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内科临床分离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论文_范晓宇,林红

呼吸内科临床分离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论文_范晓宇,林红

鸡西市人民医院 158100

【摘 要】目的:对呼吸内科临床分离菌分布进行研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探讨。方法:研究者从痰标本中,运用先进的手段分离出503株细菌,之后再应用纸片扩散法,按照相应的标准,来识别敏感菌株。结果:呼吸内科中普遍存在的病原菌有五种,其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克雷伯杆菌,所占比重为18.8%;其次是铜绿假单胞菌,所占比重为15.2%;再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占比重为4.6%;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相比,表皮葡萄球菌所占比重哭略低,为4.0%,而比重最低的是大肠埃希菌,所占比重达到了3.6%。对于绝大部分格兰阴性杆菌而言,亚胺培能的抗菌活性最高,头孢他定次之,再次是丁胺卡那霉素,而排在最后的是哌拉西林与塔唑巴坦相结合的抗生素; 对于嗜麦芽窄食单细胞菌而言,最有效果的应该是SMZ-TMP,之后才是哌拉西林与塔唑巴坦相结合的抗生素;金黄色葡萄菌的耐药性很高,尤其是苯唑青霉素,达到了92.7%,而对万古霉素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达到了92.9%,与金黄色葡萄菌相比,表皮葡萄球菌的耐药性更高。结论:医院呼吸内科病房中的病菌感染以及细菌耐药性问题必须加以解决,为了能够有效的控制耐药菌株的出现,医生务必要科学合理的使用抗生素,而医院则应该做好细菌耐药性的全方面监测,并且做好消毒隔离,避免耐药菌出现交叉感染。

【关键词】呼吸内科;分离菌;耐药性;监测

【中图分类号】R44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2-123-02

呼吸内科作为医院重要的科室,病房之中时常会产生病原菌,所谓病原菌,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比如病毒或细菌、病原微生物又可称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病毒等。一部分病原菌具有非常强的耐药性,不利于患者恢复健康。为了能够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以及避免耐药菌相互交叉感染,研究者进行了呼吸内科临床分离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医院呼吸内科疾病治疗提供借鉴。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材料

菌株来源:试验菌株均来源于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检验科细菌室,2014年7月~ 2015呼吸科临床合格痰标本中分离出503株。

2、方法

药敏试验试验方法与药敏判断均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1993年12月版制定的纸片扩散法(Kirby- Bauer)法规进行。所用19种药敏纸片由北京天坛药物生物技术开发公司提供。

3、质控试验

每周用19种抗菌药物纸片测试3株药敏质控(大肠杆菌ATCC 25922,金葡菌ATCC25923,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的抑菌圈直径,结果均在NCCLS规定的判读标准内。

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8.0计数资料进行统计描述性分析,相对数用率、比表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结果

呼吸内科中普遍存在的病原菌有五种,其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克雷伯杆菌,所占比重为18.8%;其次是铜绿假单胞菌,所占比重为15.2%;再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占比重为4.6%;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相比,表皮葡萄球菌所占比重哭略低,为4.0%,而比重最低的是大肠埃希菌,所占比重达到了3.6%。对于绝大部分格兰阴性杆菌而言,亚胺培能的抗菌活性最高,头孢他定次之,再次是丁胺卡那霉素,而排在最后的是哌拉西林与塔唑巴坦相结合的抗生素; 对于嗜麦芽窄食单细胞菌而言,最有效果的应该是SMZ-TMP,之后才是哌拉西林与塔唑巴坦相结合的抗生素;金黄色葡萄菌的耐药性很高,尤其是苯唑青霉素,达到了92.7%,而对万古霉素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达到了92.9%,与金黄色葡萄菌相比,表皮葡萄球菌的耐药性更高

