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电视节目制作中的画面质量论文_梁健能

如何提高电视节目制作中的画面质量论文_梁健能

广州市广播电视台 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电视节目的画面质量直接关系到电视节目的播出效果以及质量,并且对电视节目收视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对如何提高电视节目制作中的画面质量展开探讨,从单机拍摄及现场转播两方面出发,介绍电视节目制作中画面质量的控制。

关键词:单机拍摄;现场转播;画面质量

0 引言

随着现代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广播电视也向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方向飞速发展,电视媒体的竞争日益激烈。当前,人们对电视节目的画面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电视媒体如何提高电视节目制作的画面质量,提升电视节目播出效果,吸引更多的观众,从而提高电视媒体的竞争力,是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笔者进行相关介绍。

1 单机拍摄中的画面质量控制

对于一体机拍摄,大到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小到单机新闻采集,目前越来越多遇到的情况是拍摄设备的多样化。过去以单机种为主,电影使用高质量昂贵的数字摄影机,电视剧采用基于磁带记录为主的高清摄像机,其他类型也基本有各自相对固定的设备选型,并且特种设备相对种类较少,部分价格昂贵,用到的机会不多。而随着最近几年尤其是国内一些特种设备厂家崛起,以及相机市场视频专业化的发展倾向,如今视频拍摄记录的媒介极为丰富。大到电影级、广播级摄像机,小到单反相机、GoPro为首的特种运动相机,甚至手机摄像头,以及各种类型的航拍机,还有如高速摄影机等,在一部作品中很可能运用到多种不同类型设备。由于不同机型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不同种类成像器件和镜头,会带来风格迥异的画面属性。某部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拍摄的纪录片,采用了近十种不同机型,每一种输出的画面都有差别,这就极大地増加了后期色彩校正的难度。不光是颜色特性不同,画面反差特点、噪点水平都有差异,如何进行一致性调整,避免播出画面剪辑中出现明显的画面跳跃,这是当下对后期调色人员提出的挑战。

事实上对于前期拍摄人员来说,很多人已经开始尝试使用更高质量的4K摄影机进行拍摄,无论是做4K还是记录高清,利用摄像机的LOG对数伽马模式和宽色域记录,一方面可以为后期提供更大的调整空间,对于前期拍摄来说,14档以上光圈的宽容度范围,以及卓越的暗部低照度捕捉能力,极大降低了过去容易出现的布光和摄像机光孔设置不当导致的高光溢出和暗部死黑情况。这些是技术提升带给我们的帮助。当然调色带来的后期时间和成本增加,也是需要考虑和平衡的问题。目前很多电视剧和纪录片作品,当采用2K高清记录时,素材量和记录码率对于后期压力可以接受,所以很多高清格式的作品大多会用对数记录在后期进行高质量调色,获得最佳的影像效果。但如果是4K制作,大幅提升的数据量,对于后期的确是一大考验。特别是如长篇电视剧作品,15年的《芈月传》虽然是全片采用4K格式拍摄,但是平衡考虑成本,最终决定没有采用LOG模式后期调色,还是用电视伽马设置摄像机,依靠前期谨慎的光比控制来获得最佳效果。这是由于效率和成本的原因妥协的结果,但也的确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

对于影像的技术标准,无论使用怎样的设备,最终目的都是想在屏幕上获得最佳的观影质量。首先,画面必须符合电视播出安全质量标准,亮度和色彩都不能超过安全播出范围,这也是一直以来无论是电视播出还是金帆奖评审一直采用的统一规范;第二,正确地还原现实场景的明暗层次和色彩;第三,在此基础上,针对人眼的视觉特性,控制好画面的反差,包括亮度反差和色彩反差,这些都有助于人眼更好地专注于画面整体和细节表现;第四,保持画面的连贯性,避免不合理的画面转换,特别是主体的亮度或颜色存在镜头间差异,都可能造成画面突跳,分散观众的注意力;第五,然后才是根据导演对于节目内容的理解,合理的风格化调整。

