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寄主桃蛀果蛾(Carposina sasakii)的滞育诱因及滞后发育的初步研究

不同寄主桃蛀果蛾(Carposina sasakii)的滞育诱因及滞后发育的初步研究

侯月利[1]2003年在《不同寄主桃蛀果蛾(Carposina sasakii)的滞育诱因及滞后发育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桃蛀果蛾(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是危害多种果实的重要果树害虫,在不同种果树上的发生规律有明显不同。 本研究将苹果、山楂和杏桃蛀果蛾的越冬幼虫置于相同条件下观察其出土规律。用定温法测定它们滞育后的蛹、第1代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将其幼虫饲养在苹果上,给予不同的光照处理,测定它们在不同光照下的滞育反应。 结果表明,在相同温湿度条件下,杏桃蛀果蛾出土最早(比苹果桃蛀果蛾早10天),苹果桃蛀果蛾次之,山楂桃蛀果蛾出土最晚(比苹果桃蛀果蛾晚8天)。且各自的出土高峰期也依次相差16和12天。 滞育后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测定结果:山楂桃蛀果蛾分别为8.85℃和197.74日度;杏桃蛀果蛾分别为6.07℃和218.94日度;苹果桃蛀果蛾分别为8.76℃和189.48日度。 第1代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测定结果:山楂桃蛀果蛾分别为8.57℃和86.12日度;杏桃蛀果蛾分别为7.59℃和92.64日度;苹果桃蛀果蛾分别为8.17℃和88.65日度。 在0到24小时的光照范围内,山楂桃蛀果蛾滞育率随光照时间变化,25℃时滞育的临界光周期是14小时20分,表现出了同苹果桃蛀果蛾相似的光照反应,而杏桃蛀果蛾的滞育对光照时间不敏感。 本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 (1)不同寄主桃蛀果蛾越冬幼虫出土期、滞育后多种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不同,导致了它在田间发生时间的差异,而使其幼虫发生期和寄主果实生长期高度同步。 (2)杏桃蛀果蛾的滞育基本不受光周期影响,已成为专性滞育。滞育特性和它的较早发生期均与杏果生长期短且早相适应。 (3)山楂桃蛀果蛾的滞育虽受光周期的影响,但由于滞后发育的推迟而使其幼虫入果期的光照时间短于其临界光周期,也成为专性滞育。这与山楂较晚而长的幼果期紧密配合。 (4)不同寄主桃蛀果蛾越冬代幼虫出土期、滞育、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趋异化是对各自寄主物候期的适应,同时在种群分化中使各种群在时间上起着生殖隔离的作用。

许向利, 花保祯[2]2009年在《桃蛀果蛾Carposina sasakii及其寄生蜂滞育后发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室内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寄主植物上桃蛀果蛾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寄生蜂种类、寄生率以及温度对苹果桃蛀果蛾及其寄生蜂章氏小甲腹茧蜂Chelonus(Microchelonus)zhangi滞育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章氏小甲腹茧蜂寄生于苹果、枣、酸枣和山楂上的桃蛀果蛾;中国齿腿姬蜂Pristomerus chinensis Ashmead寄生于枣、酸枣和山楂上的桃蛀果蛾;杏寄主上未发现寄生蜂。不同寄主植物上的寄生率差异显着,其中章氏小甲腹茧蜂在苹果桃蛀果蛾的寄生率最高,为16.45%,在山楂桃蛀果蛾的寄生率最低,为1.58%;中国齿腿姬蜂在酸枣桃蛀果蛾的寄生率最高,为5.05%,在山楂桃蛀果蛾寄生率最低,为1.09%。苹果桃蛀果蛾及章氏小甲腹茧蜂越冬幼虫开始发育至成虫羽化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7.27℃和10.96℃,有效积温分别为208.86DD和166.73DD。

