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肿瘤最大径的变化分析及与病理反应分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_罗艺 秦俭 修志刚,陈宜春 李为民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 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目的:探讨MRI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后不同病理反应分级组的肿瘤最大径的变化评估以及疗效早期评估的价值。

方法:收集2010年3月-2012年12月期间71例在我院经核芯针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浸润性导管癌并术前行新辅助化疗的患者资料,且运用Philips Achieva 3.0T磁共振至少在NAC前、NAC全部周期结束后术前2个时间点各进行一次MRI检查。病理反应性评级按Miller&Payne分级标准进行。

结果:原发病灶为单一病灶者45例,其中NAC后43例(95.56%)为向心性缩小,仅2例(4.44%)为多中心性缩小;原发病灶为多发者26例,其中NAC后17例(65.38%)为多中心性缩小,9例(34.62%)为向心性缩小。NAC全程结束后MRI测量残留病灶最大径为1.41±1.29cm,病理测量最大径为1.38±1.16cm,Person相关系数为0.851(P=0.000)。MHR组及NMHR组肿瘤大小差异在第四周期结束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RI作为一种评估乳腺癌NAC疗效的工具,能准确的对化疗后肿瘤的变化进行评估分析。

【关键词】乳腺癌;新辅助化疗;MRI

本文旨在通过前瞻性研究探讨MRI对乳腺癌NAC疗效的评价,主要包括化疗前后肿瘤最大径的变化及相关参数的变化,及其与病理反应性分级的相关性问题。

材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收集2010年3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经核芯针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并行新辅助化疗的患者资料。化疗时间为4-6个周期,化疗方案(见表.1)。所有患者于化疗后在我院行乳腺外科手术,且所有标本均由我院病理科老师按Miller &Payne分级标准进行病理反应性评级。

终入选患者71例,患者均为女性,患者乳腺癌病理类型均为浸润性导管癌,年龄29-72岁,平均年龄46.1岁,中位年龄46岁。

2 扫描方法

运用Philips Achieva 3.0T超导型磁共振,乳腺表面相控阵专用线圈,患者取俯卧位,使双乳自然悬垂于线圈洞内。常规轴位、冠状位、矢状位扫描后,采用T2WI加压脂(TR:TE=3600ms/85ms)轴位扫描,层厚6mm,层隔1mm。

3 评价标准

临床评价按实体肿瘤反应评价标准(RECIST),以肿瘤长径的变化为标准,将肿瘤反应分为4类:完全反应(complete response, CR):肿瘤完全消失;部分反应(PR):原发肿瘤最长径缩小30%以上;稳定型病变(SD):原发肿瘤的变化介于PR与PD之间;进展型病变(PD):原发肿瘤的最长径增加超过原来的20%,或出现新发病灶。

4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2003进行数据录入和整理, SPSS for windows(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入选的71例乳腺癌患者至少在NAC前、NAC全部周期结束后术前两个时间点各进行一次MRI检查,其中有13例、7例分别于化疗第2周期结束、第4周期结束行MRI检查。

1 MRI评价NAC后肿瘤残留病灶及缩小方式与病理结果比较

1.1 MRI与病理对NAC结果的评价

MRI按RECIST标准评价,病理反应性按Miller&Payne分级(表2)。

将8例于NAC后MRI未查见残余病灶者归入向心性缩小方式中。71例中原发病灶为单发者45例,NAC后43例(95.56%)为向心性缩小,仅2例(4.44%)为多中心性缩小;原发病灶为多发者26例,NAC后17例(65.38%)为多中心性缩小,9例(34.62%)为向心性缩小。

1.3 NAC后残留病灶最大径:MRI测量结果与术后大体病理结果比较(见表4, 图1)

图1:MRI测量NAC后残留病灶最大径与术后病理结果相关性

1.4 MHR组与NMHR组的NAC前、后病灶最大径MRI测值的比较(表5)

MHR组与NMHR组最大径仅在化疗第四周期结束后才出现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图2:NAC前、后MHR组与NMHR组MRI测量最大径比较

