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视野的上海地标性建筑初探论文_余旭

基于文化视野的上海地标性建筑初探论文_余旭

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518040

摘要:上海是集多元文化于一身的新兴大都市,有着“东方巴黎”的美名,其地标性建筑更是承载着历史的深刻印记、也凝聚着厚重的建筑文化精髓。进入近代以来,上海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但迄今标志上海高速发展,并深刻改变上海城市轮廓线,体现其精神最强烈者,其实也就是两个20年,即上世纪20 年代初至30 年代中和80 年代末至今;从标志性建筑上看,最有代表性者,当首推外滩历史建筑风景线和隔江相望的陆家嘴当代建筑群。然本文以陆家嘴金融中心和上海外滩为例,愿中国当代地标性能建筑退烧降温,回归到正常的温度,从而发展出更加健康更加向上的城市文化。

关键词:上海;文脉;地标建筑;陆家嘴;外滩

1.引言

上海进入近代以来,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但迄今为止标志上海高速发展,深刻改变城市轮廓线,体现城市精神和文化最强烈者,其实也就是两个20年,即上世纪20 年代初至30 年代中和80 年代末至今;从标志性建筑上看,最有代表性者,当首推外滩历史建筑风景线和隔江相望的陆家嘴当代建筑群。随着建筑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当今城市中的“地标建筑”,几乎都在演绎着“欲与天公试比高”的“传奇”。人们身边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宏伟”、“美观”、“华丽”的建筑物,美其名曰:“地标建筑”,而这些地标建筑却很少考虑它所应有的文化特征。本文将从文化视野分析黄浦江两岸的地标建筑,挖掘真正的地标建筑应具有的文化内涵。

2.地标性建筑“历史性”与“共时性”的文脉贯穿

2.1上海外滩建筑群“历史性”文脉的体现

建筑的物质化形态是与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与人文环境紧密结合的,而建筑是一个社会、民族文化的结晶,尤其是地标性建筑与社会所处时代的历史,经济,政治,民俗文化息息相关。上海外滩建筑是中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近代建筑群,也是上海160多年历史完美的诠释。

上海外滩建筑群在其形成的100多年时间里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与城市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相呼应。1880年至1900年的外廊式建筑,19世纪下半叶的折中主义和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式装饰风格。可以说随着文化朝代的变迁,外滩建筑群风格的演化也是同速的,由于历史变迁,外滩的许多建筑最终改变原有样貌,呈现出时代发展的印记,其本身样貌和演进过程只能在档案馆内找寻论据了。这样的例子在外滩近代建筑中典型者许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近代台湾银行的三次变迁和上海江海关大楼兴建、拆除、改建、重建的历程。

可以说地标性建筑的“历史性”的文脉贯穿,其精华不仅在于继承,更是在于变化发展。这个发展变化就是源于建筑生产方式(技术、材料不同)的变化。一代又一代的建筑,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中进行着推演。人既不能脱离前人和原有的建筑,也不应简单的重复过去。城市建筑,永远都是在尊重历史中创造着新的历史,沿着一条不断更新的文脉向前发展的。

2.2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共时性”文脉的丧失

戈登.卡伦认为,一座建筑是建筑,两座建筑就是城市,建筑及其周围时空环境具有相互详细的特点,这种相互关联形成了文脉的又一特质,即“共时性“。地标性建筑不应只局限在建筑的范畴内,而应扩大至城市。

陆家嘴建筑群是通过土地经营的方式,并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内建设起来的,可以说成功的打造了一个金光闪闪的城市新地标。但这种区域的标志性的效应,不只是一个东方明珠或一个金茂大厦可以承载的,而是包括经济、文化、历史、建筑群等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从现今的情况可以看出,它成功地建立了一个地标系统的外壳,但对陆家嘴这样一个地标建筑群来说,区域的标志形象将应是远远大于个体建筑的,就像曼哈顿远远出名与其建筑一样。现实的情况却是,陆家嘴区块内的每栋建筑都是自我的设计,张扬的表现与表现的欲望,使整个城市空间杂乱无章。而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城市布局的无序与“共时性”的失调。地标性建筑应该是与城市并存的,是城市环境的一部分。它们都横陈于同一时空之中,在“四维空间”中都是作为共存的事物而呈现的,需要匹配、兼容与协调。

2.3地标性建筑文化贯穿于“历史性”与“共时性”的思考

建筑是“历史性”与“共时性”是内在统一的辩证关系,我国现代著名建筑学家范文照先生曾说,“建筑学始终尖锐地意识到过去的影响,又能高度地表现现在。”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也曾指出:“历史”和“共时”区别之处在于,可以说前者是一个要素在时间上代替另一个要素,是一种事件。后者则是同时要素间的关系,是一种规律。

3.地标性建筑东西方文化的“包容”与“杂合”

3.1上海外滩建筑从“文化植入”到“海纳百川”

