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国际经验与中国现实_利率市场化论文

利率市场化:国际经验与中国现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现实论文,利率市场化论文,经验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利率市场化的实践概览

这里的三个例子是从不同的经济发展程度以及不同的利率市场化进程的角度来选择的。

(一)美国的利率市场化过程可以从Q号规则的颁布到其废止这一主线索来加以说明。美国自建立中央银行制度后,就对利率实施严格的管制。1933年美国颁布的银行法中的Q号规则对利率的管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Q号规则是针对30年代的银行大危机,为保证银行经营的健全性而兴起的,但随着Q号规则的实施,其弊端也日益显示出来。Q号规则的存在阻碍了储蓄的增长,使储蓄积累难以满足投资的需求;“金融脱媒”愈演愈烈;大小银行之间不平等竞争;金融机构利用各种条件方式和手段逃避管制,以及70年代开始的金融创新的迅速发展,要求废除Q号规则限制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使得美国金融管理当局开始慎重考虑放松利率管制的问题。美国实行利率市场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60年代初,联储允许商业银行发行利率不受Q号规则限制(但仍受官方控制)的大额存单,标志着美国开始放松利率管制。1973年又取消了为期90天以上的大额存单的最高利率限制。并且将定期存款利率的上限逐渐提高,以缓和利率管制的程度。美国国会在1980年3月28日通过的“新银行法”,规定放松利率管制,还设立了一个“存款机构利率废止委员会”,负责调整全美国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该委员会在1980-1986年七年中逐步提高各种存款的利率,到1986年4月份取消了全部存款利率上限。1982年10月,美国制定了“1982年有效机构法”。该法案准许存款金融机构开办货币市场存款帐户(MMDA 1982年12月)及超级可转让帐户(Super Now,1983年1月)两种类型的存款,标志着利率自由化的基本实现。从1970年6月到1986年3月,美国金融当局是按照先大额定期存款、小额定期存款,后储蓄存款的顺序逐步解除了对存款利率的管制,实现了存款利率的自由化。由上述可知,美联储是在废除Q号规则的呼声中逐渐放松利率管制的,到1986年,美国则完全废除了Q号规则,完成了利率市场化过程。

从以上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实施利率市场化的特点是:1.利率市场化从酝酿到最终完成,先后用了十几年的时间。从1970年开始讨论和研究利率管制的不良效果和产生的问题,直到1982年才开始正式组织实施解除利率管制。到1986年3月止,前后正式实施时间达约五年。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来自各方的阻力,一直存在不同的意见,过程极其曲折。2.利率市场化是随着Q号规则的分段取消而分阶段实现的。3.美国利率市场化伴随着接连不断的金融创新过程,两者互相推动。这是美国利率市场化实施过程中最显著的特点。另外,美国利率市场化与货币政策的改革及其它方面的改革紧密交织,同步进行。4.美联储对美国的市场利率仍具有重要的作用。美国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后,并不是说美国货币管理当局就完全不再干预和控制利率。联储通过它所掌握的贴现率来操纵市场利率的变动,联储贴现率的变动始终是市场利率变动的重要依据。除个别年份外,绝大多数年份,联储的贴现率与商业银行的优惠贷款利率是同方向变动的。这说明,联储对商业银行的贴现率和贷款利率起了一个“窗口指导”作用。事实上,商业银行、其他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社会公众已把观察联储的贴现率当成一种习惯,而且非常敏感。此外,美联储还有稳定市场利率的义务。

(二)韩国是政府主导性金融体制,其利率机制受政府节制始于50年代。进入80年代,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和开放政策的需要,韩国政府确定了金融自由化政策,并对金融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利率市场化则摆到了重要的位置。在进行改革之前,韩国存在着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因此韩国态度比较谨慎,采取UM/AS战略,即在宏观经济得到稳定和银行监管得到巩固后,政府才实行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其利率市场化的大致过程如下:1.从八十年代初到1991年11月。这是利率市场化的开始实施阶段,只有10%的银行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市场化,在非银行金融机构中,45%的存款利率和25%的贷款利率实现了自由化。2.1993年初到1994年底。自由化利率的比重逐步扩大。30%的存款利率和75%的贷款利率实现自由化,非银行金融机构65%的存款利率和它所有的贷款利率实现了自由化。3.1994年底到1996年。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存款利率进一步自由化,除活期存款外所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实现自由化。总之,全部贷款利率和绝大部分存款利率实现自由化。4.1997年开始,约在一至二年时间,实现利率的完全自由化,在这一阶段,全部活期存款利率将实现自由化,金融市场债券利率也将由市场供求来调节,这样,利率市场化将全部实现。从韩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们可看出其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几个特点:1.采取渐进式改革。在改革的相当长时期内,是管制利率与市场利率并存,韩国这样做的原因是由国内宏观经济环境所决定的。一方面,当时韩国资金需求旺盛,大大超过供给,银行利率水平低于市场利率水平,二些大企业主要从银行取得资金来源,如果一下子全部放开利率,这些大企业成本迅速增长,其国际竞争力将被削弱,所以采取渐进式,给企业一个逐渐适应的阶段。另一方面,韩国的银行承担了大量的政策性贷款和非经营性贷款,若利率一下子放开,则银行很难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竞争,对韩国银行业发展不利。2.非银行金融机构利率放开的速度要快于银行,这是由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3.贷款利率的放开速度要快于存款利率的放开速度。这也是从二者的影响面大小来考虑的,存款对广大的存款人,影响面大,而贷款的影响面则相对小一些。

