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信息化水平定位与分析_数字鸿沟论文

西北地区信息化水平的定位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北地区论文,水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部开发与信息化发展密切相关,这就首先要对西北地区的信息化水平有一个量化的分析和清晰的定位。只有将西北信息化水平置于世界信息化的纵向比较,以及与国内先进地区信息化水平的横向比较的系统格局中,才能实现实证的目标。

1 “数字鸿沟”的存在及西北地区的信息化定位

1.1 “数字鸿沟”的客观存在

数字鸿沟是信息化时代由于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基于电脑、网络和其他数字平台,因地域、经济基础、教育和种族文化不同,而产生的对数字化技术掌握和运用的差异。数字鸿沟已形成了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不平等性和发展的差异性。

1.2 “数字鸿沟”的国家间的差异:纵向定位

数字鸿沟首先表现在信息化技术方面。社会信息化指数可以清楚地显示出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化技术发展水平。信息化指数包含:信息量、信息装备率、通信主体水平、信息系数4个部分,有11项指标。

从国家统计局“中国信息能力研究”,对世界28个主要国家和地区1998年的17项信息能力指标的测算(见表1)看。中国的信息化经过20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信息能力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和地位,仅相当于美国的8.6%、日本的8.8%、澳大利亚的9.4%,即便与印度相比也只有66.5%。反映出世界范围内的“数字鸿沟”的存在以及我国与世界信息化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从纵向比,是第一级落差及定位。

表1 信息能力总水平排序

资料来源:国家信息中心《中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测算与比较研究》,《统计研究》2000年第10期。

1.3 “数字鸿沟”的东西部差异:横向分析

中国信息化水平指数有信息资源开发、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化人才、信息化发展政策6个大类、25个指标。采用综合评分分析法:(Informatization Index)、Pi为第i个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后的值,Wi为Pi的权重。对国内省(市)1995~1998年的信息化总指数在测算的基础上,进行了排序。1998年全国的信息化水平平均指数是25.89;最高的是北京89.87,依次是上海71.83,天津48.04,福建40.14,广东39.03;西北五省(区)平均指数25.38。西北五省与发达地区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平均信息化指数仅占到北京的28.2%、上海的35.3%、天津的52.8%,形成了西北与信息化发达地区的明显的“数字鸿沟”。从横向比,是第二级落差及定位。

1.4 “数字鸿沟”在西北地区间的体现:内部不平衡性分析

西北地区信息化水平指数平均值与全国平均值之间,仅有0.51的差距(见表2)。细究其深层次的原因,由于西北地区五个省(区)信息化发展水平亟不平衡造成的。陕西1995~1998年一直位居全国第7名;青海则由1995~1996年的22位,下降到1998年的23位;甘肃由1995年~1996年的27位,降到1998年的28位。从中反映出:西北地区间亦存在着明显的“数字鸿沟”。

表2 1995~1998年全国及部分省(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

资料来源:国家信息中心《中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测算与比较研究》,《统计研究》2000年第2期。

全国信息化发展水平可以分为五个类型,而西北地区的所属分别为:陕西处于信息化水平较强的二类层次;宁夏处于信息化水平中等的三类层次;新疆、青海属信息化水平较低的第四层次;而甘肃则处于信息化水平最低的五类层次。新疆、青海的信息化指数为陕西的61.6%及58.3%,而甘肃仅为48.02%……反映出西北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存在着极大的地区间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

结论:“数字鸿沟”尚无测评的方法和系统,但是它的存在却是客观、实在的。体现出明显的发展中国家、地区与发达国家、地区之间,同一个国家内、不同地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化不平等性、差异性及绝对距离的存在、加大。两级落差及内部发展的极度不平衡性,这就是西北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定位。

2 西北地区信息化水平的量化分析

2.1 西北地区的经济概况

西北地区的落后经济限制和影响了信息化的发展。2000年底,西北总人口数为9093万,占全国人口数的7.8%;国土面积309.9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2.28%;平均人口密度71.6人/平方公里,全国为131.8人/平方公里……呈现出明显的地广人稀、自然条件差的地域、人文环境。经济发展落后,2000年CDP为4537.6亿元,仅占全国GDP的5.08%;人均GDP为5067.8元,全国为7078元。GDP全国分省排序,西北五省(区)均居20名之后,其中陕西20位、新疆25位、甘肃27位、青海29位、宁夏30位。经济的落后,也反映出信息化水平的落后,信息交流水平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倍乘因子,即:社会净产值=各部门物质生产投入总和×信息流量;表明:信息化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是一种正比例关系。

2.2 西北地区的信息化发展能力水平

信息化能力主要指信息生产、信息传播贮存、信息利用三方面。将西北地区信息化发展能力置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框架中进行分析(以2000年为依据,全国平均值指数确定为100)。

2.2.1 信息生产能力

根据信息资源丰裕系数关于基本信息资源生产的含义,把图书、报刊、期刊、音响制品、专利等,确定为信息生产能力的主要统计内容,具体数据见表3。

表3 西北地区信息生产能力(2000年)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K为年鉴空缺;依年鉴数据计算数据。

2.2.2 信息传播储存能力

目前国际统一将图书馆、邮电设施、在校大学生数、第三产业等,视为信息传播储存的主要载体。他们的实际水平及状况反映着信息开发的程度和发展变化趋向。西北地区的信息传播储存能力,与全国相比较(见表4),其中每万人互联网域名拥有量差距最大,反映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绝对差距。

表4 西北地区信息传播储存能力(2000年)

资料来源:依中国及西北地区省(区)2001年年鉴,中国邮电年鉴2001年数据计算。

2.2.3 信息获取能力

信息获取能力是体现信息化能力里的一项硬件指标,它体现着一个地区从外界获取信息的工具、手段和方式(见表5),主要有电子通讯技术的应用、通讯工具的发展状况。

表5 西北地区信息获取能力(2000年)

