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论文_朱沛恒

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论文_朱沛恒

清远市清新区禾云林业站 广东清远 511500

摘要:林下经济是在农业复合经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态农业模式,能够拓宽林业经济领域,促进现代林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林下经济发展的现状,指出了当前林下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林下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可供有关需要参考借鉴。

关键词:林下经济;问题;对策

0 引言

林下经济是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通过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在农林复合经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态农业模式,具有经济投入少、见效快、资源利用率高等优点。而且发展林下经济对提高林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推动林业经济的循环、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此,笔者进行了相关介绍。

1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1.1 因势利导,政策驱动,激发林下经济发展新热情

2009年,某县全面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部分群众在承包经营的林地中自发开展林下养殖。该县十分重视这一新生事物,一方面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对发展林间养殖重要意义的宣传,另一方面,组织技术人员深入调查研究,及时编制林下种养技术规程和相关技术手册,开展观摩、交流、技术培训等系列活动,引导农民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同时,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新发展一个连片百亩以上、饲养万只以上林间养禽基地的,每亩补助投资者400元,每百亩奖励相关镇村5000元。部分镇区还从财政中拿出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林间养禽基地的水、电、路等方面的配套扶持,调动了群众积极性,当年全县林间养殖面积达10亩以上的有1200多户,50亩以上的530多户,100亩以上的16户,500亩以上的5户,县财政兑现奖补资金90余万元。2014年底,全县已发展林下经济6.8万亩,占可利用林地15万亩的45.3%,每亩林地平均增收1500元。

1.2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创新林下经济发展新模式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特点,通过招商引资、大户引导、村组联合等形式,有目的地培植典型,加以推广。在不同的林地上,中幼林地,实行围栏放养,轮围、轮放、适量饲喂;郁闭林地,实行禽类幼雏期集中饲养,个体达200克以上时,进入围网,轮流放养,增加天然饲养的摄入量。在不同的区域上,沿荡地区,由于地势低洼,采取复合养殖。如某生态养殖公司,利用500多亩荡滩林地,实行水禽、特种水产品立体养殖模式。对地区地势高亢,林地规模较大,进行林下大规模草鸡养殖。一是扶持当地大户带头饲养。二是通过招商引资建立大规模基地。三是村组农户联合饲养。因群众无资金投入,缺乏规模效应。该村则制定村规民约,凡自愿到林地实施养禽的,村无偿提供林地资源、鸡棚、围网及饲养技术,实行连户饲养,达到规模后,同样享受县镇出台的激励政策。

1.3 注重实效,强化服务,解决林下经济发展新难题

为真正使“死林地”变为“活宝盆”,县政府针对林间养殖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群众想发展,但缺资金、缺技术,养殖规模小,经济效益差以及市场化程度低、难销售的实际情况,及时开展调查研究,重抓“五改、五解决”。即:一改高门槛为低门槛。将原来集中连片达百亩以上才实行奖补,改为50亩和30亩就实行奖补,解决中等以上收入的农户就能发展林下经济的难题。二改种养户自己筹资为多渠道扶持。对想发展又缺资金的农户,村组可承担小额贷款,赊欠饲料、雏鸡,降低林地租金等,解决群众缺乏流动资金的难题。三改干部动员群众干为干部带头出示范。不少村组干部为了发展林下经济,积极主动,带头发展林下养殖,变说给群众干,为做给群众看,解决群众怕政策变,怕资金奖励难兑现的问题。四改单干经营为合作社经营。先后成立了20多个林下禽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企业),通过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模式,实施品牌销售,解决群众规模小、销售难、效益低的难题。五改经营农户(企业)聘请专家为技术人员服务上门。组织畜牧、农业、林业一条线技术人员驻镇包村,定点登门进行技术指导,提供市场信息,解决群众信息不畅,缺乏技术的难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亟需加强

随着林下经济产业的不断拓展,优质低价、易产难销现象显现,品牌效应、“滚雪球”效能发挥不足,仅靠林业部门形式上的指导推进难以起到实效,急需归口一个综合部门加以管理运行。

2.2 资金投入、政策扶持仍需优化

虽然县镇两级可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但终究是杯水车薪,广大农民存在融资难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林下经济的发展。

2.3 市场体系、营销网络有待健全

虽然农民经纪人队伍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有一定进展,但还普遍存在规模偏小、类型偏同、结构松散等问题,组织化程度不高,抗击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2.4 林地流转难度较大、规模经营较难形成

由于农户对林下经济发展的认识差距,极易形成“想发展的没地,有地的缺乏认识、资金或技术不想发展”的现象,加大了土地流转的难度。加上部分林地栽植不规则,不宜设施种养,使林地经营难以成片,规模效应难以显现。

3 林下经济发展的对策

3.1 成立综合协调组织,科学规划,统筹安排

依照“适宜、适度、适用、适当”的发展模式,把发展林下经济发展与林业产业化建设、农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努力形成县有样板、镇有基地、户有项目的点面结合、三级联动的发展格局。

3.2 加大资金扶持,因地制宜制定扶持政策

一改资金投入方式。把激励政策变成“事后奖励”为“事前扶持”,加大前期投入力度,解决起步难的问题。二改资金扶持方向。重点向各类农业龙头企业、规模生产基地倾斜,提高财政资金投入效应和扶持效果。三改“一刀切”、“一个模版”的激励政策。要因地区差别、不同林相、不同项目、不同规模等分类制定激励措施。四要加强与金融部门沟通协作,切出部分专项资金,积极施行林地、林木抵押贷款制度,探索联户联保运作方式,切实解决资金难筹集的问题。

3.3 完善营销网络,畅通销售渠道

一要加强农民经纪人队伍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突出扶持培育农产品营销大户,着力规范发展各类农产品种养协会,搭建平台、畅通渠道,分区域筹建专业批发市场,切实解决“易产难卖问题”。二要加快信息网络建设。以县农业综合网站为依托,搭建覆盖全县的农业信息网络,重点加强林下经济信息网点建设,确保每镇都有一个信息服务网网点,逐步向村级延伸。三要强化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实施品牌战略,集中统一申报品牌,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3.4 强化服务指导,拓展发展空间

一是要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体系,实行分区包干、定员定点、跟踪考核,切实为企业、示范户和广大农户提供无空隙服务。二是要积极与相关科研院所密切联系,加强林下种养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研究,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科技及适用技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三是要完善造林规划,按照林下经济发展的需求有目的地设计造林模式,为林下经济拓展打好基础。四是要强化林权制度改革,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的基础上,探索做好林地流转工作,全力推进林下经济的跨越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林下经济的发展对提高林地产出、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及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林下经济的发展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影响到了林下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完善相关体系制度,加大资金的投入,拓宽林业的销售渠道,同时加强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从而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龙培仲,董静,何焱平,付师春.赤水市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绿色科技.2016(07)

[2]朱培林,房海灵.中国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J].江西林业科技.2014(06)

论文作者:朱沛恒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3

标签:;  ;  ;  ;  ;  ;  ;  ;  

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论文_朱沛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