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卡介苗矩阵的高新技术产业分工与定位研究_企业定位论文

运用BCG矩阵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划分定位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矩阵论文,高新技术产业论文,BCG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和政府宏观调控“两只手”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我们有必要站在市场经济的角度上,以产业与产品混合划分为基础,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在市场中的不同发展阶段对其进行分类研究。由于企业经营中最为关心的是投资与收益的关系,因此可以采用组合矩阵的方法,把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资金以及产业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或者根据产业的研发周期与产业在市场中所处地位的关系等,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具体划分。

一、用矩阵法划分高新技术产业

BCG矩阵法是由波士顿咨询集团开发出用以揭示组织中具有较高潜在收益的战略事业单位的方法。BCG矩阵把组织的战略事业单位标在二维矩阵上,从而提供了一种框架,帮助人们理解性质不同的行业以及确立战略资源在行业分配的优先次序。为了了解高新技术产业内的各行业对资源的需求情况,以及扶持政策所能取得的成效,可以借用BCG矩阵的横轴表示产业在市场上表现情况的预期,用其纵轴表示产业在研发和形成规模生产所需要的资源情况,从而建立投资规模——市场预期矩阵(见图1),以显示出高新技术产业内部不同行业的资源需求情况,以便我们针对具体的行业情况采取不同的鼓励政策,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图1 投资规模-市场预期矩阵

该矩阵把高新技术产业分为6种类型,各自的特征如下:

类型Ⅰ:研发和规模生产投资量大,但市场尚未完全形成,同时市场应用前景不明,处在这个区域内的高新技术产业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以后可能获得巨大收益,也可能没有收益,其风险是几个区域中最大的一个。例如,大部分航空航天、核技术等与国家安全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

类型Ⅱ:研发和规模生产投资量大,市场尚未完全形成,但属于技术的主流方向,已经可以预计出处在这个区域内的行业将来可以得到极大的市场收益。例如,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电子信息产业等。

类型Ⅲ:研发和规模生产投资量大,市场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在这个区域,已经有(国内或国外)企业占据主导或垄断地位,其他企业要打入该区域有很大障碍。例如,目前PC机的中央处理器、RAM等的生产。

类型Ⅳ:研发和规模生产投资量不是太大,但市场尚未完全形成,在这个区域由于市场应用前景不明,尽管所需投资量不是太大,但整个行业仍然存在较大风险。例如,一些IT产业的新兴技术、概念创新等。

类型Ⅴ:研发和规模生产投资量不是太大,市场尚未完全形成,但这个区域内的技术属于将来发展的主流方向,可以预计将来能得到极大的市场收益。例如部分环境保护、医药卫生和新材料产业等。

类型Ⅵ:研发和规模生产投资量不是太大,市场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同样这个区域已经有(国内或国外)企业占据主导或垄断地位,这个区域已经不再需要更多的研发投资,市场也已经基本饱和,该区域内的行业将逐步退出高新技术产业的范围。现在的部分家电生产就是典型的例子。

同样,也可以根据高新技术的研发周期与市场预期的关系,把高新技术产业分为以下几个区域(见图2)。

图2 研发周期-市场预期矩阵

类型Ⅰ:研发周期长,但市场尚未完全形成,同

时市场应用前景不明,这个区域内的行业在以后可能获得巨大收益,也可能没有收益,风险是几个区域中最大的一个。

类型Ⅱ:研发周期长,市场尚未完全形成,但已经可以看出这个区域内的技术将属于技术发展的主流方向,可以预计将来可以得到极大的市场收益。

类型Ⅲ:研发周期长,市场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但在这个区域已经有(国内或国外)企业占据主导或垄断地位。

类型Ⅳ:研发周期短,但市场尚未完全形成,该区域内的行业技术市场应用前景不明,以后可能获得巨大收益,也可能没有收益,风险相对较大。

类型Ⅴ:研发周期短,市场尚未完全形成,但这个区域内的技术属于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可以预计将来能得到极大的市场收益。

类型Ⅵ:研发周期短,市场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这个区域中的行业已经有(国内或国外)企业占据主导或垄断地位,不再需要进行更多的研发工作,将逐步退出高新技术产业的范围。