资料来源:中国及西北各省区2001年统计年鉴,中国邮电统计年鉴2001年资料数据计算。

分析:(1)24项指标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4项,占总数的17%,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3项,占总数的13%;其余的17项指标均低于全国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0个百分点、属极大差距的有9项,占总数的38%。(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项指标中,“每百人无线寻呼机”项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平均值,在信息获取手段飞速发展的形式下,无线寻呼机已趋于逐渐淘汰的境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北地区信息能力的滞后。“每万人公共图书馆拥有量”及“百万人广播节目套数(套)”西北地区平均值亦高于全国平均值,是由于西北地区人口密度低所致。(3)从24项指标绝对值的加权值看,陕西明显高于其他省份,这一结果与信息化指数排序相吻合。(4)“每百万人电脑”及“每百人移动电话”是信息获取能力的主要“硬件”性指标,西北地区这两项指标的平均值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结论:西北地区的信息发展能力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信息生产能力偏低,信息获取能力偏弱,信息传播贮存能力尚有较大的差距。要提高西北地区信息化水平,必须以提高信息化能力为重点。

2.3 信息化综合指数要素水平

信息化综合指数,国内确定为6项要素: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化人才、信息化发展政策。综合要素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一个地区信息化发展的水平(见表6)。通过对西北地区信息化6要素的分析,显示出四个主要特点:(1)西北五省(区)的每个省(区)都有自己的优势:陕西2、4、5、6项,分别排在全国的第7、4、8、3位;宁夏的4、5项,分别排在第11、11位;新疆的第4、5项,分别在第3、9位;青海的5项,在第12位;甘肃的6项,排在第9位。(2)西北分值较高的要素指数集中在3、4项,平均值分别未1.34、47.74,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业发展,已经引起了西北地区的普遍重视和较大力度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西北地区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其中甘肃、青海的两项指标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列在全国前10位的有7项,其中陕西4项、新疆2项、甘肃1项,对于这些具有优势的方面,在信息化发展中,要给以注重和利用。(4)西北五省(区)1、5、6项要素,与全国平均水平都有一定差距;令人注意的是,陕西1项指数24.08,低于全国该项平均指数9.14点,仅踞20位。表现出西北地区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人才、信息化发展政策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表6 全国及各地区信息化水平六要素分析(1998年)

资料来源:国家信息中心《中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测算与比较研究》,《统计研究》2001年第2期。

2.4 西北地区人力资源的信息化水平

人力资源的信息化水平是体现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尺,在信息社会,社会资本主要表现为知识和掌握这些知识的人。

2.4.1 西北地区的人力资源信息化测度

信息化人才测度,主要从第三产业占就业人员的比重、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每百人在校大学生数、劳动力中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四项指标进行测度。西北地区的人力资源信息化水平(见表7),从中看出第一、二项指标,西北五省(区)平均值低于全国,而第三项指标则高于全国,因而导致西北人力资源信息化水平指数略高于全国;另一方面,陕西、新疆的指数高于全国、也拉动了西北指数的提高。但是,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宁夏与全国平均水平有着一定的差距。若扣除陕西的指数权重,其他四省(区)仅为94.7;而甘肃、青海比全国人力资源信息化指数分别低14.2及14.7个百分点。

表7 西北地区人力资源信息化水平指数

资料来源:西北五省(区)2000年省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2.4.2 人力资源的资源结构

人力资源的信息化水平,在人力资源的内因结构方面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受教育的平均水平,二是从事教育、文化、广播、影视业、信息服务业的人员结构比例,即人力资源的资源结构。西北地区人力资源受教育的平均水平状况,文盲、半文盲比重较大,高于全国平均值5.27个百分点。

受教育年限等反映人力资源文化素质的三项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人力资源的信息化水平及状况。从统计看:西北地区除新疆外,其他四省(区)人力资源的文化素质水平明显偏低,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均排在20位以后;尤其是甘肃、青海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仅6.14年,只相当于小学毕业的文化水平;青海仅4.90年,从业人员的平均文化水平还不到小学五年级。

再从西北地区人口平均教育年发展趋势分析,从1982年~2000年平均增幅为2.37年,按如是速度,到2010年西北地区的平均受教育年,仅可达到8.17年,尚不到初中毕业程度。西北地区人力资源素质低是影响西北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2.4.3 西北地区开发与研究经费投资水平

R&D经费投资及投资渠道,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信息化发展的水平和速度。早在1994年,美国的R&D投资额以达到1730.2亿美圆、占美国GDP的2.61%,1996年度日本的R&D投资已占日本GDP的3%;并且投资方以企业为主,企业投资占总投资额的70~80%。1999年,国内R&D的经费投资仅占GDP的0.73%。西北地区的R&D投资情况(见表8)则更为逊色,从总体上反映出R&D经费仅占G&P的1.17%;青海、宁夏则占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再从R&D的支出分类分析:基础研究经费仅占5.7%,实验经费仅占29.8%,而应用研究经费则占到64.5%。研究经费的不平衡性和向应用经费的倾斜性,一侧反映出西北地区经费支出的困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西北地区的政策对信息化发展的偏重和指导思想。西北地区科技经费支出和R&D经费支出状况,又显示出明显的地域发展的不平衡及差距,陕西占西北地区的权重分别达到64%及72%,而甘肃、青海、宁夏则显示出明显的经费匮乏及严重的不足。

表8 西北地区R&D投资情况(1999年)

资料来源:依《中国统计年鉴》及西北五省(区)分省年鉴整理计算。

收稿日期:2003-09-03

标签:;  ;  ;  ;  ;  

西北地区信息化水平定位与分析_数字鸿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