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抚触架起医患和谐的桥梁论文_张爱萍

张爱萍(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省 475000)

【摘要】目的:探讨婴儿抚触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作用。方法:从我院2013 年06 月~2015 年12 月间产科出生的婴儿中选取100例,按照自愿原则将其平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组50 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抚触护理,并统计两组婴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同时比较护理过程中两组的护理纠纷率。结果:干预组(0.0%)中的护理纠纷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8.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对护理态度、护理技术、护理服务、护理项目和护理效果的满意程度均要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儿抚触护理能够取得很好的生理和心理效应,有助于减少婴儿啼哭现象,降低护患纠纷率,提高婴儿家属的护理满意程度,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桥梁。

【关键词】抚触护理;人文关怀;婴儿;医患和谐【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4-0278-02

婴儿抚触是指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一定技巧对婴儿进行全身按摩,包括按照一定手法对婴儿皮肤各部位有次序的按摩,从而将按摩产生的良好刺激传至婴儿中枢神经系统[1]。本文从我院2013年06 月~2015 年12 月间产科出生的婴儿中选取100 例进行临床对照研究,主要探讨了婴儿抚触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作用。现将具体研究方法与结论作如下陈述性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从我院2013 年06 月~2015 年12 月间产科出生的婴儿中选取100 例作为主要观察对象。婴儿纳入标准: 早产儿;生活能力低下患儿;出生2d 内无窒息史状。排除标准:存在严重并发症;未签署知情同意书等。按照自愿原则,将其平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组50 例。干预组男26 例,女24 例,日龄7~38d,平均日龄为(16.75±8.30)d;对照组中男25 例,女25 例,日龄6~40d,平均日龄为(17.45±8.12)d。两组婴儿的临床特点、日龄和性别构成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的差异性,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两组婴儿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按照传统护理模式实施干预,干预组在上述基础上实施抚触护理,其主要干预策略如下:(1)树立人文关怀理念:在护理工作中引入人文关怀服务理念,教育并引导护理人员转变服务理念,保持良好、积极向上的职业形象,主动、热情地向患儿家属介绍患儿的基本情况,交流时保持态度亲和、面带微笑,耐心解释相关事项,及时解答家长提出的疑问,在全科室中营造人文关怀氛围。(2)建设人文关怀环境:在院内设置专门的抚触间和家属接待间,将抚触间的温湿度控制在适宜范围内,保证室内整洁、通风良好、宽敞、明亮,抚触床柔软、整洁,坚持一人一床制,为婴儿抚触护理创造良好的环境。(3)实施有效的抚触护理干预:自患儿住院第2d 开始实施抚触护理,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抚触,先从轻轻触摸开始,再逐渐增加抚触力量,逐次延长抚触时间,抚触时间尽量不超过20min。抚触护理安排在两次进餐中间,抚触时播放一些舒缓类的音乐,主要抚触部位包括头面部、胸腹部、上下肢、背部、臀部。同时,专科护士在抚触时,向在场的家长示范抚触操作方法,对有学习意愿的家长实施一对一培训,并详细告知家长相关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使其能够掌握基本的操作规范。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持续观察1 个月,记录并比较两组中的护患纠纷事件,统计护患纠纷率。并在婴儿出院前,运用自制护理满意情况问卷调查两组婴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该问卷含护理态度、护理技术、护理服务、护理项目和护理效果5 个维度,共25 个条目,各条目下设有四级(非常满意-4 分,满意-3 分,基本满意-2 分,不满意-1 分),各维度分值范围为0~20 分。

1.4 统计学方法对于上述基础性数据,采用SPSS 16.0 软件统计并分析, 采用(±s) 表示计量资料, 运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 统计方法以 t 检验、χ2 检验为主, 对比以P<0.05 为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及统计学意义。

2 结果比较两组的护理纠纷率和护理满意程度。干预组在住院期间,组中发生护理纠纷事件0 例次,护理纠纷率为0.0%;对照组中,发生护理纠纷4 例次,护理纠纷率为8.0%,干预组中的护理纠纷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P<0.05)。干预组对护理态度、护理技术、护理服务、护理项目和护理效果的满意程度均要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如表1。

3 讨论随着现代医疗模式、医疗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人们的健康理念也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对医疗保健的要求越来越高[2]。与此同时,临床护理工作模式也逐渐由传统的“以生理干预为主”转变为“以心理、情感、社会功能为主”。人文关怀护理是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一种前瞻性护理思路,在新生儿病房中实施抚触护理,体现了人文关怀护理的精神内涵和核心内容[3]。婴儿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不具备语言表达能力,只能通过啼哭、肢体动作等方式进行心理表达,而抚触护理则针对婴儿的这一生理、心理特性,通过有效触摸,对患儿皮肤感官产生了温和的刺激,提高了迷走神经张力,有助于促进婴儿胃泌素以及胰岛素分泌,使婴儿的食物吸收能力提升,食奶量增加,产生了较好的生理效应;与此同时,抚触护理还能够使患儿肌肉放松,可以减轻婴儿的恐惧和焦虑情绪,使其更好地应对压力,因此又具有突出的心理效应。本研究结果的相关数据显示,抚触护理组的护患纠纷率要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且婴儿家长的护理满意程度明显增加,说明抚触护理能够提高婴儿的生理、心理舒适程度,可减轻家长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因而能够有效缓和护患矛盾,构建起了比较融洽的护患关系。

综合上述讨论,在新生儿病房中,实行婴儿抚触护理能够让婴儿获得心理、情感上的满足,有利于减少婴儿啼哭现象,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因婴儿啼哭造成的护患矛盾,充分彰显了人文关怀在新生儿病房中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1] 车荣. 人文关怀在婴儿游泳抚触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 中外医学研究,2012,33(10): 68-69.[2] 唐桥荣, 李建立. 人文关怀在婴儿游泳抚触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 大家健康( 学术版),2015,27(02): 185.[3] 林梅, 黄芳艳, 罗宇莉等. 抚触配合水床式鸟巢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及并发症的影响[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31(11):1401-1402.

论文作者:张爱萍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30

标签:;  ;  ;  ;  ;  ;  ;  ;  

婴儿抚触架起医患和谐的桥梁论文_张爱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