如果要得到更加详细的结果,可以把投入资金、研发周期、市场预期划分的更加详细,从更多的区间中得到更加明确的结果。或把以上三者结合起来,根据排列组合原理,即可划分出12个区域,可以得到更加明确的结果。由于篇幅所限,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本文主要以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与规模生产所需投资和产业市场预期所建立起的矩阵(图1)为基础,根据高新技术产业不同行业在各个划分区域里所具有的特点,结合我国国情,力图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高新技术产业鼓励政策。

二、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新技术产业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对高新技术产业出台了多项鼓励政策,包括对科研体制进行改革,实行863计划、火炬计划等科技计划,对高新技术产业实行税收优惠,建立各种高新技术园区,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等多部法律,这些政策措施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起了一定作用。但从BCG矩阵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产业内不同行业处于市场中的不同地位,对资源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各项措施仍然缺乏足够的针对性。以下根据不同行业对资源的要求与市场预期的关系建立的矩阵,对高新技术产业内的不同区域进行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高新技术产业的第一个区域内,研发和形成规模生产能力需要极大的投资规模,但市场尚未完全形成或者十分狭窄,同时市场应用前景不明,这些产业以后可能获得巨大收益,也可能没有收益。大部分航空航天、核技术等国防军工技术的开发就属于这种情况。在这个区域中,对于高新技术的研发,由于风险过大,单独的企业不愿承担所有的风险,但出于国防安全以及保持科研领先地位的考虑,国家又不能放弃这些领域的技术。在这种情况下,该区域正是政府国防力量或者大型企业联合组织发挥作用的领域。在这个区间内,适合政府确立大型科研攻关计划的目标,然后由国家组织力量进行攻关,或把计划交给大型企业,并提供相应的资源,实现计划的目标。我国20世纪60年代组织的“两弹一星”工程和1986年开始的863计划都是典型的由政府组织的科研攻关计划。其中863计划选择了对我国今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七个高技术领域,由政府主导施行,同时鼓励企业的参与。863计划的组织实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863计划不仅提高了社会的整体科技水平,而且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此外在国家主持的研发项目中,由于国家是投资的主体,应该考虑把相应的知识产权尽量社会化,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

对处于区域Ⅱ的高新技术产业而言,研发和规模生产投资量大,市场尚未完全形成,但属于技术的主流方向,已经可以预计将来这个区域内的行业可以得到极大的市场收益。由单个企业进行投资,由于资金需求量大,有一定的风险,因此对企业来说资金压力较大。但该行业的技术方向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以预计会得到极大的市场收益,对国家和企业而言,都是很好的发展方向。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电子信息产业和现在的生物、医药技术产业都属于这个区域。美国的风险投资基金当年在这一领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风险投资是美国新经济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由于这一区域的未来被普遍看好,只要有合适的机制,市场能够发挥相应的资源调配作用。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财力和物力有限,政府力量不可能也没必要在这一区域发挥所有的作用,而美国的风险投资模式正好可以在这一区域起到作用,政府一方面需要建立风险资金进行投资的模式,完善风险投资制度;另一方面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吸引更多的风险资金进入,同时有选择地对某些行业进行直接投资。一旦风险投资的模式形成以后,在利润的驱动下,风险资金会自动地选择相应行业作为投资的重点。在这个区域里,如果投资完全由政府进行,那么由于市场的不完善性和政府本身的信息成本过高,过多的政府干预就很可能出现“政府失灵”的现象。在这里以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风险资金的投向为例,试说明风险资金能够根据行业的市场预期变化选择不同的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投资目标。

1991年,由于个人电脑中央处理器速度的提高,内存的增加,个人电脑刚刚摆脱了办公应用的单调面孔,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了个人电脑的主流发展方向,此时美国的风险资本最大的投向就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共占了风险投资总额的37.2%(见表1)。到1999年,多媒体电脑已经基本成熟,因特网的浪潮开始席卷全球,网络方面的相关服务最为看好,美国风险投资此时纷纷流向网络,网络应用得到的风险投资数量大幅度增加(见表2)。在这段时间里,风险资金自动调节了投资方向,有力地支持了将成为主流的行业。

