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微信公众号影响力的对策论文

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微信公众号影响力的对策论文

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微信公众号影响力的对策

孙耀胜 何鸣熠

(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武汉 430068)

【摘要】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社会背景之下,新媒体技术也获得了快速发展,有效地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而以微信为代表的手机媒体更是有着相当数量的使用群体,以用户数量为依托的微信公众号兼有传播迅速的特点,将会展现出文化传播中特有的优势。政府机构要认识到微信公众号的优势和作用日益凸显,要着力打造官方公众号,并进行专门维护更新,也要注意增强互动性。拓展公众号的用户覆盖面、开展报名参加非遗体验等活动和重视公众号内容建设,从增加推送文章质量和数量等方面入手,努力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微信公众号的影响面。

【关键词】 微信;非物质文化遗产;公众号;影响力;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属于人类文明一种特殊遗产,承载着民族之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历经千百年的智慧结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非遗发展面临着诸多的挑战,由于人们重视程度不够,加上非遗易受到地域、环境等条件的约束,非遗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十分有限,因此一些非遗项目陷入失传的尴尬境地。在网络时代,将以公众号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与非遗的保护与发展相结合,把挑战转换为机遇,从而进一步提升非遗的活力,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的魅力,使非遗得以很好地传承与发展。

配制化学镀镍溶液:六水合硫酸镍30.00 g/L(换算成镍的质量浓度为6.701 g/L),柠檬酸10 g/L,乳酸10 mL/L,次磷酸钠36 g/L。吸取11份1 mL的化学镀镍溶液,分别置于300 mL烧杯中,加水80 mL稀释,各加10%的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溶液0.8 mL,然后用稀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成不同的pH,再向各烧杯中补加水至100 mL。沉淀60 min后用定量滤纸过滤,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各滤液中镍的质量浓度,结果列于表1。

一、微信公众号对非遗的影响

根据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表明,我国近63.4%成人有微信阅读的行为,且他们的人均阅读时间在单日达到27.02 分钟。调查还显示,约69.7%的人群以“阅读新闻”为上网目的。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兴起发展,使得人们的碎片化阅读特点越来越明显,但也是这种阅读特点,能够让人们主动关注、接收自己喜爱的公众号及文章,同时充分利用空暇时段进行浏览。从这个方面来讲,微信用户基数大,客户群体扎实,能吸引更多的人关注非遗文化,有效扩大非遗传播的覆盖广度,促进非遗逐步摆脱无人问津的窘迫局面。

新媒体技术,它的传播具有快捷、及时、广泛等特点,微信公众号作为新传播载体,将信息广泛而及时地传播,将非遗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让非遗信息的传播更为快捷、顺畅。

(5)劳劳攘攘龙蛇斗,一个家乔声颡气情难忍,一个家美语甜言话不投。(明·冯惟敏《耍孩儿·十自由》套曲)

另一方面,微信公众号通过发布图片、视频、文字等方式,使得非遗更为真切、形象地展现在大众面前,人们可以通过图文的方式更加具体地了解到非遗、了解非遗背后所包含的习俗及文化。同时,图片、视频的方式也推动非遗资料保存方式的创新与发展,口口相传、文字记载的传统保存方式使得非遗的传承受到诸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新媒体技术使得非遗的保存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有效降低非遗资料保存的难度,使得非遗资料长期保存成为可能。

二、非遗微信公众号运营现状和问题

第三,重视文章梳理、总结。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例,该公众号去年图文信息推送量达193篇,包括“1 分钟知非遗事”“老字号里话非遗”等各类栏目。在2018年12月31日,该公众号将全年文章进行整理,将文章分类并推送目录,用户只需点击标题便可进行全文阅读,用户阅读选择更为方便、更具有针对性,大大提高了阅读效率。

国内学者也屡次提出类似观点。我国翻译家吕俊在“翻译学——一个传播学的特殊领域”一文中指出,翻译具有传播学特性,“应属于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传播学中的一个有一定特殊性质的领域”[3]。著名学者王宁在“全球化时代的翻译及翻译研究:定义、功能及未来走向”中承认翻译时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的工具,并提出全球化语境下的翻译研究应该打破语言中心主义的思维,纳入包括“跨语言跨文化的图像阐释”在内的新内容[4]。

第一,公众号数量众多。在微信检索栏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公众号”检索,会出现上百个与之相关的公众号。有省、市非遗保护中心运营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如黄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非遗传承、爱好人士运营的公众号,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传承联盟;有以具体非遗项目为名称的公众号,如燕氏名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公众号从政策法规、文化渊源等各个方面对非遗进行宣传介绍,帮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而官方运营的公众号更是具有权威性,对非遗的传播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第二,公众号原创专题数量大,文章众多。各公众号通过图片文字编辑的方式推出各类文章,有民俗节庆专题,也有介绍保护经验和政策法规,专题分类较为细致,覆盖面较全,既有分门别类也有汇总,方便用户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部分公众号推送文章高达六百多篇,用户文章阅读有更多的选择性。

