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_民族问题论文

略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_民族问题论文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简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民族论文,观简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 要] 本文简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基本内容和特征,指出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基本内容 特征 现实意义

世界是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才能正确地观察世界和处理问题。民族,是一个已有悠久历史,并仍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有民族的存在,就必然会有民族问题。人们在认识民族和民族问题,以及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过程中,就形成了自己的民族观。也就是说,民族观是世界观在民族和民族问题上的表现和反映。

民族和民族问题既是历史范畴,又是复杂的社会现象。它们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有经济基础的东西,也有上层建筑的东西,包括意识形态诸方面的问题。不同的阶级,由于所处的经济地位、阶级本质、历史使命之差异,它们观察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民族观。

前资本主义阶段的民族观是不系统和不完整的。在民族的起源和形成上,或处于神话传说之中,或处于神学的笼罩之下。但这一阶段的奴隶主、农奴主和地主阶级,为了其阶级利益,在对待和解决民族问题上,已经产生了民族歧视思想和运用了各种残酷的民族压迫手段。中国古代十分流行的“自古贵华夏,贱夷狄”的观点,以及各个朝代统治阶级广泛采用的驱赶、征剿、行威等等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都是典型例子。

到了资本主义时代,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进步,各民族交往的增多,民族特征更加突出,民族意识更加鲜明,使资产阶级有条件形成比较系统的民族观。他们的民族观中有些是合理的、进步的。如注意到了民族的某些特征,在反封建专制的斗争中提出了“民族平等”、“语言平等”等口号。但他们的民族观总的说来仍摆脱不了唯心主义的影响,无法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更不可能正确地解决民族问题。如,在民族起源和民族区别上宣扬“上帝决定论”、“血统演化论”、“精神构成论”、“法律制约论”等。在处理民族问题上,则以民族主义为原则,或鼓吹“民族至上论”,把剥削阶级的利益冒充成全民族的利益,以掩盖阶级对立,转移阶级斗争视线;或大肆宣扬反动的“民族优劣论”,歧视、压迫、侵略乃至消灭别的民族。这些都是为帝国主义的压迫剥削和侵略扩张服务的。德、意、日法西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也是唯一正确的世界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对待世界上的民族和民族问题,去考察、研究和解决民族问题,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是由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此后,一代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探索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同时,也十分注意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研究。早在1844年写的《论犹太人问题》和1845~1846年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他们就提出了犹太人的民族平等问题,并开始对民族形成问题、民族与生产力的关系问题进行初步研究,提出野蛮向文明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过渡的著名论断。此后,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导欧洲民族解放运动、工人革命运动以及观察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工人革命运动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方法,在《共产党宣言》、《论波兰》、《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中,把民族和民族问题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深刻地阐明了民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民族的发展受社会发展的制约;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产生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是不能自由的”;民族问题的彻底解决,只有依靠无产阶级,而不能把希望寄托于剥削阶级,“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胜利,同时就是一切被压迫民族获得解放的信号”;民族解放和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是人类解放的必备条件,等等。这些理论的提出,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列宁为反对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驳斥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机会主义排斥民族解放运动于世界力量之外的种种谬论,支持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也为回答国内修正主义者们的挑战,正确制定解决俄国民族问题的纲领,撰写了《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论民族自决权》、《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关于自治问题的争论总结》等著作。在这些论著中,列宁把民族区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把民族殖民地问题和推翻帝国主义的问题联系起来,阐明了民族问题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总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论证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与无产阶级建立联盟的重要性,并制定了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纲领,指出了民族问题发展的两大趋向:第一个趋向是民族运动的觉醒和民族国家的建立;第二个趋向是各民族之间的联系频繁,民族壁垒的破坏。从而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成为无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和民族殖民地问题的指南。

与列宁同时,在民族和民族问题上,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中,就现代民族的产生及其特征、民族运动的分期和发展方向,以及俄国国内民族问题的各个方面作了论述。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又写了《民族问题与列宁主义》等论著,对民族的定义、民族的特征,以及苏联国内民族问题的各个方面,又作详尽的论述,特别是提出了社会主义民族的概念和社会主义时期要消灭“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事实上不平等”的观点。

