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高考作文考试与预测--兼论新课程标准下的专题作文准备策略_高考论文

2005年高考作文考试与预测--兼论新课程标准下的专题作文准备策略_高考论文

2005年高考作文的审视与预测——兼谈新课标下的话题作文备考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标论文,话题作文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话题作文作为语文高考渐趋稳定的作文命题形式,稳中求变,逐步走向成熟。这一命题形式以其颠覆传统的特质为语文界所接受,同时也促进了语文教育全面而深入的改革,对写作教学更是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2005年的高考作文怎么考,如果不出意外,2005年的高考大多还会采用话题作文这一形式。为了摸清命题规律,提高作文备考的效率,有必要对高考话题作文的走向进行理性的挖掘和合理的预测。我们可以从六年来话题作文(包括单独命题的省市)的考试中,隐约摸索出其内在的轨迹:回避热点又暗合时代主题;逐步由“精英主义”向“大众主义”转型;呼唤“绿色作文”;以人为本,以活为源,以悟为魂,以真为纲;立足基础等级,兼顾发展等级。笔者在探讨2004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话题作文特点的基础上,从话题作文的导向、内容、形式、评价四方面入手,归纳概括了2005年高考话题作文的十大走向,并结合教学实践,对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备考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一、导向:体现两个回归

众所周知,话题作文积极倡导“三自”方针(即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但不管怎样,命题者的导向还是隐含在命题中。这使得考生在获得上述“自由”的同时,还是觉得“不自在”(他们必须“扣题”,也就是按照命题者预设的导向去“自由”发挥),这看不见的钳子束缚着他们的手脚。所谓命题者的导向,说的堂皇点就是“道”,题以载“道”。这种导向性,反映出命题者自身在命题思想和设置意图上的矛盾。拿2001年的话题“诚信”来说,尽管在命题中没有明确要求必须写出“拥护诚信”的内容,但命题者在材料语和提示语中却有鲜明的“偏向”。这种偏向从某种意义上限制了写作的范围,把话题界定在谈“诚信”的正面影响之内。那么,2005年的话题总体导向如何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回归人本

如果把整个写作内容作全面整合的话,不外乎人、自然、社会三个纵切面。这三个层面又交织渗透成人、情、事、理四个纬度。回归人本的实质是尊重学生写作的主体地位,以便提供给他们更广泛的自由发挥空间。命题者尽可能地站在考生的立场上去命题,让考生觉得自己就是自我“言说”、自我认识、自我思考、自我交流的主体,从而激发他们写作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2004年的各地高考试卷很好地体现了“回归人本”这一主题。如广东卷的话题“语言与沟通”看似讨论语言在交际中重要性的问题,实质是引导考生在自我成长的历程中处理好与他人及环境的关系。湖北省的话题“买镜”也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商品选择,而是涉及人格修养与价值取向之间的深层关系。同样,天津的话题“才与非才”,考查的是人的眼界与认知之间的关系。

可见,今年高考作文从不同的侧面做足了“人”字文章。高三复习备考中,要重视学生的练,以达到熟悉各类文体和审题立意的能力。习题浩如烟海,教师应遴选出具有典型意义的作文命题让学生去练习。笔者认为从选题目到作文评价到作文的讲评都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做足做好“人”字文章。

2.回归生活

回归人本的终极指向是回归生活。生活是写作的动力,是兴趣产生的土壤,是学生自主写作得以实现的保障。健康的生活孕育健康的思想,生活的积累就是思想的积累,也是社会积累的基础。近年来,高考作文有明显的向“内”转的趋势。所谓的“内”是指人的情感、意志、意识、心理等方面综合的价值取向,说的通俗点就是人的心灵坐标。回归生活是向内转的重要体现。

