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弹性概念的物流园区空间规划与布局方法探讨_需求弹性论文

基于弹性理念的物流园空间规划布局方法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空间规划论文,弹性论文,布局论文,物流园论文,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6-0022(2010)01-0077-05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物流园是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自1998年以来,中国已出现了200余家物流园,虽然空置率高达60%[1],但却仍未满足当前国内的物流发展需求,物流成本在GDP中的比重又远远超出发达国家,物流水平有待提高,而空间规划布局的合理性是决定物流园能否正常、高效运转的基础。国内外关于物流园的理论研究主要涉及概念界定、选址布局、用地规模与流程组织等方面,实证研究则集中在经验总结和发展模式研究上,针对空间规划布局的系统理论研究匮乏。当前主流的空间组织模式为借鉴国外成熟物流园的主导功能类型空间划分模式,从资源共享角度出发。而栾峰等人认为,不具备地域范围内唯一优势资源或特殊政策的物流园,其空间应基于企业差异性进行自组织[1],满足企业需求,故不宜采取单一理想的空间模式。

“政府规划,物流企业主导”是现阶段中国物流园的主要开发模式[2],涉及多方利益主体。政府主体在物流园的规划建设过程中考虑同类型功能尽可能集中安排,力求社会资源共享;而入驻企业则关注近期成本问题,倾向于根据需求自建物流中心,企业数量不定,且各企业园内场址选择、用地规模、业务发展等存在差异。因此,在保证资源共享最大化的同时,尚需具备一定的弹性来应对这些不确定因素。

基于这一视野,本文以社会资源共享与企业真实需求的双赢为出发点,尝试构建融合主导功能划分与企业自组织两种方式的物流园空间规划布局方法,在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降低大规模物流园建设风险的同时,提高物流园空间布局的弹性,满足入驻企业开发建设的自主性。

2基于弹性理念的物流园空间规划思路

2.1弹性理念内涵

物流园区的发展是在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中逐步完成的,面临的市场很不确定,需创造一个开放灵活的系统,当不确定因素发生变动时,即可做出相关反应,这便是一种弹性。这种弹性需要通过系统的物流园规划来实现,包括市场分析、战略定位、功能设计、布局设计和商业计划“五步曲”[3],而适宜弹性生长的理想空间是重要的物质载体。

2.2理想空间特征

(1)功能区划与空间层级。物流园包含设施公共区与物流企业区,前者以政府主导开发为主,带形布局,形成设施带,增大共享界面;后者以企业自主开发为主,成片发展,提高规模效应。体现为“设施带”构架下“单元—组团—片区—园区”的空间层级关系(图1)。

图1 空间层级关系图

(2)弹性特征。各单元在设施带的支撑下共生,如生物系统中细胞的互动机制,新增单元对系统无结构性影响,原有单元亦可在空间界限内继续演化。当入驻企业数量及单元企业场址、规模、功能等发生变化时,通过规划弹性,园区空间即可做出相应改变,不仅保证了总体结构的完整性,而且还可保证企业发展的灵活性,这也适应了“不确定”发展及弹性空间设计的需求。

2.3空间规划布局方法

在调研基础上,从总体布局、地块控制和单元设计三个层面进行物流园空间的系统规划,制定策略来促进规划的落实。在整体格局控制下,通过设施空间可塑性、企业场址备选区、地块划分与撤并、单元内功能配比等具体的弹性空间设计来应对不确定性因素(图2)。

图2 空间规划布局的技术路线图

2.3.1总体布局思路:空间生成模型

首先规划设施带,注意其与城市格局的协调,使共享界面最大化,随园区发展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园区发展弹性),并体现场所精神。再借助空间生成模型,从三个层次规划空间功能结构,构建良性物流环境。

(1)空间功能:中心绿化、组团单元绿化、绿化带及行道树阵构建“点—线—面”的绿网生态安全格局(图3-a)。借鉴“环境功能区”概念,在道路网系统下构建物流环境区,便于园区的管理与控制,即组团单元外部由交通通道围合,内部是一个连续的物流作业空间(图3-b)。

