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_天平论文

浅谈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思维能力论文,物理实验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物理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要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以实验教学为载体,重视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

(1)课本中有些演示实验现象不明显。在教学中开展改进演示实验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案例1:“研究浮力产生原因”的实验,课本中使用图1中a、b实验装置。实验中图1a石蜡不动而图1b中石蜡上浮效果较好,但是学生无法观察到石蜡底部是否进水,从而误认为石蜡不上浮的原因是粘在底部,不能作出正确的分析。能否使我们明显地观察到是否进水呢?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对实验进行改进。现介绍学生改进一例:用一只塑料可乐瓶剪去底部(瓶颈的截面直径略小于乒乓球的直径),把一只乒乓球放入瓶内,从上面倒入水。观察到有少量水从乒乓球与瓶颈缝隙中流出,但乒乓球并不上浮,如图1c。这是因为水对乒乓球只有向下的压力。用瓶盖堵住瓶的下部流水处,可观察到乒乓球浮起如图1d。这是因为水对乒乓球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这样学生可以很直观地判断原因。

图1

案例2:“观察水沸腾的实验”课本中使用烧杯作为容器,实际操作中由于酒精、水量、温度等因素,虽然做了一些改进,仍需要加热很长时间。课后鼓励学生进一步改进,用试管代替烧杯、用温水代替冷水,大大缩短了实验时间,且效果显著。而且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如图2),所做的实验还可以从另一角度去验证“液体沸腾的条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图2

(2)当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根据他的研究,提出“知识源于行动”和“认识发生在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观点。他认为学生的学习必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只有学生自我发现的东西,才能积极地被同化。他还强调“活动法教学”,认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是学生教育的最高原则,只有学生自己具体地和自发地参与各种活动才能形成他自己的假设,并给予相对合理的证实或否定,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

初中物理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往往给出实验方案且方法单一、无探索性,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中将一些实验进行改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学生对于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已经相当熟练。所以笔者在学生实验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三大组:第一组提供电压表和电流表,第二组只提供电压表,第三组只提供电流表(其他器材满足实验要求)。有意识地给学生制造问题、创造条件,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地去设计实验、寻求方法、探究真知。学生在实验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智慧,不仅完成了实验,而且设计了多种方案。学生实验完毕后笔者的教学并没有结束,而是要求学生针对实验进行交流与讨论、讲述设计思路、比较优劣、寻求改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又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真知,既掌握了知识、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又培养了创新精神。

(3)学生对未知的领域一般都会产生好奇并急欲获得正确的认识,这将会使学生对学习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饱满的学习热情。这种非智力因素的情感作用,将反过来促进思维的活力和思维的定向能力。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设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所以,教师要积极鼓励和耐心引导学生去展开丰富的联想。在课堂上出现“意料之外”后,教师不是简单化地处理,而是关注学生的感受,果断地改变教学策略,维持了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引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并引导学生奇思妙想、放开手脚、大胆尝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教学,让他们在科学实验的体验过程中轻松获取知识,还可以有更多新的发现与创意。比如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很多学生提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积有关”,笔者并没有给予否定,而是以此为契机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探求结论。再比如,在“探究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电压关系”(图3),实验时学生在测量灯泡两端的电压之后,又测量了电源两端的电压,实验数据见表1。

图3

表1

L1两端电压L2两端电压电源两端电压

2.5V 2.5V 3.0V

问题:电灯两端电压并不等于电源两端电压,0.5V的电压哪去了?此问题学生以当时的知识基础是说不清的,但我并不是简单地加以解释,而是在学完欧姆定律等知识之后,重新讨论此实验。学生提出了多种猜想:电源内部有电阻,内电阻分得的电压随着外部电阻的增大而减少等。他们还设计实验进行了验证。

新课程的变化使课堂教学由过去教师牢牢控制转变为一个会因时、因势、因人而发生变化的动态的课堂。这就要求老师的知识储备要时常更新,驾驭课堂的能力要增强,要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想。只有敢提出新问题、新思想、新见解,才能作出创造性的发现,才能走出前人的框框,走向科技的新领域。

(4)在实验教学中注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机会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逐渐培养学生从全方位推测、假设和构思中“探视”答案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以常见实验知识为生长点,进行引申和延展,让学生发掘其内涵和外延,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创新分析,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以此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案例3:现有一种未知液体(已知其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请你利用学过的知识,自选器材、设计实验测量该液体的密度。

解法一:利用密度计直接测量。

解法二:使用托盘天平(含砝码)、量筒、干燥的小烧杯进行测量。

实验步骤:①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计为。②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未知液体,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未知液体的总质量,计为。③将烧杯中的未知液体全部倒入量筒里,量出未知液体的体积,计为V。④推算未知液体密度

在讲完解法二后提出问题:这种解法存在问题吗?你能进一步提出改进意见吗?学生在讨论以后就会给出两种减小误差的方法。

解法三:在解法二的基础上,假如只提供天平(含砝码)、小烧杯、适量的水,如何测量?

实验步骤:①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计为。②向烧杯中倒满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计为。③将烧杯中的水倒掉,向烧杯中倒满未知液体,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未知液体的总质量,计为。④推算未知液体密度ρ。

问题1:假如天平没有砝码,你如何测量?还需那些器材?

问题2:假如天平不是等臂天平,你又将如何测量?还需哪些器材?

在师生充分讨论后,又将衍生出多种解法,如衡载量法、复称法等等。

解法四:使用弹簧测力计、细线、适量的水、烧杯、小石块进行测量。

实验步骤:①将小石块系在测力计下,测出石块的重力G。②将石块浸没在烧杯中的水里,读出测力计的示数。③将石块浸没在烧杯中的待测液体里,读出测力计的示数。④推算液体密度ρ。

解法五:使用U形管、水、刻度尺、待测液体(与水不相溶)进行测量。

实验步骤:①向U形管中注入适量的水,然后再注入适量的待测液体,待液面静止如图4所示。②用刻度尺测出水面距分界面的深度,待测液体的深度。③推算液体密度ρ。

这样,让学生去设计实验,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图4

标签:;  

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_天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