全国高考语文作文话题之一“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就是明显的回归生活的例子。人是生活的创造者和品尝者,生活的味道和色彩全在自己的一念之间,有时候换一种思维就会豁然开朗、海阔天空。上海的命题作文“忙”则展示了当今人类的生存状态。知识经济浪潮下的人的生活日新月异,忙是一种生活基调,更是一种生活心态。生存在世上的每个人都实践着忙,也同时思考着忙,作为为前途而疲于奔命的高中生,对“忙”这样一个熟悉而开放的话题自然会写出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见解。

向内转要求我们在作文备考时充分尊重学生写作的体验性规律,鼓励学生从自身或自身印象深刻的人和事着手去写,正像有的专家呼吁的那样:我手写我心。

二、内容:渗透三个体验

对高中生来说体验可以理解为思辨性,即突出理性的认识,表现思维的深度。所以在写作意义上的体验实际上包含两重含义,一是认识问题的能力,一是分析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2005年高考话题作文的命题可能从以下三个方面渗透体验性。

1.青春体验

高考作文的体验性倾向已经初现端倪。高中生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涉世不深,但渴望独立与自由的欲望很强。所以,他们最熟悉的是他们自己。理想的追求、人生的感悟、情感与理智的思索等等,都会促使他们解读人生,剖析人性。让考生从他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可以保证他们都有话可说,又可以发展个性,鼓励创新,塑造人格。青春体验类写作还可以突出亲历性的特点,增强高中学生对感悟力、想像力、鉴赏力、感知力、批判力、内省力与创造力的培养,从一定程度可以驱散考场作文中“假”“大”“空”的迷雾。

正视自我是青春体验的核心内容。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河南、山东等省)“相信自己与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就是引导考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典型例子,别人的意见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相信自己,自信而不自负才是青春的本色。在这方面,重庆高考作文题“认识自己与他人的期望”与全国卷作文题有异曲同工之妙。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上海等地区)“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就更贴近高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了,高中生往往会比较偏激,在遭遇不同程度的挫折时极容易“放大痛苦”,甚至极容易走极端。正视生活中的挫折和苦痛是高中生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

青春体验的另一层意义在于给自己一个相对科学的定位。世界上的天才太少,绝大多数人还是“平凡”的,但只要不甘于平凡,不自暴自弃不自甘堕落,生活就会有希望。辽宁高考作文把“平凡与自豪”这个普通而现实的问题郑重推到考生的面前,旨在表明更多的时候应该为自己的平凡而自豪。

2.人文体验

人文是指思想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积淀,主要是指人的道德修养。渗透人文体验的目的是检验考生关注社会和人文互动的能力。人文体验的渗透可以直接通过话题体现,如2001年的“诚信”;也可以在行文过程中体现,素材、语言、立意等方面无不渗透着人文体验。在“发展等级”中强调了“有启迪性、有哲理、有深度”,这实际上就是人文的具体表现。人文体验的另一层意义是能够对社会现实进行人文性的思考,从而获得对社会现实的个性化理解。

浙江卷作文话题“人文精神与发展”是一个直接将思维引向人文体验的尝试。尽管话题范围过大令考生无法深入,但这种直面现实的命题更具时代气息。与浙江卷的开门见山相比,北京卷的“包容”和“时尚”(北京高职考)就显得更隐蔽也更深入了。“包容”不仅是一种宽容的品质,更是一种“包罗万象,有容乃大”的民族心理。时尚则是社会意识的航标,绝对是中性的,但时尚的威力有时甚至超过战争。北京是中国政治经济的中心,这样的命题既渗透了人文的体验又暗合时代主旋律。

3.科学体验

科学体验的实质是感悟自然,体现对人与自然和社会的科学化思考。高考中考查考生科学体验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科技说明文的形式考,一种是通过写作来直接或间接地考查。1999年的话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就是直接通过写作的形式来考考生科学体验的能力。科学体验是科技时代的需要,高考作文渗透科学体验也是必然。科学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他们攀登科技的高峰。新课程标准要求“有效地整合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今年高考作文命题能够较好体现这一要求的是江苏省的话题“水的灵动,山的沉稳”。自然山水本无情,有情的永远是人类。“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已经把苏杭的自然赞美到了极至。江苏省命题并没有要求考生接着“赞美”,而是巧妙地转向体验与思考。这样的考题既突出了地域的特色,又将自然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变体验山水的过程为体验自我的过程。