1=NAC前 2=NAC第二周期结束 3=NAC第四周期结束 4=NAC全程结束

1.5 NAC后各期不同分组病灶最大径与NAC前病灶最大径比较(见表6)

表6将NAC后各期不同分组的病灶最大径与NAC前病灶最大径进行比较,所有病例及NHR组在NAC后各期MRI测量的最大径与NAC前的最大径均有统计学差异。在NMHR组中,NAC后第二、四周期MRI测量的最大径与NAC前最大径无统计学差异,仅在化疗全程结束后才出现统计学差异。

1.6 NAC前、后MHR组与NMHR组的MRI测值最大径变化率(△L%)比较(表7)

曲线下面积0.996,P=0.000,最佳临界值预测值为76.5%,当NAC全部周期结束后△L%≥76.5%时,预测病灶疗效为MHR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4%。

讨 论

1.乳腺癌NAC后病灶缩小方式

临床发现乳腺癌化疗后病灶的缩小方式主要有向心性及多中心性(筛状缩小)两种[1]。向心性缩小是指化疗后病灶呈中心性缩小,周围未见有分散卫星灶,多中心性缩小是指化疗后病灶呈多结节状缩小。化疗后病灶呈向心性缩小的乳腺癌患者是能获得保乳手术的关键[2]。

2. MRI对NAC后残余病灶的评估

NAC后坏死的肿瘤细胞常被纤维增生所代替,而钼靶和超声很难鉴别肿瘤组织及化疗后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从而难以准确评估化疗后肿瘤的真实大小[3]。化疗后由于肿瘤病灶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不具备肿瘤细胞摄取造影剂的功能,在增强后MRI图像上可鉴别区分出强化的残余肿瘤组织,从而较准确评估残余肿瘤病灶的大小[4]。

本组研究中,MHR组与NMHR组不同病理反应组间NAC前、第二周期结束、第四周期结束及NAC全部周期结束时肿瘤病灶最大径以及最大径的变化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NAC前及第二周期结束时不同病理反应组病灶的最大径(p=0.527,0.061)及第二周期结束,第四周期结束时△L%(P=0.117、0.410)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而第四周期结束及NAC全部周期结束时肿瘤病灶最大径(p=0.014,<0.01)及NAC全程结束时△L%(p=0.410,<0.01)均有显著差异,提示只有到NAC晚期才能通过病灶大小及其变化率来监测到病理反应的显著差异。

从本研究看出MRI测量残留病灶最大径与病理测量最大径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不同病理反应组的最大径及△L%分别于第四周期结束、NAC全部后期结束时才具有显著差异。MRI作为一种评估乳腺癌NAC疗效的有效工具,大量的研究已经据证明MRI的优越性,特别是对化疗后肿瘤大小准确性[5]。

参考文献

[1]卿时汉,黄克辉,张士宁.Ki67阳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MRI动态增强曲线和DWI的改变[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3,v.26;No.130 04:328-330.

[2]谢瑜,廖承德,李卓琳,李鵾,丁莹莹.磁共振三维氢质子波谱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临床应用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v.33;No.286 05:696-701.

[3]方艳,姜原,秦乃姗.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正常乳腺腺体MRI表观扩散系数的对比研究[J].肿瘤影像学,2013,v.22;No.78 02:132-134+138.

[4]杨露,毛伟明.MRI增强扫描与ADC序列观察肿瘤退缩率对乳腺癌化疗疗效的评估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v.14;No.79 05:62-64+84.

[5]朱振国,姜熳.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在乳腺癌患者术前化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肿瘤学杂志,2016,v.22;No.165 06:443-447.

[6] 武春雪, 王霄英,秦乃姗, 等.NAC疗效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评估一不同测量方法比较.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9, 25(11): 2036—2039.

论文作者:罗艺 秦俭 修志刚,陈宜春 李为民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5月上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4

标签:;  ;  ;  ;  ;  ;  ;  ;  

MRI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肿瘤最大径的变化分析及与病理反应分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_罗艺 秦俭 修志刚,陈宜春 李为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