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_国际竞争力论文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_国际竞争力论文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竞争力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高速增长”;90年代直至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特征将是“国际竞争”。现在,产业的国际竞争已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界、企业界和广大民众关注的焦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引起不少经济学者的兴趣。本文试图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作一些初步研究。

一、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对象

在经济研究中,从分类的角度看,“产业”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在西文中,“产业”、“工业”、“行业”等都叫“Industry”,比汉语中的概念更加模糊。所以,对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必须给“产业”以特定的定义。

在产业竞争力研究中,从产出的角度,可以将产业定义为:同类产品及其可替代产品的集合;从生产的角度,可以将产业定义为:同类产品及其可替代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而从经济实体的角度,则可以将产业定义为:生产经营同类产品及其可替代品的企业的集合。这里所说的“产品”也应该包括“服务”。很显然,以此定义的产业概念的基本内含是“同类产品及其可替代产品”。之所以这样定义产业概念,是因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各国各产业的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比较,竞争优势和人们熟悉的比较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的区别之一是,后者涉及的主要是各国间不同产业(或产品)之间的关系;而前者涉及的则主要是各国间的同一产业的关系,或者说,是各国的同类产品或可替代产品间的关系。

由于同一产业内的可替代产品之间存在程度不同的差别,每一产业可以细分为若干个产业分支(Industry Segments)在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研究中,可以不考虑产业分支,但在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应用研究中,产业分支的划分往往具有重要的经济分析意义。

每一个国家都存在两种经济活动,一种是企业为本地(本国)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经济活动,称为“本地化经济”(或本国经济,Economy of Proximity);另一种是企业进行全球化经营的经济活动,称为“全球化经济”(Economy ofGlobality)。而在整个产业系谱(Industrial Spectrum)中,有些产业与外国同一产业没有竞争关系,有的经济学家称之为“多国内产业”(MultidonesticIndustries);而另一些产业则与外国同一产业有很强的竞争关系,被称为“全球产业”(Globaltic Industries)。从产品的角度看,前一种产业的产品的国际贸易量很少,或者根本无法进行国际贸易,被称为“非贸易品产业”(Nontraded Goods Industry);后一种产业的产品的国际贸易量较大,通常被称为“可贸易品产业”(Tradesable Goods Industry)。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对各不同产业群(Clusters of Industries)的关注程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主要关注的是属于“全球产业”而且产业的国际竞争性较强的产品和产业。不过,我们不能因此而认为非贸易产业不存在国际竞争,实际上,通过跨国投资的方式,各国的非贸易品产业之间也可能发生(间接的)国际竞争。

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的显著特点是它要求认定产品和企业的“国藉”,只有分清“我国的”还是“外国的”,才能讲国际竞争。各国(处于国际竞争中的)产业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对象,而研究者观察的对象是各个产业的产品(服务)和企业。简言之,企业是产业竞争的实体,产品(服务)是产业竞争的最终比较物。所以,认定什么产品是国货,什么产品是洋货;哪些企业属民族产业,哪些企业属外国产业,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前提之一。

在目前的国际贸易实务中,对产品国籍的认定实行生产地原则,但在国际竞争力研究中,这一原则是不太适用的。例如对于我国来说,“Made in China”的产品并非都是国货,因为在中国生产的洋货也标明“Made in China”,此种情况下,“Made in China”的真实含义不是“中国制造”,而只是“在中国制造”(金碚,1996B)。产品的国籍应主要取决于其生产企业的“国籍”,而不是其产地。那么,企业的“国籍”如何确定呢?与产品的生产地原则不适于确定产品的国籍一样,以企业的注册地来确定企业的国籍也不适合于国际竞争力研究。有人认为,在国际分工高度发达的今天,有些跨国公司已成为国际企业,企业的国籍已没有意义。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国际竞争也就失去了意义。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许多研究文献都说明,世界上真正可以称为“无国籍公司”(Company without Country)的企业是极少的,绝大多数跨国公司都有自己的母国基地(Home Base)(M.E.波特,1990)。所以,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会忽视本国的民族企业与外国企业,或民族产业与外国产业间的区别(《我国工业品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课题组,1995)。