表1 美国风险投资行业分布(1991)

行业 比例% 行业比例%

计算机硬件和系统 12.4 工业产品和机器 3.4

软件和服务24.8 医疗保健相关 11.2

生物技术

8.2 其他电子

9.5

消费品相关 9.9 电话和数据通讯12.4

能源

0.2 商业通讯

1.2

工业自动化 0.3 其他产品服务

6.2

表2 美国风险投资行业分布

网络通讯电脑软件半导体及其

及服务 他电子产品 其他

1999 金额(亿美元) 25.259.97 7.73 2.36

14.87

比例%

42.016.6 12.8

3.924.7

2000 金额(亿美元) 47.85

17.6314.37 6.10

17.02

比例%46.517.1 14.0

5.9 16.5

处于区域Ⅲ的行业尽管已经有了相当规模的市场,但已经有一些(国内或国外)企业占据了主导或垄断地位,其他企业要打入该区域有很大障碍。这是因为该区域要形成规模生产能力所需要的投资十分巨大,而且为了保持市场上的领先地位,企业必须在技术创新上继续进行大规模的研发投资。目前电子信息业中的芯片生产正是处在这个区间,例如计算机CPU的研发与生产,计算机中通用CPU的生产几乎被两三家国外企业所垄断,国内企业要在这样的行业取得优势十分困难,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进行投资,赶上国外的成熟技术得不偿失。因此在这个区间的行业策略应是与国外企业进行合作和引进先进技术,在国内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产业力量,以赶上最新的技术潮流为主。

对于区域Ⅳ而言,该区域的行业需要的研发投资量不是太大,但不怕失败的创新精神对区域Ⅳ中的行业来说是最重要的。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内所鼓励的创新思想正是区域Ⅳ所需要的。20世纪70年代,几个大学未毕业的年轻人在车库中组装起了兼容个人电脑,而美国硅谷的兴旺发达说明了以大学为依托的高新技术中心所起的重要作用。成功的高新技术园区不仅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了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交流信息的中心,为高新技术人才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条件。政府应尽量完善高新技术园区内的设施,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创造良好环境,鼓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在高新技术园区内创业。同时由于这些新兴行业对投入资金的要求不是太大,因此,这一块的研发工作适宜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来做,国家进行适当的投入对于促进研究氛围也大有裨益。

区域Ⅴ研发投资和形成规模生产能力的投资需要不是太大,市场尚未完全形成,但可以看出今后在这些行业具有极好的社会需求前景,将来有可能得到极大的市场收益。处于这个区域的有一部分环境保护、医药卫生和新材料产业等。该区域中的各行业存在很大的利益驱动,不需要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将会是大小企业争先投入的领域,政府只需要针对这类研发制定鼓励优惠措施和进行适当的引导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区域Ⅵ的研发已经不需要很多资金,市场稳定在一定的规模上,可能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主要原因是产业自身周期的发展。原来的一些高新技术经过一段时间后,已经不在技术上有领先的地位,逐渐退为一般制造业。大部分家电生产、PC组装等以前曾属于高新技术的范围,但现在只是普通的制造业了。在该区域,政府应制定鼓励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社会成本,在产品的技术上、工艺上创新的政策。

以上是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的静态分析,但在一个产业从新兴产业到夕阳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并不是固定在矩阵中的某一区域,而是在这六个区域间运动。当高新技术产业在矩阵中的位置发生变化时,产业环境和它对资源的需求也都将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政府重新对该行业进行判断,采用不同的鼓励政策,以避免政府失灵现象的出现。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是一个运动的典型例子,电子信息产业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经历了以上六个划分区域中的大部分区域。前人已经对电子信息产业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这使我们可以看到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几乎完整的发展过程,并以此探讨高新技术产业在矩阵中的活动情况。

三、高新技术产业的动态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

尽管电子信息业(这里的电子信息产业是指包括微电子、电脑硬件和软件、电信、广播等)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席卷全球市场,但在1946年电子计算机刚诞生的时候,它属于初始投资大,市场前景应用不明的产业(区域Ⅰ),只可能在国家的控制下进行研发投资,是典型的军工项目,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20世纪70年代。即使是在70年代初,半导体的价格比50年代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同时产量大幅度提高(在60年代的10年里,产量增加约20倍),但其中半数以上是属于军事用途,民用市场规模远没有真正形成。