中国共产党及其以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理论、解决社会主义时期国内民族问题以及处理国际民族问题的一系列理论和政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其主要内容有:社会主义时期不仅不是民族消亡时期,而且还是民族的繁荣时期;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这场革命必须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团结各民族人民组成广泛的统一战线进行武装斗争,才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我国不实行联邦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在少数民族地区建党、建政,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如何帮助处于前资本主义时期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民主改革;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坚持国际主义,支持一切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革命斗争;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关系,中国人民永不称霸,等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和深化过去老一辈革命家的理论的同时,又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理论,使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更具有时代特征。这些新思想、新理论主要有:新时期的民族工作的中心是搞经济建设;现阶段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即平等、团结、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必须加强民族法制建设,特别是要建立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汉族和少数民族是互相依赖的关系,即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提出了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重要意义,等等。这些都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即无产阶级的民族观,与资产阶级和其它剥削阶级的民族观是根本对立的。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既从本国各民族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出发,又从全世界各民族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出发,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具体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点:

1、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民族不是从来就有的,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永世不亡的。民族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发展是受社会生产力发展制约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和阶级结构的变化,民族也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由奴隶制民族,经过封建制民族、资本主义民族或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民族。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阶级和国家消亡,各民族逐渐从区域的融合过渡到世界上所有民族的融合而消亡。

2、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从世界范围来看,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资本主义民族统一问题和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问题,是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问题,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就国内来说,少数民族问题,在民主革命时期是民族民主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可见,民族问题历来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它始终受到社会发展总问题的制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变化,民族问题的解决不可能离开社会发展总问题。同时,民族问题又对社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民族问题是否处理得当,是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甚至国家前途命运的大问题。

3、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阶级社会里, 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有密切联系,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是造成民族压迫乃至民族战争的社会根源;民族矛盾的实质是阶级矛盾;随着阶级剥削的消灭,民族剥削就会消灭。但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又是有区别的。它们之间概念不同,存在的范围不同,存在的时间不同,内容不同,特征不同。我们不能在两者之间打等号,既要注意两者之间的联系,更要分清两者之间的区别。

4、国际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核心。 无产阶级的阶级本质和历史使命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核心是国际主义。国际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无产阶级、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国际团结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进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是无产阶级大公无私思想以及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在民族问题上的表现。

5、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各民族不分大小,都是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每个民族都有优点和长处,都以自己的创造力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和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民族的先进和落后不是绝对的,是可以改变的,绝对没有天生的“优等”民族和“劣等”民族。因此,马克思主义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主张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中地位平等;在政治上、发展经济文化上以及使用与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上权利平等;各民族应该加强团结,不应该损害国际无产阶级事业的共同利益,妨碍其他民族的发展,必须坚持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原则。

6、坚持民族自主原则。马克思主义坚持民族自主, 即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各民族有权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民族自主原则适用于处理一切民族问题。同时,由于历史是多样化的统一,民族自主原则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民族自决、联邦制的民族自治和民族区域自治等不同的形式。但马克思主义认为,除特殊情况下可以采用民族自决和联邦制的民族自治作为过渡形式外,主张将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处理民族问题的普遍原则和根本制度。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把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巧妙地结合起来,既能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发挥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又能保证共产党的领导及中央必要的集中、统一;既能保证国家的整体利益,又能兼顾民族区域利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作为无产阶级的民族观,与其它阶级的民族观比较起来,有其显著的特征。

1、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之所以具有科学性, 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结合起来,克服了旧哲学中形而上学限制着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窒息着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严重脱节的缺陷,如实地反映世界的本来面目,成为唯一正确的世界观。正是运用这种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观察民族和民族问题,又不为任何民族和阶级偏见及私有制所束缚,马克思主义就能够正确地认识民族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规律,把握民族问题的实质、发展规律,并采用正确的纲领和政策去解决民族问题,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成为科学的民族观。

2、平等性 资产阶级虽然提出了“民族平等”的口号, 但是资产阶级的民族平等主要是为资产阶级在反封建主义斗争中要求平等,是用抽象的、形式主义的方法以“天赋人权”的名义提出,把本来不平等的资本主义社会本质掩盖起来,因而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虚伪性。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民族平等则与资产阶级的民族平等有着本质的区别。马克思主义不仅主张所有的民族不论大小、发展程度如何都一律平等,而且是在所有权利上的平等。马克思主义还主张要实现各民族真正的平等,就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消灭剥削制度,消灭阶级,并且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先进民族帮助弱小民族实现事实上的平等。因此,马克思主义主张的民族平等是一种完全的、系统的、彻底的平等。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点。

3、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民族观,虽然有个别剥削者具有同情劳动人民的倾向,但以往的民族观基本上都是剥削阶级的民族观,是为占少数人的剥削者统治和剥削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是绝对不可能指引占人口多数的各民族劳动人民获得彻底解放的。只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才能真正代表各民族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和愿望。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主张废除一切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阶级,除民族矛盾的根源,反对任何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现象,各民族无产阶级平等团结,共同奋斗,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因此,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剥削阶级的民族观是根本对立的。