确定一家企业是属于民族产业还是外国产业的原则有两条:第一,企业所有权的归属;第二,技术控制权的归属。按第一条原则,由本国个人、法人或政府所有或控股的企业属于民族产业,由外国个人、法人或政府所有或控股的企业属于外国产业。按第二条原则,无论企业的所有权结构怎样,如果(核心)技术是由本国控制,该企业就属于本国的民族产业,反之,如果(核心)技术是由外国控制,企业就属于外国产业。例如,无论生产企业的所有权结构如何,可口可乐及其生产企业都不属于我国的民族产业(即使某些罐装厂由中方控股),因为可口可乐的核心技术(配方)是由美国公司控制的。尽管国际竞争中的技术因素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上述第二条原则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实际上对当代的大多数国家的大多数企业来说都是如此),上述第一条原则更具有可行的经济分析意义。当然,即使以第一条原则为主,也不应该忽视第二条原则。所以,我们可以定义,由中国个人、法人或政府所有或者控股的企业,以中国技术人员可以掌握的设备和技术所生产的、零部件达到一定的国产化率、通常标有中国的品牌商标进行销售的工业产品,是严格意义上的国产工业品。基本不符合上述标准的属于非国产品工业(外国工业品)。而在主要方面符合上述标准的,可以视为“准国产工业品”(参阅《我国工业品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课题组,1995)。

二、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经济分析范式

尽管近年来关于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已成为一个十分热门的研究课题,但有的学者认为,在国家层次上谈论“国际竞争力”或使用“有竞争力的国家”的概念(Competitive Nation)是不适当的,因为国家的主要经济目标是为人民创造较高的并且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而能否做到这一点,并不取决于含义不清的(国家的)“竞争力”(Comptetitieness),而是取决于一国利用资源(劳动和资本)的生产率(Productivity)。况且,任何国家都只能是一些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另一些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总是只存在于少数几个国家。在国家层次上,唯一有意义的竞争力概念只能是指国家的生产力,所以,提出“哪个国家更具有国际竞争力?”这一问题本身并没有多大意义。正确的提问应该是,“为什么特定的国家会成为特定产业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的母国基地(Home Base)?”(波特,1990)在他们看来,只有在产品、企业和产业的层次上研究国际竞争力才具有实际意义。不过,不少人还是试图对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概念进行定义。但是,无论怎样定义,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概念实际上仍然必须以工业品、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基础。

《世界经济论坛》1985年的《关于竞争力的报告》提出,国际竞争力是“企业主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的环境中以比它们国内和国外的竞争者更有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来进行设计生产并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1994年的《国际竞争力报告》又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一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曹远征、孙安琴,1995)。美国《关于工业竞争力的总统委员会报告》认为,“国际竞争力是在自由良好的市场条件下,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提供好的产品、好的服务同时又能提高本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狄昂照等,1992)。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我国工业品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课题组认为,国际竞争力是“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或在排除了贸易壁垒因素的假设条件下),一国某特定产业的产出品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并指出:“就国际竞争而言,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就是比较生产力,国际竞争的实质就是比较生产力的竞争。”

以上关于国际竞争力的各种定义尽管存在差异,但基本含义是一致的,即所谓国际竞争力是一国特定产业通过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其产品而反映出的生产力。对国际竞争力的这种理解,充分体现了当代世界处于市场经济占主体和经济发展处于工业社会阶段这样的时代特征:在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的关键环节是生产效率和市场营销,产业国际竞争力最终通过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来衡量和检验;在工业社会中,追求经济效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出是人类活动的“中轴原理”(富水健一,1984;丹尼尔·贝尔,1973),所以,国际竞争力归根结底就是各国同一产业或同类企业之间相互比较的生产力。

基于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上述理解,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客观观测资料就是相关国家特定产业的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盈利率。这是产业国际竞争力最终的实现指标,反映了产业国际竞争的实际结果,因而是产业国际竞争力强弱的最具显示性的检验标准(《我国工业品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课题组,1996)。

然而,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客观描述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的实际结果,而且,要发现决定或影响各国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即寻找导致产业国际竞争的实际结果以及未来趋势的原因,从而揭示和论证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果关系。

产业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两个直接因素:一是成本,二是产品的差异性(质量、性能、品种、品牌、服务等),所以,市场竞争的手段也分为两类: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上述两个因素又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后者成为决定或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间接因素。如果我们把决定或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各种因素的因果关系链一直往前推溯,几乎可以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的一切方面,这将使我们无法确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对象的外延。