如果说基于播出安全标准以及人眼的视觉特性,我们可以将拍摄画面映射在波形监视器上,国际电联规定的高清节目制作规范ITU-BT.R709中,也明确规定了高清数字亮度信号的范围,包括在金帆奖评审中也有规定,亮度信号应控制在0mV-735mV(0-105%)这个区间中,除去极特殊场景(如高光光源等)之外,在这个区间内的画面,能够保证高光和暗部层次都有效保留。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将画面的反差控制适当,即保证画面亮度合适,曝光准确,高光区域波形应尽可能靠近峰值735mV,当然不能溢出;而暗部的层次尽可能贴近0,同样不要溢出。亮度由镜头光圈来控制,暗部可能由于天气原因导致画面反差不够理想,暗部不能贴近0,画面看起来灰蒙蒙的,这样一般在摄像机菜单中可以通过将黑电平(Black Level)适当调低到0线位置,就可以取得良好的反差效果,这个操作是我们在前期或者后期调整频率最高的功能。在后期调整画面时,同一场景,在保证每个镜头曝光准确的基础上,还应确认主体的亮度是否基本一致,即便镜头整体符合标准,但是镜头内的主体亮度有较明显偏差,同样会带来观众的视线突跳感觉,这方面可以通过后期进行适当的微调。颜色差异同样如此,仔细的甄别来自于不同种类摄像机的画面,在波形的颜色矢量中观察主色调是否一致,如天空、绿草、肤色等比较重要的拍摄体,尽可能避免镜头间色彩的不一致性。以上过程在后期我们可以称之为“配光”过程,在确保了一组镜头都符合标准之后,再进行画面的风格化处理,可以将一组镜头整体进行调整,比如整体的冷调、暖调,通过如泰克波形监视器中的菱形钻石图(Diamond)功能,可以直观判别白平衡(冷暖调)的偏移量。当然现在后期调色软件也可以通过画遮罩的方式,将调整对象与其他物体分离开,去单独控制它的局部影调,如将主体保持正常色温颜色还原,将整个背景勾选后处理成冷色调,可以将主体与背景进行色调冷暖分离,这也是一种手段,当然一方面要符合导演对镜头的诉求和表现,另外就是画面风格要统一一致。

当然,即便后期的能力再强大,也并非万能,在前期拍摄时还是应该尽可能挑选光比合适,光线、空气条件较好的环境来拍摄,色彩和反差还原也会更为真实。后期数字调整,其实就是在改变画面的増益值,对于画面的信噪比和信号质量本质来说是有害的,所以尽可能地在前期处理好镜头,降低后期的调整量,才是最佳解决方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现场转播系统中的画面质量控制

相比于单机拍摄,一个转播系统中,主要摄像机是相同型号,此时的画面差异主要来自于不同机位的光线、距离,以及不同型号镜头之间的差别,这些就需要根据情况进行画面参数的比较设置;部分转播中可能用到特种摄像机机位,如超高速、微波、微型等摄像机,这些机种的画面可能与主力机型差异较大,需要额外通过调整来进行画面匹配。

另外,在很多外场转播中,画面效果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现场空气质量和天气情况的影响,特别是当雾霾天气来临,空气质量大幅下降,空气尘埃増加,画面反差和色彩的还原都可能大打折扣。考虑到最终呈现的效果,可能需要在摄像机的画面参数上进行细微调整,这种思路类似于我们的照片PS。即便是在演播室环境,如现在很多大型综艺晚会类节目,随着色光LED灯的数量增加,有时会在摄像机色域还原上有一些问题,或者产生不必要的杂散光进入镜头影响画面的对比度表现,这些也都需要注意。

对于画面标准,系统与单机并没有本质的差异。在画面的呈现效果上,根据摄像机的画面调整菜单设计,我们一般采用以下的处理方式。

首先,保证每一台摄像机的画面白平衡与对比度符合标准。客观指标与单机技术标准一致。当对每台摄像机执行自动黑平衡之后,可以通过对白板分别调整每台摄像机的白平衡,也可以根据现场环境参考波形手动通过白平衡RGB菜单分别调整。通常保证画面中的白色部分,波形中R\G\B的峰值保持一致。黒电平则一般靠近0线附近。在很多晚会现场,即便黑电平自动调整完毕,依然会发现R\G\B的底电平在波形上有轻微差异,很多时候是由于现场色光造成某一单色的杂散光进了镜头,降低了每一路颜色的对比度,画面看上去,在色光光束周围也会有轻微的晕影,暗部看起来有偏色,此时需要去单独调整摄像机的FLARE杂散光,来抵消掉暗部的偏色。

