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发展观的三个“新”_科学发展观论文

论科学发展观的三个“新”_科学发展观论文

论科学发展观的三个“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73(2008)01-0001-05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反映了我们党最新的发展理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十七大的一条主线。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新的定位、揭示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简称“三个新”),我们必须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

一、科学发展观的新定位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1](P249)从而,第一次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新的定位。

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指导我们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同时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性质和宗旨。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相协调,体现了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科学自然观。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在发展问题上的运用。落实到发展的实践中,就是要坚持“四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1](P17)。“四个统筹”是我们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政策取向和行动导向。真正做到“四个统筹”,其结果必然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可以说,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和一般方法。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四个统筹”,实际上就是要解决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十对矛盾。我们树立与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高度重视和认识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矛盾,并提出适当的解决办法。

2.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不同领域和层面,深刻论述过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形成了关于发展问题的系统而丰富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不断推进,从根本上说,都是在推动人类社会朝着更加繁荣、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和战略设想,并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关于发展问题的很多重要思想。但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在发展问题上也曾经走了很大的弯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通过改革开放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使我们党的发展观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飞跃,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依法治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我们党的发展观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发展的质量要求更高。科学发展观站在时代高度,既坚持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又深刻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科学分析我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更加突出地强调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以人为本;更加突出地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强调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宏观调控、注重统筹兼顾、注重改革创新,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解决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科学发展观密切结合新的发展实践,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阶段性的产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整个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只有一个,这就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理论成果都属于一个科学体系,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分属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实践中所产生的理论成果。从根本上来说,它们的一脉相承,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上的一脉相承;而它们的与时俱进,也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而实现的与时俱进。

3.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适应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新形势。“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3](P240)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学进步日新月异。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针对这种形势,科学发展观强调,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必须紧紧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从国内形势看,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体现。针对这种形势,科学发展观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强调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科学分析我国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强调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这为我们科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科学发展观吸取了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文明,二战之后这一问题格外引人关注。由于战争造成严重破坏,世界各国都在努力追求发展,可惜多数国家都将发展等同于增长,结果造成社会两极分化、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20世纪60年代开始,部分国际机构开始进行反思,其起点便是发展不单纯是经济增长。这种理念对于我国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十七大报告中就出现了“经济发展”的表述。关于增长不等同于发展,国际上也是有反面教训的。拉美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时基本达到了我们今天的水平,但是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问题普遍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即收入分配问题最终导致社会动荡。巴西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但是贫困人口占1/3,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从中国自身的实践经验来看,在改革开放之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发展意识是很强的,但是发展过程中急于求成、超越阶段,并想以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结果真正的目的被遗忘,将重点转移至“阶级斗争为纲”,这一教训我们应当吸取。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工作重点是经济建设,结果过分强调经济增长,正如邓小平同志批评的那样,“物质文明建设一手硬,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因此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自然就被提上日程,否则经济发展难以为继。

因此,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党科学而正确的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的新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P250)这是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的最新阐释,它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始终都是围绕着发展做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解决强国富民的问题,以上理论都是在回答这一历史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抓住发展,就抓住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果,都是建立在发展基础之上的。不发展,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发展,就不可能解决我们面临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发展始终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所追求的发展,不应是孤立、片面的,不计代价、竭泽而渔、不可持续的发展,而是在科学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发展,是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是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是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就要时刻牢记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此,必须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要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在保护整体利益的时候,也要强化个体利益的保障,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就是切实的体现,同时也要在社会中创造一种“人文精神”环境,也就是“人道主义”,十七大报告在提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强调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就是“以人为本”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内涵。集中起来,就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按照科学发展观推进科学发展,就必须总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全面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就是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可持续,就是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是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是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是我们党长期执政中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经验,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就是要从我国发展全局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调节并处理好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促进整个社会协调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坚持统筹兼顾,关键是坚持科学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抓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就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就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挑战风险,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就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积极发挥政府作用,适当运用行政手段,又要尊重和遵循市场规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发展的活力和效率。在工作的部署和安排上,要始终站在战略的高度,处理好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三、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

十七大报告中,还围绕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新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政治保证、社会环境保证、体制机制保证和组织保证。

1.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最重要的宝贵经验,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基本路线要管100年。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一直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不但这一届领导人要坚持,下一届、再下一届都要坚持,一直坚持下去。”按照党的基本路线要求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而只有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才能确保实现科学发展。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充分认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的实际行动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来促进科学发展。

2.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最根本基础是发展。发展,不仅需要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而且发展的目的、要求本身就包括社会和谐,进而包括更广阔领域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所以,一定要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要最大限度地鼓励人民发挥创新、创业、创优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保持社会的平衡、和谐与稳定,坚持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和谐,在促进社会和谐中推动科学发展。

3.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的力度、开放的程度,决定着发展的进程和质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靠思想教育,更要靠制度保障。制度对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起着基础、引导、保障的作用。所以,要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就要通过改革开放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各方面体制。为此,一定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形成改革共识,坚定改革决心,坚持改革方向,坚持用科学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4.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党领导和驾驭发展全局的水平和能力。要牢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改进执政方式,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治国理政的各项工作。要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在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地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在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建设中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要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切实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要刻苦学习、埋头苦干,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方针,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收稿日期:2007-12-20

标签:;  ;  ;  ;  ;  ;  ;  ;  ;  

论科学发展观的三个“新”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