所以,给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确定一个经济分析的范式(Paradigm),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课题。著名的产业国际竞争力专家,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M.E.波特教授经过对许多国家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得出结论说,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六个因素:(1)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其中,特别强调的是“要素创造”(Factor Creation)而不是一般的要素禀赋;(2)需求条件,包括市场需求的量和质(需求结构、消费者的行为特点等);(3)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4)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对手;(5)政府行为;(6)机遇。这六个因素构成著名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家菱图”(National Diamond另译作“国家钻石”)。波特教授以这一分析范式为基本框架,展开了他的全部研究过程,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作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贡献(波特,1990)。

当然,波特教授的范式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而且,对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分析范式也未必一成不变。例如,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体制因素的影响就非常大,很难将其排除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视野之外。所以,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范式和理论模型的研究至今仍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基础性课题之一。

我们认为,鉴于我国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视野应集中于因果关系比较清晰的领域。首先可以从对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开始,因为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关键之一是,必须能生产出为市场所接受的产品,所以,从国产工业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盈利状况及其直接和间接决定因素的分析入手(参阅《我国工业品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课题组,1996),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产业发展具体情况并易于进行更深入的国际比较研究的经济分析范式,是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一条可行之路。

在分析各个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上,可以综合研究一国产业总体的国际竞争力。一国产业总体的国际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取决于一国产业结构是否体现其国际比较优势,换句话说,一国产业总体的国际竞争力是其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综合反映。因此,一国产业总体的国际竞争力并不只是其各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简单相加,它不仅涉及各国同类产业之间的比较生产力关系,而且涉及各国产业结构之间的比较关系。因此,虽然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和一国产业总体的国际竞争力研究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但两者的研究领域和方法是有很大差别的。

三、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国际竞争阶段

任何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国际竞争会经历具有不同特征的发展阶段。波特教授研究了许多国家特定产业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历史,认为一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要素驱动(Factor—driven),第二阶段是投资驱动(Investment—driven),第三阶段是创新驱动(Innovation—driven),第四阶段是财富驱动(Wealth—driven)。前三个阶段是产业国际竞争力增长时期,第四个阶段则是产业国际竞争力下降时期。

在产业国际竞争的不同阶段,一国不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及其决定因素会发生显著的变化,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也会发生重大变化。产业国际竞争的阶段演进,不仅会在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态势中表现出来,也会反映在一国各产业群以至产业总体的国际竞争态势中。全球的产业竞争的历史演进,也会对参与国际竞争的各国产业竞争态势产生重要影响。例如,60到70年代,全球产业竞争处于比较宽松的时期,一些国家和地区,例如亚洲四小龙,当时参与国际竞争的压力较小。而我国真正参与国际产业竞争是从80年代开始,此时的全球产业竞争形势已经变得空前激烈,因此,我国产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非常大,产品生命周期大为缩短,历史留给我国产业发展的时间十分有限,因而我国产业国际竞争的发展,表现出具有阶段演变较快的特点。

从70年代到21世纪,我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四个阶段:资源竞争,产销竞争,资本实力竞争,技术创新竞争。目前,我国的多数产业处于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时期,仅仅经过十几年,就有越来越多的产业进入国际竞争的第二阶段;随着经济开发的扩大和外国资本的大量进入,已有不少产业在处于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时期;极少数产业,例如卫星发射,已开始进入国际竞争的第四阶段。

80年代以前,我国产业参加国际竞争主要是从国产工业品进入国外市场开始的。依靠的主要是在资源竞争上的比较优势,即以国内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和原材料,生产具有价格竞争力的工业品,打入国外市场。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民族产业资源竞争中的优势逐步减弱。这实际上是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都经历过或必将经历的过程,即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导致低价资源优势的丧失。

从90年代起,如何增强工业品的产销竞争力开始成为我国不少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课题。当然,这并不排除另一些产业仍可以继续利用国内廉价资源的有利因素。但是,对于越来越多的已形成庞大生产能力的制造业,仅仅依靠资源价格的低廉已不够了。尽快形成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并使国产工业品在价格性能比上接近和优于外国产品,成为我国一些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一些国产家用电器在国内市场由劣势转变为优势,甚至进入国外市场,并在开放的本国市场上同外国产品进行产销能力的较量。

