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五华区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以小菜园村和下马村为例论文_方硕,储帅,马程伟

昆明市五华区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以小菜园村和下马村为例论文_方硕,储帅,马程伟

云南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4

摘要:城中村问题是当今许多城市必须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以昆明市五华区未改造的小菜园村和改造建设中的下马村为例,分别从规划建设、居住环境等方面深入分析城中村目前现状,从农村宅基地、拆迁补偿、资金筹措等问题具体分析改造过程中的困境,并对今后城中村改造提出相关对策和意见。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昆明五华区;城市问题

引言

城中村是指在我国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下,城市包围村庄,村民无土地资源从事农业生产,但其户籍、土地权属、经济组织形式和管理特征等仍然保留原有农村形态的现象[1]。城中村现象及其特征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独特产物,而昆明恰又是中国城中村最多的城市,自2008年开始,纳入改造计划的城中村共382个,改造总用地面积约12万亩,涉及人口户数约16万户。因此深入研究城中村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将能够对未来城中村改造提供有益的参考。

1.研究区概况

昆明市五华区城中村改造自2008年11月起。五华区列入改造计划的城中村共计56个,涉及大观、龙翔、华山、丰宁、莲华、红云、黑林铺、普吉共8个街道办事处。另外高新区还有5个城中村。目前五华区城中村改造项目情况,已完成改造10个,正在建设中20个,已拆迁未建设7个,未拆迁19个。

经实地调研,本文选择两个典型城中村为研究对象,分别为未改造城中村小菜园村和改造建设中城中村下马村,具体分析其现状及存在问题。

小菜园村紧邻盘龙江,位于滨江西路附近,建于上世纪90年代,属于典型老式城中村,占地总面积为0.3平方公里。下马村又称沸城,位于五华区白云路与龙泉路交叉口附近,于2009年由五华区城中村拆迁改造工作指挥部办公室引导,云南艾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作为改造主体进行改造,因改造过程中的种种困境,目前仍处于一片废墟之中。

2.城中村形成主要原因

城中村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土地政策和户籍政策应该是城中村形成的最主要原因。城市化逐渐发展,村民虽过着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但并不能从根本上完成其身份由农民向市民的转换,城市仍保留了农村集体所有制形式,农民宅基地的存在在本质上也并未发生变化,因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无法统一土地收购,只能绕开这些农村居民点,从而导致逐渐被城市包围形成城中村。

3.城中村现状

3.1规划建设方面

结合实地调查,首先,城中村建筑密度大,容积率高,违法建筑泛滥。城中村常常利用土地区位优势,乱搭乱建,由于村民具有长期的小农意识,想要通过加建房屋出租获取利益,或当城市建设需要进行拆迁时,把加层等违法建设当成获取高额补偿的一种手段[2],从而形成城中村建筑向外挤占公共空间,向上争夺上层空间的格局。

其次,市政设施标准低,布局混乱,用地功能矛盾。小菜园村村庄结构机理混乱,村内仓库、小作坊、小商铺以及居住交错混杂,且都是低层次物业经济,土地和资源的产出效益低下,导致破坏了城市土地利用的整体性,使整个城中村的发展建设呈现出一种无序状态。

3.2居住环境方面

城中村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环境质量差。由于城中村开发强度普遍过大,城中村道路、供电、供水、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都很不健全。大部分城中村的道路通而不畅,小菜园村的对外交通只有一两处是宽度为5米左右的道路,村内道路多为2米甚至更狭窄的小巷,停车用地也极度缺乏,房屋高度无序,排水雨污不分,电力、电讯线路杂乱,煤气管道不通,给排水容量不足。同时,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供外来人口使用的设施缺乏,小商小贩众多,严重缺少公共绿地、体育健身场所以及直接为本村为服务对象的教育机构,总体来看与我国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都相差甚远。

