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地方研读论文_刘杨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虽然我是赤峰人,但是在这之前,我对赤峰市的了解仅仅是皮毛。通过阅读了《赤峰州调查记》和《赤峰县地方事情》,使我对赤峰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这本书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赤峰州调查记》,另一部分是《赤峰县地方事情》。其中《赤峰州调查记》是赵允元所写,清宣统二年(1910年)刊载于《地学杂志》第一年第二、四号。该记记事止于光绪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此记记载的很简略,计有境界、山川、河流、建置、民事、庐舍、林业、工作、畜牧、商业等12目,其中境界与建置记载了赤峰州的四至、广袤、面积与设治以来的历史沿革。民事、林业、渔樵、畜牧、工作诸目则概述了地方的自然条件与农、林、渔、牧、手工业等的落后状况。该记记载的有关商业状况的内容比较详细,介绍了地方商业的繁盛,有大量的商号、经营货种、货源、销售区域及商界内幕等。该记除对以上内容进行介绍之外,还对民闻疾苦也有所反映,民事目指出:“现在新政繁兴,警察、学堂,自治各费用,半由地亩公捐,租差亦日日增加。丰稔之年入不敷出者尚有,一遇凶荒水旱、天灾流行,良善者姑置勿论,强悍之辈,素无恒产,焉知不铤而走险,此亦地方之隐忧也”。这句话写出了赤峰当时已经建立了学校和警察警制度,但同时也揭露了人们的生活状况,并且该目还揭露了每到青黄不接的时候,粮商“操奇计赢,谋人土地、霸人房产者,指不胜数”的状况。

赤峰的境界大约是南至杜栗子沟接平泉州界,北至巴林桥接林西县界,南北相距三百二十里;东至老哈河接建平县界,西至柴火峦子(即今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蓝旗卡伦乡柴火栏子沟一带)接围场厅界,东西相距二百七十里;西北至啓布求接围场厅界。截长补短,约合全境面积七万五千七百万里。根据书里介绍,总结出山川河流多位于翁牛特旗且右旗占大多数。而它的设置起初在乾隆39年(1774)设乌兰哈达厅,至光绪34年(1904)改为赤峰州,并设知州一员,管辖民刑事件,至民国初年,创办了警察,划分区域,并设置警察所13处,各司其职,可以看出当时的划区域管理和我们现在的派出所划区域管理大体相同。在这里要指出一点,这里的工作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工作有所区别,这里的工作是指手工艺品的制作。但要说繁荣,这里最发达的还数商业。书中说“赤峰者,口外最繁盛之贸易场也。本街大小铺户,不下600余家,除汇票庄、钱当、烧锅、粮店不售杂货,若杂货铺,开货店,所有一概货物外,洋货多,本国货少……历年本街之富商大贾,赴烟台、天津购办一切。烟台货由民船发乐亭,再转陆脚,天津货由火车发偏凉汀,然后或驮或车。”从中可以看出其商业的发达程度,由此也可以推断由于交通发达,沟通了此地与各口岸的商业联系,促使商业呈现大繁荣的景象。

而在《赤峰县地方事情》中,主要介绍了地志、气象、地方制度、地方财政、警察及治安、农业及土地、工商业、交通等内容。该志以记载现状为主,表格篇幅较多,记载详尽充实。在这里我选取了几个我感兴趣的加以介绍。

第一,乡村制度,在军阀割据时期,赤峰县以居于破产,再加上苛捐杂税,兵燹匪患,使民不聊生,呈现一片荒凉的景象。自建国以后,剿除土匪、驱逐叛军,并实行了各种经济救助,使居民复聚。在此实行了街村制度,即将散漫的村屯规划为56街村,后组织街村公所,选举村长,除此之外还有街长、吏员,他们各司其职,管理各村的事物。这和我们现在农村很相似,每个村聚居在一起,选举村长并建村委会,管理各村事物,可见当时赤峰县的街村制度的先进性。除此以外,在赤峰县街村给予规则中规定,街长的薪金为30-100元,村长的为20-50元,吏员的为10-40元,由此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很大,官级越高,收入越多,但是相对官级低的人,任务也就越多,可以看出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还有就是这里的行政机构比较齐全,而且分工详细,相对应的,费用的支出和收入细节也记录的比较详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具有现代化特色。尤其是民国初期赤峰县地方的财政管理也已经非常的细化了。如村费征收、现金出纳、消耗品消费的账目等都有相关的票据记录和比较细致的规则,那么为什么每个项目都有相关的票据记录呢?我想是因为书中记载的说每年都要汇总起来向上级汇报,所以为了方便汇总而为之,这样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在年终汇报的时候减少误差,并且也可以作为凭证使用,以减少后期不必要的麻烦。

第二,税收种类多,主要有以下几种,如右图所示:可以看出赤峰县的税收种类繁多,其中书中提到的亩捐是县款最大收入。原本官地七千余顷,应收捐款十六万八千余元,按地抽捐,查十八年(1929)以前,征进年份仅九晚五千元(全额60%),最少年份仅收四万余元(30%),导致县里的生活拮据,虽然后期进行了改革,但由于地数未能核实、征税账单不全,再加上随时随意的增设,导致混乱,所以并没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三,教育方面,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废科举兴学校,第二年于县城成立高等小学校一处,三十二年置劝学专员,其后,学校不断增多,如右图所示:可以看出,赤峰县的学校数量非常多,教育事业逐渐发展起来,随之教育的重要性也就凸显出来了。

综上,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发展,赤峰县的农业、商业、行政管理以及教育等也随之发展起来,使其发展具有现代化的特色。

参考文献

[1]赤峰市地方志办公室、内蒙古图书馆.赤峰州调查记[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14.

[2]赤峰市地方志办公室、内蒙古图书馆.赤峰县地方事情[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1.

作者简介:刘杨(1993-),女,内蒙古赤峰人,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2017级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秦汉史。



论文作者:刘杨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8

标签:;  ;  ;  ;  ;  ;  ;  ;  

赤峰地方研读论文_刘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