识中体验成功的愉悦。例如教师和学生一起写《童年趣事》,作前,老师可以向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使学生意识到写真并不要紧,同时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要勇于解剖自己,向读者真诚表白心迹,流露真情,这样的作文才感人,从而消除学生羞于写真的紧张心理;作中,教师可以举出实例来强调写真作文的魅力,从而让学生跃跃欲试,说出心里话;作后,教师应采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来评价学生的作文,对敢于写真的同学给予表扬和鼓励,指出他们最大优点是;敢于写真,表达真情实感,使文章真实感人,从而带动和促进其他同学也乐于写真。

2、鼓励学生放开胆子写作文,让他们流露真情,让他们敢于抒情。

儿童在社会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以及自己的生活小天地中发现矛盾,发现问题,展开独立思考的方面面都是放胆文的题材。指导儿童写放胆文,是要让儿童说真实的事和真心的话,表达真情实意。因此,要坚持学作文与学做人相结合,防止胡编乱造,假情假意,说过头话,说漂亮话,说泄气话,说风凉话等倾向,提高儿童的心理素质。

总之, 我们的习作教学,就是一种生活,一种开放的生活,一种自由的生活,一种体验的生活,一种合作的生活,一种精神的生活,一种创新的生活。让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荡涤灰色污染,开发绿色潜能。去亲历快乐的童年时光,展示孩子们原汁原味的童心、童趣吧!

参考文献:

蒋志勇:《失真 本真 归真——由一节网络环境下的习作指导课引起的思考》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

徐军:《怎样提高习作的课堂教学效率》济宁日报

陆云峰:《作文要回归儿童生活的家园》小学语文教学

论文作者:吴妍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6

标签:;  ;  ;  ;  ;  ;  ;  ;  

亲历快乐的童年时光,展现原汁原味的童心、童趣论文_吴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