陈静[3]2015年在《桃蛀果蛾外部形态和超微结构研究(鳞翅目:蛀果蛾科)》文中研究表明桃蛀果蛾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鳞翅目Lepidoptera:蛀果蛾科Carposinidae)是东亚果园重要的蛀果害虫,以幼虫蛀食果实,寄主植物包括桃、杏、山楂、苹果、梨、枣、酸枣和石榴等10多种果树,常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目前对该虫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生活史、种群动态和综合防治等方面,而对其形态学,特别是超微形态学鲜有涉及。本文借助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桃蛀果蛾成虫以及卵、幼虫、和蛹的形态及其相关感器,可望为该虫的某些行为提供形态学依据;并运用几何形态测量学分析不同寄主上桃蛀果蛾翅形的差异,为研究该虫的形态分化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成虫形态:桃蛀果蛾成虫触角线状,复眼位于头部两侧。口器虹吸式,雌性下唇须明显长于雄性。前翅翅面近基部和中部有7–9簇黄褐色斜立鳞片丛,后翅灰白色。前足有净角器,中足和后足胫节有距。口器、触角和外生殖器上感器较为丰富。成虫口器主要由1个卷曲的喙管和1对发达的下唇须组成,其余部分均有不同程度退化。喙管由下颚的外颚叶演化而成。3节的下唇须表现出明显的性二型现象,雌性明显长于雄性。口器上有7种感器:刺形、鳞形、钟形、毛形、锥形、栓锥形和扁平感器。触角上共发现8种感器,分别为毛板形感器、栓锥感器、耳形感器、腔锥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鳞形感器和毛形感器。柄节和鞭节上分布有毛板形感器和鳞形感器,鞭节上除毛板形感器外其余感器均有分布。复眼由大量的小眼组成。每个小眼是由1个角膜、1个晶锥、9个视网膜细胞、1对初级色素细胞和6个次级色素细胞组成。8个视网膜细胞(R1-R8)的视小杆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大的视杆,延伸至基膜,第9个视网膜细胞(R9)位于小眼基部。翅面鳞片按形状可分为4类,鳞片I扁平宽阔,端部不分叉,数量最多,主要分布在翅面最底层;鳞片II较狭长,端部亦不分叉,数量最少,主要分布在靠近翅的边缘区域;鳞片III扁平宽阔,覆盖在鳞片I上,少数成簇的斜立在翅面上,称为鳞片丛;鳞片IV最为狭长,其端部分4-5个叉,主要分布在翅的边缘。鳞片III和IV形状最为特殊,特别是部分鳞片III成簇斜立在翅面近基部和中部。雌性交配囊卵圆形,中央有1对“π”形交配囊片。前阴片基部有交配囊孔。肛突为一圆形瓣状结构,表面具有大量的刺形感器。雄蛾背兜较大,头巾状。抱器瓣内侧密被大量的毛,基内侧为粗长而弯的强齿突。阳茎针位于阳茎端膜末端,为大量的棒状结构。颚形突臂细长,上举。钩状突端部密生长刚毛。囊形突圆锥状。基于几何形态测量学不同寄主桃蛀果蛾翅形的分析:翅形普氏距离比较分析发现,东北梨上的桃蛀果蛾与其他寄主上的亲缘关系最远,这与典型变量(CVA)分析的结果一致。东北梨和陕西枣上的桃蛀果蛾翅的质心值较小,杏和苹果上的较大。2.卵壳超微形态:卵为椭圆形,顶端有4个卵孔。在卵孔周围有6–8瓣花饰小叶的莲花状花饰和2–3圈顶端分叉的“Y”形突起。卵壳侧面有规则排列的突起,突起交接处有1个凸出于卵表面的气孔。3.幼虫超微形态:桃蛀果蛾与山茱萸蛀果蛾幼虫触角和口器感器的类型和数量极为相似。二者触角第一节上均未发现任何感器;第二节具有3个锥形感器和2个刺形感器;第叁节上有1个栓锥感器和3个锥形感器。口器上主要有6种感器,即刺形、锥形、栓锥形、指形、板形和内唇感器,区别在于山茱萸蛀果蛾比桃蛀果蛾少1对内唇感器。桃蛀果蛾老熟幼虫前胸上有10对刚毛,分别为前背毛、背毛、亚背毛、侧毛、亚腹毛,均为2对;中胸缺前背毛,侧毛3对,亚腹毛仅1对,其余与前胸一样。后胸和中胸的毛序极为相近。第1腹节背毛、亚背毛、亚腹毛均为2对,侧毛3对;第2腹节毛序与第1腹节毛序相近,只是亚腹毛有3对;第3–6腹节与第1、2腹节毛序相近,只是亚腹毛有4对;第7腹节背毛,亚背毛的分布均与前几腹节一致,侧毛2对,亚腹毛2对;第8腹节背毛、亚背毛均为2对,亚侧毛3对,1对亚腹毛;第9腹节毛序较为简单,背毛2对,亚背毛、侧毛和亚腹毛均为1对;臀板毛序最为简单,仅有2对背毛和2对亚背毛。桃蛀果蛾老熟幼虫趾钩为单序环状,3至6腹节上每个腹足趾钩为15–21个,臀足趾钩为9–13个。1龄幼虫腹足趾钩仅有4个,数量较少。4.蛹的形态:蛹为被蛹,长椭圆形,橙黄色,光滑。头部有红色的复眼、触角、上唇、上颚、喙管、下颚须及下唇须。前翅达到第4腹节腹面后缘。腹部10节。1–8腹节两侧各有1个气门。雌蛹生殖孔和产卵孔相连成一纵裂缝,位于第8和第9腹节腹面中央。雄蛹生殖孔位于第9腹节腹面中央。肛门位于第10腹节腹面。无臀棘。本研究对单食性的山茱萸蛀果蛾和多食性的桃蛀果蛾幼虫触角和口器的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蛀果蛾幼虫触角和口器的感器与寄主范围之间并无严格的对应关系。通过对不同寄主上桃蛀果蛾翅形的量化分析,认为梨上的桃蛀果蛾与其它寄主上的桃蛀果蛾亲缘关系较远。

