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投资高教: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增长点论文,高教论文,经济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近几年,尤其是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高校扩招160万人以后,在我国各类教育 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出现了不少企业积极投资高等教育的现象。例如,山东万杰集团 一期投资6000万元建起了民办医学院;沪市的“欧亚农业”投资2亿元收购广东英豪学校部 分教学和生活设施,在广东从化市创办了“广东英豪外国语学院”。近日,侨鑫集团董事长 周 泽荣宣布,该集团决定出资5亿元办教育,在广州开办私立侨鑫学校,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合作,开办MBA课程。1999年,在上海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中,由于企业的积极参与,2 5万平方米的学生公寓在新生入校前奇迹般地建成使用。同样,各商业银行一改过去惧怕或 不愿给高校贷款的投资心理,积极主动地抢滩高校投资市场,为高校教学和生活设施的建设 提供金融服务。所有这一切究竟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这些企业会斥巨资把投资触角伸向教育 领域?
二
要说明这一点,我们必须对我国高教市场的投资前景作详细的分析。
1.高教资源的供求关系分析。在市场经济中,当一种资源、产品或服务供不应求时,对拥 有和投资它们的商品生产者来说,就有巨大的获利空间,就会吸引更多的社会闲置资产投入 该领域。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仍处于该状态之中。从需求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面对 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社会对高层人才的需要,人们普遍地有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很少有家长 不希望自己的子女继续深造,一般家庭也舍得在教育上投入。但目前我国高教的供给却远远 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从1999年我国初中升高中约33%的升学率,以及在此基础上1999年高 校扩招后,高考升学率也仅有47%中,我们能感到,经过两次筛选,尤其是中考的筛选,只 有极少数人能进入普通高校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即便包括各成人高校每年的招生,1998年 全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也仅为9.07%,远低于大众化教育所要求的水准,足见我国高教巨大的 供需矛盾。在这种状况下,积极投资高教对企业来说,自然是有利可图的。
2.高校扩招的思想认识分析。由于1999年高校扩招对我国未来教育及投资的影响甚大,因 此,我们有必要对这次扩招的指导思想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往在科教兴国思想指导下,人们 也知道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政府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年年也想方设法增加教育投入。但对 教育,不管是义务还是非义务教育,由于过去一般认为它是公益性的社会事业,教育的投入 主体主要是政府。结果,22年我国高教事业的发展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高等教育成了 我国“短缺经济”的最后地带。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近年来,借鉴我国经济从卖方市场向买 方市场转变的成功经验,根据高等教育同时所具有的产业属性和生产与服务的特点,今天我 们认识到,如果把高等教育当作一种战略性的基础产业来看待,按商品经济规律办事,走产 业经营之路,加快实现办学与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那这一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正是基于这种 认识,1999年我国高校的扩招与以往就有了本质的不同。要知道,一旦高等教育真正走上产 业经营的道路,允许投资主体多元化,这就为企业进入该领域开了绿灯,为企业进入后克服 种种壁垒提供了思想保证。
3.企业准入的政策导向分析。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投资行为是否符合政府产业政策的要求 ,这事关企业经营的成败。因此,分析政府政策导向,这对企业决策是很重要的。应该说, 目前在这一问题上政府的政策十分明确。早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确定了 对社会力量办学的十六字方针,即“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1999年 启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又明确指出:“要制定有 利于吸纳社会资金办教育和民办学校发展的优惠政策”。