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知识注重能力培养_平面图形论文

夯实基础知识注重能力培养_平面图形论文

夯实基础知识,注重能力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夯实论文,基础知识论文,注重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于2013年春季起在全国部分地区开始使用。这册教材是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在总结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以下简称实验教材)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着力体现《标准(2011年版)》倡导的基本理念和目标,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据,参考实验过程中教师的经验和反馈意见,对教学内容、编写体例作了适当调整。使教材结构更加合理,既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又有助于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和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下面就这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编写特点做一简要介绍。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图形(平面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认识人民币、找规律以及综合与应用。

“认识图形”鉴于实验过程中教师们反映:实验教材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放在一起教学,学生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的难度较大,不易掌握。本套教材对此进行了调整,把这两部分内容分开编排,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本册认识平面图形(新增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同时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中的部分内容整合到本单元中。

“20以内的退位减法”计算的具体内容与实验教材相比,没有太大变化,仍然是让学生自主探索算法,体现算法多样化,适当突出“想加算减法”。在结构上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相对应,从十几减9到十几减8、7、6,再到十几减5、4、3、2,减缓了坡度,增加了练习时间,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分类与整理”单元将分类与统计结合起来编排,让学生在分类的基础上学会用简单的统计表等表达分类计数的结果。既体现了分类是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基础,同时也将统计工作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收集、整理数据简单地渗透给学生了。

“100以内数的认识”以十进位值制为基础,从计数单位的认识、数的组成、数的读写、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等各个方面进行,并在最后以数的组成为基础,教学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进行简单的计算,目的是加深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同时为后面计算的学习做准备。

“认识人民币”包括人民币的认识和简单的计算两部分内容。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民币的认识分为小面额和大面额两个层次,而且主要是现行流通中使用的第五套人民币(分币和1角、5角的纸币除外),其中分币只是从作为完整的人民币体系中的一个元素的角度加以认识,不作过高要求(如计算中没有关于分的,进率里面很少涉及分)。由于实验教材将小数形式呈现的物品价格作为正式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人民币的计算时存在一定的困难,鉴于此,修订后的教材改变了原来编排,将小数价签的内容移到“你知道吗”中,连带取消了计算中从小数到复名数的转换环节,计算的数据只限于20以内,涉及的复名数的计算不需要进位、退位。

“100以内的加减法(一)”计算的具体内容和结构与实验教材相比没有太大变化,仍然是让学生自主探索算法,体现算法多样化。但加强了学生对于算理的理解,突出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增加了用计数器的直观图;二是加强了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对比。此外,本单元增加了小括号的认识,从而增加了习题的练习形式。

与实验教材相比,“找规律”单元的例题数量减少为5个(实验教材为7个),并且只教学简单的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重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规律并能描述和表示规律,同时会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确定后续图形或数字的排列方式。

在“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本册安排了一个“摆一摆,想一想”的“综合与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在数位表上摆圆片表示不同的数,加深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数位和位值的概念。同时,让学生有所发现,并能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除上述内容外,本册教材与一年级上册教材一样,继续强调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各单元内专门安排了解决问题的版块,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编排特点

1.以“十进位值制”为基础,帮助学生建立全面而正确的数概念

数概念的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本册教材数概念的教学将使学生的认数范围由20以内扩展到100以内。作为数概念教学的第二阶段,学生将继续认识“计数单位”,并进一步感知、理解“十进制”“位值制”这两个关于数概念的基本概念。从这一阶段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作用出发,教材的编排牢牢抓住了这两个基本概念,从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和写数、数的顺序、比较大小等方面,引导学生构建与理解数概念。

(1)在已有基础上充分地数数,初步感知100以内各数,进一步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要知道物体的个数,就要数数,数数就需要用到计数单位.10以内的数是以“一”为单位,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计数的结果是多少个一;而100以内各数不仅要以“一”为单位计数,还要以“十”为单位计数,这样100以内计数的结果就是几个十和几个一或几个十,100就是10个十,10个十是一百。所以认识100以内各数,就要继续认识计数单位“十”“百”,并了解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由此了解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或几个十组成的。

