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乡村文化振兴的逻辑与路径-基于浙中三村的调查与思考论文

“文化自觉”:乡村文化振兴的逻辑与路径
——基于浙中三村的调查与思考

程 川 陈永强 高 新

(永康市委党校,浙江 永康 321300)

[摘要] 文化自觉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逻辑前提和路径来源。 通过对浙中三村的调研,发现多元主体保持共同的文化自觉,重构乡村公共空间和多样文化载体,从而再现了乡村文化的多元价值。研究发现,乡村文化振兴需要打好三张牌:一是发挥多元主体协同作用,鼓励乡贤带头引领;二是突出文化载体价值,传承发展集体记忆;三是活用空间载体功能,让乡村居民实现心有所寄。

[关键词] 文化自觉 乡村文化 乡村振兴

一、研究缘起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的乡村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涉及多方面内容, 其中振兴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铸魂工程, 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和题中应有之义。2018 年2 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并把“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作为重要内容。 同年3 月,习近平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 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1]

乡村文化振兴是一个新概念, 目前的研究大致是对其路径的探索。 大部分论断强调的是顶层设计与意识形态抓手。如欧阳雪梅指出要改变“乡村=落后”的思维定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丰富符合农民精神需求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2]。李凤兰认为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下的制度、 培育内化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农民个体、 构建以此为行为准则的和谐乡村社会关系和建设以此为精神内核的文明乡风[3]。 徐勇认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重在加强农村文化供给侧改革, 提高文化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形成健全的供给体系,提高文化产品丰富性和多样性[4]。另有部分学者重视产业的推动。 比如田云刚、 张元洁指出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路径之一是乡村文化的产业化, 通过发掘乡村文化的资源禀赋和独特优势, 推进乡村文化产业化, 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影视等产业可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5]。 最后,也有部分人聚焦传统村落的保护。 如罗士泂等人认为保护传统村落在实现乡村社会的文化振兴上发挥积极作用[6]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发现, 虽然现已有一些关于乡村文化振兴及其路径的相关研究成果, 但缺乏在理论支持下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证研究。因此本文以文化自觉理论为视角,通过对浙江省金华地区多地的调研, 反思乡村文化振兴的逻辑机制, 具体分析多元主体如何推动乡村文化的振兴和发展,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

要想开展这个实验,天文学家需要知道这颗恒星的精确轨道,这就要求他们用地球上最强大的望远镜一连对其观测上20年。“20年的观测数据,只为得到这张讨论桌旁的一个座位。”1995年加入此项研究的吉兹博士如是说。

二、文化自觉:乡村文化振兴的逻辑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要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概念最初由费孝通提出,文化自觉就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势”[7]。 “文化自觉” 包含“自”和“觉”两方面,“自”强调文化的主体性,涉及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觉”即为文化自觉的过程,经历从最初的文化自发到文化觉醒,再到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然后基此进行文化反思和文化创新,而后两者往往循环往复、交融进行[8]。文化自觉是在文化自发的基础上多元文化主体对自身所处文化以及相关元素的认同、 自信、 反思和创新。

2017 年初,中办和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从根本上体现了党中央深刻的文化自觉。2018年1 月2 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则突出体现了国家对于乡村文化价值重塑和振兴的决心。