三、形式:实现三个开放

1.话题限制开放

有的专家在评价话题作文时强调:它是让考生戴着镣铐在跳舞。这话不无幽默式的挖苦,不过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话题作文自身的矛盾。话题作文的出发点是给考生更多的自由,可如果毫无限制会致使其走向技术主义(套、仿、抄)的极端。从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到2001年的“诚信”走的都是开放的路子。2002年、2003年的话题又做了适当的收缩,“心灵的选择”既开放了大范围“选择”,又圈定了内核“心灵”;2003年干脆就用辩证关系的并列话题出现,实际上也是在限制上下功夫,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审题的难度。2004年的很多话题都基本采用了关系型话题,这是高考作文命题保持稳定的需要。同时,好多省市的命题进一步减少限制,走向开放,如福建、江苏、北京、上海等省的作文题目。在开放的基础上他们力求科学,从而做到了取向的多样性。相信这些尝试会为2005年的作文命题提供很好的借鉴与启示。

2.话题材料开放

在话题作文的训练中考生和教师都有可能忽略对话题材料的重视,这种做法并不可取。话题材料有助于对话题的理解,暗示了写作的导向,同时也隐含着对话题素材的选取,作用不可小视。今年的话题材料可能会偏向于培养发散思维,强调辩证意识。另外,图表和漫画也将可能作为话题材料而出现。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省的命题,要求考生以名人,如:曹操、苏轼、薛宝钗、霍金、宋江、鲁迅、孔子、曾国藩、冬妮娅、桑地亚哥为内容来写。这些人物中有现实中的科学家、政治家、作家,也有作家笔下的典型形象。这种命题方式无疑在内容和限制上进一步放开,给考生以更大的自由空间,真正体现了高考作文命题的开放性、发展性和创新性。

3.话题要求开放

话题作文与传统的作文考法相比,已经显示了极大的进步,“三自”方针深得民心,但我认为话题要求还不够自由。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体还没有获得“合法性”地位,只是在阅卷中“默认”。实际上,“满园春色关不住”,每年都有考生写出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完备的诗作来。因此,诗歌可能会获得“合法”地位,只不过这种期待可能会长一些,而且可能像规定字数一样规定诗歌的最低行数。

四、评价:关注两个侧面

高考作文的评价历来是语文界乃至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内容涉及评价的标准、方法、具体操作细节等等。自从全国高考作文评价施行“两个等级”制后,的确克服了过去的混乱状态,做到了相对公平。笔者认为今年的作文评价可能更加关注以下两个侧面:即写作态度和写作水平。这也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对写作交际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

1.关注写作态度

写作态度是一个情感变量,并不完全等同于当前的“基础等级”评价。但我们可以认为“基础等级”中的各项要求主要指向写作态度。换句话说,“基础等级”是任何一个以真诚、真实写作态度的考生都能达到的最基本的要求。当然平时不愿写更不愿意思考的人,自然是写作态度的问题了。基础等级的要求将更明确地渗透命题者对写作态度的期望,这对于平时态度好、写作勤、文笔畅的考生是最公平的。

2.关注写作水平

同样的道理,写作水平也不完全等同于“发展等级”中的相关评价。“发展等级”的各项要求不仅看考生写作的技能,更重要的是看写作潜能——通过作品展示情商的深度和智商的高度。写作水平是一个整体,是永远无法量化的指标。因此“发展等级”中的这些要求只能作为定性评价时参考,并不能涵盖写作水平的全部意义。关注写作水平还意味着适当拉开作文评分的差距,让更多好作品展现出来,真正达到选拔人才的目的。

标签:;  ;  ;  ;  

2005年高考作文考试与预测--兼论新课程标准下的专题作文准备策略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