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教育价值取向的因素分析_教育论文

影响教育价值取向的因素分析_教育论文

影响教育价值取向的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取向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2002)01-0096-04

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主体根据特定时期人们需要的类别力量的变化对价值系统中居于统治或核心地位的教育价值重新选择的过程,即打破旧的价值结构中各要素比例的均衡状态重新组建新的价值结构的过程。价值结构中主导价值和非主导价值的比例关系不是孤立的,主导价值并不一定意味着社会人力、财力、物力对之的绝对的最大量投入,而非主导价值也不表现为自身地位的无足轻重,各种价值仍按自己的逻辑被完整地实现,只不过各种非主导价值在内涵或形式上发生了适应主导价值的相宜变化。

一、教育价值取向发生的前提

选择是一种自主主体行为,自主品格是由事物独特的本质决定的。事物缺少自己内在质的规定性,也就成为他物的一个组成部分,隶属他物的运行规律,失去普遍联系的前提,也就无所谓选择行为的发生。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就是致力于人类自身再生产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教育获得相对独立性的根本保证。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1)它的直接作用是培养人,是对新生代的社会化再造,而不是以社会的政治稳定、物质增长等为教育过程内部的直接追求;(2)教育发展遵循自己的独有逻辑,通过自身的规律性运行反映社会活动规律对自身的影响;(3)从文化学意义上,教育是全部人类文化共同拥有的生命机制,而非某一具体文化形式独有的传承、延续的工具。教育的这种相对独立性给我们在教育价值论上的启示是:教育必须牢牢固守自己“育人”的本质,通过育人实现其价值取向,或者说,是通过内在价值的实现而实现外在价值;教育的价值选择必须照顾到人类文化的整体发展、协调共进,而不能因选择而“顾此失彼”、“厚此抑彼”。

二、影响教育价值取向的客观因素——社会实践

相对独立的教育取得了与社会其他实践活动普遍联系的“资格”,而它也必须在普遍联系中求生存,求发展。一方面,教育通过培养人来成就、丰富自己与人类文化进步息息相关的意义;另一方面,教育又依赖既有的全部人类文明成果作为自己的生命内涵。教育无法割断与社会的联系成为“与世隔绝”的纯粹“自然进化”力量,社会文化的每一变化总能通过与教育内在关联的纽带掣动教育的相应变革,这是由人的全面需要与客观实践的内在统一性决定的。

1.丰富的社会实践及其文明成果是人类丰富的需要客观化的产物。首先,具有完整本质的人融合了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使自己的生存建立在对社会化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之上,并使自身的发展实现于这两类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之中。而人的内在需要通过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的生产与创造能力不断向外推进,客观化为相对独立于人之外的社会实践系统。因此,现有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和文化成果都是人类的内在需要向外推进的一种形式,是人的本质外在化的一种结果。其次,新生一代只有全部内化自己类的本质力量为自身的素质内涵,才能实现自己做为社会人的全面本质,才能取得全面的适应、参与、改造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通过自己的实践改造活动,满足自己的全面需要。在教育价值论上即是:教育的一切外在价值对于人的全面性成长这一内在价值的实现来说,都有存在的必然性意义。其三,教育与文化的内在掣动关系,使社会文化的每一发展、变化都通过相互关联的机制激发教育的繁感反应,还是靠这一制约机制,教育才能整合人类文化、内化类本质为个体本质,也才能使每一个个体发展着的智慧,再演化成为类的力量,实现教育的全面外在价值。

2.人类需要结构的变化和主导社会实践力量的变迁成为教育价值取向发生的外部动力。

其一,社会实践力量的不均衡性与教育价值取向的发生。丰富的社会实践及其文化成果必然都会成为教育的价值内容,但各种具体文化在教育的价值实现过程中的地位不是均等的和静止的,这种不均衡性和变动性,是由人类的内在需要结构不断变化,驱动各个历史时期社会实践的主导活动不断变更的结果。在人类历史总的发展历程中,对精神的需要和对物质的需要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有缺失的真空状态出现,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总是相伴而生、同步发展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在社会历史的具体化过程中,在具体时空条件下由内在需要客观化的历史主体的实践活动中,人类的物质需要强度和精神需要强度,物质实践水平和精神实践水平都是均衡的、对等的。这种不平衡性,可由人类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的不同步性得到外在的证明,而且也必然要使之在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力量对比上得到反映。在往历史的河床汇流的某一阶段上,政治、经济、文化的汇流量总是不均匀的。而在某一时期最强大的一股力量,往往制约该时期社会实践的方向,将自己的色彩浓重地涂染给历史,成为这时期社会生活的基调。回顾历史,便会发现社会政治、军事、宗教、经济等势力几度沉浮的命运变迁。

