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文言文比较题浅析_中考论文

精选材 巧搭配 命创新题——2008年全国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试题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言文论文,中考论文,试题论文,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言文阅读一直是中考语文试卷中的重要板块之一。文言文究竟如何考才能体现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这历来是一个难点。为对2008年全国各省市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进行客观分析,以期对今后的教学和考试有一个较好的借鉴作用,笔者对搜集到的全国各省市90套试题进行研究,发现有32套题是以比较阅读的形式来考查文言文的(详见附表),占36%,比往年有大幅度上升。这32份试卷在选材和命题方面有如下亮点:

一、选材精心,内外兼顾

文言文的学习,不仅包括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熏陶。从文言文中感受、体认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这本身就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这32份试卷涉及64篇文言文文章(段),涵盖了说理议论、写人记事、写景抒情等各种文体,其内容涉及文言文的各个知识点,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各个方面,覆盖面广。其中《邹忌讽齐王纳谏》、《三峡》、《小石潭记》、《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鱼我所欲也》、《陋室铭》、《爱莲说》、《出师表》、《记承天寺夜游》、《送东阳马生序》等都是公认的经典篇目,这对文化的传承、经典的熏陶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同时,作为比较材料的课外选文,多为富有教育意义的古代的神话、寓言、人物传记、名人故事等短文或片段,其难易度符合“课标”对7-9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目标要求。

比较阅读的关键在于确定选材的范围。选课内(“课标”推荐篇目、教材选编篇目)还是选课外,实际上是“考什么”的问题,它关系到考试的信度,关系着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在这32份试卷中,涉及课内篇目的有30份,占94%。其中“课内+课外”的有23份,占72%;“课内+课内”的有7份,“课外+课外”的有2份,充分体现出了课内为主、内外兼顾的指导思想。

“课内+课外”的选材,立足课内向课外延伸,既有利于学生重视课内经典的学习,又有利于“课标”附录“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的导向作用得到很好的落实,还能促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督促学生扩展阅读,拓宽知识面,从而使语文考试最大限度地正确发挥其“指挥棒”的导向作用。

2008年各省市中考试题文言文比较阅读题选经典的文(段)、选难易适中的文(段)的特点,体现了命题者对“课标”的准确把握和对初中语文教学实际的充分了解。

二、搭配巧妙,命题创新

比较阅读的亮点在阅读材料的搭配上。材料的搭配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试题的难易度,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命题者的命题技巧与智慧。

一般来说,用于比较的两则材料(今年的比较阅读题用的都是两则材料)的相关性越大,阅读难度会相对降低,这样阅读材料才能较充分地体现阅读的延伸性,而运用这样的材料考查的结果才具有较高的可信度。阅读材料的相关性一般有:作者相关,两则阅读材料出自同一作者笔下;人物相关,两则阅读材料涉及同一个人物;内容相关,同一试卷中的两则材料有相似或相近的主题或内容;写作方面相关等。在这32份试卷中,涉及同一作者的3份,涉及同一人物的1份,与内容和写作相关的有28份,其材料的相关性达100%。

材料的相关点往往就是命题点。紧扣材料的相关点,选取适当的角度,命制出既能联通两则材料、又能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有新意、有价值的试题是比较阅读命题的基本出发点和价值体现。综合分析32份试卷中的140个小题,以下三个命题角度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用课内知识解决课外问题。

一方面体现在文言词语的解释和文言句子翻译等文言基础知识的考查上。32份试题中有22份考查到了课外文段中的实词、虚词和重要句子,其考查点大部分是学生课内学习过的。

例如“余至扶风之明年”(安徽芜湖市)、“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江苏盐城市)中的“明年”、“去”都是学生课内学习的重点词语,学生可以通过回忆课内所学的这些词语的意思来答题。这样的试题能较有效地考查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能力。

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对两则材料进行“求同”的比较上。其比较点主要集中在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两个方面。

(1)思想内容求同。

例1.《喜雨亭记》突出表现出苏轼__ 的思想感情,这与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旨__有共通之处。

参考答案:关心人民疾苦 与民同乐(安徽芜湖市)

例2.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参考答案:月色美好;幽静。

(江苏南京市)

例3.甲文作者借到书“手录”,乙文作者借不到书“形诸梦”,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共同心态?两文写作意图的共同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要求读书学习的迫切心情。劝勉后辈珍惜当下条件,刻苦读书学习。(其他说法言之有理即可。)(江苏扬州市)

这三题或概括思想感情,或提炼景物特点,或探求写作意图,考查重点虽各有侧重,但它们都是在寻求两则材料的共同点。两则材料中的一则为学生课内重点学习过的,学生可以利用课内所学来解决相关问题,如利用已熟知的欧阳修《醉翁亭记》“与民同乐”的主旨来探寻苏轼《喜雨亭记》中与之“共通”的思想感情,利用已掌握的《记承天寺夜游》中承天寺的夜色“美好、幽静”的特点来印证、筛选出虎丘的夜色特点,利用已了解的《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借书“手录”的心态和写作意图来探求《黄生借书说》的相关问题。