近年来,我国产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形势的另一个突出现象是:外国资本大举进入,形成与我国民族工业之间的资本竞争态势。外国资本以收购、兼并、在与我国企业合资中获取控股地位等方式,将一些民族工业企业转变为外资(或外商控股的)企业。在有些过去完全由我国民族工业占据国内市场的行业中,外国资本已形成很大的竞争优势,有的甚至已居主导地位。以资本实力上的竞争优势对我国民族工业展开攻势,争夺市场份额,以至形成使其产品(包括由其控股的中外合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大范围占领我国市场的态势,已成为一些外国大公司进入我国市场的一种引人注目的竞争战略。我国民族工业企业在这方面的竞争劣势正越来越突出地显现出来,但也有一些企业或企业集团意识到运用资本市场(或产权市场),进行规模竞争的意义,并开始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这是我国一些产业的国际竞争已开始进入第三阶段,即资本实力竞争时期的显著标志之一。

认识产业国际竞争所处的阶段,对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理论模型的构建、竞争力因素的选择以及各种因素权重的确定、竞争条件的研究等,都与特定产业国际竞争的发展阶段有直接关系。例如,在产业国际竞争的第一阶段,要素成本的高低特别重要;在第二阶段,企业规模、品牌和营销手段以及资金融通的重要性大大提高;在第三阶段,资本实力、资本运作(资本市场)、企业制度(产权运作)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而在第四阶段,研究开发、人才竞争以至技术进步,成为更关键的因素。

四、产业国际竞争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与一般的经济分析不同,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具有特殊的福利经济学内涵。一般经济分析对经济活动的福利评价通常使用收入增长和分配、就业,或者更理论化的“消费者剩余”、“帕累托改善”等作为准则,而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却引入了国家(民族)利益这一特殊的福利因素,而且,这种特殊的福利因素表现为与其他国家,特别是竞争对手国相比较甚至相对立的利益权衡。由于国家或民族作为一个利益实体成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基本福利单位之一,所以,同样是创造收入、增加就业、上缴税金,或者同样是增加了消费者剩余、促进了帕累托改善,但这些结果是由民族产业的发展所引起还是由外国企业的发展所引起,或者,消费的是本国品牌的产品还是外国品牌的产品,人们会给予非常不同的福利评价。总之,在国际竞争力分析的福利经济学研究中,引入了与“国籍”有关的特殊因素。

有人设问:如果作一个极端的假设:有一天,我国的收入(个人和政府)大大增长了,产品供应丰富,就业问题解决,生活质量提高,但所有的产业都是由外国独资和外资控股的企业为主,所有的产品都是外国品牌,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种局面呢?采用一般的经济分析方法,恐怕很难对此作出评价。但是,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则必须对这一问题作出明确回答,因为如果对本国产业(产品)和外国产业(产品)没有不同的福利评价,那么,谈论产业的“国际”竞争和“国际”竞争力有什么意义呢?

国际竞争与国内竞争相比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在国内竞争中,各竞争者的利益损失是有可能通过一定的利益协调机制来进行补偿的;而在国际竞争中很难实现竞争者(民族)之间的利益补偿。在当代,“全球”并不是现实的福利单元,最大的福利单元是“国家”或“民族”,而且直至当代尚没有一种可行的机制来对这种最大的福利单元——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福利损益进行调节和补偿。因此,如果在一国的“社会福利函数”中引入“国家利益(或民族利益)”的因子,这一“社会福利函数”就难以用通常的经济分析方法来衡量了。

与国际贸易理论相比,国际竞争力研究也许包含着更强的福利经济分析以至价值判断因素。我们可以看到,主流的国际贸易理论的“色彩”是比较“温和”的,它最终要说明的是国际经济的“和谐”:国际分工、产业互补、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而国际竞争力理论的“色彩”是十分“冷峻”的,它要说明的是在国际商战中,各竞争对手的实力及其在优胜劣汰的生存搏斗中的现实:各国产业的此消彼长,有限市场份额的激烈争夺,弱肉强食的策略效应等等。

尽管如此,无论是国际贸易理论还是国际竞争力理论,它们最终都可以归于一般福利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研究经济活动对一国人民生活福利的影响,都要说明如何能实现一国人民短期和长期福利的增长和最大化。实际上,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之所以受到重视,重要原因之一,是人们认识到,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对于提高本国人民的整体福利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果忽视了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而使本国的民族产业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空间,就不可避免地会使本国人民的福利受到根本性损害。

*本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承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研究课题《我国工业品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的中期研究成果之一。

标签:;  ;  ;  ;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