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诗词解读之我见——试揭《诗经·秦风·蒹葭》主题论文_段培英

古文诗词解读之我见——试揭《诗经·秦风·蒹葭》主题论文_段培英

(四川省荣县教师进修学校(电大) 荣县 643100)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优美的诗句,自传唱2600多年以来,一直深深感动着历代学子。它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因其所追求对象为谁,迄今尚无定论,所以主题含蓄未明。历代学者多数以《蒹葭》为怀念恋人之作;今人袁愈安、唐莫尧也认同此说;历届大中专教材也持此论;但它的原始主题果真如此吗?

以《蒹葭》为怀人之作,不无以下原因:其一,“国风”婚恋诗数量大,约占三分之一,“伊人”为谁不明,学子们类推其为婚恋诗;其二,两汉以后学者以自已的经历与认识去揣度《蒹葭》产生的时代背景,难免曲解其原始主题;其三,汉以后一些文人学者穿凿附会去迎合统治者“教化人民”之需,因而误解甚至故意歪曲《蒹葭》的原始主题,也就不足为怪了。

笔者认为,《蒹葭》不是怀人之作。

从民歌创作角度看,《蒹葭》艺术成就高于《秦风·黄鸟》,可以确定其为秦穆公死时或死后不久的作品。纵观“秦风”10首中的9首,其创作是大胆纯情毫不隐饰,尤其婚恋诗更为突出。《黄鸟》明确不满“杀三良殉穆公”的人殉制度;《车邻》直告人及时行乐;《无衣》更是主题鲜明,为国挥戈。唯《蒹葭》诗意朦胧,主题含蓄,与《晨风》、《终南》等婚恋诗大相径庭,似有难言之哀痛,令人费解。

从民俗看,古代男子十五六岁“束发”,表成年可婚配。秦民婚恋虽大胆情真,但岂能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卫风·氓》句“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可为佐证。既是媒人说合的“对象”,就应有具体个体的存在,而“伊人”似有似无,可望不可及。“伊人”指的是具体的恋人吗?

从交通看,秦地偏远,山高水险;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道阻且长”。在不懂优生优育的春秋时代,秦民择偶地域狭窄,而“在水一方”实属罕见。若《蒹葭》是源于真实的怀人之作,而不是用“伊人”代表一种抽象的概念,则实难令人置信。

从诗句分析,蒹葭(芦苇)多生南方水边。秦国处黄河上游流域,芦苇不多。而能“蒹葭苍苍”一派繁茂,时令必是气温较高的春夏之交,已无霜可降。诗首“白露为霜”,以“霜”表哀意。“霜”为全诗定下哀伤基调,且步步递增,“未晞”、“未己”,无止无休。试想若“只存痛苦而无一丝喜悦”的怀人之作,在十五“国风”中谁又见过呢?可见,霜之“白”、苇之“青”不仅形成时令与景物的矛盾,又呈现出色彩鲜明的视觉反差,暗示着现实与理想间的巨大冲突。“伊人”作为全诗追求的对象,不是指恋人,是而代表一种抽象概念,它神圣美好、温馨祥和,令人神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伊人”指什么呢?“伊人”指“伊(这个)人。”《许慎·说文解字》有“伊”、 “尹”释义。“伊”:殷圣 人阿衡尹,治天下者。从人从尹。“尹”:治也,从又丿,握事者也。可见,诗中“伊人”指商王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后的治国贤人,而非女人,更非恋人。汉语词义具有发展性的特点。虽然五四前后有的文学作品中用“伊”专指女性(后改用她);用“伊人”指“那个人”(专指女性,书面语)。但二“伊人”相距3500多年,其义已变,属词义的转移。焉有词的基本义代替本义者?殷商“伊”人已去,唯遗他治国时的清明政绩。《蒹葭》中“伊人”已不仅是秦民追慕的先贤,更是追寻的“圣人治下的理想社会”的特定符号。

文学源于生活。“国风”反映当时各地区人民的生活现实。《蒹葭》反映了秦穆公时代人民生活的现状,并传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产生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历史原因和军事原因。

秦国的历史,是一部战争史。

西周时代,秦穆公先人非子因善养马而得周孝王的秦地之封。传六世至秦襄公。西周末年(前771年)襄公因勤王平犬戎之乱,并护驾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封秦伯;同时平王将已被犬戎侵占的歧丰之地许以襄公攻取后自得。三年后,襄公果以大军驱犬戎,“歧丰一片,尽为秦有;辟地千里,遂成大国。”秦为春秋初年战争利益最大获得者,继而将“开疆拓土,以战养国”,定为国策。史书记载,从襄公立国到秦始皇灭六国的600多年间,秦国30余君,哪一位不以征战杀伐扬威诸侯?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在位近40年,用兵频繁:兵伐姜戎、二平晋乱、袭灭梁国、与晋大战龙门山、联兵围郑(前639年)、千里袭郑灭滑国(前627年)、秦一战晋国(前626年)、二战晋国(前625年)、师伐西戎、三战晋国(前624年)……连年征伐,劳民伤财,死伤无数;穷兵黩武,民无宁日,怨声载道。在尚未摒弃残酷“人殉”制度的秦穆公时代,秦统治者绝不会为了“民生”而改变既定的扩张政策,不会放弃霸主地位而休兵息武。而连年不断的征战,迫使土地贫瘠物产不丰的秦民所承受的繁重兵役徭役远甚于东方诸侯各国人民。秦民怎不渴望停止战争,休养生息?过上“伊”治世时一样的和平美好生活。但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小雅·北山》)时代,秦民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他们只有寄希望于遥远的未来,遥远的“在水一方”,即使“道阻且长”,仍不懈地“遡廻从之”,“遡流从之”。《秦风·蒹葭》就真实反映了那个特殊时代人民的心声,它绝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若仅凭“伊人”一词的后起意义(专指女性)就将《蒹葭》对号列入“怀人之作”,则未免过于牵强。可见,秦民的“人民反战”,反兵役徭役,追求圣人治下的理想社会生活,才是《蒹葭》的原始主题。

“风”最能反映人民心声。秦民追寻“伊人”的想法,表现了战争频繁的秦穆公时代人民渴望改善处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无奈。他们苦苦追寻的“理想社会”,虽然只能是“宛在水中央”,现实中无法实现,令后人无不深深叹息与无限同情,但是,秦民追求理想坚忍不拔的意志与精神,却给我们极大的震撼和绵延的遐想。

论文作者:段培英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8年第1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

标签:;  ;  ;  ;  ;  ;  ;  ;  

古文诗词解读之我见——试揭《诗经·秦风·蒹葭》主题论文_段培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