花蕾[4]1993年在《桃蛀果蛾在不同寄主上有关生物学特性差异的研究》文中认为枣和酸枣桃蛀果蛾生物学特性异于苹果桃蛀果蛾。在适宜温湿度下,枣和酸枣桃蛀果蛾越冬幼虫出土始期和高峰期分别比苹果桃蛀果蛾晚8d和20多d,田间成虫发生期也晚约20d。恒温条件下,前两者的前蛹期+蛹期也均比后者短。桃蛀果蛾多产卵于枣果临近的叶背基部和酸枣梗洼处。幼虫在酸枣中需生活40~50d,一年发生1代。提出了桃蛀果蛾不同的“寄主生物型”概念。

许向利[5]2006年在《不同寄主桃蛀果蛾Carposina sasakii滞育光周期的反应及滞育后发育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在不同寄主桃蛀果蛾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生活史、寄主植物、形态分化、寄生蜂、分子标记、滞育光周期的反应和食物营养成分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生物学、生态学方法,进一步研究了影响不同寄主上桃蛀果蛾生活史趋异的因素。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包括: 1、在恒定温度下,测定了苹果、山楂、酸枣、杏和枣上桃蛀果蛾越冬出土幼虫至成虫羽化阶段、第1代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五种寄主上桃小越冬幼虫出土至成虫羽化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在6.31~6.98℃;苹果、山楂、酸枣、杏和枣上的有效积温分别为221.91DD、217.58DD、216.75DD、200.60DD、216.11DD。不同寄主上桃蛀果蛾第1代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在7.22~7.78℃,有效积温在97.39~103.95DD,表明这两个阶段所需的发育起点温度之间差异不明显,而有效积温之间的差异也不足以造成对不同寄主上桃小生活史趋异的明显影响。 2、本文采用人工饲料饲养不同寄主上的桃蛀果蛾幼虫,测定了苹果、山楂、酸枣、杏和枣上的桃蛀果蛾幼虫滞育的光周期反应,表明25℃恒温条件下,杏上的幼虫滞育率基本上为100%,只有14h30min光照时滞育率为90.9%。苹果、山楂、酸枣和枣上的临界光周期约为14h25mim、14h28mim、14h40mim和14h25mim,在14~15h范围存在差异。以上结果说明在不同寄主上桃蛀果蛾滞育行为存在差异,认为滞育在昆虫生活史趋异中起着重要作用。 3、寄生于苹果桃蛀果蛾上的桃小甲腹茧蜂Chelonus chinensis解除滞育后1龄幼虫至成虫羽化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0.12℃和179.21DD,而在本试验中杏桃蛀果蛾上未发现桃小甲腹茧蜂的寄生。 根据以上结果,我们讨论了滞育和食料在不同寄主上桃蛀果蛾季节生活史趋异中的作用。认为在果实营养价值差异的强大选择压力下,桃蛀果蛾生活史发生趋异,并与其寄主植物物候期形成了高度的同步。