1970年以后,集成电路的平均价格从1962年的50美元/片逐步下降到1美元/片,这为电路的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基础,计算机用途也从狭窄的军事或气象的统计用途扩展到商业用途,而且由于管理、通信、网络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展示出巨大优越性,使得信息技术产业开始展现出较好的前景。但此时由于一些关键技术还没有发展成熟,计算机的使用并没有能普及。这时计算机行业已经处于区域Ⅱ中了,可以看出电子计算机在大规模的投资下将迅速发展起来,未来将有巨大的市场,一些商业公司正在对计算机生产进行大量的投资。

但在20世纪70年代,一系列关键性技术已经开始浮现出来。在1976年,比尔·盖茨与保罗·阿伦利用BASIC语言为微机编写了操作系统。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局于1969年在四个大学校区设立了“先进研究计划局域网络”的节点,成为互联网络的前身。1977年4月苹果Ⅱ型电脑上市,这些技术到20世纪70年代末已经基本成熟起来了,并为信息产业在八九十年代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此时电子信息产业中的个人电脑制造已经处于襁褓之中,尽管当时社会上对个人电脑的需求还不是很大,使用者主要局限于科研人员或电子产品“发烧友”,但它们开始在个人的车库里发展起来。可以看出,个人电脑制造业正处于矩阵的区域Ⅳ中。这一阶段,电子信息业中开始有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不断产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电子信息产业大发展的时期,半导体销量急剧增加(见图3——全球半导体销量)。电子信息产业的某些行业进入了矩阵的区域Ⅲ或区域Ⅵ中,拥有了成熟的市场。1987~1994年美国在信息产业的就业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8%,1995~1998年,信息科技部门的产值只占美国GDP的8%,却影响了GDP增长率的35%。到20世纪末,信息技术产业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的市场,自动化生产已经成为大型制造企业的普遍生产方式,在日常生活的机器中都装有各种芯片,包括洗衣机、电视机、微波炉、洗碗机和汽车等,因特网也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但这时的市场已经形成了明显的垄断局面:个人电脑的操作系统90%以上是微软公司的“视窗”系统,其中使用的CPU也大都是英特尔公司的奔腾系列芯片,要不就是AMD公司的CPU,计算机的主要部件之一——DRAM内存的75%仅由4家厂商生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大量的个人电脑制造厂商遭遇倒闭或被兼并的命运,到80年代末期,在个人电脑制造领域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家大的生产厂商。在操作系统和计算机芯片的研发中,各巨无霸公司投入了大量的研发经费:1998年,英特尔公司投入的研发经费是26.7亿美元,IBM是56亿美元。正是对研发经费的大量投入维持着这些巨无霸公司的市场占有。此时美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情况是:仍然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维持,但市场已经比较成熟,而且已经有企业占领主导或垄断地位(区域Ⅲ)。巨额的研发费用和达到规模生产所需的巨额投资,使进入障碍急剧升高。我国独立研制的“龙芯”等计算机通用处理器,目前看来至多只能在嵌入式处理器中占据一席之地,要打入个人计算机市场还是存在很大的困难。

图3 全球半导体销量(单位:十亿个单位)

虽然并不是所有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都要经过BCG矩阵的所有区间。但大部分的高新技术产业将经历BCG矩阵的多个区间。毫无疑问,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处在不同的BCG矩阵的区间内,其市场地位将有所不同,对资源的需求也将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政府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为了更有效地支持、协调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政府应该根据高新技术自身的发展特点,了解高新技术产业内各个行业对资源的不同需求,在市场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并注意即使是同一行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它对资源的需求和市场预期也会发生变化,以此作为制定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基础。这就要求政府提高对高新技术产业活动的宏观调控能力,改善资源配置和协调能力,强化对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的刺激。政府的科技引导行为必须与经济运行一体化,有针对性地对各高新技术产业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

标签:;  ;  ;  ;  ;  ;  ;  ;  ;  

基于卡介苗矩阵的高新技术产业分工与定位研究_企业定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