根据第三次全教会和《行动计划》 的精神,1999年山东省民办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具体制定了扶持本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十大 政策。这些政策包括:(1)允许对办学者的投入给予适当的回报。(2)社会力量新、扩建民办 高校,当地政府可以无偿提供土地,免收校舍配套费。(3)达标的民办高校,经评估可尽快 确定为学历民办高校。(4)经评估具备条件的民办高校,经与国办高校协商,可成为其以高 职教育为主的二级学院。(5)达标的民办高校可直接划拔部分高职招生指标。(6)调整提高民 办高校的收费标准,允许实行优质优价。(7)鼓励大学毕业生到民办高校任教。(8)有关部门 应对民办和国办高校的管理一视同仁。(9)在发展上民办高校可以获得银行提供的贴息贷款 或贷款担保,其贫困生也可获得政府提供的贫困生贷款。(10)省教委设立社会力量办学表彰 奖励基金。近日,我省出台具体改革方案,决定高校后勤三年脱钩,逐步建立多元化的后勤 投资体制。很显然,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投资高教风险小,前途无量。
4.国内现有投资市场分析。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开放,我国经济已取得长足发展,正从卖 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目前绝大多数商品已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不少商品生产已进入微 利时代,企业竞争也进入白热化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与其继续在这样的市场中摸爬 滚打,激烈竞争,从中苦苦寻找投资机会,还不如改变思想,把眼光瞄向教育,从中寻找企 业新的增长点。这对效益好的和不好的企业来说都有现实意义。
5.投资高教的投入产出分析。从以上情况看,未来投资高教的效益应该是很高的。笔者以 万杰集团和欧亚农业为例具体说明这一点。万杰集团一期投资5224万元,建起了2.5万平方 米的校舍和标准田径场;投资800万元购置了教学试验设备;教师人数为79人。粗略合计其 一年的办学成本约360万元。
目前该医学院共有学生1200多人,如果按每生每年3000元学费计算,其一年的学费收入为3 60万元,创办短短三年就做到了收支平衡。如果我们按山东省拟在今后2—3年,扶持大企业 集团投资兴建10所左右达到高等学历教育办学条件的民办高校,其在校生规模平均3000 人计算,根据1999年普通高校扩招后收费标准大幅度提高的情况,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和收 费 标准的提高,其将来的投入产出比是很可观的。
总之,投资高教不仅会给企业带来低风险、较高的投资回报,而且有利于塑造企业良好的 社 会形象,通过办学还可以给企业带来人才资源,促进企业经济长远发展。这种利国利民利企 的事,企业应该积极而为。
三
企业投资兴办教育,其形式和途径多种多样。从学校性质看,既可以投资兴办民办高校, 也可以向公办高校投入。从资产构成看,既可以由实力雄厚的大企业集团独立投资,也可以 由众多的投资者通过股份制等形式去合资办学,还可以采取由校企双方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 ,扬长避短,联合办学。从办学层次看,既可以搞学历教育、学历试点教育、职业技术教育 ,还可以发展非学历教育。投资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条:一是企业独立投资新建学校,包 括建设教学和各种后勤生活设施。二是利用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之机,主要向高校后 勤服务体系投入。这包括投资兴建学生和教工宿舍、医院、浴室、食堂,建设校园电话、水 、冷暖气网等。当前,有实力的企业集团、民办和国办高校可以抓住企业深化改革的有利时 机,将企业闲置的厂房、场地等资源,通过购买、兼并、参股等形式,形成新的教育资源, 用于发展高等教育。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民办或国办高校在兼并那些效益不好或亏损企业 时,企业应积极地用自己闲置资源折股投入,分享投资教育的成果,改变自己目前的景况。 二是有实力效益好的企业在投资教育时,既可通过购买现有学校的部分资产,进入该领域, 促其内涵发展;也可通过收购效益不好企业的资产用于兴办教育,这样可以达到低成本发展 的目的。
四
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进程中,企业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起的作用并不显眼, 像欧亚农业、万杰、侨鑫等集团那样有大手笔的投资举措还不多见。究其原因,这除了与我 国过去狭隘保守的教育观念、投资和办学体制存在的问题有关之外,还与我国现行不完善的 法规,对民办和公办教育没有一视同仁,存在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问题有关。对后一 方 面的问题,尤其是长期困惑和障碍企业投入的“不得以盈利为目的举办教育机构”的法律规 定,笔者以为,随着改革的深化,看看这20多年我国宪法所作的重大调整,我们应该相信, 坚冰是可以打破的。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为真正让“科教兴国”战略落到实处,遵循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的规律,一切障碍我国高教产业进程的规定 必将改变(山东已有突破,但不彻底),我国高教大发展的明天就会到来。对此,企业应该有 充分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