图3 空间生成模型图

(2)物流系统:组团单元间互动流通,内部自成体系,包括货物作业实体流和交易信息无形流两种。单元内外代谢通过交通组织与景观渗透,形成一个沟通良好的循环系统(图3-c)。

(3)共享空间:园内公共服务设施共享与企业间互补协作,园外优势条件互补共生(图3-d)。

在此基础上,形成“弹性”图底关系,“底”为含道路在内的设施公共用地,控制设施进行集中建设;“图”为物流企业用地,是企业场址备选区(弹性组团),供有不同区位要求的企业选择入驻(场址选择弹性)。各组团均就近享受公共服务,可弹性划分地块,按需设计单元。

2.3.2地块控制思路:弹性划分方式

考虑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土地使用规律和企业的用地需求,组团内弹性划分地块,尽可能地保持灵活及伸缩性,当企业用地规模不同时,使地块有“一分为二”或“合二(三、四)为一”的撤并可能性(规模大小弹性)。

2.3.3单元设计思路:按需设计方式

形态上,运用仿生学原理塑造空间,如道路和装卸泊位,褶皱的空间形态有助于增大接触面,扩大作业范围,提高效率。功能上,当企业业务不同时,通过仓库和停车场等功能配比的调整,进行适合仓储转运、集散配送、流通加工等不同企业业务需求的空间布局设计(功能配置弹性)(图4)。

图4 不同类型组团布局图

3案例分析

3.1概况

河西物流园位于柳州市西南郊,在城市未来产业两翼发展轴的西翼轴上,交通便利,东西向三条城市干道与主城区对接,南北向西外环路贯穿园区,毗邻三大工业园区(图5)。用地规模约为3.18 ,是一个以物流为主的集物流仓储、配送、物流商务和商务配套于一体的现代化物流园。

图5 基地概况

调查显示,办公、整运、零担和仓储是所调查的13家意向企业的基本业务,在综合考虑园区整体发展与企业需求的基础上,推算各类用地规模,确定园区的功能结构。其中,公共设施用地与市政公用设施用地达25%。

3.2总体布局

3.2.1基于场所的设施带布局

园区对外交通轴线南北向拓展,城市商贸轴线东西向延伸,西侧景观资源良好,且具有可拓展空间。规划设施带沿主要轴线布置,便于对外交通的组织疏散与城市景观的协调统一。空间形态上,以带状延展,扩大共享服务的积极界面,并依据功能结构确定范围,且当企业入驻数量超过规划规模时,可加以逐步拓展,满足园区发展的弹性。用地选择上,因日常的物流作业对场地的平整性与完整性要求高,故设施用地主要利用西外环路两侧的不规则地块及水塘连片区,降低工程费,并可充分利用自然提供的潜力塑造特色空间。

3.2.2总体空间布局生成

利用现状连片水塘区规划中心水景,以此为核心,延伸设施带,两带交叉形成四大物流企业用地片区,形成“一心、两轴、两带、四片、多组团”的空间结构(图6),商务中心辐射,交通景观双轴推动,公共设施两带共享,企业用地四翼齐飞。

图6 规划总平面与结构示意图

(1)绿网多组团结构。中心与各组团绿化以点状匀质分布,景观带和防护带形成景观廊道,行道树交织成生态格网,构建“绿心辐射、多点共生、带形渗透、网络衍生”的绿网生态安全格局(图7)。设施公共区呈开放式布局,物流企业区包含若干组团,在行道树阵围合下形成连续的企业内部物流环境功能区,企业的基本功能综合开发与更新对园区无结构性影响。

图7 绿地景观系统图

(2)内外物流双系统。企业内的运作自成体系,企业间互补合作,各自与设施公共区联系,以道路交通与景观视线作为联系通道。

(3)内外共享双环境。园区内设施公共区的集中建设,有利于实现社会资源的共享;园区外则利用交通区位优势,与周边三大工业园区及其他企业形成产业链关系,吸引货源,拓展市场。

