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经济增长论文,零售业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品市场迅速壮大,特别是进入新千年后,在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的促进下,我国消费品零售业发展进一步加快。2007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10亿元,比1978年增长56.2倍,年均增长15.0%,扣除物价年均实际增长9.8%。零售业的迅速发展对于引导生产、扩大消费、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零售业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零售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依托宏观经济环境制定零售业产业政策和进行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在对零售业与经济增长关系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以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国内生产总值为变量,对1978-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实证研究揭示零售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而采用多元回归方法,深入分析影响零售业发展的宏观经济因素。
2 数据分析
本文分别选取国内生产总值、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以下简称零售额)作为经济增长、零售业发展的代表变量。根据研究需要,以1978年为研究基期(100),分别对国内生产总值(GDP)、零售额(TRS)进行了消除物价因素处理,国内生产总值通过GDP平减指数来消除物价变动,零售额是则通过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来消除物价变动。本文数据均取自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数据库》,分析时间段为1978-2007年。
由于零售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变化必然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变化相联系。从零售业与国民经济增长的轨迹(见图1)可以看出,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零售业经历了三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即1981-1990年、1991-1998年、1999-2003年,从2004年开始进入新的经济周期;宏观经济则经历了两个完整周期,即1981-1990年,1991-1999年,而从2000年开始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比较两者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发现,零售业与国民经济的前两个经济周期基本吻合,而且均符合8-10年的朱格拉周期;随后零售业又经历了一个周期为3-5年的基钦周期,而国民经济则一直保持扩张状态,至今仍处于扩张期,零售业也于2004年进入新一轮扩张期。
从整体上看,在不同的区间范围内,零售业与国民经济的增长线性趋势均表现出较强的同向相关性。利用1978-2007年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可以得出,零售额与国内生产总值呈高度相关关系(见表1),初步可以判断两者之间可能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图1 零售业与国民经济实际增长速度(%)
3 实证分析
由于对变量取自然对数不改变原有的协整关系,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异方差。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在进行实证分析时对消除物价因素后的数据进行转换,分别对GDP和TRS取自然对数,记作LNGDP和LNTRS。以下分析采用Eviews5.0计量软件和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
3.1 单位根检验
下面采用目前广泛使用的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分别对LNGDP和LNTRS进行单位根检验。对序列进行检验时,从最大滞后期开始,逐个减小,比较检验结果中的AIC和SC值,取这两个值的绝对值达到最小的滞后期,再分析得到的结果,即比较ADF检验值和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若ADF检验值大于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则序列是非平稳的;若ADF检验值小于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则序列是平稳的。检验结果如下表:
由于LNTRS、LNGDP原始序列(未差分)的ADF检验值的绝对值均小于临界值的绝对值,故均为非平稳序列;但在95%的置信水平下,LNTRS、LNGDP经过一阶差分后均达到平稳,所以LNTRS、LNGDP均是一阶单整序列,即LNTRS~I(1)、LNGDP~I(1)。
3.2 协整关系检验
由于LNTRS和LNGDP部是一阶单整序列,它们之间有可能存在某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为此需要对LNTRS和LNGDP进行协整关系检验。下面检验采用Engle-Granger两步检验法。
设零售额(LNTRS)为x,国内生产总值(LNGDP)为y,以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y=α+βx+μ
直接对模型进行回归,发现模型的DW值为0.1191,说明模型中的自变量存在自相关。为了得到更好的回归模型,在模型中加入自变量的自回归部分,得到如下模型:
y=12.7229+0.3422x+1.3759AR(1)-0.3858AR(1)
(0.0825)(0.0002) (0.0000) (0.0418)
(括号内的数值为回归系数的标准差)
在95%的置信水平下,回归方程和回归系数均显著,具体见表3。
为了防止伪回归,对残差进行单整检验,结果见下表:
在未差分的情况下,估计残差序列的ADF检验值的绝对值明显大于临界值的绝对值,因此可认为估计残差序列ê为平稳序列。即在99%的置信水平下,ê~I(0),则x,y~CI(1),说明LNTRS与LNGDP之间具有协整关系,也就是说零售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从长期来看,LNGDP受到LNTRS的影响,LNTRS每变动1个单位,LNGDP就会相应变动0.3422个单位,这表明在GDP的增长中,零售业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3.3 Granger因果检验
为了确定零售额与GDP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因果关系,下面通过对不同滞后期的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来确定。检验结果如下表:
