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论文_彭爱桃

侗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论文_彭爱桃

-----以锦屏县侗族为例

彭爱桃

云南师范大学 哲学与政法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侗族是中国南方地区极具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侗族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贵州东南部,以锦屏县、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为主,在地域分布范围内基本连成一片,与苗族、汉族、水族、布依族、仫佬族等多个民族构成大杂居的和谐共生的局面,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侗族文化已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多元的民族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侗族聚居地自然风光秀丽,人文环境和和美美,自然环境绿色生态和谐,民族饮食习惯多样化,民荟萃了民族工艺的精华。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

关键词:侗族 传统文化 问题 研究

一.侗族文化概况

(一)锦屏县自然生态景观

1.自然生态景观

锦屏县地处贵州东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部,东临湖南省靖州县,西靠剑河县,南毗黎平县,北以天柱县为界,境内海拔高度一般为400-800米,最高海拔1344.7(固本乡龙于山)全县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山高坡陡全县面积1596平方千米。锦屏县享有“杉树之乡”,“高原翡翠”的美称,历史上,“锦屏以林业生产而驰名省内外,郁郁葱葱的杉树,覆盖着全县的层峦叠嶂,杉树的生长周期短,密而集中,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水土流失,如今,锦屏民间还流传这样的民谣:“十八杉,十八杉,姑娘生下就栽它,姑娘长到十八岁,跟随姑娘到婆家”,侗族人民不仅善于种树,人人都爱树,形成了人人种树、寨寨种树、年年造林的良好风尚,杉树材质好、用途广泛,被运用于各行各业,是房屋建筑制造家具的首选木材,除出产杉树之外,还产松树、楠、樟树等优质木材,林副业生产也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如桐油、樟脑油、松香油和药材等,除了供应国内市场外,还远销国际市场,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构成锦屏县丰富独特的生态文化资源”[]。

2 .非物质文化

侗族村落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村寨建筑别具一格,村寨与村寨之间隔山而建,保持着原生态的韵味,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座美丽的城堡,不少侗族居民以杉树为柱、杉板为壁、杉皮为瓦,尽是杉树家族,全为木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屋檐稍稍翘起微微向两侧升高,特别是屋角部分明显翘起,形成翼角如飞的意境,这样既可以使阳光可以充分照入室内,让屋内房间看起来宽敞明亮,屋檐的设计使雨水沿着屋檐的抛物线流向远处,很好的避免了雨水滴落到室内,对防止潮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种设计不仅可以采光避雨,而且还具有审美价值。在当地很多居民会用油漆把房子刷的亮堂堂的,房屋外墙内墙和地板再膝上一层亮堂堂的膝,看起来舒适整洁,极富民族特色。由于当地气候湿润多雨,很多侗乡居民几乎都建干阑式吊脚楼。吊脚楼具有通风条件好、舒适、宜居,吊脚楼一般有三层,最底下一层做猪牛圈以及堆放杂物,二楼住人,三楼可晾晒衣服和谷物。

①鼓楼

一提到侗寨建筑,很多人会想到鼓楼,鼓楼是侗寨特有的一种民俗建筑物,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积淀了侗族人民多年的辛勤劳作,通常情况下,在保持相对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和谐的基础上,鼓楼文化也在不断兴起,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鼓楼不仅仅是一种外显的物质文化因子,它更是一种内在的潜在的精神文化,体现了侗族人民多元化的精神生活,通过鼓楼建筑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把侗族民族特色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鼓楼还是侗族地区人民团结力量和智慧的结晶,它是团结的象征,是侗寨的标志,是侗族文化的内在特质,鼓楼在侗民心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每到逢年过节,侗寨青年男女老少穿着民族服饰在此对歌唱戏,风雨桥也是侗族的一大特色,风雨桥以石板建造为主,侗戏楼、风雨桥、鼓楼构成了社会文化活动的中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象征。“侗族鼓楼历史悠久,分布遍及所有侗族村寨,历史上侗族人民生活过的地方,都曾经存在过鼓楼”[]。

②侗族大歌

侗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热爱音乐的民族,侗乡被称赞为歌的海洋,音乐的殿堂,侗乡人民以歌会友、以歌传情,所谓的“饭养身来歌养心”,在《嘎人老》歌中有这样一句唱词:“不种天地无法把命来养活,不唱山歌日子怎么过?饭养身子歌养心哟,活路要做也要唱山歌”[],侗族大歌作为民间艺术的“瑰宝”,旋律优美动听,节奏自由,演唱时无指挥无伴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全程都是以侗语作为演唱的歌词,唱侗歌是侗族个体获得族群认同的主要方式,它所承载和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侗族大歌反映了侗族的历史和变迁,表现了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精神的象征,是侗乡民俗文化的结晶。在塑造侗族与人为善、团结和睦的民族性格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旅游文化

隆里古城是锦屏县重要旅游文化景点,古城始建于清代,古城历史文化悠久,相传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为古代的军事重地,据说朱元璋的第六个儿子朱桢讨伐吴勉起义后,调江南的官军镇守与此,在此设立龙里千户所,世代更替,直到 清顺治年间,吴三桂废龙里千户所,“龙里”改名为“隆里”意思为“隆盛之里所”,古城中的宗祠都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古城的设计突出了当时时代背景的需要,现居住在古城中的居民多为明清时期屯军官兵的后裔,古城文化主要以汉文化为主,同时糅杂了当地的苗侗文化形成了很好地结合,在少数民族气息浓厚的古城里,唱汉戏、吟故事、玩龙灯,成为了古城三大族文化瑰宝,2013年隆里古城被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侗族文化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交通落后,“山里的凤凰”飞不出去