通过设施的集中建设控制,形成整体物流园区格局,构建“弹性”图底关系(图8-a),确定“弹性”组团,作为入驻企业的场址备选区,提高企业园内场址选择的弹性。对于对交通要求高的企业,可邻近交通干道入驻;与周边工业园产业链关系密切的企业,可选择靠近周边园区;与主城区业务关系密切的企业,则可入驻东侧园区;而对用地发展需求大的企业,西侧园区为其提供西拓成片发展的可能性。入驻企业均可就近享受公共服务,小型企业选择组团内单元入驻,大型企业则可跨组团入驻,并进行相应的地块撤并与单元设计。

3.3地块控制

以园区次干道等级间距400m左右为标准划分各组团,以组团A-01为例,对于小型企业可参考规划设计的地块分割使用方式,每个地块约4 。对于用地需求较大的大型企业,经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后可取消局部支路,便于地块的合并使用(图8-b),提高改变用地规模大小的弹性。

3.4单元设计

沿街布置货贷办公区,以“鱼骨式”道路连通各仓库,仓库两侧设置对接式的装卸泊位,按企业业务需求配置功能。对于仓储转运型企业,其内部仓库及装卸泊位区域的面积比重较大(图8-c);而对于集散配送型企业,则配载场面积较大;流通加工型企业,则厂房建筑需占据一定的比例。以此提高单元功能配置的弹性。

图8 弹性设计示意图

3.5空间管治策略

通过规划各层面的策略对空间规划的实施进行督促与引导,促进规划弹性的实现。

(1)综合用地性质的弹性设置。在保证整体功能结构的前提下,适当设置用地兼容性,预留发展空间,如普通仓库用地(W1)兼容非市属办公用地(C12),便于发展货贷办公业务。

(2)地块开发强度的弹性控制。根据国土资发(2008)24号等文件的规定及使用需求,普通仓库用地采用上、下限来双向控制土地开发强度,其中容积率控制在1.40以下、0.60以上,建筑密度控制在50%以下、30%以上。

(3)用地规模大小的弹性落实。经规划主管部门批准,组团内的地块可撤并,并严格按照土地使用性质及相关指标开发建设征用土地。

(4)弹性下的空间风格协调。通过城市设计研究,协调空间风格,实现弹性变化中的有序。

(5)分期滚动开发弹性规划。以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引导为原则,优先发展服务设施,分阶段滚动开发企业用地,并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建立阶段性评估制度,以保证规划的最终实现。

4结语

物流园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且涉及多方利益主体,面临的市场很不确定。科学的系统规划十分重要,但其载体——空间形态同样重要,合理的空间规划布局为物流园的系统规划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且规划中的弹性思维及具体空间建设方法有助于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本文以社会资源共享与企业真实需求的双赢为目的,针对物流园发展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提出适宜弹性生长的物流园空间规划布局方法。以空间生成模型、弹性划分方式、按需设计方式作为各层面的技术支撑,在控制总体空间格局的基础上,提出设施空间可塑性、企业场址备选区、地块划分与撤并、单元内功能配比等具体的弹性空间设计方法,使空间规划布局更具弹性,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并以市场需求调研为基础,以空间管治策略进行控制,在规划设计前后保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践性。最后,以河西物流园为例,具体阐述物流园空间规划布局方法的实践应用与可行性,包括园区发展弹性、企业场址选择弹性、规模大小弹性与功能配置弹性的实现,以及空间管治策略的制定等。

理想的物流园空间不仅保证设施公共用地的集中建设,而且还保证各物流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同时各物流企业的发展对园区整体格局无结构性影响,实现社会资源的共享建设与物流企业的自我发展。对于当前中国“政府规划、物流企业主导”的物流园空间规划布局与开发建设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为弹性规划方法的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

标签:;  ;  ;  ;  

基于弹性概念的物流园区空间规划与布局方法探讨_需求弹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