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在造船工业中的光辉实践_国际市场论文

邓小平理论在造船工业中的光辉实践_国际市场论文

邓小平理论在船舶工业的光辉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船舶工业论文,邓小平理论论文,光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即1977年12月—1982年7月,邓小平同志对我国船舶工业的改革和发展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重温邓小平同志对船舶工业的重要指示,联系20年来我国船舶工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迅速成长的实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邓小平同志在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大智大勇,面向世界谋求发展的宽阔眼界,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远见卓识。邓小平同志对船舶工业的重要指示,虽然是对一个具体工业部门讲的,但20年的实践证明:邓小平同志对船舶工业的重要指示,对全国各个工业部门的改革和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思想解放天地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船舶工业的大发展,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的。从全党、全国范围内看,是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为突破口,开始了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为确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基本政策奠定了思想基础。在船舶工业战线,则是以邓小平同志1977年12月6日作出的“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的战略决策为开端,开始了从指导思想到具体指导方针上的深刻而全面的思想解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这一次思想大解放,就没有中国船舶工业的今天。

1977年12月6日,刚刚恢复工作才几个月的邓小平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大无畏勇气,从一个具体的工业部门入手,冲破指导思想上“两个凡是”的束缚,开始了经济工作的拨乱反正。他指出,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并对怎样打进国际市场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在船舶工业领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广大职工中引起了极大的震撼,一时间议论纷纷,争论十分激烈。船舶出口,意味着船舶工业长期以军为主的发展战略将要改变,意味着以满足国内需求,靠国家计划安排生产的时代将要结束,意味着我们整个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都要发生新的变化。这一切,对于长期在“左”的思想指导下的船舶工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十分强大的冲击波。从1977年到1982年7月,邓小平同志又连续11次谈到了船舶工业的改革和发展问题,明确了船舶工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指导原则和基本政策,确立了船舶工业发展的战略方向、目标和策略,实现了船舶工业发展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指出了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光明前景,为船舶工业的发展出现新局面扫清了思想障碍。

以“船舶出口”为突破口的船舶工业界的思想解放,至少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一是冲破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树立起了在国际市场上求生存、谋发展的战略思想;二是冲破了长期以来依靠国家计划组织生产的模式,树立了按国际市场需要组织生产的新观念;三是冲破了以军为主的指导思想,树立起了“军民结合”、“以民养军”的指导原则;四是冲破了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是“洋奴哲学”、“爬行主义”的极左思想,树立起了把世界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我们发展起点的新思想;五是冲破了经济工作中长期存在的长官意志、命令主义工作作风,树立了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的新观念;六是冲破了社会主义就是政府直接管理经济的观念,树立了政企分开、企业自主经营的新观念。这六个方面的突破性成果,为中国船舶工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思想解放带来了新的活力。原本感到没有多少出路的船舶工业的广大干部职工,通过解放思想,看到了我国快速发展船舶工业的光明前景。经过艰苦的努力,从1979年到1982年,我们同包括香港在内的客商签订了8亿多美元的出口合同,相当于同期全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两倍。从此,中国船舶工业开始走向世界造船市场,在同国际强手的竞争中发展壮大。20年来,我们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大目标:打进了国际市场,造船产量由80年代初的世界第17位上升到第3位;实现了“军民结合”、“以民养军”的战略转变,我国建造的新型舰艇,历经出访美洲四国、海上演习等考验,达到了国际90年代的先进水平,国防力量大为增强;船舶出口推动了国内航运事业的发展。20年间,我们为国内航运部门建造了1000多万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船舶,大大促进了我国航运事业的发展,结束了我国远洋运输主要靠进口船舶的历史。这三大目标的实现,标志着我国船舶工业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由自我封闭到国际性产业的历史性飞跃,开创了我国船舶工业的新局面。

实事求是开新篇

70年代末,我国船舶工业比较落后,大多数企业生产任务严重不足,整个船舶工业处于一片萧条之中。究竟如何打进国际市场,和外国强手竞争,这是一个重大的策略问题。邓小平同志对此作了深刻阐述。关于如何进入国际市场,他认为,中小船人家不干,我们干;我们造的船比日本便宜,我们的劳动力便宜,一定可以竞争过,国际市场有出路,我们的船可以便宜1/10,要有信心。这揭示了国际造船产业转移的一个普遍规律。从世界造船业发展的历史看,世界先进造船国家迫于高成本的压力,逐步转向追求建造高附加值船舶,放弃低附加值的中小船舶,而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国对中小船舶还有较大的需求。这就为后起造船国家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市场空间。而后起造船国家劳动力便宜的优势,则为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价格上的竞争力。邓小平同志对船舶工业打进国际市场的市场取向定位,一下子把我国船舶工业的优势凸现出来,使我们有了信心。后来的实践证明了邓小平同志这一判断的正确性。从1980年到1982年,我们签订了77艘出口船的合同,既有27000吨的散货船,也有300吨的小货轮,实现了打进国际市场的目标。

针对当时我国船舶工业中存在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船舶工业最大的问题是改造问题,要积极地引进技术,这样搞起来就快了”。他强调,引进就要全部引进,要彻底革命,不要搞改良主义。江南厂、大连船厂都要彻底改造,就是搞成新厂。邓小平同志的指示使我们体会到,我们既不能因为自己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而妄自菲薄,也不能因为要参加国际竞争大铺新摊子,而是要充分发挥现有工业基础的作用,通过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形成参加国际竞争的新的生产能力。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实事求是地解决了工业基础相对落后的国家,通过什么途径和办法去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问题,至今仍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在国家投入力度不大的情况下,我国船舶工业通过强化技术改造,造船能力由80年代初的40万吨上升到250万吨,迅速改变了大型造、修船设施严重不足的状况,初步形成了我国沿海地区从北到南分布合理的船、机、仪配套,大、中、小船舶并举的造、修船格局,具备了建造和修理30万吨超大型船舶的能力,成为世界造船业中的一支劲旅。