三、讨论

此次所进行的研究取得的结果,与国内其他文献中介绍的结果基本相同。此次研究实验中表明,对于克雷伯菌而言,亚胺培能的具有非常高的抗菌活性,达到了75.1%,其替他抗生素相比,抗菌活性最高;哌拉西林与塔唑巴坦敏感相结合的抗菌活性次之,达到了52.6%。对于铜绿假单细胞而言,丁胺卡那霉素的抗菌活性最高,达到了78.3%,头孢他定次之,达到了67.4%;对于大肠埃希菌而言,亚胺培能的抗菌活性最高,达到了100%,头孢他定次之,达到了81.8%,而哌拉西林与塔唑巴坦相结合的抗生素对大肠西塔细菌的抗菌活性最低,为77.8%。对于洛菲不动杆菌而言,做好的抗菌活性抗生素是亚胺培能,达到了100%。对于绝大部分格兰阴性杆菌而言,最高的抗菌活性抗生素排在第一位的是亚胺培能,其次是头孢他定,再次是丁胺卡那霉素,而排在最后的是哌拉西林与塔唑巴坦相结合的抗生素。对于嗜麦芽窄食单细胞菌而言,最有效果的应该是SMZ-TMP,之后才是哌拉西林与塔唑巴坦相结合的抗生素。由此可以知道,联合使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对嗜麦芽窄食单细胞菌具有非常好的抗菌效果。因为亚胺培能具有非常好的耐药性,对万古霉素具有非常强的敏感性,而之相比,苯唑青霉素耐药率也非常高,为92.7%,对于表葡菌而言,苯唑青霉素与亚胺培能对其都有一定的耐药性,而表葡菌的耐药性与金葡菌相比,程度更高。实验表明,表葡菌对苯唑青霉素的耐药率达到了75%,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达到了50%。但是依据国际标准,如果由于葡萄菌感染,则不应该应用苯唑青霉素,而应该使用万古霉素,其他种类的抗生素并没有非常好的疗效。

此次试验中发现,氨基甙类抗生素与喹酮类抗生素一样,在耐药性方面都出现了提升的情况,研究者认为这可能与以下两方面有关:一方面,受到质粒控制的钝化酶发生了变化,可能变化的过程中,氨基甙类抗生素无法与细菌核糖体有效的结合起来,进而导致耐药性提升;另一方面,基因突变之后,DNA发生变化,不够抑制,使得新喹诺酮抗生素具有了非常高的耐药性。

基于此,研究者采取了以下几种对策来解决细菌耐药问题:首先,医生对各种药物的适应症要完全了解,对各种细菌的耐药情况也要完全掌握,对比较重要的抗菌药要进行实时的监测,以此掌握其敏感性;其次,使用抗菌药物时,一定要适量,不能过于保守,但是也不能过量使用,因为剂量不足,细菌非常容易产生耐药性,剂量过大也会出现副作用。治疗时间要尽可能的缩短,如果一种抗生素药物能够治疗感染,就不要随便的应用两种以上的抗生素,如果可以应用窄普抗生素药物,就不要使用光谱抗生素药物;再次,对于细菌耐药,可以直接选择应用β-内酰胺类抗抗生素与抑制剂相融合的方式,效果将会大大改善;第四,按照细菌耐药程度以及未来的发展形势,医院应该制定相应的计划,并且按照计划分为不同的批次、不同的时间来使用抗生素;第五,医院应该制定消毒隔离制度,并且按照制度严格进行消毒隔离审查,以此保证耐药菌不会出现交叉感染,特别是实习生比较多的医院,更需要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卫群,陈和明,卢忠心. 458株临床分离菌的种类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 2003(06)

[2]苏林光,何远学,贾杰,莫成锦,冯清贵,吴多荣.海口地区2000年临床分离菌耐药性监测[J]. 中国热带医学. 2002(04)

[3]杨玉福,高晓坤,花向红. 临床分离菌的耐药性测定与分析[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3(05)

[4]邢志广,张忠新,杨焦峰,郭珊,廖卫,陆建福,王志勤,姜锋,吕慧娟. 新乡地区2005年临床分离菌耐药性的监测[J]. 现代预防医学. 2008(05)

[5]周文,陈旭,杨肇立,任萍,李俊如,李健,黄静. 2009~2011年凉山州常见临床分离菌及其耐药性[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09)

论文作者:范晓宇,林红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2

标签:;  ;  ;  ;  ;  ;  ;  ;  

呼吸内科临床分离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论文_范晓宇,林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