从环境卫生来看,卫生管理薄弱滞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城中村的排水沟渠直接裸露在地表,采用明沟排污,没有与城市管网相通,现代化垃圾收储设备在城中村中更是见不到,到处都是垃圾胡乱堆放现象,另外,由于建筑密度过高,导致了城中村房屋采光通风条件普遍较差,绿化面积少,绿地覆盖率极低,居住环境十分恶劣。

3.3社会问题突出

城中村聚集了大量外来人口,数量远远超过原住村民,人口流量大,流动性强,且处于城市管理的真空地带,成为社会治安多发区,矛盾纠纷和治安刑事案件频频发生。以小菜园村为例,2013年小菜园村内发各类刑事案件82起,2014年村内共发各类刑事案件52起,占所辖华山派出所刑事案件总数的15.16%。[3]

防灾救护能力弱,安全隐患多。城中村的建设完全处于自发状态,几乎没有符合要求的消防通道和安全疏散场地,防灾救护能力极度脆弱。房屋建设中根本没有科学的设计,没有考虑地质条件、防震抗震要求,村内很难找到一幢符合抗震结构基础要求的房屋,一旦灾难来临,这里将成为防灾最薄弱的区域。

3.4经济结构方面

城中村因土地、人口、户籍等多方面依旧是乡村化管理体制,没有纳入城市统一规划、管理和建设,发展有很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正如我们所调查的小菜园村紧邻盘龙江,从村里走到城市街道仅5分钟,但这么短的空间距离,却反映了从农村到城市社会形态的巨大的反差,村民无法融入城市生活,主要依赖第三产业获取生活来源,大量聚集的外来低素质人口,既不会产生巨大消费需求,也不会激发创业冲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弱土地资源配置难以向高效益转化,从而导致经济驱动力不足,形成塌陷带使得城中村与城市经济发展脱节。

4.城中村改造面临的困境

我们以下马村改造为例,结合其他城中村改造,不难发现城中村改造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一方面是农村宅基地的问题。下马村至今仍有两户钉子户,都曾因房屋拆迁问题造成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损失。城中村的现有土地产权是改造工作的一大难题,城中村的拆迁改造需达到90%以上村民签字同意才允许拆迁,但很多村民并不是全都赞成拆迁的,从而引出一系列的房屋拆迁难题。

另一方面,资金筹措问题。城中村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政府并不能够完全负担起如此庞大的费用,可若在缺少利益驱动前提下,将不能吸引到企业的参与,就会给城中村改造带来巨大阻碍。以下马村为例,由于云南艾亭公司的资金链断裂,资金匮乏导致改造工程中断,造成了沸城变废城的悲剧。

此外,城中村改造是参与的多方利益博弈的复杂过程。政府希望避免财政压力和保证市场正常运转的情况下,通过改造获得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商作为改造的主体希望能够获取最大利润。村民们希望改造中既通过改善生活环境,又能在拆迁中得到合理补偿。因此,各方利益方短时间内很难找到各自利益的一个平衡点,从而会影响城中村改造的进行[4]。

5.总结与展望

城中村的改造不是一个简单的拆除重建问题,它涉及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我们应在今后的城中村改造工作中,做到以人为本,加强项目监管,依法遵规进行改造,均衡好参与各方的利益,从而确保城中村改造顺利进行。同时,也并不是所有的城中村都适合进行改造重建,对于一些对城市规划实施影响不大或居住相对适宜的城中村,完全可因地制宜,通过解决人们关注的城中村问题,从而为城中村村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李诚.昆明市"城中村"问题及改造对策研究--以盘龙区东庄村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17(4):46-49.

[2]陈建军.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问题解读与对策研究——以山西太原市城中村改造为例[J].规划师,2010,26(S1):62-65.

[3]宋志刚,陈硕,白羽.昆明市城中村火灾事故统计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6):112-116.

[4]李建东,杨晓林,吕红医.多方博弈下的城中村改造利益均衡模式探讨——以郑州市冉屯村改造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3,29(6):87-90.

论文作者:方硕,储帅,马程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8

标签:;  ;  ;  ;  ;  ;  ;  ;  

昆明市五华区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以小菜园村和下马村为例论文_方硕,储帅,马程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