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救助人员485例的心理调查分析论文_王红

昆明市精神病院 650101

【摘要】 目的 了解流浪救助人员的心理情况。方法对485例流浪救助人员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焦急自评量表、抑郁量表与孤独量表进行调查。结果396例流浪救助老年人完成调查。其中感到焦虑254例(64.14%),感到孤独388例(97.98%),感到抑郁314例(79.29%)。结论流浪救助老年人存在比较严重的孤独感和焦虑、抑郁情绪,需要给予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

【关键词】 流浪人员;心理调查;

老年人流浪人员一般是生活无着、无依无靠的人群,他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流浪人员中的老年人也逐渐增多,其原因有因病走失、家庭遗弃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由于近年来国家对流浪人员的救助力度不断加大,这些流浪的老年人被不断送人救助机构。给予物质上的救助后,这些流浪老年人心理情况如何?笔者对2010年1月至2013年l2月在我市救助站救助的流浪老年人485例进行心理问题调查,现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本组流浪老年患者共485例,男259例,女226例。其中2010年救助人院88例,2011年救助人院130例,2012年救助入院119例,2013年救助入院148例。年龄6O~69岁252例,7O一79岁220例,80岁以上13例。来源于城市的流浪老年人364例,来源于农村的121例;昆明市区内流浪老年人301例,区外184例;文化程度:初中37例,小学103例,文盲345例。

1.2 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

(姓名、性别、年龄、有何疾病等)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老年抑郁量表(GDS)、UCLA孤独量表 进行调查。调查时让被调查者逐项阅读量表内容,尽量避免对其的不良刺激;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使用通俗言语,对老年人进行调查。身体健康情况调查及诊断:于入院时问诊、体检,做血常规、生化、胸片、心电图等相关检查,诊断标准按《内科学》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为依据。

1.3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 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用X² 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病情况485例中患各种慢性疾病255例(52.58%),其中患高血压病187例(73.33%)冠心病96例(37.65%)、老年痴呆89例(34.90%)、慢性支气管炎52例(20.39%)、糖尿病45例(17.65%)、慢性胃炎36例(14.11%)、其他疾病28例(10.98%),未患疾病230例。

2.2 心理健康测定485例中能完成各种量表调查

396例(81.65%)。调查结果显示,流浪老人的焦虑、抑郁、孤独感评分明显高于常模(396例)[1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流浪老年人中焦虑者254例(64.14%),孤独388例(97.98%),抑郁314例(79.29%)。

    

3 讨论

3.1 孤独心理流浪者被救助人福利院后,亲人朋友不在身边,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因此经常心情沉闷、郁郁寡欢。老年人提供的家庭地址不详细或错误,无法尽快找到家属,老人极易产生孤独感,常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护理人员。

3.2 焦虑心理 当流浪老人被救助后,他们对救助机构的环境感到陌生,对未来感到担心,担心找不到家属、亲人。本次调查中52.58%的流浪老年人患有各种慢性病,由于自身文化程度低,经济能力有限,对自身疾病缺乏认识,且得不到及时治疗。因此普遍存在焦虑、恐惧的心理。

3.3 抑郁心理流浪者举目无亲,无家可归,常产生绝望感,表现为沉默寡言,极度消沉,拒绝照料,甚至产生自杀念头。有的流浪老年人自理能力部分丧失,又无家人的照顾,因此他们的情感十分脆弱,依赖性很强。

3.4 消除老年人孤独的护理措施与病友之间进行感情交流是消除孤独寂寞的最好方法。在护理上要主动与病人接触,进行思想交流,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并注重用礼貌性语言。护土在进行各项操作过程中,要多关心,尊重老年患者。在病情许可条件下,让患者进行必要的消遣活动,如散步、听音乐等。对患者的生活要热情关心帮助,使患者尽快适应病房环境,消除孤独心理。

3.5 消除老年人焦虑抑郁的护理措施应以关心、爱护、解释为主。积极引导救助老年人回忆家庭地址或联系方式,尽快联系家属,早日回家。护理人员应用治疗和护理计划,使老人感到得到了妥善的治疗、护理,增强对医院的信赖,增强康复的信心。鼓励老人坚持服药,多向老人进行耐心解释,及时向老人说明治疗效果。并给予实施恰当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心情放松。

3.6 减少老年人流浪的措施 (1)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尤其是在农村,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尤为必要。(2)加强亲情培养,子女要关爱老人,不仅是物质上要给予满足,精神上也要予以慰藉,让老人多了解发生在周边的人和事,自觉融入社会生活,不要成为空巢老人。(3)在社区、乡村,加强道德素质教育,让儿女知道赡养老人是法律赋予的责任,同时对不赡养老人的儿女,予以相应的惩罚措施。加强社区、村信息申报制度,及时掌握特殊困难老人和流浪乞讨人员情况,从源头控制流浪乞讨现象 。

参考文献

[1] 豁然.心理好医生[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121—127.

[2] 吴福喜,彭红军,蒋泽宇,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支持与孤独感[J].现代康复,2000,4(9):1 316—1 317.

[3] 蔡正莉.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3):1 249—1 250.

[4] 曲秀英,闰红卫,李兴云.等.老年患者的心理及护理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380—381.

[5] 范慧.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08,27(29):105.

[6] 杨小君.从收容遣送到社会救助的法律分析[J].中国政党管理干部论坛,2003,(7):10—12.

[7] 陈梅芳.湖南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文作者:王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2

标签:;  ;  ;  ;  ;  ;  ;  ;  

流浪救助人员485例的心理调查分析论文_王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