历史总是在各种社会力量的不均衡发展中取得滚滚向前的动力,任何一种实践力量都可能成为特定时期内的“主宰”,但任何取得社会生活统治地位的“现实的存在”,在历史长河中都不可能是永恒不变的时间单位,它总是有着从必然地存在发展到失去必然性的过程。历史发展的这种特点,通过社会对教育的掣动机制,转换为教育的主导价值和主导价值的历史更迭现象,使教育的价值结构呈现阶段性的发展特点。教育价值取向做为一种主体性行为的过程,就在社会各种实践力量的不均衡性驱动下的历史主导活动变迁中,在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普遍联系性制约下,频频发生。

其二,社会活动结构与教育价值结构。每一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总是有它的中心任务,有它的相应的主导性社会实践内容;随着社会历史条件变迁,这种“中心”、“主导”也因之转换。这时,社会生活结构便呈现出它的诸构成要素围绕这个“主导”、“中心”纷纷变革的历史场景。教育价值结构的变化反映社会生活实践结构的变化特征,对应于“主导活动”、“中心任务”的主导价值成为教育价值结构的核心,教育的非主导价值通过变革使自己的形式和内容服务于主导价值的实现。但是,主导价值不因自己的特别重要性否认、排斥非主导价值的存在,非主导价值也不因主导价值改变自己的价值实质。社会主导活动和非主导活动、教育主导价值和非主导价值,遵循“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影响教育价值取向的主观因素——教育意识

1.教育意识。丰富的客观文化为教育提供了充裕的价值选择对象,社会实践力量不均衡变化决定了教育价值选择不断发生的必然。教育必将要从自己赖以存在的文化环境中寻找价值内涵,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向也必然会成为教育价值选择的下一目标。这是教育价值取向的一般规律。但是,社会规律的显示不象自然界物质运动是一个“物自体”的过程,社会规律从本质上说是人的活动规律,人们不可能象等待日月星辰的轮转那样,坐等文化变迁中教育价值取向的必然性的到来,适应新文化的新教育是主体对“一般规律”自觉把握和能动实践的结果。而且,在教育的价值选择过程中也并不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能在新的文化转机到来时及时地把握住了新的教育价值目标。有的民族教育价值目标选择成功,促动了自己民族文化的大发展;有的国家则因种种原因贻误时机。或因选择而新生,或因选择而沉落,同样在政治、经济、文化、民俗、传统等客观因素对教育规定的情景中选择,在客观社会规律的内在制约下取向,但为什么出现十分迥异的结果?其中潜在的原因则是“认识论”问题。

教育价值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教育的“本体论”问题,即教育价值是什么、价值规律如何运行;其二,是认识论问题,即教育价值如何实现,接近它的“理想”。二者接近的程度,或后者的现实化程度,受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假设的制约。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假设是教育意识的产物。教育意识表达了主体对客观教育实践的“意向性”和能动性介入,是来自于教育实践主体内部的对教育价值取向发生作用的主观力量。围绕教育价值取向,教育意识表现为:对一些基本关系的自觉,如对主体需要的全面性、社会实践的丰富性和教育价值全面性的认识;对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关系认识;对教育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关系认识等。

另外,教育意识还表现为由对社会文化转折时机的把握、对社会发展趋势和人类命运的关注转化成的教育危机意识、教育转折意识等。(1)教育危机意识——在重大社会变革发生之际,由于种种社会危机的出现对教育提出新挑战,引发教育自身因与文化的不相宜而带来的教育自身的发展困境与无序状态,使既有的教育因失去对社会问题及时的应答能力,由社会文化发展的促动力量渐变为阻碍力量;这时,教育内部也蕴含了变革旧教育为新教育的必然趋势。我们把这种由对社会的危机意识转化而成的对教育危机的准确感知,称教育危机意识。(2)教育转折或取向意识——社会主导文化发生变迁或预示了未来文化发展的主流时,教育应做出新的价值取向准备,并能把握时机及时转折,这种由对时势的正确把握转化成的对教育价值取向发生的必然性的认识,为教育取向或教育转折意识。(3)教育的文化发展意识——是由对教育超越性的自觉引起的。教育不只是受制约于社会,而且做为文化的“生命机制”,它具有整合文化现实、导正文化发展、诊医“文化疾病”的一定文化发展功能。教育的文化发展意识是对教育的文化使命感的认知。