(2)写作方法求同。

例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

参考答案:借景抒情。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山东省)

例5.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子句式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的表达效果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骈散结合,句式整齐而有变化,并在句末多用“也”字,富有节奏感和回环美。

(安徽芜湖市)

此二题着眼写作方法命题。考查写作方法、品味表达效果,虽能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但放在文言文阅读中考查,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此二题有课内语材的比衬,学生答题时有课内知识的辅助,所以难度相应降低。

用课内知识解决课外问题的命题角度,使得字词解释、句子理解、概括内容、体悟感情,分析写作特点、赏析艺术特色等命题点,都因有课内语材的比衬、有课内知识的支撑而易于被学生接受。此类试题,注重课内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教学导向良好,值得教师教学和命题者命题时高度重视。

2.用课外语材加深对课内文章的理解。

例6.[乙]段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段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__”和“__”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

参考答案:诸葛庐(南阳诸葛庐) 子云亭(西蜀子云亭)

(福建厦门市)

例7.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

参考答案: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河南省)

例8.下则链接材料与《岳阳楼记》所表现的胸怀抱负有什么内在联系?

参考答案:范仲淹能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是与他“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刻苦自励”分不开的。

(湖南长沙市)

以上三题,从课外语材切入,问题最终都落脚到课内,都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语材,加深对课内文章(段)的理解。例6用课外的“芝兰之室”形象地加深了学生对“诸葛庐”、“子云亭”为贤士居所的认识;例7举孔子不受禀丘的故事,为《鱼我所欲也》提供事例论证,加深学生对文章观点的理解;例8引导学生探究范仲淹“先忧后乐”的胸怀抱负与少年苦学经历的内在联系,意义深远,不仅能让学生加深对范仲淹思想的理解,而且能让学生体会到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对人的一生的重要性。

3.关联课内外材料,拓展对人生、社会的体验和认识。

例9.[甲]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段“不知其人,视其友”、“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答题要求:内容上扣住“交朋友”的话题,从正、反面谈皆可,要结合文段内容;语言表达清楚流畅。内容2分,语言1分,共3分。脱离文段泛泛而谈者最多得2分。示例1:我认为对象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示例2:交朋友应交有品位、有追求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自己便能不断受到好的影响而不断提高。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就如同一定会在贤于自己的朋友的影响下成长一样。示例3: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的修养之外,朋友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所谓“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多与“善人”、“鸿儒”交往,有助于修身养性。

(福建厦门市)

比较阅读中开放性试题设置的难点在于,第一,如何找准命题的切入点,做到既关联两则材料,又切合学生实际;二是如何让学生的答题既联系生活实际又不脱离阅读材料。本题从阅读材料的共同话题“交朋友”切入,既兼顾了比较阅读的两个语材的内在联系,又关注到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加强了试题与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为使学生答题不脱离阅读材料,命题者在题干中做了“请联系文段内容”的限制和提示,并在参考答案中明确答题要求,制定评分细则,很好地体现了试题的信度和命题者的严谨。

例10.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

〔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参考答案: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评分说明:言之成理即可。观点1分,结合古代作品1分,语言表达1分,共3分)

(山西太原市)

此题由比较阅读语材的共同主旨拓展开去,关联到了学生课内所学的同主题的文章,巧妙地找到了课内外的结合点、学习和生活的结合点,是一道有深度的创新试题。

此外,有些省市将“课内”与“课内”搭配,将散见于各册教科书中的相关文言文文段按某一角度进行整合,“旧貌换新颜”,为命题设置开拓了空间,也命制出了巧妙的有新意的试题。

例11.甲、乙两段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思想感情有差异,请结合原文的语句说说两文不同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甲文“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一句通过渲染悲凉的气氛,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忧伤。乙文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否定,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留恋和向往之情。

(福建宁德市)

如果单独考查《三峡》或《与朱元思书》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题目就略显单薄和陈旧,将两个语段比较阅读,抓住其景相同情不同的特点设题,既可吸引学生的答题注意力,又可引导学生对这两篇文言文有新的深刻的认识,有悟性的学生或许还可以从中悟得前后关联、比较理解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例12.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了永州山水的自然美,《大道之行也》则描绘了大同社会的人文美。结合两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理想中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此题答案多元化。能把山水的自然美和社会的人文美(或“大同社会、天下为公”)两者结合起来,表达通顺的给满分。答出其中一方面的则酌情给分。

(广东深圳市)

此题妙在发掘出永州山水的自然美与大同社会的人文美的内在联系,巧在引导学生把自然美与人文美结合起来谈理想中的生活环境,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未来有很好的导向作用。由此可见此题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注,可见命题者的语文功底和命题的功力。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以为比较阅读是考查文言文阅读的一种趋势、一个方向,出现了许多值得回味、欣赏的好试题,但这样的考查方式在选材和命题方面还有许多值得研究、探索之处。我们平时的文言文教学还是应以“课标”为依据,以课内文章为主,在让学生充分掌握课内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学生拓展迁移,这对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学作品的丰厚博大,将会大有益处。

标签:;  ;  ;  ;  ;  ;  

2008年高考文言文比较题浅析_中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