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例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论文_庄燕玲

(泉州市第一医院输血科 福建 泉州 362000)

【摘要】 目的:了解2015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方法。方法:回顾2015年1月~12月输血不良反应,分析不同血制品输血不良反应的比例及特点。结果:11327例次输血共发生不良反应33例,发生率为0.29%,红细胞悬液9例,冰冻血浆14例,机采血小板10例。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和过敏为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分别占69.7%和24.2%。结论:我院的输血不良反应较低,为0.29%,主要以输注血小板和冰冻血浆引起的过敏反应和输注红细胞悬液引起的FNHTR为主。输血科应加强对血液的规范化管理。临床应严格掌握血液输注指征,合理用血,提倡成分输血与自体输血,重视新技术的应用,以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

【关键词】 输血不良反应;过敏;发热

【中图分类号】R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6-0255-02

输血是治疗疾病和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之一,但输血也可引起不良反应,甚至是致死性反应。为了解我院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现对33例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提高输血疗效和安全。

1.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5年1月~12月共11327例次输血,共有输血不良反应的病历33例,其中男23例,女10例,年龄4岁~84岁。所有输注的血制品均由泉州市中心血站提供,输血科储存。所有血制品的保存和解冻符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相关要求。

1.2 方法

收集临床反馈回输血科的《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并查阅患者病历资料,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汇总分析。

1.3 输血不良反应的判断标准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患者在输血期间或输血后1~2h内,患者体温升高>1℃,并以发热和畏寒伴为主要临床表现,而且能排除溶血、细菌污染、严重过敏等原因引起的发热。过敏反应:轻者只出现单纯荨麻疹或颜面部血管神经性水肿,重者科发生会厌水肿、支气管痉挛、广泛性皮疹、过敏性休克等。

2.结果

2.1 各血制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见附表1。11327例次输血共发生不良反应33例,发生率为0.29%。机采血小板的输血不良反应最高为0.78%,冰冻血浆和红细胞悬液分别为0.5%和0.13%,其它血制品没有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2.2 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

见附表2。输血不良反应以过敏和发热为主,分别占69.7%和24.2%,其它2例(胸闷、头晕)占9.1%。

3.讨论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之后,受血者发生了与输血相关的新的异常表现或疾病,有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1%~10%[1]。我院11327例次输血共发生不良反应33例,发生率仅为0.29%,与杨芳年等[2]报道相接近。分析可能原因为一我院成分输血率几乎达100%,成分输血可避免不需要的成分引起的副作用或免疫反应,提高输血安全性。二泉州市中心血站大部分的血制品在采血后储存前进行白细胞滤除。白细胞的滤除,可预防因白细胞抗体所致的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可以预防HLA抗体所致同种异体免疫反应以及白细胞携带病毒相关疾病传播,有效的预防和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三对于有反复输血或血浆蛋白过敏的患者多建议输洗涤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已去除98% 以上的血浆蛋白90% 以上的白细胞和血小板,是目前认为比较安全的红细胞制剂。

从表1可知,机采血小板的输血不良反应最高为0.78%,冰冻血浆和红细胞悬液分别为0.5% 和0.13%。洗涤红细胞、全血、冷沉淀未见输血不良反应,这与林静霞等的报道一致[3]。

输血不良反应以过敏和发热为主,在33例输血不良反应中,过敏23例(69.7%),发热8例(21.2%),其它2例(9.1%)。输注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浆不良反应以过敏为主,而红细胞悬液则以发热为主。发热性输血不良反应多为非溶血性不良反应,血液制品中存在致热源(包括细菌性热源、药物中杂质、有机或无机杂质)及多次受血产生同种白细胞和血小板抗体,引起免疫反应造成白细胞破坏,释放内源性致热源为主要原因[4]。过敏反应属于血浆蛋白质的免疫性反应,患者为过敏体制,血浆制品含有异体血浆,或由于多次输血后产生抗血清免疫球蛋白。此外新鲜冰冻血浆在制备和储存的过程中,白细胞活化产生的活性物质也可引起过敏反应。因此,对血浆蛋白过敏需输红细胞制剂者建议输注洗涤红细胞,对输血导致发热的病人多建议输去白或少白的血制品。

为减少和避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应使医务人员充分认识输血治疗的风险。输血科应严格按照《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加强对血液的规范化管理,提高输血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与临床的沟通。临床医生应严格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合理用血,能少输血就少输血,能不输血就不输血,大力提倡成分用血和自体输血。在血制品输注前要详细询问病人的输血史、过敏史及妊娠史等。同时重视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使用血液的替代品或药物,尽量减少和避免输血不良反应,提供输血安全。

【参考文献】

[1]高峰.临床输血与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93.

[2]杨芳年,郭玉嵩,林天平等.113例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3, 26(9):915.

[3]林静霞,任俊,肖帆等.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3):291.

[4]张楠,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1)1442-1443.

论文作者:庄燕玲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9月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2

标签:;  ;  ;  ;  ;  ;  ;  ;  

33例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论文_庄燕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