虽然学生在11~20各数的认识中,已经初步认识了计数单位“十”,但由于数目较小,有一定的局限性,计数单位“十”的认识主要是在这一单元完成的。为此,教材呈现了散乱放置的小棒、方木块、曲别针等学具,让学生在已有的数出20以内的数的经验,继续在数的过程中借助计数单位“十”(1捆、1列或1排)使直观学具结构化,从而直观看到“10个一是1个十,10个十是一百”。每当数到整十数时,特别突出“几十九添1是多少”“九十九添1是100”,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满十进一”的十进制思想,同时也突破了教学的难点。紧接着安排的数的组成的教学,通过对整十数的组成、一般数的组成两个层次,更加突出了计数单位“十”的认识。

(2)利用直观、结构化的学具,在读、写数中加深对“位值制”的理解,进一步认识数位

按位值制来读写数,学生在11~20各数的认识中已经有所体会,并且初步认识了“十位”“个位”。这里,读写数的范围扩展到100以内,就需要进一步认识“十位”“个位”,并初步认识新的数位——“百位”,并了解数位的排列顺序。教材在具体呈现思路上,与11~20各数的认识大体是一致的:从要把计数结果记录下来开始,突出读写数的必要性;再到用小棒摆出计数结果,以数的组成为基础突出不同的计数单位(几个十几个一);又到用带数位的计数器表示出来,直观地突出数位;最后再对照计数器按数位写数并读数,让学生学会读写100以内各数的方法,即把计数的结果(几个十几个一、几个十)按照数位用符号0~9表示出来或按照数位根据数的组成以“几十几”或“几十”的方式读出来,进而使学生直观而充分地体会“位值制”。

2.计算教学重视算理的理解,体现算法多样化

(1)以合理的坡度和不同的表征方式,加强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本册教材涉及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一)”都是多位数计算的重要基础,但两者所起的基础作用是不同的。鉴于此,教材在编排时体现的重点也就有所不同。20以内的退位减法重在让学生通过计数等完成运算,100以内的加减法(一)重在让学生体会“只有同一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进行加减”及进位与退位等。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教材借助操作或直观图,并以对比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具体来说,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在结构上相呼应,分为十几减9,十几减8、7、6,十几减5、4、3、2三个部分,相对于实验教材而言延长了学习过程,为学生更好地形成运算能力作出了时间上的保证。在计算过程的呈现上,以情境图——直观图——语言表述计算过程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从问题到直观,再到抽象地计算,便于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100以内的加减法(一),在计算过程的呈现上,则是更加注重了小棒操作、计数器(带数位)操作,并结合用语言表述计算过程、在算式中标注口算过程,从直观到抽象地让学生理解算理。其中计数器的操作是新增的,更容易使学生直观地看出加(减)的是几个十还是几个一,有利于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在呈现的形式上,以小棒操作和计数器操作对照、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对比的方式,使学生很直观地理解算理、形成算法。

(2)尊重学生的思维水平,体现算法多样化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不同的计算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儿童思维发展的不同水平。

20以内退位减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中,“破十法”和“连减”的方法都是从减法的意义出发进行思考的;“想加算减法”需要学生从加、减法之间关系的角度进行思考。相比较而言,前两种方法思考的过程比较复杂,学生至少需要两步思考——先减再加或先减再减,但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能直观地理解算理、形成算法;后一种方法虽然简捷省时,但它也最难,不仅需要学生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很熟练,同时要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而且第一次出现时学生也很难自发想到。

100以内的加减法(一)中,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呈现了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的方法、与10以内加减法进行类比的方法,从而很好地体现了加减法计算的“多单位概念结构”。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呈现了“凑十法”、用数的组成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计算的方法(类似于竖式计算)。其中“凑十法”是前面学习的自然迁移,这种方法对于理解算理很有帮助;类似竖式计算的方法既突出了“进位”的道理,又为后续教学作好了铺垫。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呈现了两种算法:“破十减”、用数的组成及20以内的退位减法计算(类似于竖式计算)。其中“破十减”由前面的教学迁移而来,便于学生理解“退位”的道理;类似于竖式计算的方法,既突出了退位,又为后续学习作了铺垫。

