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启发艺术论文_梁杰生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启发艺术论文_梁杰生

梁杰生 广西崇左市扶绥县龙头乡滕广小学 532101

新课标指出;在课堂教学这个大舞台上,主角将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启发者。为了完成课堂教学并收到显著的效益,教师有必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去体验、感受,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质疑,使教学充满生机活力。这就需要教师——学生的启发者具备一种教学启发的艺术。

启发,是教育教学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更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启发教学的相机运用对于知识面相对狭窄的小学生的进步、学习能力的提高更显得尤为珍贵。启发教学是一种教学艺术在课堂上的运用,它能够使学习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能够激发学生全员参与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使学生豁然开朗,增长知识,提升能力,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启发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反映课堂的教学效果。成功的启发,能创设融洽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功欲,从而能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一、启发的适当性

小学生因为其学习年龄与学习经历与社会实践方面的差异,自主学习的能力尚不强。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教学的组织者和启发者,立足本班级学生的实际,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因人制宜地结合教材,针对教学目的,有步骤地、有序地、适当地进行启发。问题的难度不宜过大,问题的解决思路宜明显,问题的解决范围宜较窄,这样学生才能在岔路不多的新路上果敢前行。如果启发的范围过宽,就像大海捞针似的,那么,学生解答问题的思路就会出现较大的偏颇,使学生作出的解答仅及皮毛,甚至离题万里,那就达不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了。只有能收到预期效果的启发,才是启发得当,达到启而发之的目的,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启发的明确性

启发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教材掌握知识服务的,是教师在把握学生思想脉博和自身需求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围绕教学任务,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的一种指导艺术。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启发艺术时要紧紧围绕问题的解决、知识的掌握、兴趣的培养去展开,让启发成为教学新知的路和桥,要让学生在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学习新知识。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采取循序渐进的诱导方式,让学生在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和教材设置的悬念中去开发自己的潜能,历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而不至于一遇到问题稍复杂些便要问老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在教学三年级的《翠鸟》一文中,怎样让学生去体会作者笔下的翠鸟是那么的可爱呢?首先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让学生齐读有关的段落:“翠鸟喜欢停在水池的苇杆上,一双红色的小反爪子紧紧抓住苇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齐读后再默读,并带着问题去寻找和发现答案。这时,教师提出的问题是:翠鸟是很可爱,可是谁也不容易在翠鸟自由自在的情况下去很近很近地观察它甚至触摸它。依据作者描绘的情形,我们能不能用简洁的词语来概括作者主要描写翠鸟的地方?用两个字就可以。学生再次认真地默读相关课文,很快就找出了教师启发的相关知识:小爪、头上、背上、腹部、眼睛、长嘴等。课堂气氛热烈起来,全班学生个个参与,有的不约而同地说出了同一个词语,有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作了补充。没有一个同学不出声的,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虽然一些学生一下子不能找出准确的词语来,但在老师和同学的提示帮助下,能用恰当的词语表达出来了。这说明,如果启发没有明确性,学生就会感觉很难而畏缩、不敢出声,课堂的教学任务就没有达标,也就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启发的具体性

启发不是信口开河,而是依据学习任务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而设定的。

教师在设计问题的启发时,要紧紧围绕为学生铺路搭桥而设想。毕竟是低年级学生,在学生掌握知识有限的情况下要用具体的通俗易懂的问题去提问,循序渐进地诱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开发自己的潜能。例如在教学一年级语文中的“越……越……”和“又……又……”句式的理解、应用时我的启发是,用墨水在一张洁白的纸上抹了一下,问学生:白纸变什么了?——变黑了。最傻的人也看得出来。然后我又用墨水再抹一次,又抹一次。问学生:你们看到这张白纸怎样了?学生说:“越来越黑。”“一次比一次黑。”再问学生:你们看到这样的情形会怎么说?“越抹越黑。”是什么越抹越黑?是白纸越抹越黑。很快,这个“越……越”句式很快就让学生表达应用起来了。对于“又……又……”这个句式的启发是:叫一两个体形有着不同特点的学生到前面来,介绍自己,用上“又……又”。一个女同学先说:“我的优点是又苗条又漂亮。”另一个男生调皮地说:“我又矮又肥,真难过。”然后让跃跃欲试的同学分别用“又……又……”说一句话。全班学生都能说出来。因为启发的具体性,让学生看得见、想得到、说得出,因而教学任务完成得很轻松。

总之,启发是磨砺学生心智的一块砺石,在课堂教学中,在充满启发艺术的前提下,教学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汪敏 关于小学语文启发教育的探讨[J].教书育人,2011,(20)。

[2]余建华 语文教学的启发艺术[J].河南教育(下旬),2011,(Z1)。

论文作者:梁杰生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7月总第18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7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启发艺术论文_梁杰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