对于如何解决技术差距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把世界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我们的技术水平不够,应当引进,把引进外国的新技术作为起点。“引进技术要一学、二用、三改、四创”、“引进技术改造企业,第一要学会,第二要提高创新”。(《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29页)邓小平同志认为,问题不在于我们同世界先进国家在技术上有多大的差距,而在于我们对这种差距采取什么态度。是站在世界先进国家的肩膀上,把世界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自己的发展起点,还是故步自封,绑在人家的尾巴上爬行呢?这是关系落后国家技术发展战略的根本指导思想问题。我们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指示,从1979年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工作。在硬件和软件的引进上,我们以软件引进为主。因为软件是创新的基础,可以长期发挥作用。我们集中资金,重点引进了50多项世界名牌关键船用设备制造技术和船型设计制造技术,先后搜集了世界7大船级社上万个造船标准和技术规范,翻译、出版了8900万字国外标准、规范及工艺资料。同时,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管理方式,沿海骨干船厂率先与日本造船企业对口建立了长期友好的技术合作关系,从工艺技术、操作规范到各种规章制度、现场管理等,全部按国际规范要求实施。现在,我国建造的船舶,已达到国际90年代先进水平,船舶设计技术已能自主创新,国内自行设计开发的一批具有世界先进的高技术含量的新型船舶已批量出口,受到国际航运界的高度评价;以低速大马力柴油机为代表的船用关键配套设备,保持了世界领先水平,并已整机出口;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好望角、巴拿马油船,被誉为“中国江南型”、“中国大连型”,在国际船舶市场上挂牌交易,标志着中国船舶设计建造技术,已开始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改革促发展

1978年7月,邓小平同志尖锐地指出,我们搬的是苏联的制度,是浪费,是束缚技术发展的制度。要从苏联的制度中解放出来。怎么改呢?邓小平同志指出,军事工业应该纳入整个国家的规划,要结束另外一个天地的时代。改革的目标就是按照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改革的办法就是搞专业公司,也可以是部级的。邓小平同志这些指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提出了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理论基础,就是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直接领导下,六机部先后组建了上海、大连、广州、武汉、重庆等9个专业公司。1982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在组建专业公司的基础上,将六机部和交通部所属船、机、仪骨干企业组织起来,集中全国造船的精干力量,组建了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在组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的过程中,国务院领导同志专门研究了国外一些著名公司的组织模式,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船舶总公司的建立,解决了当时船舶工业打进国际市场面临的三大问题:一是解决了六机部作为政府机关不能同外国人签订经济合同的问题,使船舶工业具备了同国际市场接轨的体制基础;二是进行了资产重组,打破部门、地区的界限,集中全国造船的优势力量,形成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较强实力,使船舶总公司成为造修结合、工贸结合、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大型经济实体,具备了与国际强手竞争的条件;三是在总公司内部管理上,由政府机构的行政管理为主转变为以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为主,由总公司统一向国家实行经济总承包。这就使总公司成了船舶工业系统开拓国际市场、出口船舶生产、技术开发、投融资的指挥部。这一重大改革,适应了打进国际市场的需要,给船舶工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极大地解放了船舶工业的生产力。20年间,我们根据国际市场不断变化的情况和国内改革的进程,不断调整管理体制,组建了广船国际、江南、沪东、风帆、正茂等企业集团,优化内部资源配置,使船舶工业的内部管理体制不断适应国际市场变化,这就为我国船舶工业更大规模地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国际间的竞争,已由单个企业或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逐步深入为国家之间综合实力之间的较量。适应这一形势,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重组出现新的高潮,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的国内强强联合和跨国重组是这一浪潮的集中体现。就船舶市场而言,世界造船订单已被大约30家大型企业集团所分割。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国船舶工业要再创辉煌,必须在下述三个方面有重大突破:

一是在思想上要有重大突破,真正树立国际产业的意识。船舶工业可以说是一个国际性产业。要充分认识这一现实,切实解决我们的市场头在国外、身子还在国内的问题,建立起与国际市场竞争相适应的发展战略、经营战略、技术创新战略,真正按照国际市场的规则运作资产、运作企业,要尽可能利用国际市场的资金、技术发展自己。

二是在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要有重大突破,真正按照国际经济、技术标准建设企业。我国船舶工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只有世界先进造船国家的1/20,整个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的造船能力和实际年造船量,只相当于国外一个几千人的造船厂,差距是非常明显的。根本问题是出在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因此,建立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和企业集团在国际竞争中的自主性、创造性,提高国际竞争力,就成为我们再创辉煌的迫切课题。

三是在技术创新上要有重大突破,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我们现在的出口船舶,仍以普通船型为主,高新技术船舶所占比例还比较小,船舶设备国产化率还比较低。因此,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在船型设计建造、船用设备引进创新、工艺技术创新突破等方面有较大的进展,就成为关系我国船舶工业在未来国际市场竞争中成败的关键性问题。我们要确立在引进中创新、在创新中领先的技术创新战略,争取在船型设计建造、船用设备制造技术的若干领域内具有世界领先的水平,真正掌握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标签:;  ;  ;  ;  

邓小平理论在造船工业中的光辉实践_国际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