当滞后期为1、2、3、4、5、6、7时,接受零售业发展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的原假设;当滞后期为1、2、3、4、5、6时,接受经济增长不是零售业发展的原因的原假设;当滞后期为7时,拒绝经济增长是零售业发展的原因的原假设。可见,零售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不稳定的因果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零售业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纽带和消费需求实现的重要途径,在理论上应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某种稳定的因果关系。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着高积累低消费、重生产轻消费的倾向,消费需求增长乏力,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减弱,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的“瓶颈”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零售业的发展。因此,零售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稳定的因果关系。
3.4 因素分析
由于零售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不存在稳定的因果关系,这就有必要对影响零售业发展的宏观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零售业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供给与需求(主要是消费品)的桥梁与纽带,其发展必然会受到消费品供给和需求(包括潜在需求和有效需求)的影响。因此,本文从供给、需求与价格等几个方面来考察影响零售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具体包括消费需求、商品供给、零售物价、居民收入、人口等因素,所选择变量分别为最终消费支出(XF)、消费品总供给(GJ)、商品零售价格指数(WG)、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CS,简称城镇居民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NS,简称农村居民收入)、年末总人口(RK)等,其中消费品总供给为农业增加值、轻工业增加值和消费品进出口净值之和,数据区间为1978-2007年。根据研究需要,以1978年为研究基期(100),分别将上述变量(WJ、RK除外)数据进行消除物价因素处理,然后对所有变量数据取对数。分别将零售额、最终消费支出、消费品总供给、零售价格指数、城镇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收入、年末总人口变量记作。
由于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很高,也就意味着这些自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在自变量间存在多重共线性时,估计量的均方误差往往变得很大,造成估计的不稳定,因此在进行回归时应当进行多重共线性处理。考虑到上述分析变量都具有经济意义,本文采用了岭回归分析法,通过岭回归分析修正由多重共线性引起的偏差,从而得到符合经济意义的回归方程。
图2 零售业发展因素岭回归分析的岭迹图
从岭迹图可以看出,当k>=0.05,岭迹曲线基本趋于稳定,此时决定系数为0.9877,拟合效果比较理想,各变量系数也比较稳定,多重共线性的影响不再明显,说明此时回归方程可满足岭回归参数估计的均方误差较小的要求。由输出结果中对应的岭回归估计得到岭回归方程为:
从回归方程结果可以看出,经岭回归估计后的回归系数的符号与经济理论相一致,而且不同因素对零售业发展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即城镇居民收入对零售业发展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最终消费支出、消费品总供给,总人口、农村居民收入对零售业发展也有一定的正向影响;零售价格变化对零售业发展的影响是反向的,而且影响也不甚显著,这也与定性分析结果相一致。具体来讲,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支出、消费品总供给每增长1个百分点,零售额分别增长0.4625、0.2703和0.1862个百分;年末总人口、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每增长1个百分点,零售额分别增长0.0542和.0291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每上涨1个百分点,零售额平均下降0.0196个百分点。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对1978-2007年间零售额与GDP等多个宏观经济变量之间进行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零售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LNTRS每变动1个单位,LNGDP就会相应变动0.3422个单位,表明在经济的增长中,零售业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2)零售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稳定的因果关系。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存在重生产、轻消费的倾向,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拉动的依存度越来越高,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明显不足,作为生产和消费中介的零售业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稳定的因果关系。
(3)在影响零售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零售业发展影响是最为显著的,最终消费支出、商品总供给和人口总量变化的影响次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对零售业发展有一定影响;而商品零售价格对零售业发展的影响是负向的,而且这种影响也不显著。
根据以上对零售业发展与宏观经济因素关系的分析,对进一步加快零售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进一步提高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消费需求是三大需求中拉动经济增长最积极、最有效、最不易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也是结构调整和政策鼓励的着眼点。要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从而促进零售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居民购买力水平。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零售业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居民收入水平。收入是消费的前提,是支撑零售业发展的基础,要扩大消费需求就必须适当提高居民收入的增长率,在提高居民收入的过程中更要特别注意增加低收入者和农民的收入,实现消费总水平的提高。
(3)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镇化进程。要提高农村大居民的消费水平,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城镇居民的收入、消费水平以及边际消费倾向均高于农村居民,城镇化人口比重的提高,同时也是农村人口比重的降低,加快城镇化进程将会拉动零售业的增长。
(4)提高商品有效供给,保障市场平稳运行。虽然价格上涨对零售业发展影响不大,但长此以往,除直接影响到部分低收入家庭的正常消费外,还会对人们的消费心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冲击,进而影响到零售业的持续发展。要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除了做好重要商品价格的调控外,还要提高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保障市场的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