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数学探究的“前奏曲”——引导小学生进行有效数学预习的实践探索论文_殷佩梓

奏响数学探究的“前奏曲”——引导小学生进行有效数学预习的实践探索论文_殷佩梓

浙江省青田县实验小学 323900

摘 要:预习是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的一种有效形式之一,通过预习能够让学生对新知进行初步感知,从而为他们课堂上的有效探究学习奠定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数学预习十分重要,基于此背景,对“精设预习问题,指明预习方向;精编预习习题,引导独立思考;细化预习指导,储存探究潜能”的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达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 预习 实效

“学为中心”教学理念强调的是要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化的探究学习。课前预习是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的一种有效形式之一。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预习呢?预习问题、预习习题、预习指导是预习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把握预习问题、预习习题、预习指导中的关键落点,并以此为学生设计预习任务。这样,才能让小学生奏响数学探究的“前奏曲”。

一、精设预习问题,指明预习方向

在引导小学生进行预习时,教师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是十分重要的,预习任务可以通过预习问题来进行引导,预习问题要能发挥有效地引导作用,必须具有趣味性和层次性,这样,才能让小学生的预习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1.设计趣味性预习问题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段决定了他们的性格特点,所以要想他们在预习中更加主动,就必须以兴趣为导向,保证其学习效率。教师应突出预习问题的趣味性,以有趣的预习问题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更积极地完成预习任务。

例如,在教学“小数加法”一课时,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情况进行预习问题的设计:

(1)你能够找出几种单价为小数的物品吗?请你去商场或者超市中找一找,并记录下来。

(2)你能够算出你找到的两种物品的价格之和吗?请你动笔试一试。这两个预习问题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属于调查实践类的任务,这就能调动起他们浓厚的兴趣,从而更积极地对自己家里的物品价格进行调查了解。通过对物品总金额的计算,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从而收获更好地预习效果,这也有利于智慧课堂的开展。

2.设计层次性预习问题

层次性也是预习问题设计中应重点关注的地方。通过把握学生的不同能力层次,对问题进行深度与广度的差异性设计,才能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有效进行预习任务,并在问题地逐渐深入指引下,把握预习内容的关键。

例如,在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时,可以设计如下预习问题引导学生预习:

(1)假如要在一条路上栽种树木,栽种的数量可以怎样确定?假设在路的一端有建筑物,树的棵数应怎么计算?假设路的两端都有建筑物时,又该怎么计算呢?如果要沿着一个圆圈种一圈树,栽种数量该怎么计算呢?(可通过摆放或画图的方式进行实践操作。)

(2)在计算栽种数量时,主要由什么决定,具有什么样的规律?

(3)你发现规律的过程中,用到了什么方法?

在问题(1)的指引下,学生就可在计算和操作中,对栽种树木的数量确定规律产生直观体会。在分析问题(2)时,对于中等水平学生而言,他们亦可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不过问题(3)难度较大,一般而言只有优秀的学生才能进行总结,其他缺乏较强的归纳总结能力的学生,往往难以完成。通过以上预习之后,学生的思维中就会形成植树问题的表象,当进入课堂教学时,教师就可直奔教学主题。

二、精编预习习题,引导独立思考

为了让学生不断训练和提升自主探究能力,良好的预习题设计发挥着中介作用。部分教师所设计的预习习题针对性较弱,甚至出现“一刀切”的现象,这对学生探究欲望的形成毫无作用。所以要保证预习的高效性,让学生能更独立、轻松地完成预习任务,教师要对预习习题进行精编。

1.精编生活性预习习题

布置预习任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为此,设计预习习题时,教师就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以推动他们投入到思考中,实现由旧到新的过渡。

例如,在引导学生对“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课预习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预习习题:

(1)文文吃了爸爸剥的3颗葡萄,吃了妈妈剥的4颗葡萄,文文一共吃了几颗葡萄?

(2)盘中装着10颗葡萄,爸爸吃掉3颗,还剩多少颗?如果剩下的葡萄都归文文吃,妈妈另外给他2颗,文文吃到的葡萄有多少?

对于这两道预习题,可要求学生回家与家长一起实践操作,将情境再现,从中找出求解思路。这对学生来说,不仅能调动他们的兴趣,还有利于培养他们课前预习的习惯。

2.精编针对性预习习题

经过有效地预习,学生在学习新课中,就能降低学习的难度,实现较高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布置过多地预习任务,以确保学生在适当的任务中表现得更加积极。故而预习题的设计应该是在充分把握教学核心的基础上进行的,要通过针对性的预习任务,推动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其中。

以教学“负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例,《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要让学生达到在理解负数的基础上区分正数与负数的目标,同时学会在生活中运用负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可以给学生设计以下预习习题:

(1)在寒冷的冬天,天气预报员是怎么描述温度的?其表示方法和夏天的气温表示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2)假如在游戏中,小明先前进了50步,再往后走了20步,这种步数的差别应该怎么进行表示呢?