(三)有人认为,马来西亚可能是亚洲国家中最早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个国家,因而它的曲折反复也相对较多。1971年,马来西亚开始对超过4年的存款利率试行自由浮动,商业银行可根据资金市场供求情况自行决定利率的高低。次年,超过1年的存款利率也可照此办理。1973年,主要以消费信贷和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金融公司的存款利率也不主故常,开始自由浮动。在初战告捷并取得成功经验之后,1978年马来西亚货币当局正式启动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完全放开的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1981年,马来西亚货币当局采用新的利率决定机制,即由当局规定适用于商业银行的金融公司的基准贷款利率,实际的贷款利率围绕基准贷款上下波动。1985年,货币流动性偏紧,存款利率重新纳入管制轨道。1987年,又终止了存款利率钉住两个主要银行的做法,对优先部门贷款利率的上限还存在。1991年,马来西亚货币当局再次全部取消利率管制。

马来西亚在其利率市场化过程有过反复,但其利率市场化最终朝着成功的方向走了下去,并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预期的改革目标,成为世界上少有的采用快速利率市场化策略却取得成功的典范。这主要得利于马来西亚本国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定和有效的银行监督体系,以及在利率市场化之前市场力量已经足以充分影响利率水平的决定,所以利率放开后并没有带来利率大幅或急剧上涨的后果,而是很快实现了正利率,并且在稳定的利率水平上增加了对借款部门的信贷供给。研究表明,正利率有利于促进大多数发达国家的金融深化,其支持程度可由M2(广义货币)与GDP(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来表示。马来西亚这一比率上升的幅度达40%左右。

二、国际经验对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启示

尽管中国的利率管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但利率放开还远远没有达到。通过对以上三个国家的利率市场化的不同经历和经验的介绍,对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有以下启示:

1.中国实行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市场机制调节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资金起着第一推动力的作用。资金是一种决定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特殊资源,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有赖于资金的合理配置。当前我国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说到底就是资金结构的调整,是资金的流向与流量的改变。要实现资金配置的商品化、市场化、首先必须推动银行信贷资金利率的商品化、市场化,克服当前难以发挥杠杆作用的弊病。在我国由于利率长期受到管制,利率水平很低,表现为名义利率去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实际利率接近于零,甚至是在零以下,为负利率。负利率的危害是严重的。从资金供给方来看,长期的负利率政策是对储户利益的极大损害。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育,随着其他投资工具的不断增加和优化,投资渠道的进一步畅通和扩大,人们势必会将资金转向投资于其他方面,这样就会引起公众储蓄存款的减少。利息水平过低,还可能推动一部分资金进入地下金融活动,加大打击地下金融活动的难度。从资金需求的一方看,负利率政策下企业是最大的受益者。对于我国绝大多数患有“投资饥渴症”和“资金饥饿症”的企业来说,在负利率的条件下,能够取得银行的贷款,就意味着经营上的效益。于是企业不是从发挥自身潜力着手,而是严重依赖银行贷款,造成对资金的过度需求。而且便宜的资金必会造成资金使用的极大浪费。这会给经济运行带来相当严重的消极后果。我国不但利率水平偏低,利率结构也不尽合理。存在利率种类繁杂,档次过多,存贷款利率关系不合理,利差小的矛盾。存款利率结构中,主要问题是活期存款利率偏低。贷款利率结构中主要是优惠利率比重偏大,约占贷款总额的1/3,这无疑降低了贷款利率的总体水平,也使银行通过贷款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为了走出金融和经济相互制约的恶性循环,应该放弃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过分干预,实现全面的利率市场化。因为利率市场化是一把双刃剑,不仅是在中国,在大多数国家实行之前,都会有较长时间的正反两方面的争议。但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金融业的全球化发展,金融市场的深化,使得进入80年代后,全球范围内兴起了以利率市场化为导向的金融自由化浪潮。而且,一个自由的货币市场将是中国加入WTO后能够有所作为所必需的。