(3)人防工程的管道应由墙体穿入为宜,尽量不由顶板穿入。凡进入防空地下室且其穿过围护结构的管道,均应做防护密闭处理。

乡村文化的重要价值体现在其道德教化。 长期以来, 乡村地区居民以血缘和亲缘为纽带聚族或聚伴而居, 尤其是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村落,在几百上千年历史中形成了耕读传家、淳朴敦厚、积德行善的乡风民俗,对于后世具有深厚的文化教化价值。 近年来,依托重构的村落公共空间,三村通过开展别样的文化活动, 创新文化生活内容,传承优秀乡村文化根脉,构筑起村民的精神家园。 何斯路村在退休老教师HZG 带领下,利用闲置校舍创办了老年电大,为全村老年人开设书法、国画、诗词等传统文化以及养生保健课程,组建了老年人太极拳队和妇女秧歌舞队, 让村里老人真正体验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幸福生活。同时,村两委在村老年电大、老年协会的支持下,于2008 年便创办了“功德银行”,记录村民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好人好事, 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进行乡村道德教化提供了实际载体。此外,老年电大和老年协会还依托文化礼堂, 每年举行祭祖仪式、尊老敬老仪式、新生儿入谱仪式、成人礼等仪式以纪念先祖和秉承“耕读传家”等族训。 塘里村将“文化礼堂在村中,村在文化礼堂中”完美演绎,文化中心、各类廊道、书屋书局、村民聊天室、谈心室、孙权文化园、乡村大舞台等等文化礼堂建筑群时常举办活动。岩洞口村在村委班子以及书记“贤内助”HYM 的组织下,打好一手文化牌,组建团队挖掘村庄历史文化,走访福建、山东多地,查阅史料,访问村民,前后花费数年时间通过查找挖掘宗谱、市志等文献资料整理了《始祖胡皋知县审案》、《林墩捐躯》、《秀岩抗倭十八勇士》 等二十多个村庄历史文化故事, 并将村庄特色的红纸产业发展故事等记录在内。此外,村两委根据“胡公大帝”胡则家族的《胡氏家训》,将“行善、修身、勤业、劝学、孝悌”十字纲拟制成家训家规,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村歌。

(一)乡村文化的多元价值体现

乡村文化是村庄的生产生活实践衍生出的一整套生活体系和样式, 存在相对模糊的内涵与外延,一般包括话语、活动、节庆、娱乐、礼仪、信仰、习俗等村庄生产生活方式和建立在其基础上的诸多文化样式[9]。 长期以来,乡村文化的综合多元性价值蕴含于乡村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之中。

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中包含“乡风文明”的要求。乡风文明是区别幸福乡村和落后乡村的精神文化基础,是乡村美好生活的环境前提。长久以来, 悠久的乡村发展历史积淀了如“修身齐家,为学治世”,又或者“勤俭节约、耕读传家”等优良家风族训,产生了和睦邻里、团结友善、互帮互助的乡风民俗。亦有如江西婺源理坑村崇尚“读朱子之节,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被世人赞誉为“理学渊源”。家风家训、乡规族规不仅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传承, 也起到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的“习惯法”作用,贡献于乡村社会治理。 好的村规民约是经济发展后道德思潮的回归, 强化了道德建设的“知行合一”。

1.以聚落空间为载体强化村落共同体的生活价值

塘里村位于永康市东南角,建村于南宋,距今已有700 多年。 村庄绿树婆娑,风光旖旎,可谓池塘绿树景中去, 小桥流水见人家。 全村地域面积760 亩,村民360 人,先后荣获“浙江省生态文化村”、“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永康十大最美乡村”等荣誉。目前,连点成片的文化礼堂、特色鲜明的民宿私厨、 别具一格的建筑小品都融在这座古村里,逐渐成为村民和游客的精神家园。

赛事组织者作为体育赛事的组织、承办者,在整合体育赛事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理论上能够最大化地实现体育赛事转播权的价值转化。但是在权源上,它不像参赛者那样贴近体育赛事,而更像是一个代理商:除了通过合同约定之外,很难证明其对体育赛事享有权利的正当性。参赛者则不同,作为体育赛事的直接参与者,其对体育赛事的权利诉求更为合理。但是体育赛事往往是多名参赛者共同完成的,尤其是足球联赛这类大型竞技类运动,往往涉及到十几支参赛球队。如果由参赛者自行处理其体育赛事转播权,不仅容易出现争执,而且在效率上也是不经济的。

(1) 重构公共空间再造乡村共同体的生活价值

在新课改背景下,促进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健全人格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将小学德育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以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及实效性,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良好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的形成,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以自然资源和农耕资源为依托反哺多样价值生产

对TDI=(tdiny)N×N进行规范化处理,得到规范化综合影响矩阵NTDI=(ntdiny)N×N,其中

(二)文化自觉引领乡村文化振兴——以浙中三村为例

通过长期以来对金华地区三座典型村庄的跟踪调研发现, 三村文化振兴均建立在多元主体协同重构文化载体和客体的文化自觉上, 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

1.案例村概况

何斯路村位于义乌市西北角, 据宗谱记载该村始建于元朝,距今有600 余年。 村庄环境优美,底蕴深厚,有古朴的村落民居、庄严的何氏祠堂、秀美的卧牛山岗和碧波荡漾的志成湖,曾获“浙江省文化示范村”、“中国美丽田园村” 等荣誉称号,现为浙江省3A 级旅游景区。 近年来在村两委的系统保护发展下, 该村成为宜居、 宜业、 宜人的“真、善、美”幸福乡村。