由图10可知,截割头静止情况下,视觉测量的抬升角跳动在0.3°以内,回转角跳动在0.25°以内,满足可视化辅助截割系统设计要求。

第五,部分公众号文章推送不及时,原创文章匮乏。部分公众号原创文章多达百篇且推送及时,基本上能达到日更,相较之下另一些公众号原创文章基本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篇,有些文章推送时间间隔超过半月,更新较慢。对于日更的公众号,用户会习惯每日更新,逐渐形成每日关注推送信息的习惯,而部分非遗公众号推送文章少、推送速度慢,用户难以形成相应的阅读,使得用户逐渐丧失关注兴趣,甚至取消关注,进而导致公众号关注数少,缩窄了覆盖面,这种情况或多或少会限制非遗的传播。

第四,公众号栏目建设较为完善。以云南省非遗公众号为例,其栏目既有介绍国家级、省级名录,也有保护区名录,同时也兼具国家级、省级传承人介绍。最后一栏更是可以一键登录到云南非遗保护网,方便用户及时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便捷的栏目设计,可以让用户及时获取需要的信息资料,提升用户体验感。

首先,相关政府机构要提高对微信公众号的重视程度,并着手进行专门建设和管理。相关机构要充分认识到微信渠道对非遗传播和保护的现实意义和作用,重视官方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及管理,制定相应制度政策,以提供制度保障。必要时投入相应资金、人力,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建设一支既了解非遗文化又能较好掌握新媒体技术的专业队伍。逐步形成制度保障、资金支持、人才保证的多方支持体系,完善运营以充分发挥官方微信公众号的宣传、引导作用,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非遗。

三、提升非遗微信公众号影响力的对策

第六,公众号推送文章浏览量低。多数公众号缺乏与用户的有效互动,更多的是单向推送文章,不能很好地契合用户的阅读需求和阅读兴趣,导致多数非遗相关文章阅读量仅有一两千,而一些娱乐休闲文章阅读量轻松上万。这就使得非遗文章传播受到更多的阻碍,受众面小,难以被更多用户阅读、转载,公众号难以充分发挥传承非遗文化的作用。

其次,加强互动,努力拓展用户覆盖面。多数公众号缺乏与用户的互动,长期以往用户难免觉得乏味,公众号也难以获得更多的关注。当下微信和微博都较为流行抽奖等方式以吸引用户关注,非遗微信公众号可以借鉴此方法,例如通过精选文章留言或文章点赞抽奖等方式,挑选“幸运儿”送手工艺品、景点门票等。同时也可以采用当前热门的锦鲤活动,关注公众号并转载相应文章至朋友圈,寻找锦鲤赠送礼品。这些互动可以吸引用户关注,激发用户参与热情,公众号关注数会得到提高,相关文章的阅读量、转载量也会大大增加。用户覆盖面得以拓展,非遗会被更广阔的人群所接触和接受。

再次,可以开展报名参加非遗体验活动,让用户有机会参与到一些手工业制作中。公众号可以发布体验活动报名信息,鼓励广大用户参与到活动中去,通过亲身体验拉近人们与非遗的距离,让参与者在活动中切实感受到非遗的魅力、感受到非遗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从而能让人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这种特殊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去。通过体验活动,一些人可能会热爱上非遗项目,主动地去学习、传承非遗文化,打破非遗传承后继无人的局面。

最后,重视公众号内容建设,增加推送文章质量和数量,提高更新频率。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广大用户的兴趣和需求,以此针对性地增设相关栏目、开设相关专题、推送相关文章。适当增加推送次数,做到定时发送文章,使用户慢慢养成阅读习惯。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公众号内容,而且也更能贴近用户需求,提高用户粘度。当然,增加推送的同时也要保证推送内容的质量,将非遗文化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公众号运营者还可以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不断优化界面,以用户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创作、布局,牢牢吸引住用户的眼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儿女在长达千年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并流传下来,具有鲜明的民族烙印,非遗的传承及保护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我们要在尊重非遗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之上,运用新技术、新手段,不断创新保护发展模式,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热爱非遗,扩大非遗影响力,向世人呈现我国传统文化的辉煌灿烂。

参考文献:

[1]李明文,柏如慧.论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02):25-29.

[2]http://book.sina.com.cn/news/whxw/2018-04-18/docifzihnep4386289.shtml.

[3]裴张龙.微信公众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的发展态势及对策建议.[J].传播与版权,2016(12):97-99.

[4]仝召娟,梁婕,许鑫.我国非遗保护政府机构官微利用现状及优化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2017(2):16-22.

【作者简介】 孙耀胜,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何鸣熠,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标签:;  ;  ;  ;  ;  ;  

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微信公众号影响力的对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