2.基准利率确定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利率自由化并不是指利率百分之百由市场自由决定,以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为例,它在1986年完全废除Q号规则后,联储仍然通过它所掌握的贴现率来操纵市场利率的变动,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始终习惯于把联储的贴现率当成一个重要指标来看待。所谓利率自由化只不过是加大利率由市场决定的比重而已。各国货币当局需要掌握一定的控制利率,并对市场利率发生作用。目前我国存在着利率双轨制:一种是由资金供求关系决定的,比如存在于民间的借贷,企业之间的相互融资等,另一种是官方规定的利率,即中央银行定期公布和调整的利率。市场利率相对客观反应了资金的供求关系,从演变趋势看,官方利率应尽可能的向市场利率靠拢。从目前的情况看,尚没有哪一种利率能够稳定的发挥基准利率的作用,从而使得我国利率系列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无序状态。基准利率是市场利率上下波动的轴心。只有形成一个合理的基准利率,才能培育出完善的市场利率机制,这是利率市场化成功的关键。一般来说,基准利率都是由再贴现率充任的,但这要求中央银行的再贴现规模必须很大。而在中国,由于贴现业务的还不发达,金融机构依赖于中央银行的资金从事贷款活动的程度,主要是通过再贷款。为此,应积极贯彻1995年颁布的《票据法》,逐步改善银行结算制度,扩大中央银行再贴现规模。

3.我国应实行有步骤的全面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从以上所介绍的各国采取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来看,各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快有慢,而且进程的快慢并不一定与国家经济发展程度有必然的直接联系。实际情况是,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的美国实行利率市场化比英、德、法等国要晚得多,而且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来完成,相比之下,德国仅用了两年多,英国仅用了几个月。主要原因在于美国金融制度的特点是分业经营。由于不同金融业的特点不同,其对利率的变动反应也不同,是美国利率市场化问题复杂的多。而马来西亚采用快速利率自由化策略却取得了成功。马来西亚长期经济稳定,而银行监管也很有效,所以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彻底实现利率自由化,并没有出现利率急剧上升的恶果。印尼同南韩一样采用UM/AS战略,即在实行稳定经济的措施和保持银行管制的同时实行渐进的利率自由化,但问题是印尼在没能取得宏观经济稳定时,政府仍彻底放开了利率,结果,在通货膨胀的压力和资本流动的不稳定下,利率剧烈波动,超过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收益率,工商业资金状况恶化,坏帐和呆帐迅速增加。这些例子充分说明了,宏观经济状况和银行监管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和结果。尽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领域和金融改革方面都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为利率自由化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我国财政连年赤字,宏观经济稳定存在隐患;商业化的银行体系和金融机构良性竞争的局面尚未形成,金融监管体系不够完善;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自身长期积累下来的体制与结构弊端等原因,我国应采用循序渐进方式,逐步放开利率管制。2000年5月,央行官员指出,中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利率体制。总的思路是:先放开外币利率(2000年9月已实施),后放开本币的利率;先放开农村金融机构的利率,再放开城市金融机构的利率;先放开贷款利率,后放开存款利率。同时,发挥中央银行、银行同业公会在利率形成中的作用。此外,利率种类也可能简化。

4.要正确面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利率市场化的实行,尤其在最初,一般会给经济带来一些甚至是严重的负面影响。以美国为例,美国从1982年才开始正式组织实施解除利率管制。Q号规则是从1980年开始分阶段取消,直到1986年3月完全废除。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放松利率管制初期(1979-1982)GDP增长率呈负数,而且实际利率很快上涨到6%以上。但此后,利率逐渐下降,经济增长率也回升并趋稳。这说明美国利率市场化最终取得了成功。

美国Q号规则解除前后宏观经济的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IFS。

但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一段时间的实际利率的上升不可避免。因为利率市场化前,利率受到管制,约束解除后,必定会上升;而另一方面,利率的市场化在最一开始还没有形成新的金融秩序之前,必然会导致银行间争夺存款的竞争。这些问题也必然会在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出现。而且由于中国实行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不太成熟,一开始出现的金融风险可能更剧烈,恢复市场平衡的时间会更长,甚至会造成利率市场化的失败。所以利率市场化要与防范金融风险并行、并重,不能失之偏颇,正确对待利率的正常波动,应运用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来抑制利率的市场的异常波动,把利率市场化的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和最小范围之内。另外,利率水平的上升还会有其他经济原因(尤其是政策原因)使其然:严重的(甚至是恶性的)通货膨胀牵动利率上浮;长期未能合理化的汇率水平也对利率上升起一定作用;货币、财政政策与利率市场化之间的不配套对利率具有重大影响。也就是说,高位利率持续的时间以及利率上升的幅度也会取决于市场外部条件。所以,在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同时还应采取全面改革步骤。如果整体措施合理,利率市场化并不一定会引起利率的大幅度上扬,也绝不会长久的维持在高水平上,经济也更容易恢复稳定。这些措施包括采取合理的货币、财政政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银行制度,完善金融体系。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将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其他改革,逐渐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最终要达成“利率调控在中央,利率决定在市场”的目标。

标签:;  ;  ;  ;  ;  ;  ;  ;  

利率市场化:国际经验与中国现实_利率市场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