在漫长的乡村社会发展演变过程中, 乡村居民以血缘、亲缘、姻缘为纽带维系着以家族或家庭为核心单元的乡村社会共同体。滕尼斯曾在《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一书中对共同体概念作出界定并指出,“区别于所谓社会的概念,共同体本身是一种生机勃勃的有机体,并非一种机械的人工聚合。 农村地区人们之间的共同体要比城市强大得多,并更加富有生机。 ”[10]在中国, 乡村文化是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活演化中衍生出的生产生活价值体系, 尤其能形塑出牢固的乡村生活共同体, 构筑起相生共融的村落生活空间,反哺村民以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健康美味的自然食品和守望相助的熟人社会关系[11],最终强化其村落共同体稳固的生活价值。

岩洞口村位于永康市东北部, 距城区16 公里,建村已有950 多年历史。村外石牛山与乌鸦岩高耸,造就了一个浑然天成的岩洞,该村刚好位于岩洞的洞口,因此得名“岩洞口”村。 现有村民700多人,耕地320 亩,山林740 亩。 经过村两委和村民的努力,该村先后取得“金华市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金华市绿化示范村”、“永康市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本文对于阐明汉日外来新词的吸收异同、传播与使用特点及今后的发展预测将起到一定的作用,并尝试开辟新词研究的新视点。以汉日语为例,目前大多数研究都局限于对已形成词汇的静态分析(于日平2007:69);而对正在逐步形成的、真正意义上新词的动态探讨并不多见。由此看来,正在同步进入汉日语言系统中的IT领域新词,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考察点。此外,通过对不断增加、变化的日语新词的探索与研究,对于高校日语专业教学实践与研究也会产生积极意义。

2.多元主体协同重构乡村文化空间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2.以家风家训和村规民约为载体形成道德教化价值

传统社会, 村民世代立足于村域范围内的土地,在山、水、林、地等自然资源中进行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或者畜牧、猎捕以及手工艺品制造等农业生产活动。正如日本学者祖田修所言,农业是通过保护和活用地域资源, 养殖培育有益物种来实现经济价值、 生态价值和生活价值的目的性社会活动[12]。因此乡村文化首先是农耕文化的演绎,传统农耕生产中形成的各具特色的物质文化,是传承乡村文化的“活化石”,体现着乡村最基本的农业生产价值[13]。 近年来各地掀起乡村传统文化复兴热, 富饶的乡村文化为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业项目开发起到良好的内容支撑。 针对各地独特的乡村文化, 地方政府将一些村庄打造成富有浓郁地方特色、 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深受群众喜爱的区域形象或文化品牌。 乡村传统文化中的空间载体和风俗礼仪, 多可以反哺新时期的乡村价值再生产。如历史悠久的祠堂、激情热烈的节庆仪式、经典传奇的故事传说等等,均能在文旅产业的兴起中扮演重要角色, 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地方第三产业的发展, 因此也成为开展乡村振兴进一步工作的抓手。

村落公共空间既是实体空间, 也是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联形式和人际结构形式[14]。 修缮、再造村庄公共空间,既传承保护了传统文化遗产,也给村民尤其是老年居民提供老有所乐和老有所为的平台。近年来,三村均通过政府专项资金或自筹资金修缮或重建祠堂、庙宇、民居、村小、文化礼堂、广场等公共空间, 恢复保护了村庄传统生活资源和村庄集体记忆,再造了乡村共同体的生活价值。何斯路村恢复保护古道、古井、古樟树、古池塘用作生活水源和文化景观, 修缮古民居作为家酿曲酒展示馆和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修缮废弃的学校作为老年电大和老年协会活动场所, 并将宗祠与文化礼堂结合保护发展用作文化生活主阵地。 塘里村由村支书孙朝厅牵头设计,将走道、围墙改造成文化长廊,将旧学校改造成村民活动中心,将废旧的葡萄架和烂木头重新利用, 改造成漂亮新颖的“顾盼廊”。 徜徉在“百工廊”中,打铁、补缸、钉秤、 箍桶等传统五金手工艺场景映入视野,“五谷廊”中展示大豆、小麦、高粱等作物,“村史廊”则记录了轰轰烈烈的创业史和原汁原味的村庄生活。岩洞口村将中央大塘边的四层老房改造成中式茶馆+咖啡馆模式的“晓白楼”用作乡村生活休闲体验, 并将村里的老厂房改造成文化礼堂用于举办和承接每天的文化活动。三村通过重构公共空间,传承了村庄的集体记忆, 为开展祭祖等传统宗族活动和晚会等当代文化活动提供了空间载体,有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推动了乡村文化的振兴。 同时,乡贤、族长、老干部、有为村民等群体在村落公共空间的再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筹集资金、分工协作、组织工程等方面亲力亲为,有效促进了乡村社会共同体的稳固和其价值的发挥。