教育意识使教育价值取向由客观规律制约下的盲目运行成为主体自觉把握、利用规律的能动实践过程,使教育的现实价值减少了向教育理想价值趋近过程中的坎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教育意识具有相应的品质:第一,它显示了教育主体意识的自觉,表现了主体意识能动地介入社会实践的意向,迈出了主动参与社会和教育变革的第一步,是教育主体社会责任感的一种表现。第二,教育意识含有理性的怀疑和批判精神。任何现实的合理性存在都孕育着它的不合理性的胚胎和新的合理性到来的趋势,敢于辩证否定现实存在,是指主体意识到“对现在的合理性正是对未来的不合理性”这一事实,从而启动对之扬弃的工作。第三,教育意识能产生一种发展建构精神。对现实教育危机的忧患,包含着构建未来教育的思维倾向;对现实的批判,实质上是以主体已经在意识中构建的“理想模式”为参照物的。“理想模式”来自于对“现实”发展的预测。主体变革旧教育的每一步骤,其实就是“理想”在教育实践中的逐步展开。第四,社会功能和社会本性是教育意识先天具有的,因为教育意识对任何一个具体的主体来说,从它开始出现起就有着内在的社会责任感成就的社会功能。任何一个主体意识,从来不是由自我到自我,而是由自我到社会的。教育意识是主体价值观念、情感特征、思想观点、行为习惯的综合,它往往以一种先验图式渗透于主体的思维和行为过程,制约着主体的认识和行为方向,使主体的活动带有个人的主观倾向性和局限性。

2.教育意识的主体。教育意识来源于对教育必然性的认知和把握,它不是天赋观念和自然意识,而与主体的一种素质有关,是主体对历史的时间加以整合把握住的、在整个社会规律作用下教育的独特“脉动”,是主体对教育实践发展的成熟思考,它既来自于主体的实践经验,又来自于主体的实践理性。具体的生活时空局限造就了一般芸芸众生的认识局限,他们中产生不出实质的教育意识。教育意识的主体在现实中的代表当推那些具有相当的知识素养和敏锐的“社会—教育”洞察能力,并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变革意识的教育“理论—实践”工作者。

3.教育意识的价值实现。教育意识的价值实现以教育实践为中介环节。从危机感到取向意识,从现实存在到理想模式,只有介入实践过程,其潜在的社会价值才变为实现了的社会价值。只有完成这一过渡,才说明了教育意识对教育价值取向发挥了影响作用。教育意识介入实践,也不是一个自然过程,它取决于种种外部条件,国家社会里,它特别取决于政治的民主化、合理化和正确的政治与教育决策及导向,主要是一种政府的行为过程。

四、确立教育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的意义

分析影响教育价值取向的诸因素,能够揭示教育与教育社会功能的区别及互动关系,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1.既然教育相对独立地位的获得是教育价值取向发生的前提,那么,在任何情况下,教育都要以“育人”做为自己内在的质的规定,离开了这种规定,教育就沦为其他某种文化因素的附件,就混淆了选择主体与被选择客体的界限,失去了做为人类文化生命机制的“超越”性。教育价值取向无从启动,教育的外在价值其实也丧失了存在的基础。就我国当前时期的教育而言,无论赋予教育什么样的属性与功能,其实都是教育的外在价值,这种外在价值,必须通过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来间接实现,而不是把教育作为直接的功利性的生产工厂,更不是把人作为具备某种社会属性但丧失了主体性的工具加以锻造。

2.“育人”是教育的内在价值,但所“育”之“人”的内涵,或内在价值的内容是来源于社会的。社会实践的丰富性决定了人的发展的全面性。特定时期教育价值取向虽是以一种或几种外在价值作为主导,但选择主导决不意识着冷落甚至是排斥非主导,价值选择过程是旧的主导价值让位于新的主导价值的价值结构重新改组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价值易位过程。当前,我国教育的经济价值、科技发展价值代替政治价值上升为主导,但这决不是现时教育价值的全部,教育仍然实现着也必然实现它的系统化运转,否则,即是“顾此失彼”,陷于片面。此外,人们的需求结构不断变化,社会的主导活动不断变迁,决定了教育价值取向发生的客观必然性,这是教育价值选择的客观规律。人们在进行价值选择时,必须遵从这种规律性运行,准确把握被社会实践推进到价值中心的“主导”,而不违背规律规定的客观现实性。

3.教育价值取向一般规律的正确显示程度取决于教育意识的合规律性程度,教育意识的合规律性程度又取决于教育意识主体的素质高低,因而意识主体的素质建设是一项关键的任务。在主体素质建设中,一方面,要稳定与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队伍,发挥他们的主体自觉性、能动性和智慧力量,另一方面,也要谨防外行领导内行,或用行政强制、“个人意志”来代替群体性的智慧论证,因为这都是抑制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损伤主体自尊心并干预教育意识价值最终实现的行为。

标签:;  ;  ;  ;  ;  ;  ;  

影响教育价值取向的因素分析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