接下来,可以就画面的影调进行处理,类似于照片调整软件的曲线功能。在索尼摄像机中,可以分成暗部(黑伽马)、中灰(伽马)和高光(拐点)三个项目进行分别的控制。黑伽马对于营造暗部的层次表现很有帮助,特别是如果现场暗部,如观众区域受光不足,可以适当提高黑伽马数值,来提升暗部的层次;而如果希望获得较为纯粹的暗部,拉大与主体的反差,则可以降低黒伽马数值,减少暗部层次表现。伽马曲线可以决定整个画面核心区域的明暗变化关系,或者说是亮部与暗部的层次分配。一般我们在转播前,可以根据现场光线情况,对整个画面的影调进行设计。拐点主要用来处理高光层次的保留,在ITU-BTR709标准中画面的宽容度很窄,摄像机只能保留大约8档半光圈的动态范围,画面的反差过大,很可能出现高光层次溢出(画面高光过曝)时,可以适当调整拐点参数,来降低高光的对比度,尽可能多保留一些亮部层次,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要造成亮部的色彩饱和度降低过多,影响观看感受。这是一个需要适当取舍的过程,没有决定的标准,需要根据现场画面来权衡。在2015年田径世锦赛转播中,由于天气非常好,光比在中午会非常大,在拐点调整上就颇费了一番脑筋。在做这些调整时,也需要不断比对各个机位之间的画面,包括主观和波形,避免出现机位间不一致的情况。

最后是一些细微控制,包括色彩和锐度处理。一般色彩控制会基于两种情况较多,一种是现场灯光质量较差,显色性严重不足,影响了画面的饱和度还原,有可能是整体,也有可能是一些单色。例如足球比赛转播中,球场草皮的颜色对于直播画面的主观感受非常重要,无论是天气、气候、灯光、草皮质量等因素,都可能造成不利影响。通过摄像机的色彩矩阵MATRIX,可以对草皮的色调、饱和度进行微调,在不穿帮的基础上(指与画面其他因素相对匹配,比如天气,尽可能使画面看上去合理),提升主观的效果。锐度处理大多数情况下是弥补镜头的光学特性,比如某些镜头的焦段出现分解力下降,适当提升锐度可以使得画面看起来更锐利;或者是当特写镜头拍摄人的面部,如果确实看起来皮肤过于锐利,主观效果不佳,也经常会对锐度进行柔化处理,降低如皮肤颗粒及皱纹的表现。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所有的数字画面调整都是数字增益调整,都会对摄像机输出画面的指标产生下降,所以在主观质量提升的基础上,也尽量避免不必要地过分的调整,需要平衡考虑画面的呈现品质。

在演播室环境及光线较固定情况下,转播准备阶段可以通过标准测试卡,如DSC卡等,对亮度层次和色彩进行精确判断。湖南台的很多演播室综艺节目,包括《我是歌手》等,都经过测试卡的细致比对,对色彩还原做了精细控制。外场转播受到光线的影响,不确定因素更多,大多依靠视频工程师的主观感受和经验,进行手动调整。

一场成功的转播,一方面镜头调度准确流畅,另一方面画面呈现效果出色,能做到这些,都依赖于及其专业和严谨的准备工作,才可能实现。越是细致入微的准备,虽然可能看上去繁琐枯燥,但是却能真正避免转播中低级错误的发生。每一项工作操作上并不复杂,但是否做到位了,必须要有负责任的检查来确认。分工和流程尽可能做得精细化,责任要明确到岗到人,检査工作必须有手动的确认记录,每一项检査细节都手动打勾记录在册,才可能降低任何遗漏的出现。

3 结语

综上所述,电视节目的画面质量直接关系到电视节目的质量及收视率,并对电视媒体的市场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影响。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制作人员要综合电视节目画面的特质,合理利用各种拍摄设备,引进先进的技术将各个要素进行完美衔接,提高电视节目的画面质量,从而为观众呈现出优秀的电视节目,促进电视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电视节目制作中的画面剪辑艺术探讨[J].寇红芳.西部广播电视.2015(12)

[2]提高电视节目后期制作质量的技巧[J].范跃平.新闻研究导刊.2015(22)

论文作者:梁健能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9

标签:;  ;  ;  ;  ;  ;  ;  ;  

如何提高电视节目制作中的画面质量论文_梁健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