刘露[6]2010年在《基于线粒体COⅠ与COⅡ基因片段的桃蛀果蛾复合体同域物种分化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首次利用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基于寄主宗的线粒体COⅠ和COⅡ基因序列遗传差异,对桃蛀果蛾复合体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 complex寄主宗之间的物种分化进行研究。文献综述部分,对物种概念及其物种分化机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及举例,讨论了寄主宗的概念;概括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桃蛀果蛾复合体中的应用;综述了桃蛀果蛾复合体的研究进展及现状。本研究选取了7种寄主植物上的桃蛀果蛾为研究对象,包括苹果(Malus pumila)、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桃(Prunus persica)、杏(Prunus armeniaca)、棘(Zizyphus spinosus)、枣(Zizyphus jujuba) (陕西省),和在辽宁省采集到的梨(Pyrus sorotina),外群山茱萸蛀果蛾Carposina coreana Kim(陕西省)。本研究以山茱萸蛀果蛾为外群,对桃蛀果蛾复合体线粒体DNA COⅠ和COⅡ基因的序列片段进行比对分析,两基因共1341bp,利用NJ和MP及P-distance法进行分析比对。其中COⅠ基因分析结果显示此7种寄主宗的遗传差异在0.000-0.016,且只有杏和梨寄主宗有着明显的遗传变异,其他寄主宗之间的遗传差异都较小。生物学调查结果显示,寄主宗对其寄主有着高度的物候期同步性,杏、梨、棘寄主宗与其他寄主宗有着明显的异时隔离条件,在自然条件下已经具备了生殖隔离的客观条件,结合分子生物学结果更有理由相信杏和梨寄主宗已经有可能形成新的物种或者已经具备形成新物种的潜力。对桃蛀果蛾复合体的研究有利于掌握其寄主宗之间的进化方向,了解其基因流动情况,对生产实践制定有效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杨志军[7]2012年在《桃蛀果蛾和山茱萸蛀果蛾形态分化研究》文中提出桃蛀果蛾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是重要的蛀果害虫,寄主植物有10多种。桃蛀果蛾在不同的寄主植物上生活史差异明显,已形成不同的寄主宗。本文介绍了不同的物种定义和物种分化机制,概括了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综述了桃蛀果蛾研究现状;并首次利用形态测量学方法分析比较了桃蛀果蛾不同寄主宗和山茱萸蛀果蛾C. coreana Kim幼虫各体节毛序的差异;采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比较了桃蛀果蛾不同寄主宗卵的超微形态和触角感器。形态测量学分析表明,桃蛀果蛾各寄主宗和山茱萸蛀果蛾在中胸和第7、8、9腹节,普氏距离明显较大;但PCA散点图显示,山茱萸蛀果蛾和苹果寄主宗、桃寄主宗仅在A8节上的PC1可区分开。质心距离分析显示,各体节上苹果寄主宗最大,其次为桃寄主宗,二者与其它寄主宗的质心距离存在明显差异;而两者之间差异不显着。山茱萸蛀果蛾和桃蛀果蛾之间仅在第1腹节与海红寄主宗差异不显着,其余均差异显着。卵壳扫描电镜观察表明,桃蛀果蛾杏、苹果和海红3种寄主宗的卵孔常为4个,周围有莲花状花饰,状似漏斗。包围花饰的“Y”形突起和颗粒状突起在苹果、杏、海红寄主宗之间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杏寄主宗颗粒状突起排列紧凑、周缘小颗粒末端钝圆,排列紧密;海红寄主宗的颗粒状突起介于苹果和杏寄主宗之间。表明苹果、杏、和海红寄主宗的卵已出现形态分化。桃蛀果蛾触角上的感器有B hm氏鬃毛、栓锥感器、耳形感器、腔锥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鳞形感器、以及毛形感器,而且雌雄之间在感器数量上常有差异。最后讨论了幼虫毛序差异分析以及卵的功能与形态。不同寄主宗在形态上分化不明显,说明桃蛀果蛾正处于形态分化的初级阶段。研究桃蛀果蛾复合体在不同寄主上的分化,对于有效的防治措施的制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王倩[8]2004年在《桃蛀果蛾Carposina Sasakii复合体的AFLP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桃蛀果蛾复合体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 complex危害多种果树,是重要的果树害虫。因此深入研究其分化机制和状态,对于生物进化理论的丰富和物种的正确划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该害虫的综合防治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利用AFLP技术,对苹果Malus pumila、海红M.asiatica var. rinki、桃Prunus persica、杏P. armeniaca、枣Zizyphus jujuba、酸枣Z. spinosus、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7个寄主上的桃蛀果蛾种群以及山茱萸蛀果蛾C. coreana Kim种群进行了亲缘关系分析,并建立了适合桃蛀果蛾AFLP分析的方法。从常用的5对内切酶组合中选择TaqI/PstI 内切酶组合,对桃蛀果蛾基因组DNA进行酶切,结果表明,TaqI/PstI适用于作为桃蛀果蛾AFLP分析的内切酶。从15对选择性引物组合中筛选出10对具有良好多态性的引物进行了AFLP分析。用这10对选择性引物组合,共扩增出771条清晰的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77.1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741条,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74.1条,多态性检出率为96.1%。不同寄主上桃蛀果蛾种群的扩增条带数不同,扩增条带数以杏种群最多,为437条,扩增条带数最少的是海红种群,为250条。其它依次为桃种群406条,枣种群402条,苹果种群394条,酸枣种群284条,山楂种群338条,山茱萸蛀果蛾种群255条。利用NTSYS-pc2.1分析软件计算了10对引物组合各自在8个寄主桃蛀果蛾混合DNA池之间的遗传距离,得到UPGMA和Nj法聚类图。另外,对10对引物进行了总体分析,得到其平均遗传距离,利用UPGMA和Nj法构建了桃蛀果蛾复合体的系统进化树。亲缘关系分析表明:苹果种群与桃种群亲缘关系最近,与其它种群亲缘关系依次为:枣种群、杏种群,山楂种群、酸枣种群、海红种群、山茱萸蛀果蛾种群。苹果种群、桃种群、枣种群和杏种群亲缘关系较近,与其它4个种群的亲缘关系较远。使用SPSS软件分析时,采用NTSYS软件相同的相似系数和聚类方法,系统进化树与NTSYS软件分析结果一致。