一直以来,上海外滩近代建筑群都有“建筑博物馆”和建筑的“万国博览会”的美名,其实这样的评价来源于外滩近代建筑“包容性”的特点。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中国逐渐了解西方和学习西方的时期,在这个“洋为我用”的时代里,建筑广泛的、不拘形式的和突破风格限制的灵活创新,大胆拼贴,早已经没有了“洋、中”的区别,统统流淌着上海的血液。其建筑风格是中西合璧,不中不洋,西方建筑包裹着的是地地道道中式生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随着时代变迁,西方文化逐渐深入,西方人生活逐渐倾入,在这种双向渗透与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建筑在中国古典元素和西方元素中相互穿梭、逐渐融入。从一开始虽被动无奈地接受了西方的“文化植入”,最终变成为了主动式的海纳百川,这是合乎历史逻辑的,可以说是西风东渐的渗透与提炼过程。诚然,外滩历史建筑群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外国建筑师设计的,与陆家嘴商业建筑群中的相当一部分是一样,也是外国建筑师事务所的作品。但上海外滩的建筑却并非原样照搬的,而是在上海黄浦江边的新的升华,外滩建筑的形象也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了上海近代城市的重要象征,是外来文化本土化的典范。

3.2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建筑模仿”与“文化缺失”

如果说浦西外滩记录了上海30年代的繁荣,与之隔江相望的陆家嘴则是上海90代年始高速发展的印证。自从90年国家决定开发浦东至今的20多年的时间里,陆家嘴中心区空间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的风景是地地道道的曼哈顿,但曼哈顿是长时间生长起来形成的金融区,而陆家嘴则是在极其快速的建设下出现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建造模式,结果却是惊人的相似,给人一种奇怪的感觉。

陆家嘴金融区的许多建筑方案虽然是由外国人设计的,但却是由上海方面选定的,是一种完全主动的吸纳,中国人不但完成了全部建造的过程,而且参与了前期的全部的设计工作,所以说陆家嘴当代建筑群应该是中外建筑交流的“结晶”。但事与愿违,每栋建筑过分的表现欲,使整体感觉上像是没有经过规划的的“多元堆积物”。这种缺乏精心安排,相互似杂牌化妆品般的争相林立,呈混乱和令人不得要领的形象,其导致的必然结果是那些超级建筑们对我们无文化、无思考的嘲笑。其中之最当属国际会议中,其西方古典主义的拱券和柱廊与展现东方诗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大型圆球相“融合”,但实质上又十分勉强,甚至相互排斥的关系”。

如果地标建筑只追求“高大上”,没有很好的文化内涵,没有新颖的理念,建筑只能算作空间的打造,绝不能体现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在时间的推移中被风化、腐蚀,并未被人们所记忆,更不用说传承文化。

3.3地标建筑文化融合的启示

时空变迁,在当今社会,“文化融合”似乎更加常见、更加明显,也更准确的定位于标志性建筑。文化在意识形态中更加深入大众。美国当代建筑理论家哈里斯说过:“建筑不仅要向天空开放,更要向人类的心灵开放”。地标建筑已不是单纯的建筑所在,其本身富含的文化内涵更能体现建筑的意蕴。

4.结语

每一个地标建筑都有它自身的故事,有它自身的表现方式。作为文化传承的一种形式,建筑语言的表现持久、深邃。诚如建筑大师贝聿铭所言:“我们只是地球上的旅游者,来去匆匆,但城市是要永远存在下去的。”可以说地标建筑是城市一张名片,反映着一座城市、一个区域的特色,甚至表达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因此,地标建筑不仅拥有者建筑的根本特质,也文化的一种载体,它充分反映了建筑的文化属性。

参考文献:

[1] 伍 江.上海百年建筑史(1840 - 1949)[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2] 张永和.平常建筑[J].建筑师,1998,84:27-37.

[3] 吴良镛.世纪之交的凝想: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 邹德农.隔而不决,交而待融—中外建筑文化交流 50 年[J].世界建筑,1999,(9):102-110.

[5] 杨勇翔.城市更新与保护[J].现代城市研究,2002,17(3):5-9.

[6] 郑时龄.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建筑 [J].建筑学报,2003,(2):7-10.

[7]余玲.浅谈在城市设计中对历史文化的保护[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16):96-97.

[8]孙施文.城市中心与城市公共空间——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的规划建设评论[J].城市规划,2006,(8):66-74.

[7]刘晓星,陈易,对陆家嘴中心区城市空间演变趋势的若干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12,(3):16-23.

[8]王拧,有文化基因的新建筑才是真正的地标建筑[J].美术观察,2013,(3):12-13.

[9]胡潇,论建筑文脉及其美学价值[J].华南建设学院西院雪豹,1999,(11):69-75.

[10] 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212.

[11]陈从周、章明主编,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编著:《上海近代建筑史稿》[M].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88 年版。

[12] 杨秉德主编:《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年

[13] 郑时龄.建筑批评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论文作者:余旭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2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8

标签:;  ;  ;  ;  ;  ;  ;  ;  

基于文化视野的上海地标性建筑初探论文_余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