4、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十分强调理论来源于实践, 反过来为实践服务,重视实践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所包含的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认识,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等,都是在不断总结各个历史阶段的实践后提出的,又反过来用于指导现实的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给自己指出的任务不仅是如何正确地认识民族和民族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正确认识,有效地解决民族问题,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

5、系统性 在历史上,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民族观并不完整。 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由于科学和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各自形成比以往任何阶级更加系统、完整、彼此对立的民族观。但是,与资产阶级的民族观相比,无产阶级的民族观即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更加完整、系统。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不仅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的形成、发展、变化、消亡规律的理论,还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产生、发展规律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还包括了如何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涉及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有民族识别政策、民族社会改革政策、民族立法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保障杂散居少数民族权利政策、民族干部政策、民族统战政策、民族经济政策、民族人口政策、民族教育政策、民族文化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政策、民族宗教信仰政策,等等。这些政策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系统的、庞大的政策体系,这是资产阶级民族政策所无法比拟的。

当今世界虽然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在世界整体化、经济国际化的前景下,民族和解、民族过程一体化、族际接近、民族融合等等,亦是民族发展的大势所趋。南非种族歧视制度的废除及黑人与白人联合政府的建立,犹太民族国家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埃及、巴勒斯坦、约旦等宣布结束敌对状态,等等,均是这一趋势的生动体现。但是,另一方面,民族对立、民族纠纷、民族冲突等并没有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消失,在局部地区或某一时段内甚至有迅速加剧之势。近年来民族矛盾成为超级大国之一前苏联社会动荡、最后解体和冲突不断的重要原因:穆斯林、克罗地亚族、塞尔维亚族之间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则是直接导致波黑内战燃烧不息的直接原因;胡图族和图西族的民族积怨和仇杀,也是导致卢旺达内战和继二战犹太人大流亡之后出现的又一次民族大流亡;法国国民阵线公开号召“建设法国人的法国”,德国人民联盟共和党公开提出“建设德国人的德国”,公开排斥外来移民,制造恐怖主义活动,则是极端民族主义重新高涨的具体表现……世界并没有太平,民族问题依然突出。

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废除了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但是,历史上各民族已形成的发展差距、民族特征差异等仍然存在,民族歧视、民族隔阂、民族偏见和民族猜疑等心理并未完全消除,随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民族意识,特别是民族发展繁荣意识、民族自治意识必然增强,对于这些现象若不是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对待、处理,就难免会产生纠纷,甚至冲突和分裂。如果被一些唯恐天下不乱、别有用心的人或国际敌对势力利用,那么后果将难以设想。

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决定了我们加强学习、研究和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做了大量工作,成绩十分显著,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学习、研究和教育仍不适应新形势发展和民族工作实际的需要。正因为如此,在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中,忽视甚至违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有的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措施和部署工作上,往往忽视民族特点和差异,搞“一刀切”;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自觉不自觉地做出违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事情;少数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也会产生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等等。

因此,在世界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认识世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洞察世界民族问题的风云。据联合国有关专家预测分析,二十一世纪将是民族矛盾大爆发的世纪。确实,苏联的解体,波黑的战火,卢旺达的内战都已向世界人民揭示了在国际形势急骤变化,世界格局重建的新的历史时期,民族矛盾在世界上一些国家已成为或将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一些国家的存亡与否,系命运于民族问题的解决是否得当。因此,在世界越来越小,世界各民族越来越接近的新时代、新世纪,要正确地认识世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就必须借助于具有科学性、平等性、阶级性、实践性和系统性等特征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从而才能把握世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洞察世界民族问题变化的风云。

2、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真谛所在, 并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有生命力,除了它的科学性外,还在于一代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不断地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使之不断丰富和发展,从而能正确地指导实践。目前,我们正在搞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如邓小平所说的:“我们现在干的是全新的事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54页)没有经验可以借鉴, 这也就要求我们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学习和研究,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民族的真蒂,对新时期民族发展情况和民族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能作出正确地解释和处理,从而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这是新时期的实践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提出的客观要求。

3、有助于总结民族工作中的经验教训, 更好地搞好新时期的民族工作。通过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领会其实质,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解决民族问题的论述,我们再来对我们几十年来民族工作进行回顾与反思:哪些是正确的,为什么正确;哪些是错误或失误的,根源在哪里,今后应注意什么?这样对于我们正确地对待和处理新时期的民族矛盾,搞好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将大有裨益。

收稿日期:1994年10月25日。

本文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导论》一书开篇,该书即将由民族出版社出版。本刊发表时有册节。

标签:;  ;  ;  ;  ;  ;  ;  ;  ;  ;  

略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_民族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