徐庆刚, 花保祯[9]2004年在《桃蛀果蛾寄主生物型分化的RAPD分析》文中提出以山茱萸蛀果蛾CarposinacoreanaKim为外群 ,用 4 4个随机引物对苹果、山楂、桃、杏、枣和酸枣等 6种寄主植物上的桃蛀果蛾CarposinasasakiiMatsumura进行了RAPD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寄主上的桃蛀果蛾之间遗传差异出现了较大的分化 ,桃蛀果蛾 6个寄主生物型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在 0 0 4 0~ 0 6 37之间 ,尤其是杏生物型分化最大。经聚类分析 ,可将不同寄主上的桃蛀果蛾明显分成两个类群 ,杏生物型为一群 ,其余为一群。两个类群间遗传距离为 0 4 6 5 ,亚群内部的遗传距离为 0 0 4 0~0 36 9。推测杏树上的“桃蛀果蛾”已经分化成为不同的物种。

韩青梅, 花蕾[10]2001年在《6种寄主桃蛀果蛾遗传变异的RAPD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用25种随机引物对苹果、梨、杏、酸枣、枣、山楂6种寄主桃蛀果蛾基因组DNA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 DNA(RAPD)分析,结果表明, 25种随机引物中有 22种出现不同程度的 DNA多态性标记,多态百分比为71.9%.根据Nei氏片段共享度公式计算了6种寄主桃蛀果蛾两两配对间的遗传距离,6种寄主桃蛀果蛾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542 6,其中梨桃蛀果蛾与酸枣桃蛀果蛾遗传距离最远为0.704,枣与酸枣遗传距离最近为0.462 7,用UPGMA法构建了6种寄主桃蛀果蛾的分子聚类图.

参考文献:

[1]. 不同寄主桃蛀果蛾(Carposina sasakii)的滞育诱因及滞后发育的初步研究[D]. 侯月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2]. 桃蛀果蛾Carposina sasakii及其寄生蜂滞育后发育研究[J]. 许向利, 花保祯. 环境昆虫学报. 2009

[3]. 桃蛀果蛾外部形态和超微结构研究(鳞翅目:蛀果蛾科)[D]. 陈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4]. 桃蛀果蛾在不同寄主上有关生物学特性差异的研究[J]. 花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3

[5]. 不同寄主桃蛀果蛾Carposina sasakii滞育光周期的反应及滞育后发育研究[D]. 许向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6]. 基于线粒体COⅠ与COⅡ基因片段的桃蛀果蛾复合体同域物种分化研究[D]. 刘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

[7]. 桃蛀果蛾和山茱萸蛀果蛾形态分化研究[D]. 杨志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8]. 桃蛀果蛾Carposina Sasakii复合体的AFLP分析[D]. 王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9]. 桃蛀果蛾寄主生物型分化的RAPD分析[J]. 徐庆刚, 花保祯. 昆虫学报. 2004

[10]. 6种寄主桃蛀果蛾遗传变异的RAPD分析[J]. 韩青梅, 花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标签:;  ;  ;  ;  ;  ;  

不同寄主桃蛀果蛾(Carposina sasakii)的滞育诱因及滞后发育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