(2) 拓展文化生活内容传承乡风道德教化价值

通过本文探究,认识到从现阶段我国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水平来看,仍存在着较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重视程度不足、教学理念落后及教学方法单一等,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及教学进度。因此,相关教师秉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不足,重视学生教学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倡学生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自行预习复习及解决相关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及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合作能力,为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医务人才奠定夯实基础。

表1: 三村文化空间重构概览

调研发现,如表1 所示,三村均通过开展传统文化传承活动让村民崇文明、尚礼仪、明伦理、知孝悌,重现和睦邻里和淳朴敦厚的乡风民俗、互帮互助的共同体意识,重聚了民心、重塑起乡魂、系住了乡愁。

(3) 引进文化旅游项目带动乡村综合价值生产

近年来, 国家和社会对乡村文化抱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梳理十年来的中央文件发现,政府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也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创新。在此情形下,国家和社会都在寻找有效的乡村文化传承方式, 通过文化主体对传统的辩证认识和文化载体的合理展现而实现传承[15]。 十九大以来,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主体多元化、内容多样化的态势更为明显。曾经由村民或乡镇政府单一主体的组织模式逐渐减少, 更多的是以村民为主、 乡镇政府和社会团体为辅的多元主体合作组织模式。调研发现,三村均是由村委带领村民自主谋出路、谋发展,在上级政府的支持配合下,引进文化项目,发展文旅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何斯路村因地制宜,在村支书何允晖的策划下从国外引进薰衣草品种, 经过三年时间不断尝试种植成功,打造了一座义乌的普罗旺斯,浙中的薰衣草园,成为网红旅游景点。 同时,将村北的水库改造成以徽派风格的志成湖,风光秀丽、水光潋滟, 闲适静谧悠然诗意的景色俨然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产业助力+文化引领”的发展模式让该村成为全国五千多个村的学习模板。从“普罗旺斯”到“瓦尔登湖”,如今的何斯路村,山水相依,一户一景,文化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正如何允晖所言,“何斯路村正走在以环境为支撑、 以产业为配套的转型发展之路上,加注文化元素,以文化为核心,打造自己的文化气质”。几十公里外,浙中之南,“塘里文化”不仅让村民重拾集体记忆,也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村民各自开起农庄、私厨、民宿、咖啡吧、茶吧等,在交通便捷的今天,让塘里真正成为永康人民的乡间花园。 以文化滋养村民,以文化反哺经济,该村积极与文化工作室牵线,为其免费提供入驻政策,目前,已引进入驻文化业态13 个。岩洞口村刚刚完成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 并村后新村班组计划依托特有的山林资源和交通优势,借鉴鲁家村、何斯路村等经验,引进文旅项目,加快促进村庄产业发展。

三、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选择

费孝通认为,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及其发展趋势,不带有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16]。 从文化自觉理念来看,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乡愁”情结的愈发浓烈以及各级政府对于农村文化传承工作的日益重视, 人们开始逐步自觉地认识到乡村文化所具有的综合多样性价值, 其多元化价值的传承保护与村落可持续发展应该是一个活态有机体系。近年来,浙江省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带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创新发展乡村文化,持续助力乡村振兴, 其中文化礼堂建设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均走在全国前列。 同时,各级党委、政府协同社会团体,激发村民和全社会的文化自觉,协同重构村落公共空间,创新文化载体,传承发展乡村文化的多样性价值,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一)激发文化自觉,发挥多元主体协同作用

多元主体共同的文化自觉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前提。 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由国家、社会、村级组织与村民共同组成, 只有多元主体保持共同的文化自觉才能更好地挖掘乡村文化的多元价值,推进乡村文化的活态传承和良性发展,从而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激发多元主体的文化自觉,各级政府需要在贯彻文化自觉理念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利用乡贤资源,鼓励以村民为中心做村庄规划设计,带动多元主体协同合作,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值得注意的是, 乡村文化是农民长期农耕生产生活的积淀和结晶,农民虽然是最直接的文化创造主体,但是往往因受教育程度不高或是文化阅历较浅,普通村民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与盲目性。 因此,各级政府、社会尤其是新乡贤群体需要发挥其在文化自觉中的优势, 积极引导农民群体在乡村文化建设与传承创新中逐步建立起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共同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振兴。