教材这样的编排,既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给学生留出了较大的自主选择的空间,也为后续新知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从而,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的基础是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促进。

3.解决问题在体验一般过程和一般思路的基础上,突出“回顾与反思”

在总结了国内外教材及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本套教材关于解决问题的编排思路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通过循序渐进地解决一些不同类型、不同内容领域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学习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本册教材充分体现了这一编排思路。

(1)继续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不管是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领域,还是在“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中,与解决问题有关的内容都着重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习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与一年级上册教材相同,教材仍以简洁而又灵活切合解决问题的内容、口语化的语言呈现解决问题的步骤,力图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完整地呈现出来,同时又对每个步骤的内容都有新的突破。如,理解题意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在分析解答时引入新的解答策略;在检验与回顾时引导学生学会检验的方法。

这样循序渐进而又灵活的呈现,既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又可以避免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死记硬背解决问题的条条框框,真正地把面对一个问题时解决的思路夯实在学生的行动中。

(2)借助丰富的数量关系,体会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本册教材突破了传统应用题的范围,结合各领域内容中丰富的数量关系,让学生继续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在认识图形(二)中,安排了用一套七巧板拼摆指定图形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这类问题可以通过实际拼摆去解决,同时要通过有序的思考不重不漏、尽可能多地找出所有答案。

教材结合20以内的退位减法安排了两个解决问题的例题,丰富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一些新的认识。如教材例5呈现的是有多余条件的求另一个加数的问题。通过解决此类问题,使学生了解到:在数量关系比较复杂、信息比较多时,可以用画图表示信息的方法来帮助理解,从而找出信息和信息之间、信息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并形成这类数量关系的问题可以用减法解决的数学模型。例6学习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这是学生认识减法的现实意义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仍用画图或操作策略帮助理解数量关系,沟通其与减法模型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解决比多(比少)的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理解用减法计算的道理。

100以内数的认识则安排了利用数的组成解决的实际问题。继续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可以列式计算,还可以用数的组成、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至于该选用数的组成的方法,还是选用在图上画圈的方法,则需要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和给定的信息灵活选用。

认识人民币单元的例7则在简单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继续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并重点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罗列和尝试——调整策略。这两种策略,学生的朴素意识中是有的,但可能没有那么明确的方向。如:按一定的顺序去罗列、怎样调整等。至于用总钱数减去其中任何一个数的方法,只有很少数学生能想出来,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因此教材没有呈现。因为,教材编排的目的在于力图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

100以内的加减法(一)安排了同数连加和连减相同数的解决问题的内容。它们一方面可以巩固学过的加减法知识,另一方面为二年级学习乘除法作了一些铺垫,很好地沟通了加、减法与乘、除法的关系。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看,除让学生继续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外,重点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画图、操作、加法或减法计算、数数等。

找规律单元的例5主要是让学生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丰富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突出了解决问题的反思过程:摆出手链,看符不符合规律。

4.图形的认识注意积累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

由于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小学生还不能进行严密的逻辑证明,小学阶段的几何教学也只是一种实验几何。因此,教材在认识图形(二)中设计了大量的活动和操作,如利用立体图形的某个面画出平面图形(例1)、对平面图形分类(例1)、进行平面图形的拼组(例2)、分解平面图形(练习第4题)等,让学生在活动和操作中直观地体会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直观感受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所学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为以后的学习积累一些基本的活动经验,如例2可以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面积公式的探索打下基础,练习题第4题也有同样的作用,练习题第7、8题是后面立体图形的知识在低年级的渗透。

相应的,这里只要学生能直观地、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说出拼出来的图形是什么平面图形就可以了,不要求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也不需要严格地证明拼出来的是什么图形。

此外,为了使学生获得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本册教材同一年级上册教材一样,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并关注学生在学习之后的自我反思和评价,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和自我提升,在此不再赘述。

标签:;  ;  ;  ;  ;  

夯实基础知识注重能力培养_平面图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