俗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锦屏县地处山地丘陵地带,大部分地区山脉纵横、峰峦连绵、群山环抱、深沟谷狭。地势险要、地理位置相对闭塞,交通不便,甚至还有很多村寨公路没有实现村村通,很多村民出游大都是步行出山,与外界沟通显得较为困难,很多地方山高坡陡,对于公路的开垦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加之政府对此投资力度不够,道路基础设施过差,造成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低等等,这些客观原因,使得很多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隐藏在大山深处无人知晓,严重的制约着民族文化的传播。

(二)民族文化教育人才流失,侗族村民思想观念趋于迂腐

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影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很多正值接受教育的青春年华的青少年放弃学业选择外出打工,又或者是接受到了高等教育的侗族学子早已不愿意回到当地把民族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加之很多家长不重视教育,他们认为,以他们那一辈的经历来看就是小孩不读书也可以照样成才,就算是孩子接受了教育以后出了社会还是一样的打工,这在侗族地区已成为一种再普遍不过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严重束缚人的身心发展的非理性观念。另外,相当大一部分侗族村民由于长期生活在交通闭塞的大山深处,缺乏与外界的沟通,思想观念落后。居民的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如此呈现的种种问题表明已经严重的制约着民族文化的传承。

(三)受外来文化的冲击

由于受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很多“原生态”的文化地带被卷入大开发的浪潮中,被开发的地方,无论是当地富有民族色彩的一些风俗习惯、社会道德风貌、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是建筑特点、服饰穿着等都渐渐被同化,本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在无形中也渐渐被庸俗化,大量外出的年轻人他们都不愿意穿着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饰,大都热衷于时尚潮流的休闲服饰,而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由于接触的人群的特殊性,使用侗语交流的机会也减少,甚至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青年都不会说侗族语言,取而代之的是汉语普通话。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侗语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四)政府部门缺乏监管,职能偏差严重

当地政府不重视少数民族工作,在文化保护过程中没有发挥政府的引领带头作用,缺乏监督管制,对于破坏民族工作和民族文化的行为监管力度不足,没有积极引导广大人民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宣传思想工作不到位,没能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外相关的法律法规没落实到实处。缺少对文化保护的法律性文件,政府职能的转变,职能定位存在偏差,没重视文化的保护工作。资金使用和管理制度不健全,一些村寨的鼓楼、风雨桥、旅游景点和具有民族标志性的建筑物兴建之初,大都是由村民自发筹钱集资建造而成。由于都是木质结构,在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淋日晒之后,有些建筑物饱受岁月的洗礼,变得破旧不堪,有些著名的旅游景点也因为受到人为的破坏后没有及时的维护而面临诸多困难,而后期的修缮费用到底由谁来承担,是政府?还是村委?还是旅游开发商?资金使用制度不透明。责任主体不明确等问题成为人们争议的焦点。

三.侗族文化传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投资力度加大对农村公路基础设施的整改力度,对于还没有通公路的村寨一一进行排查,在村寨与村寨之间修建标准化的硬化乡村道路,在道路旁边建立少数民族文化村落的醒目标识,以达到让外来人员能够深入村落更加深刻的认识民族文化的目的,着重改善交通条件,实现村村通路,改变过去没有公路的历史,加强村落与村落之间的相互联系,让村民互通往来,让民族文化和谐共生传承发展。

(二)大力培养本民族文化传承人才,注重本土民族文化教育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优秀民族文化的接班人,尤其是侗族的青少年,承担着继承传统文化的重任,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吸引着大量的青少年不断涌向城市,他们在城市里成长生活,现在,有相当大一部分的侗族青年男女都不会说侗语,这种趋势势必会造成侗族文化传承过程面临人才缺失的困境,丧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因此,有必要在本民族乡镇村的中小学专门开设侗族文化课程,开设侗语课程,利用本地特有的天然的优势。大力培养本地区和本民族土生土长的侗语授课教师,让民族文化走进课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原生态的语言才能传播原生态的文化,土生土长的侗族居民才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传播者,所以当地居民应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保护原生态民族文化意识,积极承担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树立良好的榜样,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永放光芒。

(三)合理对待外来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受社会趋势的影响,侗族很多青少年男女对外来文化特别青睐,例如,很多青年放弃学习侗歌,转而热衷于流行音乐,丢弃了自己本民族服饰,狂热追求潮流服装,由于这些流行音乐和服饰在青少年中传播的速度较快,因此,在继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外来文化闪光的一面,在保留本民族风格的基础上适当进行创新,融合外来文化优秀的元素,最后。要坚持保持本民族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打造原生态的文化产品,防止商业化。

(四)重新定位政府职能,发挥政府的主体性作用

当地政府在侗族文化的开发建设和传承保护的过程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对于鼓楼等建筑物后期的维护、侗族大歌的传承者以及旅游景点的开发保护工作应该明确主体责任,在保护文化工作过程中政府和居民还有旅游开发商之间应该各司其责、各自承担自己的责任,又互相协调合作、共同监督,另外,政府应该履行好自己的职能,从国家层面考虑,制定针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用制度规范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谐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良好健康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以旅游促进经济发展,用经济发展带动文化发展,促进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得以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贵州省编辑组,《侗族社会历史调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9

[2] 石开忠,《侗族鼓楼》[M],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3] 杨通山等编,《侗族民歌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作者简介:彭爱桃(1989.6—),女,贵州锦屏县人,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2015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作者:彭爱桃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9

标签:;  ;  ;  ;  ;  ;  ;  ;  

侗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论文_彭爱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