(3)我们可以用正负数来统计作业完成情况,在完成的时候记录为“+1”,没有完成时记录为“-1”,每到周末进行总计,看自己每周作业完成情况的好坏如何。

以上案例中,结合教学关键点设计的预习习题融入到预习任务中,就能吸引学生更全身心地去探究新知。通过实践活动,就能帮助学生理解“负数具有相反的、未完成的”等含义,在此基础上为应用负数知识做好铺垫。

三、细化预习指导,储存探究潜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开展数学预习的目的并不简单地让他们对数学课堂上所要学的数学知识技能进行课前感知,更为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在预习的过程中产生数学探究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数学预习进行细化指导,这样,才能让他们在预习的过程中储存数学探究的潜能。

1.细化预习方法指导

预习任务不应是对概念和例题的阅览,其内容应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故而教师应站在学生对知识的诉求上,以鼓励的方式激励学生自主完成相关的预习任务,以便学生在充分体验预习乐趣中增强自信,爱上课前预习。

以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一课为例,教师可联系学生已经掌握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和“商不变的性质”知识点,为即将学习的新知服务。除此之外,再结合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举出实例,以帮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场景,去感知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知识的应用。由于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学生也会更有兴致在预习中积极探究。教学时,教师还应让学生明白,预习的关键不在于对定义和例题的记忆,更重要地是要把新知与生活进行联系,以保证预习的实效性,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预习经验,为后续新课教学提供探究的素材。

每节新课开始时,应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进行检查。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预习中更加认真,并及时通过检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为课堂教学的后续开展提供参考依据。而且,通过检查预习效果,也有利于教师预见课堂的意外生成,从而提前做好准确进行有效应对,并让教学课堂精彩纷呈。

2.细化预习过程指导

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参与和引导的作用,必须要时刻把握学生的预习情况。为此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预习的全过程,帮助学生不断优化他们的预习过程。

以教学《圆柱的体积公式》一课为例,对于这一课的预习任务,教师应先充分把握课本内容在整体编排上的特点,然后从重难点知识点出发,去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复习已有的知识,再把分割法引入圆柱底面积求解中,实现底面积地有效求解。再者,就是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在创设实践活动内容时,积极联系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与事物,从而实现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有效迁移,为新知的学习起到良好的引入作用。最后,教师还应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要采取与他们学习能力相匹配的探索活动,并注意数学本质在探索活动中的体现。同时还应注意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在预习中进行创新能力培养。

不同的学生在预习新知识后,往往会因为理解程度的不同产生不同的问题。而在个人见解的指导下,就有利于学生减少课堂学习所花费的时间,直击学习主题完成新知学习。

3.细化预习环节指导

在引导小学生开展数学预习时,对他们的预习环节进行细化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他们预习过程中的探究潜能。

以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为例,一位教师就从学生已有的长方形面积的知识出发,通过分析教材知识体系,结合生活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公式进行预习。这样的过程,就能让学生通过动手理解转化思想,以“裁剪和拼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进行求解。教师以此为基础对预习环节进行设计:

(1)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进行复习,并与长方形进行对照。

(2)让学生从生活入手,通过回忆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感受面积的概念,从而加深对计算公式的理解。

(3)在明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异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实现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的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转化思想。

这样,自然就能够让学生开展有效的数学预习,并且让学生在数学预习的过程中对数学转化思想进行感悟,自然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预习潜能。

综上所述,预习做为一种辅助探究学习的方式,能为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的实习保驾护航。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顺应新课标的要求,及时对预习内容和方式进行有效变革,同时革新与之对应的课堂活动,让预习的辅助作用得到更有效地发挥,从而提升课堂效率,打造智慧课堂。

参考文献

[1]曹雪蓉 小学数学预习策略的选择探微[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5)。

[2]谭建明 小学数学预习方法探索——构建高效课堂有感[J].学周刊,2016,(10)。

[3]李莉 小学数学预习研究——“磨刀不误砍柴工”[J].中国校外教育,2015,(03)。

[4]刘金萍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8,(05)。

论文作者:殷佩梓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月总第28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7

标签:;  ;  ;  ;  ;  ;  ;  ;  

奏响数学探究的“前奏曲”——引导小学生进行有效数学预习的实践探索论文_殷佩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