(二)点燃文化自信,突出多样文化载体价值

承续与创新乡村文化的传承载体并强化其功能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基础。 乡村文化多样性价值的体现离不开多样文化载体的构建,各类民俗庆典、家风家训、村规民约以及现当代形式各样的文化形式一同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因此,乡村文化振兴,不仅需要文化主体自觉认识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 更要自觉意识到承续与创新文化传承的物质与精神载体的重要性,将文化自觉升华为文化自信,认识并感受到文化载体的文化传承价值, 通过立足本土乡村文化的保护、挖掘和创新,以及利用外部各种资源的有效植入等方式重构有效的文化载体, 保护民俗节庆,传承发展集体记忆,再通过不断的文化反思与文化创新强化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发展。 最典型如何斯路村创新设计的“老年电大”、“功德银行”等文化载体,将文化传承和村庄治理相结合,推进乡风文明,全面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坚持不懈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党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开辟、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发展,从实践层面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激发文化创新,活用公共空间载体功能

用活农村公共空间、 打造城乡居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 村庄公共空间作为农村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和乡村公共生活的主阵地,在弘扬乡村文化多样性价值、促进乡村文化传承振兴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相关部门在美丽乡村建设等规划设计中, 既要考虑到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更要以“记得住乡愁”和“留得住乡村”为主线,充分考虑到村落公共空间的选址布局以及建设形式, 营造村落共同体有形的物质空间和无形的精神家园。 可参照塘里村公共空间建设经验, 充分将村庄旧有空间整治和文化礼堂建设相结合,打造十步一堂、一面一景,以村庄别致空间吸引各类资源,更好服务于乡村文化振兴。创新村庄公共空间的建设形式,依托文化礼堂建设,因地制宜地依托现有空间,或重建村落的多样公共空间, 既要开展独具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动, 又要创新和推动富有时代特色的多元化乡村文化活动, 丰富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培育和形塑其村庄归属感和社会文化共同体意识, 有效地延续和丰富村庄的集体记忆,让村民开展公共文化活动心有所寄,更好地促进乡村文化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EB/OL].http://politics.gmw.cn/2018-03/08/content_27931821.htm.

[2]欧阳雪梅. 振兴乡村文化面临的挑战及实践路径[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5):30-36.

[3]李凤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振兴——基于日常生活理论视角[J]. 贵州社会科学,2018(7):11-17.

[4]徐勇. 乡村文化振兴与文化供给侧改革[J]. 东南学术,2018(4):132-137.

[5]田云刚,张元洁. 乡村振兴的乡村文化产业化路径探析[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9(1):9-15.

[6]罗士泂,赵旭东. 保护传统村落 助推乡村文化振兴[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12-19.

[7] 费孝通. 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 北京: 群言出版社,2007:190.

[8]金菁. 文化自觉视域下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历程及路径探析——以月山村为例[D]. 浙江师范大学.

[9]程川.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生产与乡村文化传承[D]. 浙江师范大学.

[10][德] 费迪南·滕尼斯. 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 商务印书馆,1999:54.

[11]鲁可荣,胡凤娇. 传统村落的综合多元性价值解析及其活态传承[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2):115-122.

[12][日]祖田修. 农学原论[M]. 张玉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7.

[13]朱启臻,赵春明. 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44.

[14] 曹海林. 村落公共空间演变及其对村庄秩序重构的意义——兼论社会变迁中村庄秩序的生成逻辑[J]. 天津社会科学.2005(06):61-65.

[15]姜又春.民俗传承论[J].青海民族研究,2012(3):140-146.

[16]费孝通. 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1997(3):15-22.

基金项目: 浙江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二十批规划课题“文化自觉视阈下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研究”(立项编号:ZX20152)。

收稿日期: 2019-07-19

作者简介: 程川、陈永强、高新,永康市委党校教师。

责任编辑:夏明珠

标签:;  ;  ;  ;  

“文化自觉”:乡村文化振兴的逻辑与路径-基于浙中三村的调查与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